錢學森關于“五觀”(漲觀、宇觀、微觀、宏觀、渺觀)的筆記
位于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內的“交大文庫”光明圖片
在上海交通大學華山路校區,錢學森圖書館是一座只有三層樓的建筑,卻讓所有交大學人仰望。
錢學森圖書館的展品中,一顆中近程導彈實體昭示著這位人民科學家的豐功偉業,而大量學術筆記和手稿則訴說著豐功偉業的筑成之路。
對話科學巨人
作為中國近現代科技史上的科學大師,錢學森一生留下了卷帙浩繁、彌足珍貴的筆記。所有的筆記字跡工整,一絲不茍。參觀過錢學森圖書館的交大學子寫下過這樣的體會:透過泛黃的紙張,依稀看見一位躬耕不輟的學者在案頭奮筆。透過泛黃的紙張,可以感知一位大師對待學術嚴謹鉆研的態度。每次觀看他的筆記,都好像是在與一位科學巨人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科學沒有捷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兩個關于錢學森的故事在上海交大學子中代代相傳。一個是錢學森的水力學試卷:1933年1月考“水力學”時,試卷共6題,錢學森全部做對了,老師原擬給他100分,但因在一處連續等式后將“NS”簡寫為“N”,錢學森本人要求扣分,老師最后給他96分。任課的金愨教授將這份難得的考卷珍藏了四十多年。1980年錢學森回母校看望老師時,金教授才拿出考卷捐贈給學校檔案館。另一個是錢學森的實驗報告:錢學森在做熱工實驗時,特別認真細致,報告長達100多頁,書寫和作圖都很清晰,完整而詳盡,老師給了100分,成為機械系有史以來學生完成的最佳實驗報告。
“欲成第一等學問、第一等事業、第一等人才,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秉持這樣的人才培養傳統,校友錢學森成為交大激勵學子砥礪品行、成才報國的榜樣;錢學森筆記也成為學校引領學生“學在交大”、刻苦鉆研的載體。
分享“學霸”筆記
在上海交大圖書館主館的E202室,有一個“交大文庫”,文庫中整齊地擺放著800多冊學習筆記。這些筆記由上海交大學業分享中心面向全校統一收集,共涵蓋120門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優秀課堂筆記、課程論文等資料。通過“交大文庫”,任何學生都可以閱讀到優秀的學習筆記,了解“大神”“學霸”們的學習經驗。同學們紛紛表示,閱讀學長們的課程筆記不僅對理解課程與完成作業有很大的幫助,更能從中學習到學長們對待學業認真刻苦的態度。
上海交通大學學業分享中心成立于2016年,由學校團委發起,以圖書館為載體,搭建學生創新交流社區,形成全方位、全覆蓋的學業分享平臺,培養學術志趣,提升學習技巧,拓展學習視野。學生們不僅可以直接閱覽、打印優秀的學術筆記,也可隨時上傳自己的優秀學習資料,分享和交流學習經驗。
實際上,“交大文庫”只是學業分享中心踐行“學在交大”的一個組成部分。自2012年成立以來,學業分享中心聯合學校各相關學生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學在交大”特色活動,包含“學霸系列講座”“名師面對面”等主題,通過學子互動、師生互動、讀書報告會、非正式辯論賽等方式,培養交大學子的學術志趣、提升學習技巧、拓寬學習視野。在舉辦各類活動的同時,中心還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進行活動推送,并定期與名師、學霸等約稿交流學習經驗及方法。此外還開辟了“一起自習吧”等互動平臺,激發學習興趣。
除此以外,農生、材料、船建等學院建立了各自的專屬筆記庫;化學化工學院的互助團隊通過“同級互助”的形式實行朋輩教育;密西根學院接軌國際,通過線上平臺將優秀筆記進行分享……上海交通大學學生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錢文韜表示,他們所做的事情,就是通過搭建平臺,來減少專業老師的認知門檻,積極拉動他們來到第二課堂,使他們更容易和同學們接觸。“這其實是一個牛鼻子工程。”錢文韜說。
堅守學術精神
“學在交大”是交大人的一個精神標簽。錢文韜表示,“學在交大”是學風建設的精煉表達,它可以被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思學、勤學、善學、樂學,代表了從低到高的意識提升。其中,思學指愿意學習的動力,它是每位學子都應該具備的。在思學的基礎上,就要勤學。“有動力后要有態度,這也是我們現階段的目標——培養同學們勤學的習慣。”錢文韜說,“從深度上說,要在專業上把基本功練扎實;從廣度上說,在學有余力的前提下,要積極接觸各種第二課堂。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虛心向別人學習。”再下一步是善學,也就是提升學習技巧和能力。最后便是樂學,將學習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標簽。
學業分享中心通過將“學在交大”的四層境界凝結成話語體系再進行擴展,以便更好地開展服務。“我們不敢保證目前的措施百分之百有效,未來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調整。”錢文韜說,“目前我們努力做好頂層設計,之后再有針對性地去看設計中有哪些是適應學生的,進行動態調整,優化做法。”
在這些頂層設計中,錢學森等大師的精神傳承無疑成為牽動學風的“牛鼻子”。而且,勇于進取的交大人在學術傳承中不斷注入時代元素。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是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基地,被正式納入首批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在致遠學院的公共學習區,豎立著一整面墻大的玻璃白板,上面總是寫滿公式,記錄著學生們討論學術的過程。這些迸發著智慧火花的筆跡經常會被刷新,并不能長久保存下來。但是,蘊藏在這些筆跡之中的學術精神,卻會成為永遠的財富,伴隨這些學子的學術生涯,成為“學在交大”的永久記憶。
從錢學森筆記,到“交大文庫”,學術傳承跨越時空,生生不息。(光明日報記者 曹繼軍 顏維琦)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