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天后,3月11日,是“東日本大地震”6周年紀念日。這場災難帶來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至今狀況頻發,日本政府卻極力宣傳“福島很安全”。6年過去,人們沒有忘記東電公司曾隱瞞真相,也無從得知日本向海洋排放多少污水。如今福島的狀況究竟如何?真如日本官方所說的那樣“安全”嗎?帶著諸多疑問,《環球時報》記者日前深入福島縣采訪,試圖找到真相。
“無人區”
從東京站出發,《環球時報》記者乘坐特急列車一路向東北,兩個半小時后到達目的地福島縣磐城市,這里距離核電第一核電站約50公里。
記者先去采訪了當地政府,不出所料,磐城市綜合政策部原子力對策科技術主任吉田裕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的,是日本官方的標準說辭:福島非常安全。然而在仔細閱讀從磐城市政府獲取的資料后,記者發現了一絲端倪。
里面有一段內容是這樣寫的:發生東日本大地震以及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時,本市不在國家規定的“原子能防災對策重點地區范圍”內,國家、縣以及東京電力未提供迅速充分的信息,本市不得不從有限的信息中做出各種判斷和應對。
▲圖為資料內頁
這是磐城市的怨言吧?距離核電站如此近的城市當時只能獲取“有限”信息,日本政府口口聲聲說的“安全”從何而來?
《環球時報》記者火速趕往福島第一和第二核電站所在的雙葉郡。從地圖上看,這里至今仍有大片區域是紅色。紅色代表有家難回區域,俗稱“無人區”(如圖)。
汽車沿國道6號公路向北行駛,剛開始還能看到三三兩兩的房子,之后全是荒地。手機營業廳、海鮮料理店等指路牌爬滿鐵銹,保齡球館的招牌東倒西歪,游戲廳的機器就是堆在一起的廢鐵,還有廢棄的學校、洗衣店、酒吧……
▲通往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路上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一路上,《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大量黑色塑料袋,里面放的都是“放射性核廢料”。有工作人員說:“政府也不清楚該怎么處理這些核廢料,只好先收集起來。可積攢到現在又出現新問題——怎么移動?萬一移動不當發生泄漏,會引發更多問題吧,所以對于具體怎么辦,還在討論中。”事實上,日本方面對核廢料束手無策,是因為沒有足夠大、足夠封閉的存放地方。
▲圖為其中一處堆放放射性核廢料的院子
在距離核電站1公里處,出現拉起鐵柵欄的入口,有專人看守,核電站里矗立的煙囪已經清晰可見。記者想進去看看,試圖去交涉。剛下車,口鼻就感覺到說不出的難受,嗓子發干,肺部仿佛也有異樣,暴露在空氣里的皮膚陣陣發癢。記者向守衛表明身份后,他十分警覺,不允許記者進入,不允許從外部拍照,他本人也“不能接受采訪”。
“幾年后真有什么事,政府會怪我們活得太久”
從核電站返回磐城市途中,汽車經過大熊町原政府辦公樓。現在這里大門緊鎖,核事故發生后,町政府搬到磐城市,當地居民也一起住進了搭建在磐城的臨時住宅內。
▲圖為原大熊町政府辦公樓
位于磐城的福島縣水產會館附近有一處臨時住宅區,平房,木質結構,兩戶一棟,每排約六七棟,條件十分簡陋。出租司機米米澤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種木制房屋已經算好的了,很多臨時住宅是組裝式的簡易房屋,更加艱苦。
▲圖為受災群眾的臨時住宅
住在這里的居民五十嵐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們一家四口在這間7.4平方米的房屋里擠了6年,“最大的問題是水”,五十嵐告訴記者,她和這里許多人一樣,擔心核輻射進入家人體內,尤其是對孩子造成影響,所以這么多年里,全家的生活用水一直是桶裝礦泉水,“喝的,做飯的,都用礦泉水。擔心學校的水不干凈,每天給孩子帶水”。
▲圖為一所廢棄的學校
對于現在的生活,70歲的老人松川很不滿意。她被安排住在的地方屬于工業用地,附近沒有購物的地方。公交車一小時一班,而且不能直達。《環球時報》記者問松川,是否會避開食用當地產的東西。她說:“每星期我能搭別人的車買點吃的就不錯了,沒有余力挑產地。”
年近七旬的堀本老人對《環球時報》說,政府一味強調核輻射濃度對人體沒有影響,“可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不會立刻發作。幾年后真有什么事,政府會怪我們年紀大。縣里給18歲以下的青少年檢查甲狀腺癌情況,但我們這些老家伙沒人管!”
農民“被拋棄”,漁民“精神受折磨”
核事故后,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的福島水產業遭到沉重打擊。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指導部工作人員澤田忠明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事故發生后,福島縣的海產魚貝類被檢測出含有放射性物質,日本政府曾限制44種海產品發貨上市。不過,情況在好轉,自今年1月起該限制被降低至12種,“今后有望全面解除”。
▲圖為福島縣水產會館內為當地水產業加油的宣傳畫
解禁速度是不是太快了?澤田從兩方面向記者解釋這一問題:海洋生物通過自身新陳代謝在不斷排放身體中的放射性物質;被污染的海水流進太平洋,通過海洋自凈能力,生態環境可恢復。
這種說法靠譜嗎?廣東海洋大學教授張建剛認為站不住腳。他對《環球時報》分析說,在海洋生物新陳代謝問題上,澤田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受到核輻射量是多少?以福島的核輻射濃度,魚類根本不可能排出所有有害物質。海洋確實有自凈能力,但如果每天都排污水,海洋的自凈能力遠遠跟不上。
通過現場采訪,《環球時報》記者發現,當地真正受生計問題困擾的不是漁民,而是農民。福島縣的耕地面積在日本排名第六,農業是其支柱產業。東電公司給農民的賠償過幾年就會到期,想想福島的農產品銷路,以及受核輻射污染很難種出果實的土地,農民以后該如何維持生計?日本《東洋經濟》曾刊文稱,福島農民“被拋棄了”。
甲狀腺癌高發?可以這樣解釋
對于福島核電站事故,日本官方遮遮掩掩的態度早已引發國內外的質疑。福島縣2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針對事故發生時18歲以下的約38萬人甲狀腺檢查中,被確診(或似患有)甲狀腺癌的人數為185人。日本學者此前研究發現,福島兒童罹患甲狀腺癌的幾率比日本其他地區高出20至50倍。
在福島縣縣民健康調查科工作的金成對《環球時報》記者解釋稱,有研究表明,患甲狀腺癌與否和受到核輻射沒有關聯,但也不排除有人數年后才被查出患病的可能性。“之所以呈‘高發’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受災后,很多以前從未做過相關檢查的人由于擔心受核輻射影響,蜂擁做檢查,造成‘高發’這種印象。”這種說辭無法讓人信服,日本“311甲狀腺癌患者家屬會”共同代表河合弘之曾公開抨擊稱,不承認其中的關聯,這不等于否認有核事故災害這回事嗎?
▲圖為其中一處被封區域入口處
日本政府令人失望的表現不止這一個。它曾承諾,以最快速度廢除原子爐。可6年來,說好的廢爐遲遲不見動作。有了解情況的日方人士對《環球時報》說,“自民黨遲遲不肯徹底廢爐,其實是想通過電力發展為自身積累資本。其實對于福島而言,沒有核電,能源完全夠用”。
與做實事相比,日方可能將更多精力放在控制輿論方面。本月上旬,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布關于福島核輻射的領事提醒,記者隨即就此事進行報道。消息剛發出,記者就遭到日方指摘,因為中方發布的是“關于福島核輻射的提醒”,但記者在標題中寫的是“提醒注意福島核輻射”,“兩者的意思不同”。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曾試圖采訪雙葉地區反對核發電同盟負責人石丸小四郎。石丸今年74歲,自1968年開始參與反對東京電力在福島建設核電站的活動,此前接受過不少媒體采訪。但這次記者聯系他時,對方以“身體不適”為由婉拒采訪。上述了解情況的日方人士對記者表示,日本政府根本不可能廢除核電站,因此看不慣總有民間組織跳出來搞反對活動。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