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的北京遭遇了大暴雨,許多地方都積水,甚至還因此傳出了許多謠言。然而,修建了幾百年的故宮,卻僅有濕滑,不曾積水。是什么使得紫禁城可以避免積水之患?
暴雨中的故宮,地面僅被淋濕
據《元史》記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七月己未,“雨壞都城,發兵二萬人筑之”,57年后的至正八年五月,“京師大霖雨,京城崩圯”。對于京城來說,一直都是水災不絕的。據《明英宗實錄》記載:景泰五年(1454)七月,京師霖雨,九門城垣塌決者甚多。萬歷三十五年(1607)閏六月,順天府大雨如注,晝夜不止,經二旬。雨潦浸貫城,長安街水深五尺,洼者深至丈余,各衙門皆成巨浸。即便如此,這連續20多天的大雨,故宮仍然沒有大面積的積水。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在營建北京城的同時也精心修建了玉泉水系。玉泉水系中有內城河湖水系;內城河湖水系中有紫禁城水系。
在內城河湖水系什剎海(設計常水位:45.3-44.7m)、北中海(設計常水位:43.4m)、南海、玉帶河、菖蒲河及御河主流水道東側的一支水系,是個專門為故宮服務的獨立自成系統的水系。它最突出的特點是進口來水量小,出口泄水量大。
而紫禁城水系包括筒子河、內金水河、宮院下水道、菖蒲河等。水源經北海后門東蠶壇閘南流,過濠濮間,經西板橋大街東側明渠流入西北筒子河。出水口在東南筒子河南岸退水閘,居高臨下,過流量大。經文化宮排水暗渠流入菖蒲河。平時不管內城河湖來水流量有多大,夏季不論北京城區下多大的雨,都不會對紫禁城水系造成威脅和影響。
紫禁城的地下排水系統是整個系統中最關鍵的部分,直至今日仍然發揮關鍵作用。紫禁城的地下排水系統由東西兩部分組成,存在非常嚴格對稱的映射關系。而地下雨水溝的排水方向主要是沿著紫禁城的經緯方向布置,起到了聯系東西的作用。紫禁城后宮部分地下雨水溝布局也呈現出對稱的形式,暗溝的設計存在一定規律。
紫禁城建成初期,宮內并無金水河,后來因為發生了火災,為了滅火排水,更加為了調節皇宮內的氣候,于是修建了內金水河,南北兩端接筒子河。水從西北筒子河角樓東水關入城,向西至城內西北角的馬神廟內露出地面,折向南經城隍廟東南角直向南流,往東經過武英殿前,過斷虹橋后暗流在熙和門西為明河,過墻下進入太和門前院,河身開始漸寬,經過金水橋向東。穿過天淵閣東過古今通集庫,向南出宮墻水關,流入到東南筒子河,全長為655.5丈,也就是2098米左右。
故宮內金水河
內金水河除了滅火與美化以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紫禁城的排水總干渠。紫禁城內共有90余座院落,各院落布置有縱橫通達的暗溝。而神武門內石板道下橫貫東西的暗溝最為重要,這條暗溝西起城隍廟東,向東至東北城角南折,至東華門內流入金水河。
三大殿作為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群,全部是沿著殿基鋪設溝渠,過殿階處均開有券洞,使雨水通暢地流入金水河。院內共有9個排水出口,明暗溝長2500余丈。這些明河暗溝,是在當時沒有精密的科學儀器的條件下建造的,自建成后,經歷代精心維護至今保存完好。
對于三大殿和后宮來說,每個宮殿都有一條南北方向的御路,東西六宮等院落則各有南北向的甬道。御路和甬道位于各院內東西正中,并要建造成中間略高、兩邊偏低的形式,這種中間凸起所形成的弧度被稱為“熊背”。
御路和甬道將每個院落都分為東西兩個排水區域,中間向兩邊排水,后院則向前院排水,水流通過溝槽在流道前院的東西兩側,最后通過地漏流入暗溝。各個庭院內又都設有戶線接通支線,使得雨水都可以及時排入暗溝內。
這些暗溝的水排入內金水河后,再排入到筒子河中,筒子河的水又通過兩條暗渠分別經中山公園退水暗渠和太廟退水暗渠排入外金水河。這樣一來,紫禁城的排水就自成一體。
內金水河上游為供排水兼用水道,平時利用慈寧宮西和金水河出口兩處閘門抬高水位,通過下水道逆坡輸水,可由慈寧宮花園水池和御花園東西水池供水。到了下雨天,就利用下水道順坡排水。
東西六宮均設有主干線以及次干線,北五所、景陽宮、永和宮、奉先殿、御茶膳房一側,設有干線直入金水河。西六宮距離金水河比較近,乾清宮、養心殿、先復工以及壽安宮、慈寧宮以及花園一側,均設有4條次干線,向西流入金水河的上游。
最有特點的是,故宮的主干新與次干線下水道出口,都建在了內金水河左側或者里側的河墻上,除了用作供水的2個出口之外,大多是居高臨下,排水時不會有倒灌的風險。整個紫禁城的下水道基本符合現代下水道的科學原理,整個紫禁城內共有明溝暗渠約2500余丈,約8000m。
織女河、玉帶河、菖蒲河則是外金水河。織女河是南海退水河道,自南海東岸日知閣閘起,向東流,穿過南長街石橋,進人中山公園院內,順西墻內側南流,經水榭湖,至玉帶河,過金水橋向東流,最后入菖蒲河。在太廟東南角由東南筒子河退水渠匯入,向東過南池子石橋人御河,排入前三門護城河。
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廣場是禁地,南長街與南池子東西相距3里,普通人絕對不可以穿行,否則就是犯禁要處以死刑。明清時期的正常情況下,內金水河保持一定流速流經紫禁城,汛期河水流速往往加大。如遇下大雨,紫禁城內雨水有組織地大量順序排入內金水河,而使下游接受的排水量大于上游,外金水河與內金水河河底的坡度相配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倒灌的風險。
而故宮最為經典的排水系統就是石龍頭了。以三大殿為例,在臺基周圍石欄桿的欄板底邊都有小洞,每根望柱的下面都雕刻了精美的石龍頭,稱為“螭首”。“螭首”口內都有貫通的圓孔,可以輔助排水。
等到下大雨時,三層臺基上的1142個龍頭就是排水口,它們此時會“千龍吐水”,迅速將臺面的雨水排盡,其景觀十分壯麗,很多人都會因此而特地挑選雨季游覽故宮。
20日北京暴雨,網友拍攝的“龍吐水”視頻
為了防止垃圾堵塞溝渠,在建造時就將下水道的構成一并規劃好。下水道全部用白灰土夯實基礎,鋪砌磚石溝底,城磚砌筑側墻,頂部條石蓋板做的方溝。而主次干線中,最大斷面為600mm×2600mm,一般斷面為400mm×600mm,埋深約1m。支線斷面為300mm×400mm,埋深約0.7m。每條線上都有雨水口,類似于地漏,相距7-20m,這些地漏用石盤、石板鑿眼做成,可以防止污物入溝,堵塞溝渠。
解放前的一段時間,筒子河破爛不堪,行水不暢,以至于水面落差沒有了,幾百年來流動的內金水河也不流動了。1998年,市政府在京城中心區水系綜合治理工程中,對內城六海及筒子河進行徹底整治,采川“干湖沖挖、遠距離管道輸送”方法,清除淤泥12.2萬立方米,修整泊岸、河底,護砌加固18.2萬平方米,重新砌筑字墻6934米,紫禁城東、西城墻至筒子河邊的“朝房”住戶全部遷走拆除,改為綠化帶。紫禁城周邊環境煥然一新。
此外北京市政府還修復內金水河河岸2.1km,疏通下水道17km,增設自來水管道和消防管道,修建了污水管道并與市政下水道接通。
總的來說,紫禁城可以做到無水患、無積水,充分利用了其地勢的優勢以及四通八達的排水系統,加之后來的不斷改善,才有今天這樣的面貌。
【本文關于紫禁城數據參考資料:《紫禁城近600年無暴雨積水研究》李裕宏(北京市排水集團100044)、《當代北京城市水系史話》作者:當代北京編輯】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