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也在下降,MOTO、諾基亞、黑莓、Sony等等著名的手機品牌,在智能機時代迅速落伍,很快被消費者無情拋棄,也說明品牌的力量,逐漸讓位于產品創新和技術潮流的力量。所以,很多優秀的中國企業,已經超越了對國外品牌的迷信。像華為、小米、OV這樣的智能手機廠商,從一開始就完全建立自己的品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堅持用自己的品牌去營銷。這條路開始雖然艱苦,必須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很難投機取巧,但是走過來以后卻收獲巨大。
中國有很多企業在國內做大以后,就想走向國際市場,這當然是值得鼓勵的事,中國品牌行銷全球。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品牌,價值鏈也會大幅度地提升。
購買國外的品牌,是走出去的一種捷徑。購買品牌一般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在某個時間段,買下某個牌子在某個地區的使用授權,然后繳納一定的品牌費用,相當于租賃品牌或者買斷品牌。還有一種比較兇殘一點,連公司帶技術品牌一鍋端,然后保留著原來的品牌繼續運營。
海信買東芝電視的品牌使用權,聯想買IBM PC的品牌使用權,大致上屬于前者; 而比較生猛的,吉利并購沃爾沃,美的買下德國庫卡機器人,就屬于后者,基本上就是吃下來,消化掉,變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那么,該怎么來看待收購國外品牌這種事呢?我的看法,買個空的品牌,沒有技術上的補充和提升,意義并不大。倒是買下技術,消化吸收提升自我,應該值得提倡。
“借殼出海”,還是光榮接盤俠?
國外的品牌為什么愿意賣給中國人?道理很簡單,因為企業經營不善,出問題了,能賣能變現的資產,已經都變現得差不多了。趁著品牌還有點知名度,趕緊再發揮一下余熱,能夠賣幾個錢是幾個錢,否則時間越往后,財務狀況越糟糕,甚至可能連買主都沒有。
其實,一個企業到了要賣品牌的地步,這個企業也差不多Game Over了。至少面向消費者的這一塊業務,基本上是準備完全退出。不說馬上藥丸,起碼也是斷臂求生。
不到萬不得已,沒有哪一家企業愿意賣品牌。每一個全球知名品牌,往往都是幾代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在一波波的時代大潮里,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最優秀者。每一個大企業品牌背后,都有著時代年輪鮮明的烙印,有很多感動人生的故事,是企業凝聚力的一部分。
更不要說,建立一個品牌需要的巨額投資了。建立一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品牌,不僅需要充滿創意的廣告方案,還需要各類媒體年復一年的持續投放。很多的廣告投入,并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都是立足于長遠多年以后才會有回報。
在80年代的時候,日本的卡西歐、東芝、日立等品牌,在中國做的電視廣告,都喜歡用清脆的童聲。日本廠商很精明,等這些孩子長大,中國的消費能力更強一些的時候,他們的記憶里,會充滿日本的品牌,比如這些聲音:
—— “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
—— “日立才是Hitachi”
......
那么,趁國外的企業面臨危機的時候,買下其品牌,省了之前幾十年上百年的要走的路,也少了建立品牌過程需要投入的海量資金,這也算是走了一條捷徑。
看起來,中國企業以相對比較低廉的價格,收購國外的品牌,是一樁很合算的買賣。可以迅速占領對方原來的市場,“借殼出海”也好,“租船出海”也好,無疑是一條捷徑。
更不要說,在很多企業家心目中,國外的很多知名品牌,也珍藏著他們年輕時代的膜拜情懷。能夠買下這些品牌,再搭配“民族自豪感”的宣傳方式,至少能夠讓很多人對國產品牌刮目相看。對“中國制造”超越國外,又平添了幾分信心。
比如說,馬云這一超級段子手,逢人就說自己當初長得丑,去肯德基應聘,別人都過了,就他被拒了。如今,馬云終于揚眉吐氣,花錢買了肯德基大陸的股份(部分)。當年不讓我給你打工,如今讓你給我打工。 —— 聽起來,很解氣有木有?
不過凡事分兩面,尤其是走捷徑這種事情,看似輕松方便,其實除了要付出金錢代價以外,還要付出別的代價。甚至從長期來看,并不見得完全是好事。搞不好,還做了吃力不討好的接盤俠。
好果子,還是爛番茄?
不可否認,那些能夠拿來賣的品牌,都有非常輝煌的過去,曾經是一把好果子。但是,擺在拍賣臺上,錙銖必較計算賣身價格的時候,再輝煌的過去,也掩蓋不了“爛番茄”的現實。
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能夠去國際上買的品牌,都是經營不善,產品老化,技術落后,逐漸被市場拋棄,而且往往都已經虧損了好多年,扭虧無望,只能丟卒保車。
你以為買下一個品牌,是迎娶了一家名門閨秀,其實這并不錯,只是這名門閨秀,已經被歲月虐成了老態龍鐘。只是很多人還記得她韶華青春的美麗容顏,對她念念不忘而已。
要讓一個已經衰敗的品牌起死回生,談何容易?不過中國人似乎就有這樣的蜜汁自信。一來中國是世界工廠,各種新產品層出不窮,很多質量不差,就是因為沒有品牌,賣不起好價格; 二來很多中國企業家,對壓縮制造業成本有豐富的經驗,老外賺不到的錢,中國人有能力賺得到。
但是事實并不算樂觀,那些熱衷購買國外的品牌,然后自己來運作的,結果很多并不理想。昨天我在知識星球里面,發了一段文字,表達對海信和TCL的看法(順便提到了聯想)。說明為什么同樣是制造電視機,我為什么推薦TCL而非海信。
投資技術,自建品牌
買國外過氣的品牌,短期效益看起來不錯,長期看來未必討好。原因大概有這么幾點:
(1)產品過時,行業過氣,比如聯想購買的IBM PC機業務,實際上在購買下來以后,整個行業都已經非常不景氣了。ThinkPad品牌再好,也難以再度輝煌。
(2)國外法律陷阱很多,很多企業買下國外的品牌(或者業務部門),要求保留整個部門的就業,由于國外的法律環境與我國不同,工會往往強大,導致企業負擔非常沉重,變成企業的包袱。當年TCL收購湯姆遜電視機業務,就一直背著相當沉重的財務壓力。
(3)過度營銷,往往容易降低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買下品牌,是需要繼續投入金錢運作的。實際上,購買國外品牌的企業,往往過度迷信品牌力量,舍得投入廣告經費,但是在企業的研發上,往往會壓縮開支。時間久了,企業在產品上就會被競爭對手趕超、
(4)運行買來的品牌,實際上也是對自己品牌的打壓。等于收養了別人的棄子,而可口了自己親孩子的營養費。長此以往,并不容易打造“中國制造”的品牌,對于提升中國制造形象并不利。 ——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用別人的老品牌來營銷,也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逐漸認清了這個道理,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也在下降,MOTO、諾基亞、黑莓、Sony等等著名的手機品牌,在智能機時代迅速落伍,很快被消費者無情拋棄,也說明品牌的力量,逐漸讓位于產品創新和技術潮流的力量。
所以,很多優秀的中國企業,已經超越了對國外品牌的迷信。像華為、小米、OV這樣的智能手機廠商,從一開始就完全建立自己的品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堅持用自己的品牌去營銷。這條路開始雖然艱苦,必須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很難投機取巧,但是走過來以后卻收獲巨大。
所以,期望看到中國更多的企業,投入力量去突破技術,提升產品,充滿信心地建立自己的品牌。買得到的技術可以買,買不到的技術,還得靠自己研發突破。也不要迷信國外那些品牌實驗室發布的榜單,評估國外的品牌價值多少,其中的貓膩極多。至少在我心目中,不管可口可樂品牌價值多高,在可樂和天然水之間,我還是比較喜歡喝中國的農夫山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