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與魏征,一個是從諫如流的明君,一個是犯顏極諫的諍臣,圣君良臣珠聯(lián)璧合,共同打造了名垂青史的“貞觀盛世”。魏征死后,唐太宗痛哭失聲,喟然嘆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征歿,朕失一鏡矣!”唐太宗以魏征為鏡的感慨更是讓這段君臣佳話傳為千古美談。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據《新唐書》記載:魏征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征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然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卻意外變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一怒之下竟然砸毀了魏征的墓碑。
對于唐太宗這種令人瞠目結舌的異常舉動,有人認為是魏征生前大力舉薦的杜正倫、侯君集接連落馬,傷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認為是魏征曾將自己記錄的與太宗一問一答的諫諍言辭,拿給負責編寫起居錄的褚遂良作參考,犯了唐太宗的忌。這兩種說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卻不排除是因為魏征屢次過火的“犯顏直諫”,使唐太宗產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過是唐太宗因為長期受到壓抑,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歇斯底里的發(fā)泄。
《史記》云:千人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盡管魏征句句金玉良言,但他屢屢挑戰(zhàn)九五至尊的天子威嚴,這大概是李世民積怨曠久導致魏征身后受辱的真正原因吧。
英國小說家毛姆說:"身居高位之人,即使請你批評指正,他所真正需要的還是贊美。”愛聽贊美之詞乃人之天性,更何況是一人獨大的天子。雖說“忠言逆耳”,可是有幾人能真正聽進逆耳的話?“良藥苦口”,又有幾人愿意喝苦口的良藥呢?果真如荀子所言,做到“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的圣人更是鳳毛麟角。
忠臣即便遇上明君,也并非意味著你就可以直言不諱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良藥未必非要苦口,忠言未必非要逆耳。的確,如果給良藥包上糖衣,給忠言加上裝飾。就能使良藥既“爽于口”,又利于病;忠言既“順于耳”又利于行。
《三國志》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劉備在四川當皇帝時,碰上久旱無雨,土地荒蕪,糧食匱乏。于是下令不準私人家里釀酒,因為釀酒也會浪費米糧和水。命令下達,執(zhí)法的官吏伺機矯枉過正,以權謀私,有的老百姓家中僅僅搜出釀酒的器具來,也要一并處罰,輕則罰金,重則坐牢。這樣不僅可以邀功請賞,而且可以借機向老百姓敲詐、勒索。雖說這并不是劉備的本意,可是天高皇帝遠,老百姓有苦無處訴,一時民怨沸騰。
簡雍是劉備的妻舅。有一天,簡雍與劉備一同坐車出游,順便視察民情。簡雍看見一男一女走在前面,覺得勸諫的機會來了。他對劉備說:“這兩個人準備奸淫,應該把他兩捉起來,按奸淫罪法辦。”劉備帶著請教的口吻詢問道:“你怎么知道她們兩人欲行奸淫?無憑無據,怎可亂辦?”簡雍說:“他們兩人身上,都有奸淫的工具呀!這同有釀酒器具一個道理。”劉備聽了仰天大笑,立即下令將沒有釀酒而只是家中擁有釀酒器具的人釋放。
無獨有偶。
《資治通鑒》記載:臣子張思先夙興夜寐輔佐朝政。宋太祖趙匡胤曾當面許諾:"因你為君為國鞠躬盡瘁,我決議讓你官拜司徒。"之后宋太祖忙于公務,將自己的承諾拋到九霄云外。
張思先左等右等總不見任命,可是又不好當面質訊。如果毋庸諱言不僅讓皇帝有失顏面,還有可能官職一事就此夭折。左思右想,想出個妙計。
一天,張思先故意騎一只奇瘦之馬從趙匡胤面前經過,并驚慌下馬向皇帝請安。
趙匡胤奇怪地問:“這馬為何如此之瘦?是否不好好喂它?” 張思先答:“不,一天三斗。” 趙匡胤:“吃得這么多,為何還如此之瘦?”張思先:“我答應給它一天三斗糧,可是我沒給它吃那么多。” 趙匡胤先是思索,頃刻有所頓悟。二人開懷大笑。次日,便下旨任命張思先為司徒長史。
不僅有偶還有三。
據《晏子春秋》記載,晏嬰是春秋時代齊國名相。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有一匹心愛的馬,交給養(yǎng)馬的官吏看養(yǎng),并且囑咐要好好照料馬兒。誰想有一天,馬突然得了暴病死了,連養(yǎng)馬人都不知是何緣故。齊景公得知后,既傷心又生氣,一定要派人將養(yǎng)馬者肢解處死。
眾臣們見君王暴怒,個個噤若寒蟬。聽齊景公一聲令下后,左右的侍衛(wèi)便要進前去抓養(yǎng)馬者。晏子見了,馬上站了出來,示意侍衛(wèi)暫且住手,自己挽袖揮臂,磨刀霍霍,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向齊景公問道:“君上,肢解人也須有個方法步驟,但不知古圣堯、舜、禹、湯、文王這些明王圣祖,在肢解殺人時,是先從哪兒下手的啊?”
怒氣沖沖的齊景公聽罷,大吃一驚,想想歷代明王圣祖,愛民如子,哪會殘忍地肢解人?自己如今這樣做,怕與圣賢背道而馳,反與桀紂為伍了,于是對晏子說道:“先生您就開釋他吧,開釋他吧!無論如何,也不能因此傷了我的仁德啊!”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能柔曲因應則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繞行則能迅捷直達。簡雍、張思先與晏嬰的幽默機智、委婉善巧贏得君臣皆大歡喜。而魏征的悲哀就在于他“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這樣的鏡子即使自己不破裂,早晚也會被唐太宗摔碎。
江河九曲回腸,萬折必東。通往廣場的路遠不止一條。說的是鏡子,其實是人生;說的是魏征,也是滾滾紅塵中的你我。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