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5日報道 外媒稱,1942年,剛滿一歲的中島幼八隨著家人去了中國,二戰結束后成了戰爭遺孤,后被中國人收養,一直到1958年才回到日本。他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決定出書回憶在中國的生活,他對日本近年來鋪天蓋地的“中國威脅論”之說感到悲哀。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月29日報道,1932年,日本在中國東北成立“滿洲國”,并以“滿蒙開拓團”之名將一批批日本老百姓送到該地。1942年,剛滿一歲的中島幼八隨著家人去了中國,二戰結束后成了戰爭遺孤,一直到1958年才回到日本。去年適逢戰后70年紀念,精通中文和日文的他根據自己的身世,執筆寫了《何有此生:一個日本遺孤的回憶》一書,并同時在中日兩國出版。
中島在東京受訪時說:“我能有此生,全因為中國的寬大。決定出版這本書,是因為對日本近年來鋪天蓋地的‘中國威脅論’之說感到悲哀。”
中島在16歲以前,住在中國黑龍江省寧安縣。他1958年回到日本,從自己的遭遇中看清了日本侵華戰爭的真面目,“當時,日本美其名曰‘滿蒙開拓團’的國策,其實是一個侵略政策,這其中既有農業開拓團,更有武裝開拓團,招募的都是壯年。我爸爸當時住在東京,本是一家洗衣店員工,1943年他參加了非武裝的滿洲開拓團,把我們一家大小帶去中國。”
中島給記者看了一份歷史資料,顯示那時日本政府制定的目標是要在1936年開始的20年里送出500萬日本人去滿洲。在《何有此生》書中,中島以他生父的一封家信,披露了當時被送到中國東北的開拓團成員對日軍將走向戰敗毫不知情。當時南方戰事吃緊,中島的父親被臨時征召入伍,戰死于沙場。日軍投降后,“日本開拓團”國策走向終結,數十萬日本老百姓成了走投無路的難民,一些開拓團成員還聽從日本政府的命令集體自盡。
提到中國的養母,中島滿懷感激:“她是我的救命恩人,沒有她的撫育之恩,我不會活到今天。那時,戰爭剛剛結束,中國人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可她卻視我如己出,將我養大。”
養父母給中島取了個小名叫“來福”,是看這孩子命苦,希望他將來能幸福。1947年,中島有過一次認回生母的機會。那時,即將被送回日本的生母找到了養母家,要把他抱走。但那時的他只認養母,自此便和生母斷了音信。
中島說:“養母從不向外人隱瞞我的身世,她常在村里談起是如何收養了我這個日本小孩。在沙蘭村里有不少中國家庭收養日本小孩,我們生活在那里,用的雖然是中國名字,但彼此都知道是被收養的。村子里的人們對我們一視同仁,我們和中國小孩一起上學。”
資料圖片: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中島幼八在自己養父的墓前祭拜。 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雖然已相隔幾十年,但中島仍清晰地記得在中國農村的童年時光,尤其是小學老師梁志杰先生,對他更是恩重如山。
他說:“梁老師在課堂里談及日本,會說到二戰時日本侵華的歷史。知道這些歷史之后,我曾為當一個日本人而困擾。但他總會和藹地開導我,說是日本國策錯誤,不是日本人。也因為有了他的鼓勵,我才決定在1958年回到日本。上世紀50年代后期,中日關系并不好,那時正是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外祖父岸信介當權,因親美而忽略了中國。梁老師希望我回日本,做一個能給中日友好帶來希望的日本人。”
中島剛回日本時,人生地不熟,一句日語都不會說。生母為了方便他學習,將他送到中國人聚居的橫濱中華街去上學。他十分好學,畢業之后成了杰出的中日翻譯家。上世紀70年代,中日建交不久,他還曾在中日友好機關做事。
對于戰后的中日關系,中島說:“建交后中日交流很多,關系有了很大的改進。但這些年,我眼看著中日關系惡化,難過極了。中國在戰后以德報怨,老百姓不怨恨日本人,將我們這些遺孤撫養長大。出版這本書就是希望日本人能了解中國是一個多么寬容的國家。我擔心日本老百姓看不清這一點,輕易被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所煽動。戰前的日本,就是在輿論的煽動和蒙騙中,走上了戰爭的道路。”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