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長征7號成功發射。“火箭飛行正常……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這幾句話,一直在耳邊回蕩。
之后我們聽到的新聞就是發射成功,載荷順利入軌,那在此過程中火箭怎樣了呢?包括位于琛航島上、我國唯一的深海陸基測控站——西沙測控站在內的各方測控點,接力把火箭飛行數據實時傳到中心。火箭大部分殘骸準落在南海,其中,整流罩殘骸濺落在黃巖島附近海域。
火箭發射后,167秒,火箭助推器最先分離。
火箭助推器分離(沒有整流罩分離畫面,大家將就下吧)
182秒,火箭一二級分離。此時,火箭已經飛出地球大氣層。
211秒,整流罩分離。地面跟蹤測量數據顯示,長征7號整流罩殘骸濺落中國南海黃巖島附近海域。
火箭殘骸的飛行路線,與火箭、載荷一樣,也要經過周密的計算,以劃定落區,通知疏散,避免傷及地面、海面人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高級工程師李聃曾介紹說,控制落區主要是靠軌道設計,必須確定助推器耗盡關機時的速度、位置和高度,要滿足我們事先計算的條件,在這個條件下它會自由落體,下來以后會落在我們設定的區域。所以,在飛行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計算火箭的位置。
另外,按照任務計劃,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將于26日下午在東風著陸場返回。這是第一次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啟用東風著陸場,此前,它一直作為四子王旗的備用著陸場。
為什么在這次任務中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返回?到底有哪些考慮?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25日進行了權威解讀。
“著陸場的確定與這次發射任務的試驗目的有關。”卞韓城說,根據任務方案,搭載返回艙的主要目的是驗證返回艙的氣動外形設計,獲取氣動力和氣動熱等相關數據,為新一代飛船研制積累實驗數據。“為了更好地檢驗返回艙,需要在返回段設置出最復雜的氣動環境和著陸環境進行試驗。”
在飛船返回階段,首次采用彈道方式返回——在長征七號上面級和返回艙組合體分離后,指揮控制中心不對返回艙進行控制,返回艙依靠分離時的速度和姿態返回著陸。“相當于我們扔一塊石頭,從手里扔出后的石頭的落地方式。”卞韓城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在返回艙著陸的過程中,由于它會受到風速等氣象因素影響而改變軌跡,所以增加了飛船著陸點的不確定性,使著陸范圍擴大。目前設定的返回艙著陸區域范圍為2萬多平方公里。“雖然增加了測控回收難度但卻能獲得更為珍貴、真實的實驗數據。”卞韓城說,為了滿足這樣的返回方式,需要有一個廣闊的著陸場空間。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