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對很多英國人和歐洲人來說是個黑色的星期五,這一天將因為象征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離婚”而載入史冊。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后,一些英國人仍然在反思:英國出了什么問題?歐洲出了什么問題?這個世界出了什么問題?如果有問題的話,它的根源在哪里?作者認為,答案在中國,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走向孤立,而是走向融合。英國脫歐公投落幕后,《全球主義者》(The Globalist)雜志主編斯蒂芬·里克特(Stephan Richter)特賜稿觀察者網對當下時局進行了分析,觀察者網馬力翻譯。】
一、格局變小的英國
未來的歷史將與那些脫歐派人士的宏偉承諾不同,英國人民自主選擇的道路將最終被證明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如果把國際事務比作拳擊,英國總是喜歡參加超出自己重量級的比賽,它將發現與自身國際地位相關的傳統自豪感很快將不復存在。
英國人將會意識到,曾經的榮耀與偉大并非由于本國人民有多么聰明優秀,而是因為英國作為帝國主義貿易國家,充分壓榨了印度、中國和非洲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這才積累了巨額財富。
維護國家的國際地位,可以說主要是精英們思考的問題。此次參與公投的是英國大眾,他們當中大多數投下脫歐票的人將會發現,自力更生的英國將遇到許多麻煩。
這種麻煩將表現在許多方面,包括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將不會選擇把歐洲總部開設在英國。
二、英國人錯怪了歐盟
大部分英國人其實是錯怪了歐盟。許多英國人認為歐盟給經濟帶來了太多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最終決定了投票結果。其實,有能力給經濟帶來不確定性的,似乎是中國吧?
的確,全球經濟格局的改變者是中國而非歐盟,我們必須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個國家:中國淡出世界經濟舞臺一個半世紀后,正在重返原本屬于它的位置上去。
我們不要忘了,在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一直是世界經濟的主導者,英國人使用粗陋的帝國主義手段,最終使中國走上了共產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道路。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保守黨政府此前一直在努力拉攏中國,英國希望自己成為中國在歐洲的最佳伙伴。對于一個以去工業化作為經濟戰略的國家來說,這個決定并不容易做出。
中國是個奉行實用主義的國度,善于利用處于弱勢的對手。中國人今后看待英國,這個曾經壓迫過它、給它帶來過巨大歷史傷痛的國家時,將是帶著輕松的微笑的。
更糟糕的是,今后英國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將下降到希臘的水平,英國將不配做他們的合作伙伴,英國將被中國人從朋友圈中踢出,不再是中國進入歐盟市場的門戶了。
三、全球化遇到困境了嗎?
只有那些思想簡單的人才會這么想。很多脫歐派人士最大的希望是回到過去的英國,我只能說:這是你們的一廂情愿,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幻想。幾乎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英國一旦離開歐盟,其經濟將會改善。
當下很多國家都面臨危機,有的希望從退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英國恰好給了這些國家一個鮮活的反例。
全球化趨勢不會改變,只會變得更加可控。它必須是所有政治家和社會的關鍵目標,因為戰略只有在足夠大的組織內推動的時候,才更有效。一個勢單力薄的小國家是無力面對很多挑戰的。人們應該意識到,全球化意味著部分主權的喪失,但也意味著國家之間互相的支持和保障。
四、這是歐洲的黑色星期五嗎?
各個領域都開始絕望地反思。如何增強歐盟的吸引力?歐盟委員會太自大了嗎?太脫離現實嗎?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塑造歐洲?歐洲是否必須向更民主、更舒適的方向發展?
這些問題的答案自然都是肯定的。但是,在現實世界中最關鍵的問題是:歐盟意味著什么?
歐洲也好,歐盟也好,當然都是不完美的。但這并不像許多人所說的那樣,是歐洲的失敗,只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狀況而已。不完美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也會一直存在。
我們應該成熟起來,我們必須認識到,完美是不存在的。人生注定是不完美的,人生就是在一系列選擇中做出權衡,而這個過程往往是痛苦的。
一個國家當然有權利選擇自己的道路,但也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看看美國和歐洲各地的情況,全球化帶來的并非全是陽光雨露,也有陰霾風雪。西方社會的很多人不得不面對并接受這樣一種現實:不安全感不再只屬于那些發展中國家的人民。
現在的問題是,民族國家這種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是否能夠遮風擋雨,為我們提供最佳保護,帶領我們走出眼下的困境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