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日,把公眾對災難的記憶拉回到40年前。40年,唐山涅槃重生。40年,地震、洪災、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考驗從未停歇。以近10年為例,南方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以及這個月剛剛經歷的南北方的洪水……每一次大災,都如一場大考,也是一次淬煉。一次次實戰之后,中國的應急救援體系已表現得更加成熟有序。
應急反應更迅速。以蘆山地震為例,震后1分鐘,中國地震局發布自動地震速報信息;10分鐘內,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并就近展開救援;1小時內,民政部、衛生計生委、交通運輸部等救災指揮系統各相關部門全部到位。
協同合作更有序。災難發生后,政府力量、軍隊力量、民間力量三位一體,無縫銜接,全方位參與。軍綠色的迷彩服、橘色的救援隊服、醫護人員的白大褂、電力職工的藍制服……廢墟上、險境中,無數奮戰的身影,讓世界見證著中國式救援的速度。
救援設備更專業。一次次強震發生時,震區道路毀壞、人員無法進入,衛星當“鷹眼”,傳回高分辨率影像圖;直升機快速起降,搭建起“生命之舟”;野戰凈水車、野戰炊事車等設備的應用在災后物資發放,飲用水和食物供應、疫情防控等方面提供了強大支撐。
救災信息更公開。本月初,強降雨導致南方多省受災。湖北多個內湖超過保證水位,武漢出現嚴重城市內澇,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幾乎天天一場發布會,向社會公布受災與救援的最新情況。湖北梁子湖破垸分洪,多個媒體進行了實時直播。
唐山大地震至今,中國政府和社會已經形成救災與災后重建的“中國模式”。多難興邦,自然災害難以回避,我們能做的只有不斷提升備災水平,健全應急救援體系,在一次次災難中成長,成長為一個更有擔當、更有速度、更有質量的國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