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17日上午,作為中央黨報的《人民日報》罕見發文直斥招商引資亂象,對招商造假、招商政策不兌現、招商變“招傷”等痼疾進行了嚴厲斥責。我們注意到,在此文刊登后僅僅幾個小時,《光明日報》《中國網》《中國日報》等多個國家及媒體隨后發布與此呼應的評論員文章,對招商作假等現象進行了態度嚴厲的批評。這種密集的批評或許是為中央后續治理招商作假釋放試探性信號。
紅旗飛揚,彩球飄飄,禮儀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場招商會的簽約現場,幾個項目的簽約雙方大筆一揮,雙手緊緊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場面。而在場的某市一位部門負責人無奈地對記者說:“這里頭我們市的幾個項目,早在半年前就簽過約了,如今無非是讓老板給個面子,再來捧個場。”
1、招商引資亂象:跑場子只為了做樣子!
西部另一省份一家文化企業為了改善印刷質量,引入了一套新設備,正式使用一段時間后,當地舉辦經貿洽談會。為了湊夠簽約數目,有關部門就動員這家企業,為設備的引進再舉行一次簽約儀式。企業礙于面子,只好派出代表配合舉行“隆重”的簽約儀式,為經貿洽談的成果“添磚加瓦”。
“我們合同早已簽過,拿到洽談會上再簽一回,純粹是做樣子,可是不做還不行。”該企業負責人說。
“重復簽約并不少見。”中部某市一位財政部門負責人坦言,目前招商引資仍然有任務,從省一級分解到市一級,市一級再分解到各部門,各部門完成任務有困難,就把主意打到重復簽約上來,企業對此邀約往往是雖不情愿卻也不愿得罪人,只好來回跑場。一位企業老板發牢騷說,一個月內省里市里來回跑了四五趟,打亂了他原本要出國考察的計劃。
2、招商引資亂象:幾千萬包裝成幾個億
以中部該市為例,今年,該部門的任務是招商引資一個億,到5月份完成的任務還不到1/4,負責人著急地找熟悉部門的領導,看看有沒有可能在對方的項目中分一杯羹:“如果實在不行,就聯合招商,但是在土地等數字上面做一些工作,使幾千萬的投資變成幾個億。”
重復簽約到底有多明顯?一位知情人介紹,少則一兩次,多則四五次。有的協議只是意向性的,也敢往簽約項目的數字里面兌。這樣簽的意向書,并不是合同,不具備約束力。
西部有個招商會為拼湊簽約成果,讓各個經濟部門到全國各地招商,不管項目最后能否落地,先把企業邀請到再說,第一要參會,第二要簽約。一位參與招商的工作人員說,為了完成“邀商”任務,就到兄弟省市找對口單位求援,請人家出面組織企業參展,盡量能“簽約”。對方有此類需求,當地也會全力配合。真有項目還好辦,多數沒有干貨,或者落不了地,雙方只好“表演”簽約。
3、招商引資亂象:假政績出不來真效果
重復簽約有兩個目的:一是將簽約儀式的氣氛捧熱,營造一種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景象,造成當地是熱門投資地域的假象;二是讓數字漂亮,通過媒體宣傳,提升政績。一位經濟部門負責人自我反思:“說到底,這還是一種虛榮的政績觀在作怪,國家現在強調不以GDP論英雄,但在當地事實上經濟發展指標仍然是目前最明顯的成績單。”
各地經濟部門為完成招商任務也常叫苦不迭,任務的繁重使得重復簽約似乎成為“沒有選擇的選擇”。然而,招商只是形式,如何讓企業留下來、讓市場保持健康發展這個重大而根本的問題,卻被很多人忽視。
“我跟企業負責人聊天,發現這種沖動性地招商引資本質上是一種最大的短視行為,招商時什么都敢答應,招來后原本承諾的配套、人工、補貼等都難以兌現,最終招商會變成‘招傷’,企業留不住,口碑也差了。”一位負責人說。
用招商引資推動經濟增長,靠的是硬邦邦的“實績”,而不是假數字堆砌的“泡沫”。重復簽約,不僅華而不實、勞民傷財,更是政績注水、形式主義的體現。貪一時之功、解一時之困,犧牲的是投資者的信任,助長的是弄虛作假的歪風。
4、經濟類黨報《光明日報》:假招商,招假商,是懲戒體系出了問題!
一個地方要發展,實行招商引資本無可厚非。采取任務分解的辦法,增強地方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做法。盡管國家現在強調不以GDP論英雄,不過并不表明就不需要招商引資和發展經濟,也不能說把經濟發展指標作為重要的考核成績,就具有某種原罪。假招商,招假商,不能實際的成績體現,而以虛假的數據應付,甚至人為制造某種虛假的繁榮,說白了還是懲戒體系出了問題。
有人會說,若是沒有硬性的招商引標,沒有把招商引資作為重要的考核項目,沒有了任務分解和目標倒逼,那么也就沒有了作假的沖動。造假固然令人不齒,然讓人造假的利益驅動更值得檢視。表面上看,這種說法似乎很有道理,并找準了問題的實質。事實上卻并非如此,利益驅動只是假象,問題的本質在于缺乏剛性的懲戒機制,或者說對數據造假的形式主義,沒有上升到“腐敗行為的高度”。
利益驅動可以提升活力,作為一種激勵機制并無不妥。不過前提是,要輔以相應的“造假懲戒機制”,使數據變得真實客觀,讓評比過程變成透明公開,讓競爭變得更加公平公正。事實上,“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統計造假,并非只在招商引資領域才出現,而是一種普遍性、大面積式的存在。2003年,有媒體曾報道黑龍江肇東市某鄉實際只有21頭奶牛,但最終“統計”結果竟達到2100頭;2013年,國家統計局統計執法檢查室對群眾舉報的云南省陸良縣在統計上弄虛作假等問題進行了檢查,抽查的28家工業企業上報2012年工業總產值63.4億元,初步核實為28.2億元,虛報35.2億元。有此大背景的存在,“招商成邀商”的數據造假和形式化應付,則不足為奇。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多次強調,在統計數據上弄虛作假是統計領域最大的腐敗,懲治預防在統計上弄虛作假是統計系統廉政建設的首要任務。同樣,制度層面的建設也是日益完善,從國家統計局成立舉報中心,公布《統計調查證管理辦法》,到監察部、人社部、國家統計局還聯合制定《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再到修改《統計法》,為打擊統計弄虛作假等行為,提供法律支持。同時也通過查辦云南省陸良統計作假發出的典型性警示,不過相比較于問題的嚴重性,如何讓統計造假真正變成“查處貪腐”的實質上來,才是實現解決問題的破題之道。
遏制統計數據造假,剝除利益關聯應是方向,不過將其上升到腐敗的高度,給予嚴管嚴控才是王道。面對“項目一炮數響,數字來回包裝”的造假行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對于這種行為如何定性,對涉及的當事人如何處理,必須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若連典型的案例都得不到查處,若是連“統計領域最大的腐敗”都得不到遏制,那么通過統計數據造假欺上瞞下,甚至比之更嚴重的形式主義,必然更難得到有效的根治。
說白了,遏制統計數據造假,解決弄虛作假的形式主義,終歸還是一個權力約束的問題。從治理腐敗的角度去看待和處理,招商成邀商的沖動才會得到控制。
5、國新辦和網信辦主管《中國網》:招商引資作假,是道德官德淪喪!
在常人眼里,招商引資是真金白銀的項目,是看得見,摸得著、有市場的產品。而看了“擺拍”的招商引資,不僅讓人有看戲的感覺,更讓人有一種受騙的羞辱。
也許由于地方招商引資的壓力山大,眼看著周邊地區招商引資的形勢逼人,一個個項目拔地而起,落地有聲,經濟發展的勢頭一浪高過一浪;也許當地的老百姓正翹首期盼著招商引資項目早日落地生根,能在新的企業謀個就業崗位;也許負責招商引資的人員年終獎金還沒有看到一線希望,于是靈機一動,項目不夠,“擺拍”湊。
“擺拍”的招商引資也很熱鬧,有模有樣,外行人看來,完全就是真的,就是項目“流水線”的啟動儀式。現場的觀眾,當地媒體的受眾也一定歡欣鼓舞。策劃者圖的就是這個面子,要的還不僅是這個效果,在年終,還能憑簽約的阿拉伯數字乘以一個百分比領取一筆不菲的獎金。不僅自己有份,分管領導由于“領導有方”,更能從中得到一筆大頭獎金。
在招商引資中玩“擺拍”,常用的手法有兩個,一是陳稻新做,把早已簽過的合同拿到洽談會上再簽一回;一是數字造假,把幾千萬包裝成幾個億。這些都是徹頭徹尾的欺世盜名、變相撈錢的行為,同時,也給礙于情面參與“跑龍套”的企業家增加了應酬的時間。這不是營造親商、重商、愛商、護商的環境,而是在給客商增負,甚至拉攏他們共同作假。針對這種現象,紀檢機構和審計部門要緊盯不放,順藤摸瓜,一查到底,讓“擺拍”的招商引資行為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是干部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在招商引資中弄虛作假,這是道德、官德的淪喪,也是作風建設、“三嚴三實”活動中沒有治愈的一塊舊傷和硬傷。如果這種人仍然缺乏自愈能力,有必要借助于組織手段對癥下藥。
來源:招商引資內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