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數百名退伍軍人聚集在北京市區的軍事領導機關前,引起外媒關注。今日(13日),《環球時報》15版發表署名單仁平的評論文章《退伍軍人維權問題應得到客觀評估》。文章指出,退伍軍人的示威性聚集,往往比普通群體事件更有沖擊力,但實質上仍是表達經濟利益訴求,并沒有特別之處。退伍軍人的不滿值得傾聽,但除了對社會秩序的一般性干擾,還容易被不懷好意的內外力量加以利用,這是參加聚集的退伍軍人需特別注意的。
文章稱,國家每時都有難處,而大多數難處是階段性的,并不具有對體制性質的描述力。希望退伍軍人的“維權問題”也會隨著多方的努力和時間所帶來的變化得到逐漸消解。
10月13日,《環球時報》15版刊文《退伍軍人維權問題應得到客觀評估》
原文如下:
數百名退伍軍人11日聚集在位于北京市區的軍事領導機關前聚集,引起外媒的關注。關于他們的訴求,和他們都是哪個年代退伍的,外媒說法不一。有外媒稱,這些退伍軍人不愿意與它們接觸、交談,致使了解不到這次事件的詳情。
不過這些退伍軍人要求更好的待遇和補償,而不具有表達政治上不滿的傾向,大體是內外輿論的一致分析。
退伍軍人一旦示威性聚集,往往有較強的組織性,不像普通群體事件那樣散亂,因而有一定視覺沖擊力。這會加深人們對這種示威內在能量的印象。但如果實事求是看問題,中國各地目前所發生的絕大多數類似事件都是用來表達經濟利益訴求的,從這個角度衡量,退伍軍人的聚集性質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中國各領域的治理都有自己的難度,讓所有人滿意是不易做到的事。國家設計了表達意見和不滿的渠道,但還是會有人走上街頭,希望通過突破體制性渠道的聚集活動施加壓力,促進自己獲得普通政策規定之外的利益。
國家不贊成這樣的聚集活動,法律也做出程序上的限制。但是各種“群體事件”每年還是會發生很多起,形成國家治理體系與現實情況之間的摩擦。但總的來看,社會對存在這種一定程度的不和諧有了適應力,現在互聯網上隔段時間就會流傳出某地發生一些人示威的視頻或照片,不會有人因為看到它們就認為這個社會“出大事了”。
軍人是個特殊群體。常言道“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他們是人員不斷更新的隊伍。能夠干到退休的軍人是少數,絕大多數官兵都只能在軍隊里服役一段期限,然后重新擇業,二次融入社會。
國家為安置復轉軍人開展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時代的變遷和各人自身情況的不同,包括際遇的影響,退伍軍人安置工作所得到的滿意度肯定是不一樣的,而且每個人的滿意度還可能隨著時間的轉換有所變化。這當中很難避免一些不滿意的現象出現,而互聯網時代使這樣的不滿得以匯集并且放大。
所有不滿都值得傾聽,但退伍軍人以示威性聚集方式表達不滿肯定是不好的。除了對社會秩序的一般性干擾,退伍軍人這樣做還容易引起誤讀,被不懷好意的內外力量加以利用,這是參加聚集的退伍軍人需特別注意的。
曾經的軍人都有一段經歷與國家的概念非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會讓他們當中的部分人在離開軍隊后有失落感,一旦境遇不順,尤其會委屈。解決部分退伍軍人的這個問題,一方面各級組織要多關心他們,另一方面那部分退伍軍人也要鍛煉自己的堅強。每個人都不能把國家和社會的關懷理想化,當遭遇坎坷或不如意時,個人的努力和拼搏永遠都應放在向社會尋求幫助的前面。
中國軍隊當前有200多萬人,過去的人數更多,而且年年更替,全國的退伍軍人總數十分龐大。應當說,絕大多數退伍軍人已經安居樂業,為國家發展和社會繁榮繼續做出貢獻。這當中有少數人在退伍后的遇到了意料不到的困難,有些想不開,他們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處在社會安置復轉軍人的能力之內,且符合政策,就相對容易得到解決。有些要求超出了合理范疇,無法被滿足,因而產生摩擦,在這個時代不應被大驚小怪。
我們希望看到退伍軍人因自己的那段服役經歷而被善待,同時也希望國家的相關法律和規定始終是回應各種訴求的基礎。國家每時都有難處,而大多數難處是階段性的,并不具有對體制性質的描述力。希望退伍軍人的“維權問題”也會隨著多方的努力和時間所帶來的變化得到逐漸消解。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