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為貫徹中央相關精神,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將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后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
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
“八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年時間。
“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則為14年。
長久以來,國內對于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和經歷的時間在認識上不盡統一。
對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傳統上一直習慣于稱之為“八年抗戰”,這種提法充斥于文藝作品甚至一些歷史文獻中,但“八年抗戰”這個說法卻越來越被認為會給人以誤解,割裂了中國始自1931年的14年抗日戰爭歷史,甚至有擔心認為,這種提法會給人以日本是從1937年“七七事變”才開始侵略中國,而中國自“七七事變”才開始抗戰的印象。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場,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從"九一八"到現在,可以分成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九一八"到西安事變;第二個階段,是從西安事變到"七七"事變;第三個階段,是從"七七"事變到武漢撤退;第四個階段,是從一九三九年國民黨五中全會到去年國民參政會開會;最后一個階段,是從我們聯合政府口號的提出一直繼續到現在。在這五個階段中,國共兩黨在全國抗日與民主的問題上,長期地存在著原則的分歧和嚴重的斗爭。”
——周恩來·《論統一戰線》(1945年4月30日)
我們不僅要研究“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8年的歷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后14年抗戰的歷史,14年要貫通下來統一研究。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2015年7月30日)
九一八!一個被中國人視為“國恥”的日子,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并由此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長達14年的抗戰算下來是5000多天!中國自此而始付出3500多萬條生命!
九一八的炮聲,震憾著中華大地,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各界群眾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以《申報》為首的報刊在國內掀起了號召抵制日貨、要求抗日救國圖存的聲音。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東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裝,也是中國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抗敵最早、堅持最久、條件最惡的一支英雄部隊。
1945年抗戰勝利之后,東北局書記彭真對東北抗聯著名將領馮仲云動情地說了這番話——“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最艱難困苦的時期主要有三個,即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三年贛南游擊戰爭和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其中最艱苦的還是東北抗日游擊戰爭。”這支武裝在中華民族的危急時刻,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歲月里,獨立堅持游擊戰爭14年之久。
白山黑水之間,萬里長城內外,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東北軍自發的抗日將士,察哈爾綏遠抗日同盟軍,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還有保衛上海的十九路軍及各界堅持武裝反抗的愛國人士……都是值得我們記住的抗日英雄。
1933年5月26日,馮玉祥通電全國,以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名義高舉抗日義旗,應者如云,中國從不缺血性男兒。7月12日,同盟軍前敵總指揮吉鴻昌率敢死隊攻克多倫,將日軍趕出察哈爾省境外。換來了蔣介石羅織的“脫離中央,煽揚赤焰,妨害政令統一”的罪名。
1934年7月,紅七軍團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與方志敏紅十軍會合后,成立紅十軍團,被國民黨重兵圍堵,1935年方志敏犧牲。
1935年,北平學生游行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1936年6月1日,廣東陳濟棠,廣西李宗仁,白崇禧通電宣稱“北上抗日”。
1936年11月23日,傅作義部奇襲綏遠百靈廟,12月8日消滅錫拉木倫廟的偽蒙軍,并處死29名日軍軍官及特務。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才正式承諾放棄“安內攘外”之政策。
2015年9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中提到:今天,是一個值得世界人民永遠紀念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和平的陽光再次普照大地。
新華社也在2016年9月18日發布的《浴火重生的歷史回響——寫在“九一八事變”爆發85周年之際》一文中寫到:85年前的今天,日軍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14年的抗日戰爭從此打響。
8年抗戰改成14年抗戰,是為了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鮮血與抗爭寫就的歷史警示國人:
牢記歷史!不只有民族的悲愴,還有落后必亡的訓誡!
只為警醒!不為宣揚復仇的怨念,只為許下復興的心愿!
吾輩自強!今日,每日!
時評:
“14年抗戰”是一段完整的民族記憶
近日,教育部根據有關精神要求對大中小學教材進行修改,將“8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進一步體現對歷史的尊重,對抗戰精神的弘揚,以及對偉大抗戰精神的傳承。
中國人民奮勇抗日、保家衛國的歷史從來都是一個整體。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前六年的局部抗戰是后八年全國抗戰的基礎和準備,全國抗戰則是局部抗戰的延續和發展。
面對日寇鐵蹄,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武裝抗日旗幟。“九一八”事變后第三天,中共中央即發表宣言,號召民眾進行民族自衛戰爭。隨后選派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趙一曼等一大批優秀干部前往東北組織抗戰,成立東北抗日聯軍,抵抗日本侵略者,為全面抗戰和取得最終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前六年的局部抗戰極大感染了全民族救亡圖存的意識。一大批反映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喚醒了廣大民眾,其中《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等傳遍大江南北,鼓舞著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線。迄今,這些歌曲依舊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中國人民十四年的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支撐起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確立“14年抗戰”的概念,能讓我們更全面更準確地看待歷史、銘記歷史。同時也表明,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決心及意志是不可動搖的。
十四年的悲慘沉痛與苦難深重,十四年的艱苦卓絕與歷盡險阻,十四年的百折不撓與堅貞不屈,是全民族對獨立和解放的追求,是全民族對擺脫屈辱實現國家富強的渴望。十四年的犧牲奮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以淬煉升華。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尊重、銘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如今,我們站在新的起點,更要弘揚抗戰精神,強化國家意識,讓歷史在年輕人心中扎根,使之成為滋養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澎湃動力。
(齊泓鑫、孫琪)
相關鏈接
這些日子,中國人不能忘!
①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②7月7日,盧溝橋事變;
③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④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
⑤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⑥9月30日,烈士紀念日;
⑦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