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年來中國在掌握包括CPU、操作系統等在內的網信核心技術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但總體說來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還未構成自己的技術體系和生態系統,尤其是存在著某些短板(如芯片制造等),這在“中興被罰” 事件中暴露無遺。
中國電子報 趙晨報道
為什么說“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3月23日召開的2017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上表示,我國網信領域已經用幾十年的發展實踐證明,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是市場換不到的。“中國發展到了現在這個階段,連比較重要的技術人家都不會給你,更不要說核心技術了。”倪光南說,“因為這類技術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被所擁有的國家奉作‘定海神針’、‘國之重器’,不能隨意開放、隨意買賣,所以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必須靠自己研發、自己發展。”
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有觀點認為,那些世界市場上通用的軟硬件不可能存在后門。倪光南用維基解密網站日前發布的相關文件否定了這一觀點。
該網站披露了據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黑客項目的大量文件,其中詳細列明了當局如何利用黑客科技侵入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手機應用等等。文件顯示了CIA如何利用硬件和軟件系統的漏洞,包括美國公司的系統漏洞來進行入侵行動,卻并未通知這些公司其系統存在問題。
倪光南表示,對于這類復雜的軟硬件,設計者僅僅為了測試或維護,就要設置許多不公開說明的功能,如有需要,其中的一些就可以用作入侵的“后門”。總之,那些世界市場上通用的軟硬件是存在后門的。
倪光南還援引“中興被罰”事件強調我國應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必要性。近日,中興通訊因“違反美國的出口禁令”而被美國司法部等課以8.9億美元巨額罰款。而由于目前中興在芯片等核心技術上還依賴于美國方面,眼下只能咽下這一苦果。
在倪光南看來,近年來中國在掌握包括CPU、操作系統等在內的網信核心技術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但總體說來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還未構成自己的技術體系和生態系統,尤其是存在著某些短板(如芯片制造等),這在“中興被罰” 事件中暴露無遺。
目前,由于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不是很大,而且追趕很快,一些外國跨國公司就開始調整策略,從對中國實施封鎖禁運轉變為推行“技術合作”。但是眾多事實表明,這種“技術合作”往往是徒有其名,實際上只是為了給外國產品穿上“中國國產”的馬甲以打入中國市場,并以此誘使中國放棄繼續追趕的努力。
倪光南強調,希望“中興被罰”能夠促使人們認清“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是市場換不到的”這一歷史教訓,在發展核心技術上堅持走自己研發、自己發展的道路,不要因受到誘惑而轉向,導致功虧一簣。
自主核心技術打破壟斷需靠“市場化引導”
倪光南表示,網信核心技術包括軟硬件在內,往往都是用出來的,如業界盛傳“軟件要到3.0版本之后才好用”,這樣的實例有很多。任何核心技術如不進入市場,不通過大規模地使用和改進,往往難以成熟;只有通過市場的應用,進入市場的良性循環,才能發展成熟并最終實現產業化。
然而,網信核心技術的一個特點是具有高度的壟斷性。以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為例,現在全世界百億臺左右的智能終端基本上都被三家系統(Windows、Android和iOS)所控制,而這樣的壟斷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說,雖然自主核心技術的市場份額還很小,但這并不表明我們的技術水平差距大,而只是表明壟斷的嚴重性。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壟斷往往不能通過純粹市場競爭來打破,而需要運用“反壟斷法”等手段來打破。
倪光南強調,在自主核心技術剛發展出來還未進入市場良性循環時,如何幫助它打破壟斷,進入市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就是要做好“市場化引導” 。
市場化引導是打破外國跨國公司壟斷網信核心技術市場的有效舉措,如政府采購目錄向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傾斜,在招投標中加入自主可控測評環節,實施安全審查制度,實施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營造自主可控的網信生態系統等等。
那么這種市場化引導是否會違背WTO原則?倪光南表示,這種擔心是多余的。以上述的政府采購目錄向自主可控核心技術傾斜為例,由于現階段中國政府采購市場并不需要開放,與中國承擔的WTO義務沒有矛盾,并且政府采購市場在中國整個市場中的占比很小。而上述其他的措施也都與安全有關,在WTO中屬于例外情況。
實際上,中國市場對微軟Windows是完全開放的。即使在政府采購這一小塊市場也只是對Windows的某個版本(Win8/10)施加限制,其他如Win7、XP等版本仍可使用。
反之,雖然美國的一般消費品市場是充分開放的,但其網信領域市場卻是美國本國產品占據壟斷地位。以軟件為例,美國用的幾乎100%是本國的,外國軟件能占據較大市場份額的幾乎只有德國SAP一家。以硬件為例,即使中國的華為、中興的通信產品的性價比很高,卻被以安全為由,排斥在美國整個市場之外。由此可見,目前中國網信市場的實際開放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
“純國產電腦”已達“可用”水平
至于為什么Win10不列入政府采購目錄,倪光南表示,出于安全考慮,因為其不可控,對Win10安全隱患的擔憂在世界上是相當普遍的。如法國、瑞士等國要求微軟Win10 在未經用戶同意情況下,立即停止收集過多的用戶隱私信息;俄羅斯政府禁止國家和地方政府購買外國軟件,俄羅斯著名殺毒軟件廠商卡巴斯基也指控微軟Win10捆綁殺毒軟件等。
眾所周知,操作系統是生態系統的核心,倪光南強調,如果中國自主操作系統被扼殺,中國桌面領域將永遠被“Wintel”生態系統所壟斷,這樣一來,中國的網絡安全將無法保障,建設網絡強國的目標也無從實現,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關注圍繞著“Win10政府版”的斗爭。
然而,有消息稱, Intel最新的CPU,包括Apollo Lake和Kaby Lake都將只支持Win10,那么,如果政府采購不能用Win10,也不能用Intel最新的CPU,我們該用什么?
倪光南的答案是:應該用國產CPU和國產操作系統構成的電腦,目前其整體水平已經基本上達到“可用”水平,滿足政府工作需求是沒有問題的。不足之處主要是生態支持不夠,而這只有通過使用才能完善起來。
當前已有規模達到萬級用戶的政務云服務,前后臺都基于國產自主可控軟硬件,而用戶體驗很接近于“Wintel”產品。“只要堅持使用,在使用中不斷改進提高,國產自主可控軟硬件趕上進口產品指日可待。”倪光南說,“政府采購不能用Win10和Intel最新的CPU,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促進自主核心技術發展的動力。”
【原載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電子報”】
延伸閱讀:
倪光南:集中力量辦大事 盡快掌握信息核心技術
來源: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要保障互聯網安全、國家安全,“就必須突破核心技術這個難題”。我們看到,《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將“發展核心技術,做強信息產業”作為增強信息化發展能力的首要任務,指出要制定國家信息領域核心技術設備發展戰略綱要,以體系化思維彌補單點弱勢,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今后我們建設網絡強國的歷史時期里,盡快發展核心技術將是一項重大的歷史使命。
今天,對信息核心技術,如操作系統、CPU、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超級計算機等等,人們已經耳熟能詳。可以說,現在無論是經濟社會的運作還是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已經離不開這些核心技術。
信息核心技術的一個特點是具有高度的壟斷性。以智能終端(包括桌面電腦、移動手機等)操作系統為例,現在全世界近百億臺智能終端基本上都被三家系統(Windows、Android和iOS)所控制。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當然也不能幸免。在其他的一些信息核心技術上,我國也有這類受制于人的情況。
不過,目前在如何發展信息核心技術上還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認為應當學習發達國家的新技術,來加快我國核心技術的發展。我們認為,這在一般情況下可能是行得通的,但對于某些關鍵核心技術來說,卻往往是行不通的。因為這類技術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被所擁有的國家奉作“定海神針”,不能隨意開放、隨意買賣。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有錢也買不來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研發、自己發展。”
由此可見,我們在制訂發展核心技術的規劃時,應當首先做好頂層設計,“要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進但必須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哪些是可以同別人合作開發的,哪些是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創新的。”只有確定了所發展的技術屬于哪一類情況,才能決定相應的技術路線。
如果是屬于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我們應當發揚我國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傾舉國之力而為之,而不宜分散資源,各自為政,各自為戰,造成低效和不必要的內耗。這方面,以前我國桌面電腦領域就有過教訓。本來這個領域已被一個由微軟(擁有Windows操作系統)和英特爾(擁有x86 CPU)所組成的Wintel(文泰來)聯盟及其主導的標準和生態系統所壟斷。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科技計劃卻沒有下功夫做頂層設計和整合資源,就撒胡椒面似的支持了五六家操作系統與五六家CPU。其結果是,僅操作系統和CPU兩項就可能形成數十種組合,更不用說還有其它軟硬件的大量適配問題了。這樣,不但大大增加了國產軟硬件之間、國產軟件之間相互適配的工作量,而且還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真正能用的生態系統,因而也難以與Wintel生態系統相抗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最近我國桌面電腦領域的產學研用各界的眾多單位通過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聯盟”)向有關部門建議:愿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發揚我國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將該領域有關科技專家和有關骨干企業集中起來,整合資源,協同一致,共同制訂中國桌面操作系統的統一標準,并以此為核心,營造國產桌面電腦的統一生態,形成一個可與Wintel相抗衡的格局。
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這個領域歷來被美國的GPS系統所壟斷,歐盟和俄羅斯曾經分別推出了伽利略和格洛納斯系統,企圖打破GPS的壟斷,但進展不大。倒是我國傾舉國之力實施的北斗系統后來居上,現在已向亞太地區提供無源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不久后,還將在全球范圍內與GPS同臺競爭。眾所周知,北斗是航天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結晶,其難度決不在操作系統和CPU之下。北斗的實施體現了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精神。試想,如果當初不是集中力量搞北斗一個系統,而是分散力量搞多個類似的系統,那就不可能有今天北斗的成功。
應當指出,像國際上的Wintel聯盟及其主導的標準,不是由某個政府部門或標準化機構所制訂的,而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形成的。上述聯盟牽頭制定標準的建議,既符合習近平總書記“一些同志關于組建產學研用聯盟的建議很好”的指示,符合國務院關于“國家鼓勵產業技術聯盟制定標準”的精神,也與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相仿,因而是切實可行的。
最后,還需要增強創新自信。經過長期努力,我們在一些領域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尤其是在網信領域,這里的技術更新比傳統領域快得多,科技人才的作用也更大,這些都是自主創新發展信息核心技術的有利條件。有些同志擔心國產信息核心技術的市場份額還很小,對突破信息核心技術的信心不足,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核心技術要取得突破,就要有決心、恒心、重心”,以及“要圍繞國家亟需突破的核心技術,把拳頭攥緊,堅持不懈做下去”等指示,希望這些同志樹立長期打硬仗的思想準備。我們相信,中國科技人員是能夠從“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的。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才隊伍,其中不乏英才、怪才、奇才。這支隊伍的巨大能量必將隨著國家科技強國戰略的推進而迸發出來,最終完成突破信息核心技術的大業。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