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摘要】:馬克龍的發跡背后,有親“盎格魯-撒克遜”帝國主義的法國精英集團一手提拔,有長年滲透法國政治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精心培養,有參與反戴高樂主義、推行盎格魯-撒克遜全球統治的彼德伯格會議的經歷,是盎格魯-撒克遜帝國主義的勝利。法國勞工已經發起反對馬克龍的游行了。對法國而言,再見,戴高樂主義,再見,法國的獨立、自由、民主與光榮。
馬克龍贏得法國大選繼任法國總統已經過去五天,盡管遙遙相隔一整個亞歐大陸,馬克龍以其神秘而又傳奇的人生經歷持續撩動著遠在東方的我們。有人贊嘆他耀眼的職業生涯,有人獵奇他不按常理的忘年戀情。有人覺得他才華橫溢當選總統實至名歸,也有人覺得他是無真才實學靠妻子的家族關系才上位。真相到底怎樣呢?
在中國媒體,馬克龍與其妻子布麗吉特的戀情被大肆吹捧,進而論證法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無比優越、無比先進與無比浪漫。
但是,這些媒體為了追求“十萬加”,為了論證“法國偉大”這個先驗的結論,總是喜歡自動過濾掉對自己結論有害的信息。《中華讀書報》文章《法國總統候選人馬克龍的文學情史》里報道,布麗吉特原先并不是馬克龍的任教老師,她在自己女兒的口中得知馬克龍是一位“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瘋狂的家伙”,此后,利用馬克龍出演話劇的機會,接近馬克龍(草根網友后沙暗示此處舉動是勾引,筆者對此主觀猜測表示譴責),并且:
“師生關系越過了法律許可的界限。”
“因為,法國法律規定,合法性交的最低年齡是十八歲。布麗吉特行事謹慎,但紙包不住火。在外省小城的布爾喬亞社會,他們之間的情事成了幾乎人所共知的丑聞。”
注意,此時布麗吉特還沒有離婚(布麗吉特直到2006年才離婚),馬克龍也不到18歲。被中國媒體炒作的“無比浪漫”、“無比先進”的愛情故事,從事實、道德與法律角度看,原來充斥著背叛婚姻、踐踏法律的情節。
不過,說到底,馬克龍與布麗吉特的愛情故事,原本與法國總統選舉沒有直接關系,只是因為中外媒體的瘋狂炒作,將這起已經被法國外省人認定成“丑聞”的故事硬生生改編成拉票工具,才與大選發生了關系。
拋開這個愛情故事,就法國大選而言,真的反映了法國制度的無比浪漫與先進嗎?
一、馬克龍,僅僅是一個學霸,還是金融寡頭代理人?
對于馬克龍而言,考入法國頂級精英學校--國家行政學院只是一個開始,最重要的經歷是在羅斯柴爾德銀行任職。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影響力到底如何?在國外一家專業“億萬富翁制榜單”公司制作的2010年全球名單上,身家超過10億美元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共有8位,其中,最有錢的就是第六代掌門人——大衛·羅斯柴爾德。
而大衛·羅斯柴爾德,正是其家族的法國負責人。
對于大衛·羅斯柴爾德而言,政治是極端重要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曾有祖訓:
“我們一定要和國王一起散步”。
法國曾經在政治上的左傾,差點毀了大衛父親的家業。1981年,密特朗當選法國總統,隨后通過法案進行大規模的銀行國有化,大衛父親的銀行遭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1986年,密特朗在國際金融資本的圍剿下失去政權,大衛·羅斯柴爾德獲得新的銀行牌照,1987年,大衛和同父異母的弟弟愛德華·羅斯柴爾德以及表弟埃里克,創建了一家全新的銀行——Rothschild & Cie銀行。
憑借羅斯柴爾德家族數百年的基業,這家銀行已然成為法國最成功的投資銀行之一,擁有超過650名員工,大衛令羅斯柴爾德家族得以在法國乃至歐洲大陸的金融業東山再起。
沒有人比大衛更清楚,要保住金融寡頭的萬世基業,就必須保證在國內政治上的地位。在發展家族企業的同時,大衛致力于對歐洲各國政界的滲透,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是羅斯柴爾德集團的重要顧問,而法國總統薩科奇更是他的老朋友,堂兄伊芙琳的婚禮是在白宮舉行,原因是“希拉里是他的朋友”。
2008年,大衛旗下羅斯柴爾德和席埃銀行(Rothschild & Cie Banque)來了一位年輕人,這位年輕人,正是馬克龍。
這位年輕人,畢業于哲學系,當過公務員,沒有金融業的從業經歷,幾乎等于金融文盲,但這一切無關緊要,他迅速受到了羅斯柴爾德極為特殊的關照。
——馬克龍一位前同事表示:“他是一位會不斷說‘謝謝’的人。他不知道啥是ebitda(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他并未有嘗試對此遮遮掩掩。他沒有去企業融資的書本里找答案,相反地,他到處問人,這能使人放下戒心。 ”
——法國巴黎銀行歐洲企業融資部主管Sophie Javary表示,馬克龍以其在政府內的關系彌補了他最初在技術知識以及專業術語上的不足。此前,Javary在亨羅德的要求下在頭一年里負責指導馬克龍。
——一名顧問在回憶起Atos的交易時表示,馬克龍“當時擔任著相當初級的角色——他會被要求重做excel上的財務模型,一些基礎東西。”但在該宗交易被宣布后的幾天里,馬克龍成為了一名合伙人。幾個月后,他成功贏得了參與雀巢收購輝瑞的嬰兒食品業務的交易的一席,驚呆了同事和競爭對手們。
——一名在華爾街打滾了十年的人告訴媒體,在一夜之間從更新excel模型突然成為合伙人簡直是天荒夜談。某位異常強大的人正從幕后操縱著這家伙,幾乎毫無疑問。
——同一財團的一名媒體高管回憶道:“當時并不清楚艾曼紐(馬克龍)到底是為誰工作。他無處不在,交換著情報,是所有人的朋友。這很聰明,因為他得以認識了媒體界的每個人。”
是誰將如此年輕的馬克龍推薦到羅斯柴爾德銀行,并對其進行特殊照顧?
竭力推薦馬克龍進入羅斯柴爾德銀行的人,包括弗朗索瓦·亨羅德,法國行政學院校友,羅斯柴爾德多年來的合伙人,還包括阿塔利委員會的四名委員。
這些人之所以推薦馬克龍進入羅斯柴爾德銀行,是因為2007年時,馬克龍得到了法國政治界、學界大佬阿塔利的賞識、提拔與重用。現年73歲的阿塔利是多位法國總統的顧問,也是馬克龍的政治導師。作為橫跨政經兩界的政治學家、經濟學家,社會黨人雅克·阿塔利是美國國籍,被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評為當代影響世界的100名知識分子之一。2007年,阿塔利被時任總統薩科齊邀請重出江湖,提供經濟改革方案。同一年,馬克龍被法國國家財政監察長讓-皮埃爾·朱耶(Jean-Pierre Jouyet)推薦給了阿塔利,年輕的馬克龍迅速成為阿塔利委員會的副報告人。
阿塔利主張“強化北約在歐洲的力量”,與戴高樂“擺脫北約”、謀求外交獨立自主、擺脫帝國主義控制的思路尖銳對立。
可見,馬克龍的背后,站著作為“盎格魯-撒克遜”帝國主義代理人的法國精英集團。
這個金融、學術精英集團之所以挑選馬克龍,首先,馬克龍哲學上深受保羅·利科(Paul Ricoeur)的影響,利科是一位反共、反五月風暴分子。1968年法國發生五月風暴、反思資本主義,作為哲學家的利科報警暴力鎮壓學生,從而臭名昭著。利科在法國聲譽掃地,不得已前往美國。馬克龍深受利科影響,25歲時他就擔任利科的助理,為利科新書做整理工作。按照馬克龍的說法,利科使他“重新學習哲學”;其次,馬克龍十分年輕,利于操縱,2007年,作為在政治上工作經驗極端缺乏的人,他迅速成為阿塔利改革報告人,2008年,作為金融上知識和經驗極端缺乏的人,他卻成為國際壟斷銀行的合伙人,這樣的人,顯然容易操縱。
那些認為馬克龍“天才”、“前無古人后絕來者”、可以脫離實踐擁有對法國政治、經濟全知全能能力的某些中國媒體,顯然沒有讀過毛主席的《實踐論》,事實上,諸如阿塔利、大衛·羅斯柴爾德等法國頂級精英,也絕不會蠢到去迷信一個脫離實踐的所謂天才的程度。他們需要的,更或許只是一個代理人。
二、從銀行歸來,當上經濟部長,參加以反戴高樂著稱的彼德伯格會議
2010年,阿塔利把馬克龍推薦到了奧朗德身邊,當時奧朗德還只是社會黨的次級人物,而隨著該黨主要候選人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爆出性丑聞,奧朗德最終順勢當上了總統,馬克龍成為總統府副秘書長,專門負責財政和經濟方面。
到奧朗德時代,法國進一步演變成緊隨美國的“另一個英國”。
2013年9月,奧朗德改組內閣,36歲的馬克龍被任命為經濟部長。至此馬克龍已經算是創造了平民政治生涯的傳奇。
2014年,馬克龍受邀參與了彼爾德伯格會議。
彼德伯格俱樂部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是最神秘的國際精英頂級會議。國際知名的調查者丹尼爾·伊斯圖林所寫《彼德伯格俱樂部:操縱世界的影子集團》一書披露如下幾個關鍵點:
1、羅斯柴爾德家族、洛克菲勒家族、荷蘭王室是彼德伯格俱樂部的核心;
2、與會人員位世界頂級精英,包括:美國政要、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的局長、北約秘書長、美國國會議員們、歐洲各國的總理們、反對黨的領袖們等;世界經濟的操盤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此外,還有世界上最大的100個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比如戴姆勒·克萊斯勒、可口可樂、英國石油公司(BP)、高盛、微軟等等;
3、彼德伯格俱樂部試圖控制美國總統、自由世界的所有主要新聞媒體機構、所有重要的政治家、金融家,以及世界上所有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及其貨幣供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還有所有和聯合國有關的渠道。他們能摧毀任何事物:無論大小,只要是妨礙他們創造統一世界的新秩序。它的理想初衷,就是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影子政府。
在法國問題上,彼德伯格的立場與戴高樂相反,試圖將法國塑造成盎格魯-撒克遜的附庸。政治研究員羅杰·曼尼威在他1967年10月的時事通訊——《法國外交政策》里,分析了彼德伯格俱樂部成員和戴高樂的關系。他的研究報告觀點從一開始就令人震驚:“所有法國與彼德伯格俱樂部有關的人,比如喬治·彭皮杜、安東那·比內,以及蓋伊·莫勒這些打壓派,都是查爾斯·戴高樂核政策的強烈反對者。”彭皮杜是總理,比內和莫勒都是法國政府的部長。
彼德伯格俱樂部為什么如此呢?因為集團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以核威懾為攻城槌,對付那些不服從的國家,把歐洲自由國家的主權交給由彼德伯格俱樂部控制的英美世界政府。為了控制歐洲,即使法國的核力量是遏制蘇聯核威懾的關鍵力量,消除法國的核威脅仍然是必須的。戴高樂的傳記作家讓·拉古居爾寫道:“戴高樂必須在歐洲建立起無可爭議的實力地位,來對付英國以新世界帝國主義秩序為目的的自由貿易政策。這就是為什么法國必須成為世界叁極中的一極,而不只是歐洲大教堂里的一根柱子的原因”。
三、馬克龍坎坷的代理人之路:法國爆發了反馬克龍的工人游行
馬克龍上臺不久,法國就爆發了抵制馬克龍的工人游行。
與中國媒體大肆鼓吹馬克龍相反,在法國人看來,馬克龍7日高票當選,不少選民純粹是為了阻止極右翼當權才“掩鼻投票”,并非支持他的理念。大選過后,其他陣營支持者迅速與馬克龍劃清界線,左翼團體日前在巴黎東部舉行游行,抗議馬克龍的政綱損害工人權益。部分蒙面示威者分成小組與警方爆發沖突,警方以催淚氣體驅散。
“社會前線”是其中一個發起巴黎大游行的組織,它在社交網站聲稱,馬克龍正準備推行反社會政策,號召左翼人士上街阻止。參與示威的包括工會、左翼人士、反法西斯主義及無政府主義者。示威者展開寫有“馬克龍是CEO,不是總統”、“向新勞工改革說不”、“這是國家,不是公司”等標語。
馬克龍的勝選,只是“兩害取其輕”,Ipsos民調發現,馬克龍所得的66%選票中,有多達40個百分點是純粹為了阻止勒龐,真心支持他的只有20多個百分點。
不少游行人士都表示沒有投票。一名女子稱,她并非心甘情愿投票給馬克龍,因此有必要上街表達心聲。報道指,警方向示威者動武,連記者也被波及,俄羅斯衛星網駐法國記者聲稱,警方“見人就打”,并搶走他的頭盔,幾乎弄壞他的電話。
馬克龍今年異軍突起,純粹是資本集團的炒作的結果,法國所有的資本媒體都支持缺乏執政經驗的馬克龍,如果沒有巨額資本鼎力相助,根本辦不到。而馬克龍的資金支持,至今是個謎。
事實上,法國民眾自發最歡迎的總統,是毛派梅朗雄。2017年的法國總統競選,盡管媒體刻意淡化對梅朗雄的宣傳,直到第一輪總統選舉前夕,梅朗雄躍居民意榜首,梅朗雄的民意基礎、組織能力驚人,2017年3月18日,巴黎公社紀念日,梅郎雄在巴士底獄廣場舉行大型集會,成功召集了13萬人參加集會游行。3月20日,法國總統競選第一輪電視辯論后,據Elabe民調:當被問及“誰最了解我”這個問題時,梅朗雄排名第一,4月4日,第二輪電視辯論舉行,超過600萬人觀看。梅朗雄成為最具說服力的候選人。根據BFMTV電視臺委托民調機構艾拉貝所做的一項調查,25%的受訪觀眾認為,梅朗雄在電視辯論中的表現最具說服力。而馬克龍當時只有21%。
馬克龍當上經濟部長之后,推出一項大規模的經濟改革計劃,被稱作馬克龍法案,目的是釋放市場活力,實質是親資本、反勞工,對勞工進行進一步剝削。馬克龍改革引起法國工人的不滿。2016年6月,一心推市場化、自由化改革的經濟部長馬克龍遭憤怒的工會運動人士扔雞蛋。
埃松省議會主席、社會黨左翼的代表人物格日稱:
“馬克龍是與蒙特堡完全相反的人物,讓一個金融家擔此重任,意圖很明顯。”
共產黨全國書記、參議員洛朗(Pierre Laurent)在一份公告中指出,銀行業和金融業關鍵人物馬克龍的入閣預示著政策上將出現前所未有的右傾。
參議員本巴薩(Esther Benbassa)說:
“政府讓一位銀行家掌管經濟大權無疑是‘內婚制’的體現。未來實現緊縮政策已無疑,再見,社會主義。”
馬克龍的發跡背后,有親帝國主義的精英集團阿塔利的一手提拔,有長年滲透法國政治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精心培養,有參與反戴高樂主義、推行盎格魯-撒克遜全球統治的彼德伯格會議的經歷,是盎格魯-撒克遜帝國主義的勝利,這里應該再加一句,再見,戴高樂主義,再見,法國的獨立、自由、民主與光榮。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