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國共產黨是有著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95年來,我們黨總是以思想文化上的覺醒、覺悟和堅定信念來探索歷史規律、把握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推動事業發展。我們的文化自信從哪里來?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給出答案:“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圖為: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一、源于優秀傳統文化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不可能有國家和民族的富強。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燦爛不熄,是人類社會唯一從古代存留至今延續不斷的文明,是世界最偉大的文化奇跡、人類文明最璀璨的明珠。五千年文明孕育著豐厚的文化精華和養分。習近平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習近平強調:“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與其他國家平等友好交往的重要精神資源,是我們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體系。中華文化歷史之悠久,底蘊之深厚,內容之豐厚,影響之深遠,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難以比肩的。其思想之豐富、體系之完備,也是獨一無二的。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在漫漫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留下了一大批思想家以及各家學說,為中國及整個世界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寶貴遺產。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經歷了數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涌現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韓愈、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魯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
“國無德不興。”道德不僅是一種國家治理、社會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國家興旺、人民幸福的精神動力。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厚重的積極進取、健康向善的傳統美德。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義利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扶貧濟困”、“知恥近于勇”的道德品格等。其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精髓。習近平指出:“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
中華文化積淀著炎黃子孫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觀乎人文,化成天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綿綿不已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發展動力。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習近平強調:“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華文化蘊含著寶貴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智慧。中華民族維系了2000多年大一統的社會形態,這也同樣是人類治理史上絕無僅有的治理奇跡。在2000多年的社會治理進程中,中華民族發展和積累了人類最寶貴的治理智慧,任何其他管理學、治理學也無法與之相比。如“以百姓之心為心”的為民意識、“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理經驗、“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務實精神等。中華治理智慧過去靈,今天依然靈。習近平指出:“各級領導干部都應當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斷增強是非面前的辨別能力、誘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斷提高慎權、慎獨、慎微、慎友的自覺性。”習近平強調:“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圖為: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源于紅色革命文化
20世紀前期中國歷史的演進一直與革命相伴而行。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形成的獨特的中國革命道路、革命理念和革命文化,是20世紀中國文化最為奪目的文化景觀之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階段,因革命斗爭目標任務的不同、區域文化土壤不同,培育了各具鮮明區域特色的中國革命文化:建黨時期以“五四”精神、紅船精神為核心的革命文化;土地革命時期以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為核心的革命文化;解放戰爭時期以西柏坡精神為核心的革命文化。中國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上,根據社會發展和民族獨立需要培育和創造的文化形態,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文化成果,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文化支撐和強大精神動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優質基因,為我們黨、人民軍隊、民族注入了新的優秀文化根基。
中華文化曾在世界文化史上獨領風騷數千年,盡得風流;但近代以來也曾在舊制度中根芽漸萎,在西潮沖擊下花果飄零。扭轉這一困局、實現中華文化浴火重生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文化。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鄧小平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這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彰顯了中國革命文化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貢獻和文化價值。
中國革命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說它是民族的,因為其承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華民族為追求獨立解放、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壓迫、反對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剝削、民族文化復興的正確方向。同時,中國革命文化又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科學表達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英勇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訴求。說它是科學的,首先是因為它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在革命文化實踐中,貫穿著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民族統一戰線等科學革命觀。說它是大眾的,是因為它服務于人民大眾,體現了為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指向,代表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形態的民主指向,它扎根于人民大眾的文化實踐,又發展于人民大眾的文化創造活動。
圖為: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東考察。這是26日上午,習近平在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
三、源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結合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而形成的新文化,它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中華文明的新形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靈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源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歷史,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文化實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和先進性,能夠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先進性有著豐富的科學內涵。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了當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政治理念,即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二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科學前瞻性和歷史包容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了當代歷史和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即引領由現代化所推動的世界潮流,促進世界多種文化的交融發展。三是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為基本屬性,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創新活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忠實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不斷揭露愚昧迷信、鞭撻腐朽丑惡、革除陳規陋習,努力表現人民群眾生氣勃勃、健康向上的火熱生活。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體現在實際行動和措施上,體現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實質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指出:“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成效,在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壯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以及文化市場體系日趨完善等方面,都有著鮮活而具體的體現。一系列人們津津樂道的數據,記述著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的步伐。但是,較之各種各樣的數據而言,更有生命力、更富深遠意義的,是中國人民文化意識的普遍覺醒與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素質和文化建設能力的歷史性提升。這種意識、素質和能力,是中華民族實現文化復興必不可或缺的條件。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一項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偉大事業,是一場氣吞山河的偉大變革。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離不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文化自信是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習近平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本文來源:學習中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