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6年1月9日,孫北國代表創聯新農業智庫成為第一個走進中央黨校理論殿堂的社會農業軟科學研究機構,在《中國經濟發展突破點論壇》上發表了《“三農”重大核心問題的十三個獨立觀點》的主題演講,鮮明提出“農牧鄉建一體化”和“造就一大批農工商跨界社會企業家”等突破性創新戰略理論及體制創新模式、路徑理論體系,引起了理論界和媒體界的廣泛反響。
“新農十三觀”是創聯新農業智庫針對我國主糧農業發展戰略、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的全新思考。這個理論體系與日前召開的2017 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公布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政治局會議上為本次會議所作的重要講話精神高度吻合。
習總書記講話強調:“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目前我國的農業、農村進入戰略轉型的艱難時期,新舊矛盾交織,廣泛性迷茫愈演愈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急需理論和戰略突破,更需要思想再解放。
破除迷茫需要戰略方向和經營主體結構的多重突破,現在嚴峻的問題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直停留在理念傳導層面,中央提出的理念,做為大政國策極其正確,但省市縣鄉層層再講理念,而沒有將理念轉換成應用理論和實踐戰略,就還是講新理念、走老路,并沒有將理念落實到發展實踐上,而走老路是到不了新地方的。因此,基層廣泛的迷茫就不足為奇了。
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需要思想更解放前提下的戰略理論攻堅,需要建立一整套與新的發展理念配套的理論、戰略、模式和路徑的系統化研究,沒有這樣的系統化理論體系導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還會繼續徘徊不前,繼續天上有云、地上沒影。
創聯新農業智庫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問題,一是要創造出農業、農村的財富增長源泉;二是要釋放和匯聚出可以創造農業、農村歷史性進步的多重資源力量;三是要創造出可以協同推進農村政治、社會、文化、經濟與自然和諧繁榮的農業經營主體的體制性變革;四是要能夠創造出巨大容量并引發巨量消費的新供給產品。這樣,才能創造出習總書記講的“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這就必須打破現行農業政策理論的陳舊僵化思想的束縛,就必須解決政策與國策脫節的問題。
創聯新農業智庫的“新農十三觀”,是中國農業理論界第一個深度貫穿“五大發展理念”核心內涵并完整轉換出戰略、模式、路徑的重大創造性、前瞻性理論體系,可操作、可執行,適合國情、農情,對落實新理念推動農業農村變革,具有戰略引領和模式落地的重大價值。對未來中國農業現代化,必將產生重大影響力!
【正文】
我國主糧種植產業,做為中國農業的主戰場,目前面臨著嚴重的人才和要素短缺、資源價值遠沒有被挖掘的現實情況。“三農”問題突出呈現為資源與要素分離、文化與變革沖突、生產與生態相左、期望與收益相背的核心痛點和深層次矛盾,且各種矛盾交織、各種觀點混雜、多種問題待解。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改?其中,體制如何創新,決定農業現代化的成敗。
一、破除堅持家庭經營為主要體制模式的陳舊理論
前幾年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出版的農業發展系列研究叢書曾清晰寫到:“堅持農業家庭經營主體地位不動搖,農業家庭經營不僅現在是、將來也會長期是中國農業經營的基本形式”。農業政策研究主管部門的領導過去常講,“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不是以家庭經營模式為主而把農業搞好了的,“有些大的農業種植公司也都是家族式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曾強調指出,新的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要堅決貫徹。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行為要堅決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
今天,我們必須摒棄農業家庭經營為主這個理論桎梏,站在“因時而立、因勢而變”的辨證哲學發展觀的角度,正視中國國情和中國在世界糧食市場競爭無力的現實情況,打開這個理論枷鎖。
中國主糧種植體制變不變革?如何變革?這不是戰術層面的問題,而是涉及“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國策能否落實的關鍵戰略問題。
中國主糧種植體制,必須要突破。繼續堅持家庭經營為主要體制模式的陳舊理論必須破除。我們必須要放開思想的韁繩,將創新理念實實在在的落實到農業經營主體的體制機制的改革上,才是貫徹落實新國策,而不是空喊理念口號。
二、歐美日韓的家庭經營模式和農協體制不適合中國
中國目前的國情、民情基礎和時代環境都不一樣,我們學不了歐美的私人農場,也學不了日韓的農協體制,我國目前社會關系、產業環境、科技競爭以及時代背景,都不允許中國像歐美日韓那樣,再用四五十年時間實現農業現代化。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和中國主糧種植經營體制變革,必須符合國情需要,符合國際競爭需要,符合“三農”協調發展需要。
主流農業理論界和政府政策主管部門普遍認為全世界的農糧種植都是家庭經營模式,即使是農業公司也是家族經營,美國是,歐洲是,日本也是,韓國還是。主要認知邏輯是農業種植工作量和工作內容特別瑣碎,不易考核工作量、工作標準以及工作成效,只有家庭成員間這種不會相互計較的共同利益體制關系才適應農場經營。所以就斷言“家庭經營現在是、今后也長期是中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這個觀點是根本沒有真正了解世界,沒有認真了解國情,沒有認真了解“三農”。中國的國情基礎和民情素養與發達國家不同,發展農業現代化的時代和競爭環境更不一樣,模式也根本不可復制。
發達國家的農戶土地大多為私有制世襲,農場主是典型的中產階層,環保意識和科技應用水平很高,國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及協會協調機制經歷了半個世紀以上的政策支持加市場化歷煉已日趨成熟,鄉村文化傳承優良,社會崇尚田園生活和農作物種植,城里的貴族和中產階層在鄉間大都有祖屋、有家族農莊或度假別墅。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生態人文的和諧早已將鄉情融入家族世代人的心中,放假和退休是一定要回到鄉下的,戰后恢復時期的相當一段時間內,日本農戶中的長子是必須要留在家里務農的……這些都與我國國情、鄉情、民情差別巨大。
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起步于80年代的后工業化時代甚至更早,至今大多都有四五十年了。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剛剛起步,就面臨互聯網、大數據、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社會關系、產業環境、科技競爭和農業農村對國家的整體經濟影響,都與幾十年前的西方發達國家當時的國情和世界經濟環境有重大差異,現實也不允許我國像歐美日韓那樣,再用三、四十年時間學習他們的發展路徑去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們必須盡好又盡快縮小與世界的差距。所以必須走出全新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路徑。
我們不但要種糧食,還要更科學的種好糧食,不但要耕耘土地,還要生態治理面源污染,還要重塑鄉魂、推動鄉村文化繁榮、創新土地價值、創造農業資本生態價值高地……這些通通早已不是工作內容特別瑣碎、相互不會計較這樣的低層級利益關聯起主導作用的簡單經營性內涵了,因而歐美日韓的體制我們都學不了。唯有加大力度加快速度集中資源突破創新。
三、確保農民家庭承包的主體地位,不等于土地種植也一定要以農民家庭為主
承包權牢牢掌握在農戶手中的大政方針非常正確,但土地使用權、經營權只有放手并與更先進的生產力要素聯結,才能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所以,農戶家庭“承包土地”和“種植經營”完全是兩回事。再談中國農業今后還要堅持“以家庭經營為主”就是繼續僵化、教條。
中國農業現代化,必將是世界農業史上最突破性創造的、經歷時間最短的、變化最深刻的、參與資源最浩瀚的、最波讕壯闊的偉大創造。種糧大省的單品種、大面積主糧種植產業,傳統農業家庭經營體制必然被更大規模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的、與農戶家庭形成緊密型利益聯結關系的、更能給農戶帶來農業資本回報的大型農業集團體制所替代。
四、“農牧鄉建一體化”綜合經營大型農業集團創新體制
創聯新農業智庫認為:中國農業要實現內富國民、外強世界,就要摒棄舊思想、舊理念,將新的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創聯新農業智庫的重大戰略理論創新體系中,模式和路徑創新的重大突破點就是:創建農牧鄉建一體化的、以體制保障農民持續收益的大型農業企業集群。
“農牧鄉建一體化綜合經營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創新體制的核心內涵,是以農民土地入股的方式集約100萬畝-1000萬畝耕地規模和糧食主產區農村自然荒水山林資源、并涵蓋了牧業開發、美麗鄉鎮建設、村鎮地產經營、加工倉儲物業、農業旅游養老等一體化綜合經營的大型農業企業集團。
“農牧鄉建一體化綜合經營的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創新體制模式,是集聚企業家及企業家背后的多重資源,帶領農民、建設農業、繁榮農村,是運用系統化思維和辯證哲學發展觀等形成的符合中國國情、民情和農情的可持續的創新體制模式和路徑。這樣的體制,才能可靠提升中國農業在全球糧食市場上的競爭力,才具備落實“農藥化肥零增長”基本國策的“抓手”,通過集團企業管理體系的組織化手段,可靠解決農田面源污染問題。更可以協同推動實現農村政治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經濟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繁榮。
以大格局謀劃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體制模式,歐美日韓的家庭私人農場和農協體制模式,不適合于中國國情,中國要走出的,不是追趕,而是立足于超越。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成長為世界頭號農業強國的超越。
【作者簡介】孫北國 國內知名農業戰略理論研究人、創聯新農業智庫創始人、首席研究員。
孫北國帶領創聯研究團隊埋頭五年,潛心進行“新三農”戰略體系的創新研究和理論攻堅,以獨立研究思想和前瞻性戰略視野,完成了系統性研究成果。在國內農業理論界率先提出“新三農”理論。
今年一月,孫北國在中央黨校《經濟發展突破點》論壇上,鮮明提出“中國農業十三個獨立觀點”,提出中國農業現代化核心戰略應從“資源農業”向“資本農業”跨越以及“農牧鄉建一體化”突破性體制創新模式。
孫北國今年發表了近百篇原創研究文章,刋載于人民網,鳳凰網、新浪、網易、今日頭條、騰訊、一點等主流網絡媒體,可謂厚積薄發。其系統性、大格局戰略視野在中國農業理論界獨樹一幟。為地方政府提供全域性規劃、全要素注入的“新農業+新農村”協調發展的突破性創新戰略發展規劃。為新農業投資企業“繞開陷阱、少走彎路、找尋新農業價值高地”進行戰略選擇。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