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劉志彪教授做客永慕廬群學書院,在第四十八期永慕廬論壇“群學肄言”上發表講演,把脈“虛實”之間中國經濟,建言振興實體經濟之策。在他看來,當下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是“實體不實、虛擬太虛”。
一、很多人根本沒明白:什么是實體經濟,什么是虛擬經濟?
“脫實向虛”成為近幾年的流行詞匯,資源和資金快速向虛擬經濟流動,由此帶來實體經濟的空心化,危及國民經濟的基礎。大學校園就是一個風向標:畢業生們對金融行業熱情持續高漲,卻很少有人愿意在制造企業中就業,房地產越來越熱,成為茶余飯后不可避免的話題,還有諸如“萬科-寶能收購大戰”之類的“實體”與“虛擬”斗爭,都反映了中國現如今實體經濟的遭遇。
其實,很多夸夸其談的人都沒搞清楚,究竟什么才是“實體經濟”,什么才是“虛擬經濟”?在我看來,劃分二者的標準事實上是經濟活動的性質。
能夠為社會創造財富、為人類提供有用的消費和服務的活動,就是“實體經濟”活動;如果不是創造財富,而僅僅是分配財富,并且整個活動過程不增加財富的總量,也不能提供人類所需要的生產和消費服務的產品,那么這就是“虛擬經濟”活動。
舉大家最熟悉的行業——房地產為例:如果房子的建造和購買最終目的是為了居住,那么這個活動就屬于實體經濟,因為“住”是人類的消費品,屬于人類的財富;而如果這個房子被建造之后不是用來居住,而是被當成一種炒作的媒介,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炒房子”,那么這個活動就是虛擬經濟。
與此同時,還有另一組對應的概念:“真實經濟”和“泡沫經濟”。簡單說,社會的供給和需求基本上相適應的部分叫真實經濟,而產能嚴重過剩的部分則屬于泡沫經濟。不論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都既有真實的部分,也有泡沫的部分。
舉個例子,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的開始以“將牛奶倒入大海”為標志,而在作為實體經濟存在的牛奶生產活動中,牛奶的生產和需求相適應的部分是真實經濟,但是因為那些無法被賣掉的牛奶的部分存在,這種農業活動也同時具備了泡沫經濟的成分。
現如今,中國的鋼鐵、水泥、建材、煤發電、火力發電等部門,皆因為產能過剩,導致了嚴重的泡沫經濟問題。如果這些部門和企業的比例過高,那么必然會造成國家經濟的垮臺。也就是說,實體經濟一旦過度發展,同樣也會引起金融危機。
主持人,南京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半城讀書會創始人朱虹
二、中國實體經濟病在哪里?——“實體不實”
所謂實體不實,主要是三方面:
(1)中國實體經濟達不到與之投資相適應的社會平均利潤率
實體經濟部門的盈利率過低,脫離了取得等量投資和等量回報的社會規律的制約。在制造業中,很多企業表示,一年的努力,實則都是在為銀行打工,除了利息,所剩無幾。各種各樣的稅費,高昂的利息代價,使得它們無法生存,于是不少企業家選擇結束事業,放棄這場游戲。
(2)中國的實體經濟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
中國很多生產部門,生產能力過剩的程度都在一半以上,一半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嚴重的產能過剩,導致了供給過大,價格過低,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利潤率。于是,民營企業關門倒閉,很多國有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維持。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系依靠貸款維持,那也造成了我們平常所說的“循環不暢”局面。
所謂“循環”,是指老百姓把資金存進銀行,銀行貸款給企業,企業的生產一部分成為工資又重新進入銀行,一部分成為商品通過市場轉換為貨幣,取得利潤再進行生產,這是正常的循環過程。
但是,一旦在生產變現為貨幣的步驟出現問題,也就是由于產能過剩,使部分產品無法在市場流通,只能進入倉庫,而阻礙了再生產的進行,企業為了不倒閉繼續向銀行貸款,用老百姓的存款生產再次進入倉庫的產品,周而復始,銀行的錢都貸給了企業,老百姓拿著存款單卻取不出錢,那么“循環不暢”的問題就出現了。
如若一個國家的經濟如此循環,最后的結果只有四個字:金融危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銀行只能向中央銀行進行再保險,由中央銀行借錢給其它銀行,而中央銀行的錢除了正常的運轉盈利,只能通過大量發行貨幣來保證資金來源,最終結果,很可能就是整個經濟垮臺。
(3)創新能力和供給質量堪憂
隨著老百姓收入的提高,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可新的問題卻也產生:很多本土企業的產品,根本夠不上本國老百姓對質量的要求。去年一年,中國老百姓在國外的消費支出達到了五千億美金。
老百姓愿意出國消費,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被大量遺棄在倉庫,本土企業逐漸崩潰,經濟也就無法正常循環。問題出在哪里?國產商品的創新能力弱,有些質量不如人意。本質問題是什么?少數的關鍵核心技術,中國還不能夠供應。
也就是說,關鍵的少數產品生產無法滿足需要,而這種需要不足的病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與整個國家機器設備運轉有關的神經系統部分,也就是控制功能環節的所有產品質量都不夠高,被稱為患了“神經病”;其二,整個國家機器設備生產的動力部分也陷入窘境,被稱為患了“心臟病”。
講演現場座無虛席
三、虛擬經濟病在哪里?——“虛擬太虛”
虛擬經濟部門,本來應該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現在卻陷入不可自拔的“自我循環”。具體來說,有以下四方面:
(1)國家真實利率過高
銀行掛牌的貸款利率與企業實際拿到的貸款利率差距很大。民營和中小企業拿到的利率過高,負擔變得沉重,即使是被扶持的國有企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現在很多境外的銀行把自己的閑置資金拿到中國投放,單是回收的利息差額就可以使其獲得很高的利潤。
(2)人民幣匯率高估
人民幣的管制近來變得更為嚴苛,為了阻止人民幣匯率持續下降情況的發生,只能采取這樣的手段。人民幣匯率高,出口便十分困難,進口變得容易,這是最直接的影響。
(3)資產價格普遍處于高位
無論是股票、房地產、郵票、藝術品等等,只要是可以進行炒作的資產,價格都很高。在這里要特別說明股票的問題。股票的價格不是由它到底是100塊還是50塊來決定的,即使是3塊錢它的價格也可能很高,因為它是按照盈利除上價格來計算市盈率的,市盈率越底,股票價格越便宜,這是一般情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不是要用什么辦法將它打壓下來,而是要通過金融創新。
(4)債務率過高
中國現如今負債總額已經接近200萬億,其中企業部門負債100萬億左右,其余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部門、居民等全部加起來不到100萬億。可見,中國現如今負債率最高的、實體經濟泡沫最大的是企業部門。經過計算可以發現,中國每年創造的GDP增長額幾乎全部用來支付因負債而產生的銀行利息,如此看來,實體經濟怎能不空心化呢?
這種負債有兩個特點。第一,國有企業負債在企業部門負債總額100萬億中占有70%,可以說是占據了主導地位;第二,這些國有企業有很多是地方政府組建的融資平臺,其下存在著很多被隱匿的地方政府債務,甚至連PPP都成為了新的藏債模式。因此,中國未來有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可能由國有企業開始,也可能由這些地方政府組建的融資平臺開始。
門外擠滿熱心聽眾
四、虛實不平衡,是個大問題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不均衡,是中國社會發展階段所決定的。過去中國的生產能力和市場上的供給能力都不是十分樂觀,于是國內的投資能力比較有限,儲蓄率水平也比較低,這時的中國經濟呈現資本短缺和商品短缺的“雙短缺”現象。
而現在,中國面臨著完全相反的問題,即資本過剩和商品過剩。生產能力過度,然后就是資本過剩,可以表現為大量的生產能力不能夠發揮作用,大量的資金沒有投資方向而無處安放,這就是所謂的“雙過剩”。
伴隨“雙短缺”向“雙過剩”轉變過程的,還有嚴重的資產短缺和泡沫經濟。在這個階段,就非常容易出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發展失衡。
所以,當下國家的發展任務不應再是努力增加生產能力,而是要聯動解決資本和商品的“雙過剩”,同時千方百計地增加優質資產的供給。
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沒有認識到國家經濟已經進入從“雙短缺”到“雙過剩”的轉變,在宏觀政策上依舊拼命擴大生產能力,要求地方部門追求GDP,這事實上是一個重大的宏觀決策失誤,不是把資源投入到創造優質資產,供應民眾投資的領域,而是把大量資金投入實體經濟領域來一味追求GDP。
講演現場
五、建設資本市場,就是建設法治國家
此外,中國目前間接融資為主的結構,除了導致融資難、融資貴以外,也造成了企業的高負債和高風險。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融資體系以間接融資方式為主,即向銀行融資,老百姓把錢存到銀行,銀行再貸款給企業。而所謂直接融資,則是直接向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比如發行股票和債券。
我以地方政府的負債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現在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主要是商業貸款,短期資金長期使用。這種間接融資,導致地方政府通過抵押房地產和土地來解決資金問題,于是地價房價高且浮動較大,在極易泡沫化的同時也給銀行貸款帶來巨大風險。
可以說,如果可以解決融資結構問題,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話,那么這不僅會帶動資本市場的大力發展,從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形成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相互協調和配合的局面,甚至內需不振、消費不足、投資不足、創新不夠等問題也都將迎刃而解。
解決融資結構問題事實上是一場重大的革命,因為法律體系是資本市場良性發展的基礎,且最好以案例法而非成文法為主,這一點已經得到經濟學家的研究證明。因此,建設資本市場,就是建設法治國家。
永慕廬前慕書香
六、振興實體經濟刻不容緩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曾經在全國“兩會”上提過振興實體經濟的九條建議:
(1)用一切辦法解決實體經濟盈利回歸均等化問題,這是引導企業投資行為的信號。要堅決抑制虛擬經濟尤其是房地產業過旺、過火趨勢,讓實體經濟企業能夠獲取社會平均利潤率;要開放民營企業進入銀行的政策,自由競爭,同時政府加強管制。這是實體經濟企業生存發展的前提,更是走向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基礎。
(2)鼓勵制造企業通過社會兼并增加集中度,提高他們調控價格的水平。主要利用競爭政策、環保政策而非行政手段來解決產能過剩,通過資本市場鼓勵產業內的優勢企業收購兼并,增加制造業企業集中度,增加其調控市場價格的能力。
(3)穩定民營和外資企業的預期,構建法治化市場營商環境,增加外資、民資等實體經濟企業的投資信心,遵守過去給予的優惠政策的承諾,保持政策的穩定性。
(4)鼓勵企業在經濟周期底部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同時,運用一切手段鼓勵傳統產業中的企業在成本較低的經濟周期底部階段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
(5)提倡工匠精神。實施“品牌中國”戰略,大張旗鼓地表彰中國制造業中為國爭光的各類品牌企業、優秀企業家,對在國際競爭中勝出的企業設立“中國工匠”的表彰制度。技術工人是中國制造業的頂梁柱,是中國制造的未來,必須大幅度提高制造業中技術工人的待遇,實施首席技工制度,并鼓勵他們持有企業的股份,跟企業共命運、同成長。
(6)降低民營的負擔,尤其是融資成本、社會保障成本,同時要打破一切為民營企業制造的人為的進入壁壘。
(7)一帶一路構建中國企業為主的價值鏈,形成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在開拓內需中形成國家價值鏈。
(8)建立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這是創新驅動的必要前提。盡快實施嚴厲的知識產權、專利保護法治,堅決打擊各種名義的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激勵制造企業加大自主知識產權的投資,盡快形成核心競爭力。
(9)大力扶持和推廣職業技術教育。大幅度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把一些優秀的大學改造為職業技術大學,對它們實施比“211”大學更加傾斜和優惠的政策扶持力度,而不是讓辦學水平較低的“三本”院校轉制為職業技術學院。
(演講: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劉志彪教授;文字整理 :李霽雯;圖片視頻 :劉青)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