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閱讀信息
樓宇烈:互聯網要傳播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點擊:  作者:樓宇烈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發布時間:2016-06-15 09:47:44

 

       文化產業評論:2016514日,由北京師范大學、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共同主辦的中國文化網絡傳播首屆高峰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學術委員會委員樓宇烈先生在論壇中發表題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受邀來參加中國文化網絡傳播首屆高峰論壇,我感到非常榮幸。現在流行一句話叫做“互聯網+”,我總覺得這話似乎有點顛倒,應該是“什么什么+互聯網”。所以我今天看到我們會議的這個標題,是“中國文化+網絡傳播”,也就是“中國文化+互聯網”,突出的是互聯網的內容。當今社會,運用互聯網這樣一個載體來傳播我們的中國文化,我認為是有重要意義的。

 

我們講到中國文化時常會用詞匯來概括:源遠流長,多元包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我想我用這四個詞語來概括中國傳統文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文化就具有豐富的內容,中國的底蘊。通過互聯網要傳播中國文化,作為傳播者,我們要抓住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今天的各位專家學者的發言中都有所揭示,就是一種人文的精神:人文化成。

 

化成什么?化成天下。我們傳播中國文化是為了整個社會都能夠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潤。最早關于“人文”的概念是跟“天文”的概念相對應的,出自《周易·賁卦·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什么樣的狀態??是剛柔交錯的,我們通過感受陰陽剛柔的變化,可以看到四季的變化。春夏秋冬的四時變化給了萬物生的可能,萬物通過四季的變化生長收藏。

 

人文是什么呢?人文是文明以止,是我們人文的教育;人文是以文來止、以文來化,它是跟以武來止、以武來化相對應的。

 

做人就要懂得要“止”,你是怎么樣的身份你就止于何處、你就應該盡什么樣的責任和義務,這就叫做“止”。《大學》中告訴我們要“知止”,我們每個人要明確認同各自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盡自己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比如說父止于慈、子止于孝,這就叫做“止”。文明以止,就是用文的方法,不粗野、不野蠻,文質彬彬然后居于止。文字加以修飾就叫做文史。文明來止,過去我們的文化通過禮樂教化,來讓每個人懂得自己的身份、認同自己的身份,從而按照自己的身份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盡自己的職責,這一點就是,觀乎人文。世界的文明不用武力強迫,而是用禮樂的教化來使整個社會、使人類發生變化。所以人文的精神就是利用禮樂教化來使社會變得有序和諧。

 

過去講教育是干什么的?建國軍民教學為先,我們建立一個國家,需要管理、教育民眾。教育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我們要通過教育使得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習俗和風氣。在過去的時代里,我們通過家庭教育、通過學校教育,有各種各樣的私塾和書院。今天的我們主要是通過學校進行教育。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外,還有很大的一塊兒就是社會的教育。社會的教育包括社會中各種各樣文化活動;我們在過去文化活動沒有今天豐富,但是也有,那么過去大部分老百姓通過什么來接受教育?不一定通過學校,老百姓也不一定識字,他們接受的是社會的教育。什么教育?叫做“高臺教化”,演戲說書,我們老百姓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規矩就是通過“高臺教化”學習來的。我們從舞臺上,知道,這個人這樣做是一個正人君子,這樣做就是小人;通過聽說書,知道什么事情都會有因果報應的,積善所圖報。

 

過去社會的信息比較閉塞,信息也得經過比較漫長的時間傳達,所以家庭教育占很重要的位置,基礎教育中私塾的教育也占了很大的位置,農村中還有一些鄉社辦的私塾。有私塾的地方社會教育的比重可能不是特別大。但是現在的時代不同了,現在的時代,實際上很大程度上社會教育已經成了整個教育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載體,尤其是今天的互聯網。

 

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社會教育提出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我們以什么來教育民眾?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種人文精神。我們具體的坐實禮樂的教化,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就在重視人的主體性、能動性、主動性。中國文化中反復強調天地萬物人為貴,天地萬物人是最靈的,靈就是有靈氣;而人在萬物之中是最有主動性、能動性的。天地萬物之中其他的物都是被規定好了的,它的活動沒有多少主動性,更沒有多少能動性,只有人是具有最大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的,所以人才最貴重,最重要。

 

人可以和天地相并列,天地造萬物,但是人被造出來以后因為具有能動性而跟天地相并列。所以過去我們總是這樣講:“天有其時生萬物,地有其材養萬物,人有其智來參與萬物變化。”人能夠參與到天地萬物之中去的,所以人是什么?人則天地之心也,這就是為什么生在這個社會,要“為天地立心”。所以人心一動、人心一變就會影響到天地萬物的變化。人有在天地萬物之中有這樣大的作用,因而要管住自己。中國以人為本,這個以人為本不是讓人去肆意地去主宰萬物,而是人怎么能夠更好地管住自己,讓天地萬物能夠按照自身發展的規律去發生和發展,而不用人為的東西去干預。中國文化的以人為本的思想,不是去逞人之能,而是要以人能夠自我管理的方式,管住自己。

 

《管子》中兩篇文章題目叫做《心術》——《心術上》、《心術下》,這里就是講人的心術。那么《管子》怎么樣的來講心術的呢?心應該能夠管住你的觀,人的五觀應該受心的管理。而五觀又是跟萬物接觸的,你是人,你是有主體性有主動性的,你就應該用你的五觀去管住萬物,這個就是心術正當的途徑:心管五觀,五觀去管外觀。但是如果一旦倒過來,五觀讓外觀給管住了,隨著萬物流走了,我們的心就讓五觀給管住了,就倒過來了,那心術就不正了。最正常的心術是心管五觀、五觀管外觀,不正常的心術就是讓外觀來管我們的五觀、讓五觀來管我們的心術。

  

以人為本,是強調我們人的作風,我們既不做神的奴隸,也不能做物的奴隸。萬物是天地合氣而自生,人也是天地合氣中生出的一物,但這個物確確實實跟其他的物不一樣,所以人應當有自覺性來管住自己,這樣才能夠跟萬物和諧相處。道家提出的自然而為,就是讓我們認識到,人在萬物中,切不可放任自己。所謂自然而為,什么叫無為,無為不是指什么都不干,無為的含義,第一,私志不得入公道:我們個人的愿望不可以干預自然界整體生成發展的道路公道;還有嗜欲不得枉正術,無非是讓我們人類不要以私志和嗜欲去干預整個自然界發生、發展的公道和正義。那么應該怎么說?應該“循理而舉事”,根據事物自身的規律去做事。“因資而立功”,要根據條件,依靠條件去做好你的事情,建立事功。所以無為是不要讓人類的私志和嗜欲去干預公正,而要“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總體來講就是我們要循自然之勢。

 

“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這句話是老子的。“輔萬物”是讓我們有所作為,而不是無所作為;你要去推動它,而不是按照你自己的個人欲望去隨意地改造它。西方的文化在走向近代的過程中借鑒了中華文化中以人為本、人文化成的這樣一種理念,去跟西方中世紀以來,以神為本、一切聽命于神的這樣一種文化進行了斗爭。通過以人為本的文化,使人類從神的腳下站起來了,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性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使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理性去認識世界,所以才有近代文化科學發展。一切科學技術都是人類理性力量的呈現。

 

但是由于人對于這個以人為本、人的理性的力量的認識上存在偏差,人們認為人從神腳下站起來了,以前由神來決定一切,現在應該由人來決定一切;以前由神主宰,現在應該由人主宰。這種思想發展到20世紀,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發生。這兩次世界大戰以后,人們就開始反思,人類自己做主宰了,為什么會發生這樣殘酷的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戰爭究竟為了什么目的呢?很簡單,戰爭就是為了資源財富的掠奪、爭奪,哪有財富哪有資源就往哪去,為了爭奪資源財富可以做出任何違背人性的事。兩次世界大戰,其實是一種人的主體性的流失。

 

兩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社會高舉新人文主義,從哪去學呢?還得從東方。中國文化是人文主義,既不做神的奴隸,也不做物的奴隸。人要保持人自己的主體獨立性,人要自覺自律,萬物才能和諧相處,如果沒有自覺自律那就不可能跟萬物和諧相處,因為它會放肆、放任。

 

中國傳統文化的禮樂教化它的核心就是要讓人認識到,作為人應該認清自己的身份位置:在跟萬物交流中你占有主動性,所以你應該自我約束;在社會交流中,你也有能動性,所以什么事情都應該把自己管好,盡到自己的社會身份所應該擔當的職責。所以整個來講,中國文化的文化精神就是不斷地提升人的自覺性和自律性。

 

我們今天要傳播我們中國的文化、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從根本上來看,就是要讓我們認識到中國文化這樣最根本的精神特征:我們今天不做網絡的奴隸,我們要主動地運用這個網絡,不是讓網絡牽著讓我們走,失去我們人的主體性。

 

用網絡來傳播中國文化,在今天最迫切任務就是要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真的來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對我們傳統文化有一種自信心,因為從上個世紀以來,我們在新文化運動的潮流下對傳統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沖擊,使我們一般的民眾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完全失去了尊重和信心。

 

我們上個世紀在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下,用現在文化的樣式去比附我們傳統文化的樣式時出現了錯覺,什么錯覺?傳統文化它是一種綜合型的樣式,而近代的文化是一種分科的樣式、分門別類的樣式,我們近代的文化分成了哲學、宗教、藝術、物理、化學、數學等等這樣的學科,而傳統文化中是沒有分科的。我們拿現在的分科的樣式去要求我們傳統文化,以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只有儒家、法家、墨家,其實是沒有這個學論的。在上個世紀初很多人心目中,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沒有宗教也沒有哲學,當然更沒有物理、化學這些所謂自然科學的東西。再一個問題,那么就拿學科來講,我們是不是也要定一個標準、規范?什么叫哲學,哲學應該討論些什么問題,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宗教應該有什么特征,應該討論些什么問題,以什么為標準?這些近代學科的分科就是西方文化首先提出來了,盡管我們傳統的這些學派里邊儒家、道家帶有這樣一些東西,但是它不是。我們以為中華文化中間沒有哲學,沒有討論抽象、討論思維方式。所以在上個世紀初,我們用這樣兩種思維方式去考察我們傳統文化,但問題是不是那么簡單。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現代理論去處理傳統文化。

 

到現在我們還在討論儒家是不是宗教,儒家不是宗教。我們簡單地把儒家說成宗教,那是把儒家范圍縮得太小了。儒家把制度、人際關系,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怎么能用宗教來概括呢?雖然其中也確確實實包含宗教文化的內容,但是它并沒有分化出來,沒有獨立出來,我們也不能說它沒有。盡管我們說儒家里面也有宗教,但儒家是一種什么樣的宗教?是不是西方的基督宗教那樣一個宗教呢?以崇拜一個“主”這樣的神為它的根本?儒家并不是這樣。儒家通過禮樂教化讓我們每個人確認自己的主體性,信仰人自己的主體性,從自身追溯到自己的家族、自己的祖宗,追溯到一切生命的本源,難道就不是一種宗教形式嗎?

 

中國文化中我們推崇“天地君親師”,祖先是我們生命的源頭。君、師是讓我們能夠自己認識自己、自我管理好的一個根本。天地君親師,人不能忘本,禮不能忘本,禮者大道門,禮者定位。所以我想一種信仰、一種宗教,它歸根到底無非就是報恩、感恩和敬畏。基督教是如此,要報上帝創造萬物之恩,要感恩上帝賜予我們生命、而且養育我們的生命,要感恩上帝會救贖我們的靈魂、敬畏它,那么我們的文化也一樣,所以我常常講我們從人們口頭語上就可以看出兩種文化的信仰對比,西方人碰到什么事情,無論是高興的、不高興的,順利的、坎坷的,首先冒出來的話就是“我的天”;中國人碰到這樣事冒出來的是什么?是天啊。所以不能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只是特征不一樣。西方人的信仰是圍繞神來展開的,而中國人是圍繞人展開的;一個要強調人要尊重神,一個強調人要尊重自己。

 

我們現在用互聯網傳播中國文化,要讓大家明白中國精神,而且要讓大家對自己的文化有一種尊重和自信。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可以說在兩個關鍵時刻,中國的文化都是一種新的力量:

 

從中世紀走向近代,就是用中國文化道德的自覺自律去沖破西方中世紀一切以神為本的文化;

 

20世紀以來發現人類又失去了自我,成為物的奴隸,一切都被物牽著鼻子走了,這時又重新想到人的主體性問題。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人為本,強調人的獨立性、主體性,強調人的自覺自律,這是人類文化歷史上不可缺的成果,一定要讓世界認識到這樣一個文化的意義,才能夠讓大家對中國的文化有一種自信。

 

我覺得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建立我們的自信,我們現在最缺乏的就是我們對文化的自信心,自信心的缺失讓我們丟掉了文化的主體性,我們不再在堅持我們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吸收外來的文化,而我們在歷史上,是以自己的文化為主體再去吸收外來文化的,因而我們對外來文化都能夠進行積極的消化,來豐富我們自己的文化、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這個前提就在我們文化主體意識、文化主體的自覺。如果我們把文化的自信、文化的主體意識丟失了,那我們只可能淪為其他文化的奴隸,無法豐富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反而會讓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具有自我特色的文化越來越衰弱,甚至于消亡。

 

我們現在處于網絡時代,擁有這樣一個有利的載體,我們首先要把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心重新樹立起來,文化主體性重新樹立起來。

 

要樹立,首先就要讓人們了解;了解也不僅僅在思想層面了解,也得通過我們各種各樣的歷史和創作的文明來理解來了解我們的文化。——因此我覺得我們這個會議很有意義,能夠讓我們在今天這樣的互聯網時代,以互聯網傳播作為載體來傳播中國文化。

 

我們首先重點要向我們本國的民眾來傳播我們的中國文化。我們的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走回來,我們把自己的文化的意義、成就發揚起來,才能讓世界人民都看到我們文化的特點、優點和它的長處,讓他們來吸收我們的文化,去充實和發展他們的文化。中國文化是要讓世界來共享的,要讓世界都來共享我們的文化,我們自己要把我們的文化大餐制作好。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