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點亮:清除學術造假,可否從整頓“發稿收費”開始?
眾所周知,現在各行各業評職稱、定級別、論能力,直至評定專家、教授、院士等,單位大都規定需要在某某級別的刊物上發表多少文章等硬性要求。這個要求對嗎?應該是不錯的,錯就錯在什么文章能發?什么人能發?什么人在操作?
這方面的例證,筆者不用多舉,只要大家上網上搜搜就知道,基本大多數相當分量、級別的理論性期刊,都以收“版面費”為借口,把很多有價值的理論文章和理論人才拒之門外;而相反,只要你有錢,在什么刊物基本就能發文(衍生了一大批代理機構),只不過不同級別的刊物,其收費級別和隱蔽性也不同而已;若你不會寫,就會有人代寫,只要你愿出代筆費。
如此論文造假,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試想:靠假論文(花錢發文)評定的職稱、專家、教授、學者,真功夫到底有多深?十分令人惑疑和擔心!!??
再一方面,有的學術理論期刊只是掛名幾個專家學者名字,根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而真正在工作的就是報刊聘請的幾個編輯,或有的學術期刊干脆就對外承包出去了,讓社會上人員在經營。可想他們自己學術水平能有多高?又如何評定別人文章的學術水平呢?
當然,站在學術期刊的立場上看,改革開放后,很多學術期刊變成企事業單位,國家財政斷奶,自收自支,且廣告收入幾乎近零,大多發行,有沒人訂閱。為了生存,這些期刊也就顧不了太多了,只能“只認錢,不管文章的優劣了”直接導致了“學術造假”。
還又一條,就是很多學術期刊編輯部發稿時,不看文章,只看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名頭,只要是大款、高干放個屁就是香的,一定生方也要登,甚至放在封面或扉頁,而且大書特書,還送去“優厚”的稿費;而一般人員發稿,不僅不給你稿費,還要托關系、送禮金,版面費也是一定不能少分文。
十八大后,國家各行各業煥然一新,到處在整頓治理,而且國家要騰飛,科技要創新,人才是決定國家振興的第一要素,學術界如此亂象,確實也到了不整頓不行的時候了!
下面刊發田苑淯穎同志的文章,此文據作者說曾投給了幾家刊物,都說能發表,但都說必須付“版面費”若干。作者十分納悶:不僅不給稿費,還要給幾千版面費,實在有辱“理論創作的良苦用心”,故特投昆侖策網公開發表,并呼吁全社會抵制“論文造假”和學術腐敗!!
制約“互聯網+”政務工作的原因分析及建議
【摘 要】“互聯網+”政務工作是推動國家行政管理步入智能化管理的必經門檻,也是引領國家及早進入智能社會的啟動器與總開關,它直接影響著未來社會進步與國家強盛;故推動國家政務工作率先注入“互聯網+”十分迫切、十分必要;但如何在國家行政部門中有條不紊的展開“互聯網+”政務工作?這需要我們從研究當前制約“互聯網+”政務工作推廣的原因分析入手;隨之,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互聯網+”政務工作運用的新方法;并提示性地指出推動“互聯網+”建設容易出現的錯誤傾向。
引 言
自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社會各界紛紛開始了對“互聯網+”的研究、討論與運用。面對如此洶涌澎湃的“互聯網+”浪潮的到來,作為國家管理的行政部門必須趕在各行各業前面,既要弄懂“互聯網+”、學會運用“互聯網+”,更要做到“管理和控制好互聯網+”的正確發展方向。那么,什么是“互聯網+”?它在現代政務工作中運用的戰略意義?制約“互聯網+”在政務工作中運用的原因?我們又有什么對策與建議?
一、“互聯網+”的本質在“+”
提起“互聯網”,大家一般都能理解——大的方面如:政治、文化、經濟、軍事、衛生等系統的網絡等;小的方面具體如:公安系統、房產系統、物流系統、銀行系統、社保系統、新聞系統等;再小的直至西瓜網、種子網、建材網、出租網、就業網、灶具網等。這些某個系統、某個行業、某個產業、某個產品等等都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網絡。“互聯網+”,就是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獨特功能,把這些所有的網絡“+”在一起,即融合為一體地實施并網,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不同行業間”“企業與客戶間”等原來本無法聯系的“人、物、事”等快速地實現互聯互通,同時也產生了跨界交流、聯合與對立,也迅速產生數以萬億計的各種各樣的新組合、新對立與新事物,讓傳統思維、管理模式及政策法規根本無法預測與應對。這就是“互聯網+”劇烈的裂變與創新能力,其勢必改變人們的生活與社會的管理模式。故“互聯網+”的本質在“+”,其基礎是依賴于“大數據”與“云計算”的庫存與超級運算能力。
二、“互聯網+”在政務工作中率先運用的戰略意義
眾所周知,政務工作是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作的第一要務。它決定著國家政令暢通、社會安危及人民幸福美滿,因此 “互聯網+”在全國推開之前,必須應率先在國家政務管理中,提前示范運用,具有及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1)“互聯網+”建設本身是一個系統龐大的工程,它既需要政府的統盤協調、運作,更需要政府的控制與管理,離開了政府的牽頭操盤,“互聯網+”不但運行不起來,反而會導致我國互聯網發展誤入歧途,也存在被外部勢力乘虛而入,以及被操控的風險;
(2)“互聯網+”的實施,是推動21世紀中國步入智能社會的“歷史性”變革,這決定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途命運。若我國在“互聯網+”的普及與實施方面,再落后于其它國家或任其無序發展,我國將不僅失去民族復興的戰略機會,很可能墮入“網絡失控”智能陷阱(如:現在微信的突然出現,很多管理部門感到被動與力不從心);
(3)“互聯網+”的普及與推廣,必將給現實社會帶來很多顛覆性的創新與新問題的產生,而作為國家政府管理部門,若不能率先熟悉、學會、使用“互聯網+”,自己又將如何去控制、管理未來全社會“互聯網+”的正常運行呢?
三、制約“互聯網+”政務工作的原因分析
鑒于“互聯網+”的裂變性、跨界性、全覆蓋性、隱蔽性、無限隨機性等,這必將給政府管理部門帶來巨大的挑戰。我們知道,政府政務工作的中心是“管理”與“服務”,面對如此海量的工作及無窮的可變性,這客觀地要求政府管理部門,必須率先學會及使用“互聯網+”在政務工作中的運用,方能科學地利用“互聯網+”進行工作與管理,進而解決由于“互聯網+”在社會運用中帶來的服務與管理新挑戰。那么,目前“互聯網+”給政務管理與服務工作,具體帶來了那些新挑戰呢?
(1)目前國家宏觀的“互聯網+”政務管理的軟件還沒有真正研發完成。“互聯網+”不同于“互聯網”,它需要“大數據”和“云計算”,更需要獨立的運作系統及安全管理軟件。沒有此點支撐,“互聯網+”只能僅僅停留在“搜索引擎”功能的級別;
(2)操作運用“互聯網+”的隊伍及配套服務隊伍都不具備。假設“互聯網+”建立后,配套的管理、服務、運作團隊必須跟上,且國家必須實現一盤棋。如:一農村病人急需千里外的醫生手術治療,通過“互聯網+”聯系上該醫生,但是后期手術服務的醫生、手術室、設備、視頻、藥物等配套條件都需要跟上,而且要協調到位,方可遠程手術;
(3)“互聯網+”管理的政策法規還沒有出臺。眾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互聯網+”雖然提高了社會生活質量,且快捷、智能,但其必然也會存在很多安全漏洞以及存在被不法分子及境外反動勢力所使用的風險。那么如何預防“互聯網+”犯罪?劃分辨別是非的界限?進而打擊與防范“互聯網+”犯罪呢?故國家必須要在“互聯網+”推廣前,提前組織專業專家預演,而后制定系統的管理“互聯網+”的政策法規;
(4)“互聯網+”在現行政務管理中操作培訓還沒有啟動。若要讓“互聯網+”很好地服務于社會與人類生活,在“互聯網+”啟動之前,國家一定要對現行行政管理隊伍進行系統的先期培訓,只有國家行政管理人員首先了解、熟悉“互聯網+”,他們才能正確地使用和管理好“互聯網+”;
(5)全社會對“互聯網+”認識還很模糊。從目前大多數人還分不清“互聯網”與“互聯網+”如此簡單的概念區別,可知國家對“互聯網+”宣傳普及,還遠遠不夠。故國家在啟動“互聯網+”運行前,需要加大宣傳、發動,以及對行政管理隊伍進行培訓,更需要引導人們既學習運用“互聯網+”,又懂得相關的“互聯網+”政策法規,進而保護自己,預防和打擊“互聯網+”犯罪;
(6)“互聯網+”開放與國家核心機密的保護方案急需出臺。由于“互聯網+”具備“大數據”及超人的“云”運算能力,那么在“互聯網+”啟動之前,一定要設置和制定好“互聯網+”開放運行與國家機密(企業商業機密)保護措施的制定,更要考慮黑客和國外勢力攻擊的應對與反擊措施;
(7)“互聯網+”國家運作中心急待成立。正因為以上所說的眾多因素,要實施“互聯網+”在全國運行,前面還有很多路要走,更需要各個行業、部門的配合與協作。要做好如此大的工作,必須國家牽頭搭建平臺,統一協調、管理與運作,即急需成立“互聯網+”國家運作中心。
四、推動“互聯網+”政務工作的建議
鑒于上述對“互聯網+”在政務工作運用中制約原因的分析,建議國家在政務工作中推行“互聯網+”時,應分為前期準備、中期試驗與普及推廣三個階段進行。
(一) “互聯網+”前期準備。
建設“互聯網+”是一個龐大系統工程,前期的基礎工作,必須扎實全面。
一是不同系統、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網絡的建設(或叫數據化)需要資金、人才、時間和上傳產品質量把關及事(物)真實性的甄別;
二是“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需要研究制定“互聯網+”控制管理的政策法規;
三是“互聯網+”運營軟件及管理軟件的研究開發及設計與制作,需要組織國家級的團隊去論證完成;
四是“互聯網+”政務管理團隊的人才選拔與培訓(含網絡團隊、管理團隊、運作團隊、協調團隊、維護團隊、執法團隊等),都需要耗費時間、人力、物力等;
五是與“互聯網+”相對應,且發生變化的人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工作生活創業休閑娛樂”等行業,需要樹立的新觀念、新規則、新模式、新思維等,政務管理部門都需要提前有預案;
六是要面向全社會宣傳、學習“互聯網+”,推動全民預熱、參與行動,從而引導全社會學習新科技,崇尚科技創新與使用;
七是督促和引導相關科研單位或科研企業,盡快研發與“互聯網+”相關聯的各類配套的智能產品,推動全國科技企業自主研發與科技創新。例如:汽車防盜、家庭監控、遙控做飯、天氣預報、路況早知等智能軟件開發與投入使用(與“互聯網+”并軌)等;
八是以國家為主體,建立各級政府“互聯網+”運營管理中心,強化國家對“互聯網+”的管理與宏觀調控,確保網絡暢通安全、網絡傳遞的內容真實健康、網絡的維護及時高效。以此做好“互聯網+”推廣的前期準備工作。
(二) “互聯網+”中期試驗。
在經過“互聯網+”前期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國家可選擇試驗區,省市也可以成立試驗區,進行前期試驗與調試。試驗可分發達城市、中等城市、縣域城鎮及廣大農村幾個板塊;從數據的收集、網絡的普及、隊伍的建設、服務與管理、不同區域需求、制度使用的利弊等方面,總結經驗與教訓;而后再全省乃至全國匯總,統一修改、調試與完善“互聯網+”運行軟件,形成既有普遍性,又有針對性的“互聯網+”運作新模式,逐步推廣到全國。
(三) “互聯網+”普及推廣。
在“互聯網+”全國及省市區試驗成熟的基礎上,逐步向全國推廣并聯網。此時,主要的工作是網絡管理(信息真假甄別,防止黑客攻擊與竊取網絡機密)、配套服務與服務誠信、產品質量與打假監督、網絡稅收與工商管理、輿論監控、網絡犯罪查處、實名認證登記、網民信息安全與維護等。此時,社會才算進入了大數據互聯網時代,人的生活及國家的管理,很多都大大地依賴網絡的快捷與智能,同時也將會給社會帶來很多新問題。例如:以前傳統的法制、門店、媒體、銀行、中介、汽車、酒店、賓館、管理、圖書等與人們生活緊密的產業都會發生顛覆性改變,這些行業的人員將會失業或面臨重新培訓再就業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國家都必須提前應有預見和預案。
五、“互聯網+”建設容易出現的錯誤傾向
隨著世界范圍內的經濟、交通、通訊、網絡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強,各國之間的文化、貿易、通婚更加融合,地球村的雛形越發顯現。這也客觀地推動了,世界范圍內“互聯網+”的形成,因此“互聯網+”將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人類社會的智能化建設的加速與形成。這也為我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戰略機會,所以“互聯網+”在中國實施的成敗,直接決定著中國未來的前途與命運,故最后特提示如下——推動“互聯網+”在政務工作運用中容易常犯的幾點錯誤傾向:
(一)對“互聯網+”的建設認識不足。“互聯網+”是推動社會轉型升級的“科技革命”,是新生事物,由于社會上大部分領導與人們的思想陳舊,以及依賴舊思維舊模式的慣性“懶惰”的存在,又加上很多人一時還沒有深切感覺到“互聯網+”沖擊,故往往容易產生麻痹大意的思想傾向,導致將來中國在步入智能社會時,技術、人才、管理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落伍于世界先進行列。
(二)對“互聯網+”不加分析的盲目冒進。“互聯網+”雖然是新生事物,決定著以后國家轉型升級與發展速度,但推動“互聯網+”在中國的實施,必須要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確保適合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與社會發展水平及人們的客觀需要,我們既要重視“互聯網+”的建設,又要把握穩妥地推進,不可脫離實際地盲目冒進。
(三)在“互聯網+”推廣時,絕不可放任不管。我們既要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又要強調宏觀統一布局,只有如此推廣“互聯網+”,才能達到“互聯網+”在政務工作中運用管理——活而不亂、管而不死、開放安全、上下互動、全民參與,確保“互聯網+”在我國切合實際國情地快速推開。
(四)推廣“互聯網+”嚴禁機械照搬。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互聯網+”,既要學習借鑒國內外的各種先進經驗,又要防止不切合自己實際地機械照搬,更要提倡全社會學習“互聯網+”,掌握“互聯網+”,促進“互聯網+”切合中國實際的運用、發展與不斷完善。
六、結束語
推動“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運用,這既決定著我國未來進入智能社會的快慢,又給我國全民科技素質的提高提供了機遇,更是為我國未來社會智能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具體的研發課題。要推動“互聯網+”在全國快速實施,其最佳切入點是,首先要從“互聯網+”在政務工作中的運用入手,培養“互聯網+”推廣的領跑者、運作者、管理者,進而總結經驗教訓,方可穩妥地引領和管理好“互聯網+”在全國其它行業順利展開及互聯互通,為實現習總書記“兩個一百年”中國夢做出貢獻。
參考書目
[1]方興東,胡懷亮.網絡強國:中美網絡空間大博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9.
[2]劉濤.互聯網+時代大變革:社會重構、企業再造與個人重塑[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10.
[3]段云峰,秦曉飛.大數據的互聯網思維[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10.
[4]【美】喬·韋曼(JoeWeinman).云端時代:看懂云經濟,理解云計算,實施云戰略[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12.
[5]邢建設.標準定額云數據庫分析與應用[M].江蘇: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5.
[6]王晨,劉男.互聯網+教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大變革[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6.
[7]阿里研究院.互聯網+未來空間無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大學城市學院;【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
網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一篇被“版面費”排斥的好文丨田苑淯穎:制約“互聯網+”政務工作的原因分析及建議
2017-01-0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