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正進入緊密調控期。央行嚴控北京房貸:離婚1年內貸款按二套房執行。這類“認房認貸還認離”的房產新政讓真離婚的人難上加難,情何以堪。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能買房或多買房,有人“假離婚”,也有人“假結婚”。而更多家庭為多買房則離了又結、結了又離、離了又結,真個將房產新政演繹成家庭倫理悲喜劇。
隨著新一輪限購政策箭在弦上,政策與百姓的博弈勢必不斷迭代升級:人們將限購令當作是某種重大利好消息,集中精力想盡辦法繞過限購令,多買房,買大房,等限購令一旦取消,就可以通過房價再一次報復式上漲,大規模獲利。
限購令反而導致房價上漲,這個巨大的反諷效果,是被過去十年房地產調控一次次證明了的。
投資者心目中,所謂新政不過是一紙空文,沒有牙齒的老虎罷了。人們甚至認為,既然政府沒有真心實意要打壓房地產價格,那么任何一個房價停止上漲,乃至小幅下跌的時機,都是盡早建倉,為下一步房價繼續暴漲做準備的絕佳的機會。有些炒房者甚至加大杠桿炒作,因為畢竟,這比炒作股市要安全多了。
如此來講,如果不能夠真正有效地扭轉市場對于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的預期,那么任何的調控政策,都將成為泡影。
中央再一次重申“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很多地方政府并不想真正控制房價,大家都是假裝說調控,實際的效果是再一次推高房價。
必須理性地看到,對于房價炒作之風,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揚湯止沸,即各種限購、各種打壓,只能起作用于一時,而不能根本扭轉房價上漲預期。而釜底抽薪則是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調控M2走向,尤其要嚴控其流向房地產市場;增加土地供應、調控稅費;但更根本的就是拓展投資渠道和創業空間,讓社會資金有更多去處,讓“脫實就虛”不利局面有個根本的扭轉。
首先,要控制M2規模,控制每年貨幣發行量和流向炒作房地產市場,優勢資源聚集到房地產不利于服務業和制造業發展,抬高從業成本,給全民一種“無論從事什么實業都不如多炒幾套房”的不實幻想,這樣只會加重“脫實就虛”的錯誤傾向。
其次,地方政府應適時加大土地供應。加大土地供應不會馬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可能需要兩三年的周期,但針對眼下“全民炒房”“全民說房”的浮躁之風,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讓市場供需關系來決定。有關土地的“饑餓營銷”應該休矣。
如何降低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是另一個難題,但也必須克服。地方政府必須學會“割愛”,土地價格必須控制在房價的三分之一以下(如重慶這十年來所做的一樣),將地價成本控制住,供應量加大,讓有關房地產的稅費降下來,那么,房地產商就沒有了漲價的理由,房地產中介就沒有了炒作的基礎。
如果有商家違反了調控政策,痛下狠手,也就師出有名、順理成章了。
一句話,地方政府與其控制結不結婚、離不離婚,打擊中介炒作,不如加大供應、降低地價和相關稅費。
最后,打壓房價最好的方式是拓寬投資渠道和創業空間。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之策。
拓寬投資渠道,要求打破壟斷領域,讓民間投資有更多去處,否則難改“辛苦打拼多少年、不如多炒兩套房”的困境。民間投資下滑,或蜂擁去炒房已成為中國經濟潛在的危機,必須重視。
此外,需拓展居民的投資理財之道,嚴格監管,給金融市場一個安全的保障。比如股市,打擊資本大鱷可以警示于一時,但股市的長期繁榮有賴于建章立制,讓股民有更長遠預期,讓股市不再是“賭市”。比如近年的P2P亂象,初衷不錯,卻又如何難以收場呢?誠然,監管必然是落后于實踐的,不可能先設計一個制度約束新生事物的發展。制度應該因時而變。因此修改商業銀行法勢在必行,監管方式的變革也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放就活、一收就死”的惡性循環。
而拓寬創業空間,科技創新就需要制度創新,打造出一個優良的創業生態來。
要想復制硅谷,就需要學習人家的創業文化以及生態系統,比如硅谷的分享文化,比如開源軟件對于年輕人的培育。科技創新不應只是投錢,去年政府投資的創投籌資估算在1.5萬億左右,如此大量的資金追逐一些有限的機會,必然導致資產的泡沫,這是另一個必須防止的浮躁之風。
總之,打壓房價需要多管齊下,建立起長效機制。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30日總第798期《中國新聞周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