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區格局的變遷、大國間的博弈、國際社會的不平衡發展和民族宗教沖突等都給地緣文化注入了諸多新情況,地緣文化也反作用于國際政治走向,成為影響國家發展和安全戰略的重要因素。
發端于近代歐洲的地緣政治理論,歷經百年興衰,至今仍是研究一國對外戰略、地區格局演變和國際政治走向的重要理論。
隨著政治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科技革命和新軍事變革的推進、網絡等新空間技術的異軍突起,地緣政治日益同地緣安全、地緣經濟、地緣科技、地緣文化等融合發展,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地緣戰略理論。
其中,地緣文化是地緣戰略理論中最為古老的命題,正是由于地緣文化的存在才誕生了不同的民族國家,并且從國家誕生的那一天起,地緣文化又無時不刻不在影響國家間關系,有時甚至成為國家戰爭和地區動蕩的主要根源。
冷戰以后,地區格局的變遷、大國間的博弈、國際社會的不平衡發展和民族宗教沖突等都給地緣文化注入了諸多新情況,地緣文化也反作用于國際政治走向,成為影響國家發展和安全戰略的重要因素。
目前全球擁有70多億人口,約2500多個民族,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5000種語言。民族發展源遠流長、文化文明豐富多彩、宗教信仰各有千秋。魯迅先生曾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給世界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本質做了精辟的概述。
由于歷史因素、地理因素、宗教因素等,全球文化呈現出明顯的地緣性,不同文化存在地緣分布上的差異。隨著時代和格局的發展,全球地緣文化在多元化的格局下出現發展趨同和矛盾碰撞的雙重趨勢。
一方面,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政治、經濟、文化的“一體化”“信息化”“全球化”發展趨勢帶來了地緣文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的趨同。人類的相互交往、溝通、依賴和聯系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不同地區人們對地緣文化和全球價值的認同,以至于以地理、文化或利益為基礎的地區政治和經濟整合在不斷推進。
例如,基于共同價值觀的歐洲一體化、基于共同利益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等。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曾指出,“文化認同是一個國家結盟或對抗的主要因素”,盡管其夸大了文化認同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地緣文化的趨同發展正帶來國際力量對比的新一輪調整。
2014年3月21日,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出席布魯塞爾論壇時表示,烏克蘭危機是一次地緣政治的“游戲改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促使北約聯盟必須強化內部的經濟和軍事關系。
另一方面,文化多元格局下的相互碰撞和對抗也在不斷加劇。首先,世界形勢正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政治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文化同政治高度融合發展,文化因素正成為處理國際政治事務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間博弈和對抗的重要手段。
其次,冷戰結束后,意識形態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逐漸被文化所替代,兩極文化格局下被掩蓋的民族矛盾和宗教沖突開始凸顯出來,文化對抗和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最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經濟的全球化也激起了地區本土文化的重生和價值觀的復興,文化民族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回歸,這加劇了不同文化間固有的沖突和相互抗爭。
冷戰后,政治經濟結構的極度不平衡也造成了地緣文化間力量對比的嚴重失衡,一些文化不斷衰落、銷聲匿跡,一些文化卻不斷膨脹,對外擴張。
西方文化憑借西方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優勢成為唯一能夠影響其他文化的文明,同時,國際社會的日益開放和全方位交流也為西方文化的強勢擴張提供有利條件。西方文化逐漸在全球地緣文化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當前,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已經滲透并影響著全球,其霸權地位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西方文化仍將處在主導和支配地位,并對全球地緣文化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影響,成為國家動亂和地區動蕩的根源之一。
一是文化霸權下政治文化的擴張。在政治文化上,西方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等旗幟對國際制度進行包裝,推行其政治價值觀,粗暴干涉別國內政和地區政治進程,以圖在世界每一個涉及西方利益的角落建立起符合西方模式和利益的政治體制和地區秩序。在殖民擴張遠去的時代,西方國家并沒有放棄征服和擴張之路,而是代之以“代價小、風險低、收益大”的新手段來推行其政治文化,并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例如,對大國實施潛移默化的“和平演變”,對宗教林立、派系復雜的國家則鼓動反對勢力發動“顏色革命”,對政治體制不完善或者政治統治薄弱的國家則煽動民眾掀起“街頭政治”等等。未來西方政治文化的“野蠻擴張”會隨著新媒體的涌現和網絡空間技術的普及愈發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5年8月28日,在印巴邊境的巴基斯坦城市錫亞爾科特附近,一名巴基斯坦居民站在被流彈擊毀的房屋外墻邊。
二是文化霸權下大眾文化的擴張。近年來,“軟實力”“巧實力”等為西方所追捧,大眾文化的傳播成為西方文化擴張的基礎。依靠大眾文化的傳播,不僅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有助于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西式大眾文化的普及,增強對其他文化的滲透力。
三是美國成為全球文化霸權的中心。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布熱津斯基曾指出,“削弱民族國家的主權,增強美國的文化作為世界各國‘榜樣’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力量,是美國維持其霸權地位所必然實施的戰略”。西方文化的發展經歷了歐洲化、國際化、美國化三個階段,美國憑借超級大國地位正成為西方文化的中心和全球文化擴張的大本營。
亞太地區是全球最具有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也是未來世界政治經濟的重心。同時,亞太地區大國云集,歷史遺留問題眾多,也是地緣政治和地緣文化形勢最為復雜的地區。從現實來看,亞太地區的地緣文化既有傳統問題帶來的危機,也有發展帶來的希望。
第一,地緣文化與地區危機的“雙螺旋”關系。冷戰的結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兩大陣營間意識形態領域的激烈對抗和由此引發的軍事對峙。但亞太地區卻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仍運行在冷戰思維軌道上的地區,地緣文化仍處在彼此隔閡的狀態,部分地區則仍處在對抗對峙的狀態,即便是同一文化也不例外。
因此,缺乏安全信任機制的亞太地區,地緣文化和地區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呈“雙螺旋”上升關系,傳統地緣政治危機的持續形成了地緣文化的隔閡,而地緣文化的隔閡及相互敵視又促進了地緣政治危機的進一步加劇。總之,伴隨著意識形態對抗的持續和大國博弈的加劇,地區傳統危機短期內難以根除,地區危機和沖突有可能愈演愈烈。
第二,盡管亞太地區熱點問題頻發,固有矛盾眾多,但是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融合正將地緣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不斷釋放。亞太地區是一個擁有多民族、多宗教、多國家的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地區。在中國古代朝貢體系下,亞洲地區在儒家文化影響下和睦相處,維持了長久的和平與繁榮。
韓國軍方2016年1月8日在韓朝軍事分界線一帶全面重啟對朝擴音喊話,并向韓朝邊境補充部署軍事力量,韓朝邊境緊張局勢升級。圖為韓國軍方開啟對朝擴音器廣播。
清末,中國的衰落和外部力量的介入打破了亞洲地緣文化的穩定格局,英、法、俄、日、美等國家殖民統治和軍事入侵沖擊了亞洲本土文化的自主發展,并且在美蘇爭霸和美國霸權的影響下,亞洲地緣文化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割裂和對抗。
隨著亞洲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地區發展利益的日益融合,傳統本土文化漸漸受到重視,民族國家日益強調自身文化的獨立性、獨特性和優越性。同時,相當一部分國家吸取了西亞、北非、中東一些因“顏色革命”而陷入動亂的國家的教訓,開始重視文化的民族性和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反對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霸權和擴張,對西方文化展開了抗爭,亞洲文化正在艱難復興。
回顧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曾因明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和盲目自大而導致近代文化的分崩離析;立足當下,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走上了民族崛起、文化復興的必勝之路;放眼未來,中華文化的現代復興同西方文化的沖擊打壓將是一對長期矛盾,西方文化將是中華文化發展所面臨的突出性戰略威脅。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實現中華現代文化的復興必須積極穩妥地應對地緣文化現狀和未來發展困境。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西方文化經過長期積淀,在許多方面走在了世界文明的前列。同時,西方文化的弊端也是阻礙西方發展的一大瓶頸。因此,發展和復興中華文化必須堅持一方面吸收西方文化中符合中國國情的精華與科學內容,另一方面要抵制和摒棄其糟粕部分。
美國文化霸權有著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是中國面臨的一大挑戰。中國地緣文化的戰略核心任務之一就是抵御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的破壞性影響,維護文化安全和主權。
“內樹信仰、外立形象”。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亞洲也曾是世界上最和平的地區。可以斷言,中國的和平、穩定、長期發展將是亞太地緣文化發展上最大的積極因素。
中華文化的現代復興對內要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樹立民族信仰;對外要堅持道義為先,妥善處理周邊文化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消極影響,以國家利益和地區共同利益作為對外文化交往的根本原則,樹立中國負責任、有能力的大國形象。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周邊地緣文化的影響,亞洲地緣文化的破碎化與文化紛爭對于中國的發展將是不利的,中國的崛起很難繞開周邊因素。因此,諸如“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不僅在于喚起古老亞洲的和平文化,更在于促進地緣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融合。
在中華文化優秀遺產的基礎上,改善自身文化形象,發展同鄰國的共同文化財富,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積極拓展潛在地緣文化空間,打造符合亞洲人民安全利益和共同利益的“亞洲價值觀” 。
(作者:孫遷杰,系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