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此次軍事行動進程中的俄美關系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影響俄羅斯出兵與撤兵背后的真實動因是經濟壓力,根本目的是化解與美國緊張對峙而形成的戰略困境。
從2015年9月30日俄羅斯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實施空襲,到2016年3月14日宣布從敘利亞撤軍,大約過去了半年時間。普京宣稱這半年的軍事行動總體上完成了既定的戰略任務,因而決定撤軍。
在筆者看來,俄羅斯的此次軍事行動目標明確、中心突出、行動果斷,不僅展示了國家實力,提高了國際地位,而且挽救了親俄的阿薩德政權。縱觀此次軍事行動進程中的俄美關系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影響俄羅斯出兵與撤兵背后的真實動因是經濟壓力,根本目的是化解與美國緊張對峙而形成的戰略困境。
1戰果”豐碩,阿薩德政權“起死回生”
俄羅斯半年的軍事行動,極大地改變了敘利亞的國內形勢。一方面挫敗了恐怖分子的攻勢,另一方面穩固了阿薩德政權,并促成了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間的停火談判。俄羅斯的軍事力量投入有限,但是成效明顯。
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以海空軍遠程非接觸作戰為主。截至今年3月14日,俄羅斯空天部隊共計實施了9000余架次的戰斗機和轟炸機飛行,轟炸目標主要集中在敘利亞西北部。俄海軍主要通過遠程發射“口徑”式巡航導彈遠程打擊恐怖分子指揮部。
盧布匯率的大幅下跌,引發外界對俄羅斯經濟的擔憂。2014年12月16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街頭的電子顯示牌顯示著盧布的匯率。
2015年10月7日,俄里海艦隊4艘導彈艦發射了26枚導彈,摧毀11處指揮所;12月8日,俄地中海“頓河畔羅斯托夫”號潛艇發射的巡航導彈成功摧毀了兩處恐怖分子高級指揮所。
據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宣稱,此次軍事行動共計消滅了2000多名“伊斯蘭國”從俄羅斯招募的圣戰分子,有效預防了這些恐怖分子回流危害俄羅斯國內安全。俄羅斯的軍事成功向世界展示了其聯合作戰、情報獲取和精確打擊等現代化作戰能力。
此次軍事行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敘利亞政府。俄羅斯出兵之前,阿薩德政權同時受到反對派、“伊斯蘭國”和外部國家的多重壓力,執政面臨空前危機。
在政治上,全國政府名存實亡,政府失去了對2/3國土的控制;在經濟上,收入來源落入敵手,主要石油產區被“伊斯蘭國”和地方反對派把持;在外交上,被西方和中東國家孤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拒絕承認其政權合法性并呼吁阿薩德下臺。
然而僅僅半年的時間,敘利亞政府軍就在俄羅斯空襲的配合下,從“伊斯蘭國”手中解放了400多個居民點,總體上恢復了內戰爆發時的控制范圍,其中包括大量石油產區。
在俄美壓力下,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達成了停火協議,歐美國家和中東部分國家也不得不公開承認或默許阿薩德政權的合法性。
2油價暴跌,經濟“死結”的軍事“解法”
2014年3月,烏克蘭危機使得俄美關系高度緊張,克里米亞公投更是令兩國關系降至冰點。美國出臺了一系列對俄制裁,其中打壓油價著實刺痛了俄羅斯的軟肋。俄羅斯財政部此前預測,國際油價每下跌一美元,俄羅斯的財政收入就會減少700億盧布(約合15億美元)。
2014年國際油價在120美元/桶左右,最近的國際油價已經跌至40美元左右。國際油價的持續走低,使得俄羅斯這個經濟嚴重依賴能源出口的國家陷入嚴重的滯漲狀態。
根據俄羅斯公布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去年經濟下滑3.7%,而如果油價不能回升,這一數據將進一步惡化。過去俄羅斯也曾遭受過歐美國家通過打壓油價的經濟制裁,但是程度和時間如此次規模實屬空前。
俄羅斯也嘗試了多種策略改變當下的經濟困境,但是收效甚微。一方面,俄羅斯嘗試通過本幣貶值對沖石油出口收入的減少,結果財政收入沒有明顯增加,卻導致國內爆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居民消費品價格大幅上漲,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進一步下滑。
2015年3月18日,民眾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參加克里米亞入俄一周年慶祝活動。
另一方面,俄羅斯嘗試通過削減石油開采量提振油價,但是中東產油國通過增加產量對沖了俄羅斯的減產,俄羅斯的石油出口收入不增反減。世界石油價格持續走低的根源是美國在幕后操縱。俄羅斯前財長庫德林表示:“美國正在與原油輸出國合謀壓低油價。”
持續的經濟頹勢必然會導致嚴重的政治危機,普京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自烏克蘭危機之后,美俄兩國的關系降至冰點,雙邊談判的大門被美國單方面關閉。
當前的形勢是美國要利用經濟制裁徹底打垮俄羅斯,而俄羅斯面對美國的壓力已經不堪重負。基于政治矛盾結下的經濟“死結”,俄羅斯束手無策,只有將美國拉回談判桌才有希望結束這場國內經濟危機。
而如何在兩國緊張對峙的情況下找到一個既不過分刺激美國,又不低頭示弱的切入點,成為俄羅斯面臨的最緊迫難題。既然經濟、政治和外交渠道已經走不通,那么留給俄羅斯的最后選擇就只剩下軍事手段。
俄羅斯意識到,如果在烏克蘭施加軍事壓力,只會進一步激化兩國矛盾。此時,敘利亞國內正遭受恐怖主義和內戰的雙重打擊,阿薩德的求助為俄羅斯提供了一個契機。
打擊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可謂是一舉三得:一是反恐師出有名,二是出兵敘利亞使美國無法漠視,三是沒有過分刺激美國,反而為合作談判提供了契機。
3突破困境,倒逼歐美各國與俄羅斯合作
此前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美國極力將俄羅斯排除在外,而俄羅斯也沒有找到化解這一困境的合適“抓手”。
此次俄羅斯出兵敘利亞,成功化被動為主動,迫使歐美不能繼續無視俄羅斯的政治訴求,主動與之謀求合作,因為俄羅斯的勢力存在已經是無法改變的現實,如果不將其納入自身的框架之下,將會使美國一手打造起來的中東戰略布局遭受來自俄羅斯的不可控威脅。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俄羅斯成為美國地緣戰略布局的嚴重威脅。東歐擴張的失敗使得美國對俄羅斯的勢力拓展極為敏感。對此,美國的策略是不接觸、不談判,以制裁迫使俄羅斯妥協,以軍事手段推翻俄羅斯在敘利亞的代理人阿薩德。
“伊斯蘭國”興起之初,美國組建了一支反恐聯軍并明確將俄羅斯排除在外。在2015年10月俄羅斯空襲最初階段,美國和西方國家強烈譴責俄羅斯的空襲目標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反政府武裝,并要求俄羅斯停止軍事干涉。
俄羅斯的軍事行動目標明確,即打破美國當下的對俄遏制戰略,迫使美國重新回到談判桌。因此,只有實現了這一目標,俄羅斯才會撤軍。
2015年11月15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亞,美國總統奧巴馬(左)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右)在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進行非正式會面。討論了敘利亞沖突等問題,認為應啟動敘利亞政治過渡進程。
美國政府領會了俄羅斯的真實意圖。2015年10月23日,美國、俄羅斯、土耳其和沙特四國外長在維也納進行敘利亞問題的首次和談,尋求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
11月14日,由聯合國、歐盟和阿盟以及美俄等17國外長組成的“敘利亞國際支持小組”會談取得進展。次日,普京與奧巴馬在20國集團峰會上進行了一對一商談。
11月24日,土耳其擊落俄戰機后,美國和北約明確劃清與土耳其的界線,俄羅斯也沒有深究,美俄各退一步;奧巴馬轉變了之前的態度,肯定了俄羅斯參與反恐行動的重要性,兩國關系重返正軌。
發生在法國和比利時的兩次恐怖襲擊,促成了歐洲與俄羅斯在反恐問題上的共識。自此,俄羅斯通過出兵敘利亞成功扭轉了局勢,倒逼歐美放下成見,主動與俄羅斯接近。
而俄羅斯完成了既定戰略目標,及時抽身敘利亞,也反映了俄羅斯的戰略克制和果斷。
4新形勢下大國博弈的戰略啟示
第一,俄羅斯出兵敘利亞的巨大政治效益表明,軍事手段在大國博弈中依舊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當今世界形勢下,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間接的、有限的軍事行動有時能夠解決其他形式對外手段無法破解的難題,起到扭轉局勢、攻守轉換的作用。
武器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精確打擊、有限打擊和選擇性打擊能力日趨成熟,一方面為一國靈活運用各種手段處理國家間矛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對一國能否成熟應對來自其他國家各種形式的威脅提出了嚴峻挑戰。
如果俄羅斯乘勝追擊,進一步協助敘利亞政府打擊反對派,則可能使之前艱難建立起來的與美國達成的諒解付之東流。當今世界大國之間基本處于一種戰略平衡狀態,相互之間擁有基本的戰略默契和防范彼此沖突升級的共識。
軍事手段并非在大國之間失效,未來的戰爭模式一定是基于特定目標的有限戰爭。對于作戰時機和作戰形式的把握,考驗著一國最高軍事決策層的戰略、戰術制定水平。
第三,美俄在敘利亞的博弈暴露了雙方的戰略軟肋。美國在安全上具有敏感性,而俄羅斯在經濟上具有脆弱性。
在美國著名政治學者羅伯特·基歐漢與約瑟夫·奈合著的《權力與相互依賴》中,論證了相互依賴的雙方可以利用各自在敏感性或脆弱性上較弱的優勢擁有權力。俄羅斯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轉變了戰略思維模式,以刺激對手的脆弱點作為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因此,正確把握敵我的戰略敏感點和脆弱點是一國突破戰略困境,化被動為主動的制勝關鍵。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