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令蔣介石沒想到的是,這些將領們平日以擁有“中正劍”為光宗耀祖的殊榮,一到危難之時卻慌忙棄之如敝屣,往往保命為上策,望風而降。整個解放戰爭中戰敗時能真正坦然自若、舉劍“成仁”者屈指可數,僅有宿北戰役中的戴之奇、宜川戰役中的劉戡、淮海戰役中的黃百韜等寥寥數人,而黃百韜還是非黃埔出身的雜牌將領。
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四年解放戰爭中,原本投鞭斷流、兵強馬壯的蔣介石被中共軍隊先后打掉了807萬人,多年精心培養的嫡系骨干將領也基本上損失殆盡,其中多是被俘、投誠或被擊斃,鮮有陣前慷慨赴死、凜然自戕者。
一支軍隊要想打勝仗,除了武器裝備外,精神因素也格外重要,日本軍校留過學的蔣介石深諳此理,因而在軍中極力推行與日軍武士道相似的“不成功便成仁”的“黃埔精神”。他賜予麾下高級將領一柄“中正劍”,上面刻有“成功成仁”字樣,期望他們為自己盡忠效死,“不成功”時用來“成仁”。
令蔣介石沒想到的是,這些將領們平日以擁有“中正劍”為光宗耀祖的殊榮,一到危難之時卻慌忙棄之如敝屣,往往保命為上策,望風而降。整個解放戰爭中戰敗時能真正坦然自若、舉劍“成仁”者屈指可數,僅有宿北戰役中的戴之奇、宜川戰役中的劉戡、淮海戰役中的黃百韜等寥寥數人,而黃百韜還是非黃埔出身的雜牌將領。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前,國共重新全面開戰還不到一年,僅在華東戰場便有近40名少將以上國民黨將領被粟裕和華東野戰軍俘虜,譬如王鐵漢、金亞安、田從云、朱志席、劉光國、饒守偉、張東彝、馬勵武、周毓英、李仙洲、韓浚、楊文泉等人,其中僅有三青團出身的中將戴之奇“臨難不茍”,選擇了自殺,其余多數甘于束手就擒,開始接受中共的改造。
蔣介石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長此以往,必將兵無斗志,國將不國。他亟需忠誠的典型來支撐“黃埔精神”,開始努力尋找這些典型。
但戰場被擊斃的國軍將領不是沒有,而要找出主動自殺“殉國”的典型便頗有難處。被擊斃和主動自殺同樣是死,意義卻大不一樣,前者更多的是窩囊,后者則是雖死猶榮,可以激勵其他國軍將領用命沙場。
“自殺成仁”的張靈甫
這時候,蔣介石重點進攻也是國共相爭最激烈的主戰場華東應時而出了一個“英雄”——張靈甫。
1947年5月16日,負責華東野戰軍戰役指揮的粟裕導演的孟良固戰役結束,蔣介石的五大主力之首整編74師被酣暢淋漓地全殲,曾經驕橫跋扈的師長張靈甫也被華野將士擊斃。
對自己的結局,張靈甫幾個月前便預感到“再過年余,死無葬身之地”。1946年10月,他率領整編74師進攻漣水時鎩羽而歸,被粟裕指揮當時的華中野戰軍打掉了6000余人。
戰后,不免灰心的張靈甫致電黃埔四期的老同學、整編11師師長胡璉等人,悲觀地說:“匪軍無論戰略戰役戰斗皆優于國軍。數月來,匪軍向東則東,往西則西。本軍北調援魯,南調援兩淮,傷亡過半,決戰不能。再過年余,死無葬身之地。吾公以為如何(注釋)?”
結果沒有等到“年余”,半年后他便被華野官兵擊斃了。
張靈甫被擊斃的情形,華野官兵的當事人回憶均確鑿無疑。原華東野戰軍司令部參謀金子谷回憶說:“戰役接近尾聲時,我六縱穿插部隊一個排,沖進張靈甫躲藏的山洞,張靈甫舉手投降,排長恨敵心切,端起沖鋒槍將他擊斃(注釋)。”孟良崮戰役中最先攻入張靈甫藏身洞穴的主攻部隊之一華東野戰軍6縱司令員王必成回憶說,6縱特務團活捉張靈甫后,被一名對他懷有刻骨仇恨的干部打死(注釋)。
6縱政委江渭清也回憶說:“特務團一營三連在指導員邵至漢率領下,首先沖到張靈甫藏身的山洞前”,“用抵近射擊和白刃戰消滅了占據洞穴和石巖的殘敵,擊斃敵衛隊長,活捉了張靈甫。”他說:“在孟良崮戰役中,要說還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被我六縱特務團活捉了的張靈甫,卻被一名對張靈甫恨之入骨的干部給打死了(注釋)。”
中共軍隊的政策是不許殺俘虜,因擔心上級追究,特務團便假報為張靈甫“自殺”。但殺俘一事很快便被華野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知曉,他在團以上干部會批評說:“張靈甫是我們殺的,報告說是自殺的,我們便騙了黨中央、毛主席、朱總司令(注釋)。”
對中共一方而言,需要的是活著的張靈甫以便加以改造,孟良崮戰役中的口號便是“攻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至于張靈甫怎么個死法其實已很不重要,也根本無需為了幾十年后一些人的“項莊之意”刻意將“自殺”改為被擊斃。
然而,對蔣介石一方而言,張靈甫既然已經死了,怎么個死法相當重要,尤其是望風而降者眾,亟需忠勇報效“黨國”典型的時候。
整編74師原稱74軍,是國民黨名將、時為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的王耀武一手創建和起家的老部隊,曾給他帶來了累累軍功和榮耀,不曾想繼任軍長的張靈甫才幾個月便將其苦心經營多年的王牌軍毀于一旦,他哀嘆說:“七十四師之失,有如喪父之痛。”
王耀武忍痛含悲辦了三件“后事”:
一是馬上向蔣介石請求重建整編74師,保舉原74師將領邱維達為師長。
二是在濟南舉辦了祭奠整編74師和張靈甫的熱鬧活動,召喚張靈甫“魂兮歸來”。王耀武親自主持了“山東省戡亂殉國黨政軍民追悼大會”,編制了《追悼大會紀念冊》,還撰寫了“代序”和“祭文”。
三是因蔣介石來電查詢有無整編74師殘余人員逃到濟南,他安排司令部譯電科科長李嘯梓模仿張靈甫的筆跡代寫了兩封遺書,一封寫給王耀武,表明以死報效黨國和對校長的忠誠,一封寫給張靈甫的妻子王玉齡, 要求她撫養剛出生的孩子(注釋)。其中寫給王玉齡的一封是:
十萬余之匪向我猛撲,今日戰況更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 我與仁杰決以最后之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部屬與人民,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侍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絕矣。
靈甫絕筆
五月十六日孟良崮
李嘯梓是張靈甫的同鄉,十分熟悉他的筆跡,偽造的遺書幾乎可以亂真,唯一露出馬腳的是兩點:
一是將張靈甫妻子的名字“玉齡”寫成了“玉玲”,張靈甫本人斷不會犯如此低級錯誤;二是孟良崮頂被華野圍得水泄不通,官兵斷水多日,根本不可能讓張靈甫取得墨汁“秀”他的毛筆書法。
兩封遺書寫好后,王耀武派人專程送到南京,謊稱是張靈甫親筆所寫,交隨從副官化裝送出。
難得見到麾下將領沙場自裁的蔣介石信以為真,馬上下令各部隊學習張靈甫的“殺身成仁, 舍身取義”,又將英國政府贈送的一艘巡洋艦命名為“靈甫號”。
這一包裝出來的“成仁”典型一時名揚天下,讓張靈甫真正成為一員“名將”。多年后,因他年邁的遺孀以及“粉絲”的渲染努力,更是“假作真時真亦假”,“自殺”情節被一口咬定坐實。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