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56式火箭筒曾是中國步兵最信賴的攻堅利器,由此成為多次邊境戰爭中的明星。
中國人民解放軍非常重視對官兵戰斗意志的培養,在特定時期以此彌補硬件的不足。當然,“精神原子彈”并非長久之計,朝鮮戰爭之后,大批國產單兵武器的服役,逐步改變了中國軍隊“氣多鋼少”的狀態。其中,有一款簡單可靠、攻堅能力強悍的裝備,在歷次沖突中屢建奇功,它就是綽號“老40”的56式火箭筒。
舶來品“本土化”的典型
與眾多以“56”開頭的國產武器相似,56式火箭筒也是上世紀50年代中蘇國防技術交流的產物。脫胎于蘇軍RPC-2無后坐式火箭筒的它,自1956年起列裝解放軍基層部隊。
顧名思義,“老40”由40毫米火箭發射筒和超口徑破甲彈組成。發射藥固定在彈尾,擊發后產生大量燃氣并從筒身后端噴出,借助反作用力使彈頭飛向前方。“老40”在同類武器中威力較大,初速84米/秒,直射距離100米,破甲厚度達280毫米;難能可貴的是,“老40”全重僅4.55公斤,為美軍“巴祖卡”火箭筒的一半左右。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老40”在實戰中的首秀。因中印邊境多系高寒山地,參戰部隊只能隨身攜帶輕武器,“老40”自然成為攻堅時最適用的。據參戰士兵回憶,“老40”能緊隨步兵沖鋒,準確打擊印軍工事,被它“關照”的印軍火力點罕有復活。
11月20日凌晨,解放軍第32團第2營先頭部隊與印軍第48旅廓爾喀聯隊第6營在查庫鎮遭遇,雙方于黑暗中展開白刃戰。中方尖兵意外發現印軍的一座兵站,以“老40”將7輛滿載彈藥的卡車打成火球,正用車載37毫米炮和機槍攔截中國軍隊的兩輛印軍M3A3坦克感到情況不妙,丟下步兵奪路而走。然而,坦克脫離步兵掩護,就成了伏擊者的“甕中之鱉”——一輛坦克在后撤時被火箭彈摧毀,另一輛退路被堵,乘員只得棄車逃生。
56式火箭筒不僅在中國軍隊手中逞威,還曾幫助越南共產黨抗擊美國。1968年1月,越共發起“春節攻勢”,派出大批游擊隊員潛行于美軍基地和南越城鎮之間,出其不意地突襲目標。最具震撼力的行動發 生在南越首府西貢的堤岸地區,著便裝的越共特工兵分9路,每路6人,配備2~3具“老40”和3支沖鋒槍,專打無人看守的車輛,或占據建筑物展開巷戰。激戰半日后,美軍和南越軍隊總算把越共趕走,但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裝備化為烏有。值得一提的是,堤岸之戰后,美軍曾將繳獲的少數“老40”送回國加以研究,為日后發展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甚至“悍馬”吉普車的防護系統提供參考。
珍寶島事件后退而不休
隨著時間推移,軍用車輛的防護能力不斷提升,56式火箭筒的“黃金歲月”也無可避免地走向終結。令中國軍隊意識到這種武器“廉頗老矣”的事件是珍寶島沖突。1969年3月15日8時許,蘇軍向中方陣地發起進攻,早有準備的解放軍邊防部隊出動兩個班實施機動阻擊,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先后用“老40”擊中4輛蘇軍裝甲車。50多分鐘的激戰過后,蘇軍被迫后撤。然而,中方在戰后總結中發現,“老40”的威力已不足以對壓陣的蘇軍坦克奏效,受制于只有區區100米的有效射程,解放軍戰士通常只能以“拼刺刀”的冒險方式抵近射擊,最近開火距離僅8米,以至于不少人被巨大的爆炸聲浪震聾。
種種跡象顯示,56式火箭筒必須更新換代了。1969年,69式40毫米火箭筒(俗稱“新40”)迅速定型,射程是“老40”的3倍,破甲威力提高30%,還可通過光學瞄準鏡精確測定目標距離,根據目標速度和風偏量進行修正,令“老40”的很多缺陷得以消除。
69式火箭筒定型后,“老40”開始退出一線,但二線部隊甚至少數邊防軍到1975年前后仍有裝備。而當年用于援外的部分“老40”,至今仍在一些局部沖突中偶有出場。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