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的人們,無需再去啃樹皮、吃野菜,無需再徒步兩萬五千里。但我們前進的道路上,依然是荊棘與鮮花并存。要前進,每一步都可能碰壁,每一步都可能流血。長征,往大了說,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往小了說,就是一個人決不向困難低頭的氣概。長征勝利80年后,我們再回望前輩們走過的長征路,不是為了重復過去,而是面對今天。
80年過去了,當年爬雪山、過草地的老紅軍,如今還健在的,沒有多少了……
(一)
我的家鄉,在金沙江畔。
小的時候,學校每年清明都會組織去烈士陵園。
家鄉不大,烈士陵園也不大。兩座山之間的小山坳里,有一圈淡紅色的圍墻。一條筆直的路,直勾勾地通向最大的兩座墓碑——那里,埋葬著兩位紅軍戰士。
80多年前,中央紅軍長征途經這里,兩位紅軍隨小分隊墊后,后來又留下來發動百姓革命。在軍閥和地主武裝的圍剿下,兩人彈盡糧絕被俘,犧牲前受盡嚴刑拷打。
幾個膽大的百姓偷偷收殮了他們的遺體,在一個小荒坡上草草埋葬。解放以后,一位老人指著山上的兩個小土包說:“那里埋著兩個紅軍。”
后來,政府重修了兩座墳墓,立了碑,圍繞著它們,修起了這座烈士陵園。
一年又一年,看護烈士陵園的大爺要給一波波孩子講兩位紅軍犧牲的故事。小學六年,我聽了六次,人還是那些人,故事還是那些故事,一塵不變。
他們的故事本就簡單得可憐,見過他們的人很少,知道他們的人也很少,他們還沒來得及轟轟烈烈,就犧牲在了這個偏僻的小縣城邊上。
除了墳冢,他們什么也沒有留下。所以,也無所謂發掘歷史。他們只是數萬紅軍中的普通一員,大海中的一滴水。他們什么樣子,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哪里人,我們不知道;甚至,連他們叫什么,也沒有人知道。
多少年來,我們聽著他們犧牲的故事長大,卻漸漸忘記了他們。
聽到后來,我和同學都不再聽了,眼珠子轱轆轉,看蜜蜂,看蝴蝶,數墳頭有幾朵小花。走過了規定的程序之后,清明,其實更像是一場春游。
小學畢業后,我離開了家鄉,再也沒有去過那座陵園。據說,它的四周現在漸漸變得繁華,有了高樓大廈,通了寬敞的馬路。守陵的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不好,換了別人。
但墓碑還是那些墓碑,故事還是那些故事,那座陵園,一塵不變。
(二)
歷史是會落上塵埃的。
后來很多年,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要讓我們一遍又一遍聽那些不算故事的故事。
這或許是一個年輕人對于歷史最初識的懷疑和否定吧。就像我的一位初中同學吐槽的:人是要向前看的,去他的唐宋元明清!
所以,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我的同學中沒有人選擇歷史系,哪怕是被調劑。讀歷史,你讓我將來去干嘛呢?
是的,不管給年輕人講多少大道理,歷史就是這么尷尬。
突然有一天,我曾經念過的那所省重點高中,讓一位歷史老師當了校長。許多同學都愣了:你讓數理化的臉往哪放呢?但大家又不得不承認:那是個深得老師同學喜歡的人。
尷尬的還有我。當我因為工作需要寫一篇關于長征的文章,和昔日的一些學霸同學討論起這個話題,許多人瞪大了眼睛:哈哈,你現在就干這個啊?你不是當兵的嗎?
好吧,我無法解釋——畢竟,如果他們認為部隊就是高科技和信息化,那也挺好。
可我現在確實在干“這個”——無數個夜晚,辦公樓燈火通明,許許多多和我一樣的80后、90后埋首故紙堆中,用他們所能用的新潮而現代的方式,還原著80年前的長征歷史。
他們,許多剛剛走出校門,從未接觸過真正的歷史研究。在接手這項工作之前,許多人不知道大渡河、金沙江、瀘定橋有何關聯和區別,許多人不知道紅軍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不是這個問題多么復雜,而是長久以來,許多人和我一樣,不知道那段遙遠的歷史和我們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也不理解為什么要去弄懂它。
直到那一天,一個90后女孩熬了幾天后,剪出了她的第一個長征短片。她怯生生地找來幾個同事,小心翼翼地問道:“你們看,還行嗎?”
看完短片的同事紅了眼眶,許久沒有人說一句話。大約隔了一分鐘,一個平時挺愛開玩笑的家伙,突然嚴肅地說:“我現在覺得,我們做的事,挺有意義的。”
(三)
眼淚,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
一名叫陸昶全的大學生,曾從福建寧化出發重走長征路。當地人問他,你知道寧化也是長征出發地之一嗎?他回答不知道。對方的回答讓他震撼:“你當然不知道,因為從這里出發的紅軍基本都犧牲了。”
那一天,他突然覺得邁出的每一步都很沉很沉。走到湘江邊,大多數寧化紅軍的犧牲地,他和同行的人主動買了白酒,灑江祭奠。
這些年輕人,在那里哭了,因為長征。
一個國家,總要有一些人,做著無關風月的事,把有關這個民族的記憶碎片拾起。有時候,在很長很長的時間里,人們看不到這樣做的意義。
幾年前,一位重走長征路的年輕人,一路參觀長征遺跡和革命歷史博物館,發現參觀的人并不多。有一次,巨大的博物館里只有寥寥兩個人,一位退役老兵帶著孫女,孫女心不在焉,耳朵上始終掛著耳機。
2006年,警察夏桂林跟隨央視重走長征路。251天風餐露宿,夜以繼日,夏桂林胡子拉茬、白發蒼蒼,連家人都不敢相認。妻子從電視上看到丈夫出發前的一頭黑發全白了,在電話里失聲痛哭:“老夏,快回來吧,不要再走了。”
2014年,深圳一家公司負責人左力決定暫停自己的工作,獨自重走長征路。更多的人問他,究竟為什么?幾十年前的事和你有關系嗎?他想起自己采訪老兵,他們想說卻形容不出,只是緊緊咬著牙關的神情。他想“換一種生活方式”,“尋找精神力量”。有朋友卻甩給他一句話:你有病吧?
如果要羅列,重走長征路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上至花甲老人,下至青蔥少年,他們的故事不盡相同,他們選擇重走的理由也五花八門。可與中國人13億多的龐大數目相比,重走者的數量又顯得微不足道。
10年前,軍旅作家王樹增寫了《長征》。寫作之初,同行曾經多次問他:有那么多掙錢的題材你為什么不寫?你寫《長征》,有人買嗎?一個作家寫出來的作品沒人買,那你寫它干什么?你也拿不到版稅。
當時,王樹增說了一句很狂妄的話:“你寫賣不出去,我寫就能賣出去。”這部書后來很暢銷。回首往事,王樹增卻不狂了,他在一次演講中說:“讀者不是愛我,而是愛我們這個民族。”
一個民族,不能沒有人守望歷史的星空。歷史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就像記憶對于一個人的意義。
失憶,是一種大不幸。
(四)
長征途中,擔任師長的賀炳炎一條胳膊被打斷了,半個身子被鮮血染紅。他挺到了戰斗結束,因為流血過多而昏迷。
在一個小村子里的打麥場上,衛生員抬了個大凳子,用繩子把賀炳炎捆在凳子上,什么麻藥都沒有,踩著賀炳炎的身子,用鋸木頭的鋸子為他截了肢。
在場的賀龍從凳子底下的一攤膿血里扒拉出一些東西。后來做戰斗動員時,賀龍從懷里掏出手絹打開說:“同志們,這里面是你們師長的骨頭渣!”
埃德加·斯諾所說:“它過去是激動人心的,現在它仍會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欽佩和激情。”
1985年,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撰寫的《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成為暢銷書。從1972年向周總理提出要寫長征,他用了13年探求長征背后的故事。
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寫道:“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2000年世紀之交,美國《時代》周刊邀請了全球幾十位頂級專家,評選人類1000年以來發生的最重要的100件事。評選的標準是:入選的事件必須深刻影響人類進程。
結果,中國有三件事入選。第一件是火藥武器的使用,第二件是成吉思汗的鐵騎征服半個歐洲,第三件事就是長征。
長征,歷史是表,精神是核。有人說,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好比一個人的血肉和靈魂。人不能沒有血肉,也不能沒有靈魂。國家也一樣,GDP是一個國家的血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的靈魂。
今天的人們,無需再去啃樹皮、吃野菜,無需再徒步兩萬五千里。但我們前進的道路上,依然是荊棘與鮮花并存。要前進,每一步都可能碰壁,每一步都可能流血。長征,往大了說,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往小了說,就是一個人決不向困難低頭的氣概。
回望長征路,不是重復過去,而是面對今天。
(五)
一位作家曾講過一個關于“沙漠玫瑰”的故事。
“沙漠玫瑰”并不是玫瑰,而是一種地衣,拿在手里,它是一蓬枯萎的干草,很難看。但把它泡在水里,幾天之后,它就會復活。
一次,這位作家收到了朋友贈與的“沙漠玫瑰”,將它泡在了清水中,翹首以盼。每一天,“沙漠玫瑰”都會一點點舒長,吐出一些新綠。到第八天的時候,“沙漠玫瑰”已經完全復活,變成了一蓬綠色的地衣。見證了整個過程的作家欣喜若狂,而前來做客的鄰居卻不明就里:不就是把雜草嗎?
作家說:這八天,就是歷史。
如果割斷了“沙漠玫瑰”一點點復活生長的八天,單純看待當下,就會如鄰居所見的一樣,看到的不過是一把活著的雜草。然而,如果見證了這八天里生命復蘇的軌跡,就會覺得它的美麗更勝玫瑰一籌。
歷史里,藏著辯證法。不理解苦難,就難以理解輝煌。而現實中的人們,常常是站在苦難與輝煌之間。
今天,人們總是覺得,我們的國家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人嗔怪:你中國,怎么會這么不堪?
我們,延續著他們的希望。
在遵義有一處烈士陵園,許多紅軍連名字都沒留下,夏桂林撫摸著墓碑,淚如涌泉。一名女中學生看到哭成淚人的他,靜靜地陪坐在他身邊。夏桂林對她說:“我以后可能再也來不了這兒了,你以后能不能代我常來看看他們,獻一支花或者只鞠一個躬……”
左立重走長征路,在路上幾個月后,對他的質疑漸漸沒了。他的堅持,開始成為朋友中的美談,有人欽佩他的勇氣,有人贊賞他的態度,有人開始從之前的反對和不屑,轉而信服他的觀點。回到深圳,他被很多單位請去做講座。
在山區路上,警察設卡檢查,得知左力在“長征”,一起豎起了大拇指;他借宿老鄉家,對方得知“長征”,很多時候連借宿吃飯的錢都不要了;在四川撫邊鄉,房主大媽在左力出發前,硬是把干糧塞進了背包,大聲說:“飽飽地找紅軍吶!”
長征,其實從未遠去。
(六)
歷史昭示未來。
長征過草地時,紅軍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食物,只能吃野菜。當時,紅軍大部分來自福建、湖南、江西等地,不熟悉草地的植被,誤食中毒的人很多。
于是,紅軍專門成立了一個小組,叫做試吃小組。這些人吃了某種草后,只要他們不過敏,沒有死掉,就證明這種草可以吃。
要參加試吃小組有一個條件,必須是黨員。
今天,中華民族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復興,更接近實現中國夢。改革步入深水區,我們還有沒有“試吃小組”那樣的趟路勇氣和精神?還能不能闖過改革面前的“雪山”和“草地”?
沿途的風景在變,路上的坎坷在變,不變的,唯有人的決心和意志。
1935年2月26日那天,紅軍得到了一條戰斗動員令——
“我們必須準備走大路,也必須準備走小路。
我們必須準備走直路,也必須準備走彎路……”
這條發布在遵義會議之后的動員令,被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寫進了書中。
中國自古以來有千萬種路。一地馬鈴聲的茶馬古道,記載著大國氣象的絲綢之路,戰火紛飛的秦漢棧道……而80年前,紅軍二萬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將中國西部最激越的河流,最巍峨的高山和最廣袤的草原串連起來,趟出了中國走向近現代文明的獨立之路、復興之路。
雪峰依舊,鐵索猶寒。習主席說,長征永遠在路上。
今天,在新一輪改革面前,我們又將是探路者。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
我們每一個人,也當走好我們自己的長征。
(資料來源:中國軍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