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孤獨百年:張學良的思想人生》(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年1月)以張學良遺藏美國的145盤口述錄音、日記、信件、口述材料為基礎,以國家觀、日本觀、戰爭觀、歷史觀、兩岸觀、宗教觀等形成演變為主線展開張學良的傳奇人生。
該書作者王海晨,是遼寧大學、溫州大學教授,張學良研究專家,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顧問。在他看來,張學良是一個“聰明絕頂”、激情四射和天生帶有悲劇情結的歷史人物:他的一生才華橫溢,散文作家評價他說“將軍本色是詩人”,但人們對他的詩文卻所知甚少;他在他的八年政治生涯中數次扭轉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但所受到的政治排擠和打擊卻遠遠大于他之所得;他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自由獻出了幾乎全部個人財產和麾下的數十萬大軍,但所得到的回報卻是五十多年的囚徒生涯;他在九十多歲“英雄復出”時搶時間口述歷史,但這一百多萬字的口述自2002年公開后,屢遭誤解,直到今天也莫衷一是。
大凡稱得上傳奇的人物,差不多都具備以下三個特點:(1)他們的生命歷程充滿了戲劇性、偶然性,所做的事情,被一般人認為不可能,出人意料的是,他們卻做了,而且做到了,而且驚天動地,被稱之為奇跡;(2)他們的人生軌跡曲折復雜,而且大起大落,特立獨行,超然無侶,不被主流價值觀所認同、所理解,但他們總是執著不改,奮然前行,被稱之為奇特;(3)他們的周圍好像罩著一層霧一樣的謎團,這謎團藏有許多機關,每一個機關都被一把鎖鎖著,只有打開這一把把鎖,才能走近他??蛇@些鎖有著不同的密碼,人們一時難以破解,所以,被稱之為神秘。
傳奇人物身上的這些密碼,有的是因為在時空轉換過程中許多歷史真實被封在了歲月的塵埃之下,人們看不清,才成為密碼;有的是因為受人們認識問題能力所限,人們無法把互相關聯的復雜搞清楚,人們弄不明白,才以為是密碼;有的是因為人走了,把人生的密碼也帶走了,就像主人把門鎖上了,也帶走了鑰匙,出于對主人的尊重,人們不好破門而入。
科學是值得敬畏的,人們的智慧是有限的。歷史屬于科學,出于對科學的敬畏,出于對自己智慧能量有限的認知,史家都有行事謹慎的特點,不輕易使用有些科學門類常用的推斷和猜測的方法。不可否認,史家已經為我們了解傳奇人物做了很多事情,但不管怎么努力,有些傳奇人物仍然是個謎,至少有許多謎仍處于待解狀態。
這不是史家不努力,也不是史家的無能,在神秘的宇宙面前,任何科學都有可憐的一面。人類發展到今天,不用說宇宙,就是我們所在的地球,仍有許多不可知的領域。
人是萬物之靈,傳奇人物又是與常人不同的另類,多數另類人物都是充滿悖論的綜合矛盾體。人生的亮點常常與污點相含相連,激情常常與懦弱交替相雜,尊嚴常常與恥辱相糾相纏,它比自然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要復雜不知多少倍。
因此,19世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在談到我們稱之為“人生密碼”,他稱之為“包裹物”時說:“對任何思索它的人來說,它是令人驚奇的,不可思議的,神奇的,甚至更甚。”
無疑,張學良是位帶有鮮明傳奇色彩的人物。正如徐慶全先生所說:“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張學良被稱之為‘傳奇人物’,這絕不是浪得虛名。”(注:徐慶全:《張學良怕傷害誰》,《中國新聞周刊》2010年第30期。)他在世時,不斷有傳奇傳出,他人走了,又丟下一串謎團。這一串謎團中,有的像遮山的霧,有的像高天的云。這霧,引起人們的好奇,誰都想走近,因為誰都想知道這霧遮的是啥;這云,引發許多人的疑慮、不安,甚至是驚懼,因為不知道這云會帶來什么風雨,尤其是不知道這云中的雷電會炸到誰。
他輕輕地走了,身后留下一串神秘莫測的數字和一堆難解的謎。
生在馬車上:飄泊百年
張學良不是像今天的人們出生在醫院里,也不像與他同時代出生的東北農村娃們生在自家的炕頭上。“我們東北有三個馬、兩個馬、五個馬、六個馬拉的大車。我媽正在逃難哪。她把我生在大馬車上了。所以我是在咣當咣當行進中的大馬車上下生的小孩。”
這是不是預示著他一生的顛沛流離?
他自從1930年離開東北,一直再未回過東北;1933年離開北平,1935年離開武漢,1936年離開西安,1937年離開南京,一路永別。此后,在幽居的歲月之中,更是永別一路,一直到1946年告別大陸,永別大陸。他于1993年離開臺灣,也再未回過臺灣,一直到終老夏威夷??芍^漂泊一生。
兩個“01”年:“生命的密碼”
他是世紀老人,地地道道的世紀老人。1901年出生,2001年逝世,人生的起點和終點都是“01”年,都是新世紀的起點。
誰都有生,誰也難免一死,但生死都在“01”年,而且趕上了一個千禧之年的第一年,這得多少個千年之中,多少個世紀老人之內,才能出現一個“01”的重合?
兩個四月十七:過生日之謎
從1990年到2000年,每年都有人為他舉辦生日宴會,如果把這些宴會舉辦的日子羅列在一起,人們就會感到困惑,他的生日到底是哪一天呢?
九秩壽慶于1990年6月1日舉行,張學良親自出席并講話。他妻子趙一荻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張學良是怎樣的一個人》,文中說:“今天是他的90歲生日”。
91歲華誕就復雜了,1991年5月31日、6月1日,旅美華僑先后兩次為張學良舉行祝壽宴會,張學良都親自出席。
96歲生日在夏威夷中華第一基督教堂舉行,時間是5月26日。
99歲生日慶典在夏威夷舉行,時間是5月30日。
100歲生日在夏威夷家中舉行,時間是6月3日。
他的生日到底是哪一天?一般人過生日,有過公歷的,有過農歷的,不管是公歷還是農歷只有一天。按公歷,張學良的生日是6月3日,按農歷是四月十七。但1990年6月1日農歷是五月初九,1991年5月31日是農歷四月十八,6月1日是四月十九,1996年5月26日農歷是四月初十,1999年5月30日農歷是四月十六,2000年6月3日農歷是五月初六。
顯然他過的生日不是公歷,也不是農歷。那他過的是什么生日?他按什么原則選擇過生日的日子?
他過生日的原則是:一般不過。要過,有一條鐵打不變的原則:絕對避開農歷四月十七和公歷6月4日。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發生在6月4日,這一天的農歷是四月十七,正是張學良農歷生日這天。此后,張學良一般不過生日,有人問起他的生日是哪一天,他也總是設法回避。
后來年事漸高,不忍拂大家好意,就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過生日可以,但要避開父親的祭日。所以,有上述5月31日、6月1日等。但沒有在6月3日以后過的,因為按中國傳統,祝壽只可提前不可后延。另外,還有兩個因素:一是趙一荻的生日是5月28日,所以有時他的生日和趙一荻的生日合在一天過。二是選擇5月份的最后一個禮拜日,和在教堂做禮拜合在一起。
每個人都有生日,每個人都得有祭日,但一喜一悲在一個日子里重合,而且都是叱咤風云的人物,父親死時是國家元首,兒子成人后成為民族之功臣,查遍中外歷史上的所有國家元首和民族功臣,未見一例。
兩個“九一八”:一榮一辱
1930年的“九一八”,張學良一紙和平通電,使中原大戰各方偃旗息鼓,隨后,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全國陸??哲姼彼玖睿痪右蝗酥拢f人之上,躍向權力最高峰。
1931年的“九一八”,是眾所周知的國恥日,更是張學良的恥辱日。從這天起,他被戴上了“不抵抗將軍”的帽子,跌入名譽最低谷。
人生榮辱如草之榮枯,并沒什么好稀奇的,但人生的榮之至,辱之極,僅隔一年,且發生在一個日子里,恐怕并不多見。
兩個就職典禮:一個是丟了家的司令,一個是亡了國的皇帝
1934年3月1日,張學良戎裝由漢口渡江赴武昌“剿匪”總部,宣誓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司令職,各將領及各界代表參加典禮者600余人。
1934年3月1日清晨,在長春郊外一個用土壘起的“天壇”上,溥儀穿著龍袍告天,正式登基稱帝,改年號康德。晚宴上,溥杰帶頭高呼: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東北三省自從1918年張作霖就任東三省巡閱使,直到“九一八”,13年間一直是張氏父子的天下。日本人幾次鼓動張氏父子宣布東北獨立,成立一個脫離中國的“獨立王國”,張氏父子堅決不從,最后,張作霖因為不要這個“皇冠”被日本人炸死了,張學良因為不要這個“皇冠”被日本逼出東北。張學良離開后,日本制造了一個“滿洲國”,將末代皇帝溥儀接到東北,于1932年3月就任“執政”,1934年改稱皇帝。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兩個就職典禮在同一天,兩個典禮又有著那么密切的聯系。如果張學良不是東北人,如果張學良沒當過“東北王”,如果日本人沒勸過讓張學良做東北的“皇帝”,如果東北不是在張學良手里丟掉的,這兩件事即使發生在同一天,也沒有什么可值得寫的。恰恰溥儀撿的“皇帝”帽子是張學良不要的,但溥儀“統治”的疆土正是張學良要奪回的;老家的房子、土地被人占了,又被別人改了姓(本來是中國的一部分,卻變成了“滿洲國”),他卻在武漢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司令,而且他要打的人正是想幫助他奪回老家的人。
東三省的司令跑到豫鄂皖三省當副司令,亡了國的皇帝撿個東三省“皇帝”,兩人同在一天就職,悲哉!怪哉!
蔣介石與張學良
兩個1月13日:夜幕降臨的一天和天快亮的一天
1937年1月13日,張學良被武裝押離南京,正式踏上了漫長的、顛沛流離的囚徒生涯,他的一切希望開始破滅,自己也意識到等待他的將是漫漫長夜。
1988年1月13日,臺灣“總統”蔣經國逝世,他暗無天日的幽居歲月才正式開始逐漸解禁,他也清楚地意識到黑夜即將過去,因為“啟明星”隱退了,離天亮也就不遠了。
第一個1月13日,對于張學良來說,是最黑暗的一天。
第二個1月13日,是他看到光明的一天。
他因為扣押蔣介石而被囚,蔣家王朝不垮,就沒有他重見天日的一天。張學良被囚和被放沒有十分明確的日子為標記。如果從張學良送蔣到南京的那天(1936年12月26日)開始算,那時還沒宣布他有罪;如果從1936年12月31日宣判那天開始算,1937年1月4日國民政府又發布特赦令。解禁也是這樣,1959年蔣介石就給了他“自由”,但他并沒有得到,蔣介石死了,蔣經國上臺,他和“小蔣”個人關系不錯,但“小蔣”給他的也只是“下小館”、上教堂的自由而已。
最實際的起點應該是1937年1月13日張學良被押離南京。張學良也是在這一天真正明白了蔣介石不會放他了。不離開南京,他還有一線希望,一離開南京,說明蔣介石不允許任何人再替張學良“求情”了。
最實際的終點是1988年蔣經國死。因為張學良被囚,不是依據黨規,不是依據國法,也不是軍法,而是蔣家的家法。既然是家法,那只有蔣家人退出歷史舞臺,他才有希望。后來的情況也正是這樣。
所以說,兩個1月13日,是張學良幽居歲月的實際起點和終點,最起碼在張學良的心理感受上應該是這樣。
兩個36年:72年真愛如歌,一半時間“非法”
張學良與趙一荻的愛情故事被人稱為“世紀經典”、“世紀之戀”。
1928年開始,張學良與趙一荻就成了事實上的夫妻,但并不合法,他的合法妻子是于鳳至。直到1964年,張學良才和于鳳至解除婚約,和趙一荻正式結婚。
巧的是張學良與趙一荻生活了72年,以1964年為分界線,正好劃分成前后兩個36年:
1928年至1964年,屬于非法同居,感情至上的36年。
1964年至2000年,才是名正言順,情法相合的36年。
趙一荻與張學良非法同居了36年,同時代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僅沒有人去責怪,反而人人贊頌。贊頌者并不都是法盲。這給法律研究、社會史研究、人物研究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案例”。
張學良視察南開大學
兩個45年:大陸生活45年,一去未歸鄉;在臺灣被囚45年,一步未離島
1901年至1946年:張學良在大陸生活了45年,自離開大陸,即一去未歸。
1946年至1991年:張學良在臺灣這45年里,一天都沒離開臺灣島一步。直到1991年去美國探親,張學良才算走出臺灣。有的臺灣人說,張學良在臺灣一直是自由的,不像大陸人說的那樣,“什么幽居”。既然是自由的,為什么等到91歲才去美國走一趟呢?哪有一個無事可做的老人愿意在一個孤島上一待就是45年呢?妻子病了,不能去照顧,兒子死了,不能去看上一眼,這“自由”的含義是什么?
兩個8年:看著都自由,實際都不幸福
1928年至1936年是張學良執政的8年。
1993年至2001年是張學良在夏威夷漂泊的8年。
前一個8年以他父親血濺皇姑屯為起點,其間,經歷了槍斃楊常之難、中東路戰爭失敗之羞、“九一八”日本占領東北之恨、華北下野之冤、奉命“剿匪”之痛,終點是西安事變,也是他政治生命的夭折,更是他身陷囹圄50多年的起點。這8年何來幸福?!
最后一個8年,說是閑云野鶴,卻是一只滿身傷痕的病鶴。天天面對著大海,想回家身體不做主,病魔纏身;盼親人,親人都遠在大陸、臺灣、美國本土。定居夏威夷是奔五弟而去,五弟先他而走,身邊唯一的親人是趙一荻,趙一荻又先他而去,百歲老人,整天坐在輪椅之上,孤懸海外,有何幸??裳??!
兩個8年,其間之苦、之痛、之孤、之凄涼,只有張學良自己知道。
也正是這兩個8年里,張學良的后腦勺上生出了兩條政治“辮子”,被人抓住了。前一個8年被抓住一條,后一個8年又被抓住一條,之所以被抓住,大概都與他的自由度有關。
兩條“辮子”:生前留下一條,死后留下一條
第一條是“不抵抗”的辮子。
第二條是不回大陸的辮子。
網上有一篇未注明作者的文章,題目是“張學良三問”,主要是抓住了這兩條“辮子”。文章說:“東北軍(奉系軍閥張學良之私家軍隊)在不到兩萬日本侵略軍面前一退再退,一讓再讓,在兩月不到的時間內未放一槍一彈撤出山海關,將東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讓出。”“如果說撤出東三省為蔣介石的不抵抗的命令,長城抗戰為當時之中央政府之決斷,那么背負家仇國恨的張學良將軍為何不率領我東北軍之健兒奮勇抗戰收復失地呢,不要忘記無論作為軍政首長,一名軍人,還是一名中國人,炎黃子孫都有守土保民之責。”“張學良對促成全國一致抗日確有功勞,但其歷史的污點也同樣不能否認甚至加以美化。”
文章的第三個題目就是“張學良為什么不愿葉落歸根?”“我們一直宣傳說張學良如何愛國,那就有一點,愛國為什么不回國?”
資深張學良研究專家畢萬聞先生說:張學良帶著未能回到家鄉看一看的遺憾去見上帝,其原因很簡單,其過程很復雜。張學良的紅粉知己貝夫人蔣士云女士比較明確地講了張未能回大陸的原因。“貝夫人透露,少帥居停紐約時,北京派不少人來看他,中共當局已經準備妥一架專機,只要少帥愿意返回大陸,專機即隨時飛至紐約搭載少帥。貝夫人當時曾力勸少帥回大陸看看,并說這是他的‘大好機會’,少帥本人亦很想回東北老家瞧瞧。然終未成行。做事一向果斷、爽快的少帥,為何舍棄良機,未回暌違40余載的故國?少帥向貝夫人解釋說:李登輝只準許他到美國來,他不能借此機會就跑去大陸。這樣做對李登輝不好交代。而他又是講義氣的人,不愿為難李登輝。貝夫人對少帥說不要管那么多,就利用這個好時機回去走走。少帥一直猶豫不決。他對貝夫人說,他回到臺灣以后,將請示李登輝,批準他回大陸。貝夫人答道:‘你不用問他,問也白問。他一定不準。’少帥回去請示的結果,果如貝夫人所料,李勸張學良勿回大陸。貝夫人說,少帥上了李登輝的當,又說李是‘假圣人’。1993年底,少帥離臺,定居檀島,去年10月病逝,始終未赴大陸。據貝夫人和其他親近少帥的人士說,張夫人趙一荻(趙四小姐)反對少帥回大陸,也是少帥終老海外、悵望神州的原因之一。貝夫人說:‘少帥后來嘴巴雖然不說,但心里一定很后悔沒回大陸。’”(注:林博文:《張學良口中最喜歡的女人蔣士云:悵望神州少帥應有悔》,《中國時報》2002年3月17日。)
郭冠英先生曾撰文透露,一位國民黨高層人士說:“張學良死在外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恥辱。”“我們沒有把中國的事辦好,弄得張學良不能回去(回大陸)。是我們拖著他,也拖著千千萬萬‘政府’來臺老兵。我認為他最好死在大陸,次者也應死在臺灣。”(注:郭冠英:《張學良死在外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恥辱》。)
這兩條辮子恐怕要被永遠抓下去了。第一條辮子永遠也洗不凈,東北確實在他手里丟的。第二條則是千古遺憾。
抗戰勝利后,張學良被送到人煙稀少的臺灣井上溫泉,在群山環抱中飽嘗與世隔絕的軟禁之苦。圖為張學良和趙一荻在用居家早餐,面包黃油,雞蛋是自養的雞下的。
兩個關鍵的女人:一個是“情感鴛鴦”,一個是“生命護衛者”
張學良之所以能活到101歲,有兩個女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是陪伴他走了72年人生的“情感鴛鴦”趙一荻。趙一荻以和家
斷絕關系的代價于1928年只身投奔張學良,西安事變后,又放棄人間的一切,包括母子親情,陪伴張學良軟禁。牧師在悼詞中說,這有如《圣經》里童女懷孕一樣,是個不可能的使命。然而她去做了,而且做得那么真誠,那么讓世人皆驚,那么流傳青史。她這樣做不為別的,純粹是為了愛。這愛比《人間四月天》更專、更純、更久遠!
沒有趙一荻的相知相伴,張學良可能活不到百年,他的百年孤獨可能更孤更獨更苦。張學良自己也向媒體直言,他能長壽,與夫人相伴,菜燒得好,照顧細心有很大關系。因此,他常說欠夫人太多。(注:寇維勇、程川康:《張學良:我從不辯,一切毀譽由人》,臺灣《聯合報》1991年3月1日。)
另一位是宋美齡,他生命的“護衛者”。
“五卅慘案”發生后,1925年6月11日,張學良率軍“奉命調查滬案真相”(注:天津《大公報》1925年6月14日。)。他在上海停留時間不長,不到兩周,卻認識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女人,這就是宋美齡。兩人一見傾心,約會數次,互為對方出眾的氣質和才華所吸引。張學良稱她“絕頂聰明”;宋美齡稱他為“萊茵河畔的騎士”。
六十多年后,回憶起這段美好的往事,張學良還慨嘆:“蔣夫人很喜歡我,那時候她還沒有出嫁呢,還是姑娘呢。她年輕的時候不是很好看,越老越好看。”“若不是當時已有太太(于鳳至),我會猛追宋美齡。”(注:傅依杰:《76年交情:“宋美齡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臺灣《聯合報》2001年10月25日。)“我認識蔣夫人比認識蔣先生早哇。”1929年7月,因“中東路事件”,蔣介石在北平召見張學良,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宋美齡也在場。當他看到夫人和張學良親熱地打招呼,“蔣先生還問:你怎么認識他呀?蔣夫人說,我認識他比認識你還早呢。”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說,蔣先生沒有殺他,主要是宋美齡保了他。“蔣夫人承認我,蔣夫人管我叫Gentleman。我認為蔣夫人是我的知己,蔣夫人對我這個人很認識。”(注:郭冠英撰稿:《世紀行過——張學良傳》,根據香港衛視中文臺播出的節目整理。)“宋美齡活著一天,我也能活一天。”(注:傅依杰:《76年交情:“宋美齡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臺灣《聯合報》2001年10月25日。另見《她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參考消息》2001年10月30日。)
張學良認為宋美齡是中國現當代了不起的女性。美國喬治城大學王冀教授曾說:“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管束歲月中,如果沒有蔣夫人的關照,我想張將軍的日子會是很難過的。對此,張將軍也是心領神會的。”(注:王朝柱:《說不盡的張學良》。王朝柱先生曾經親自訪問過張學良和王翼。)
宋美齡對張學良有保命之恩,張對宋很信服,宋對張很愧疚。在張學良長期幽禁期間,她經常給張寫信,其中一封信里有這樣一句:“我向你保證:我沒有忘記你。”事實證明,她沒有食言。
張學良患眼疾,宋美齡特寄臺燈一盞,因“余在美國用之,甚感滿意”。
宋美齡要去美國,特意跑到高雄幽居地,告訴張學良馬上寫封家書,由她帶給于鳳至。
高雄居住條件不好,在宋美齡關照下,蔣經國允許他搬到臺北,安排住在一招待所里。宋美齡看后,發現招待所太潮濕,斥責蔣經國,你怎么給他安排在這么破爛的地方?然后,告訴張學良可以自己選塊地皮,建一棟屬于自己的房子。
張學良與于鳳至離婚,與趙一荻結婚,都受宋美齡指點。
張學良病逝的消息傳到紐約,宋美齡異常悲痛,特委托辜振甫夫婦專程趕赴夏威夷,代表她吊祭。
為什么選定2002年公布他的口述歷史
選定2002年公布張學良口述歷史和他個人保存的資料,是張學良于1992年1月16日之前自己選定的。他選定公布的時間不是倉促的選擇。
張學良口述包含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容,并具有一定傷害性。什么內容能具有神秘性和傷害性?那就是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主要是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問題。西安事變后,內戰停止了,和共產黨也聯合了,也一致對外了。不具有什么神秘性和傷害性。如果蔣介石對共產黨背信棄義,根據當時國共兩黨的關系,難以保密。涉及共產黨的事不大可能。
張學良說:“我的沒死,關鍵是蔣夫人幫我,蔣先生是要把我槍斃了,我不知道,這個情形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一個東西我才知道。”是美國公使寫的東西。“他寫宋,決不是宋子文,對蔣先生說,說你對某人,他們都管我叫小家伙,她說你對那個小家伙要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走開臺灣,我把你的事情都給你公布了。這句話很厲害。”“她說我西安事變,她說他不要金錢,他也不要地盤,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犧牲。”(注:郭冠英撰稿:《世紀行過——張學良傳》,根據香港衛視中文臺播出的節目整理。)
當時,知道這些核心秘密的人五個人已經走了三個,只剩他和宋美齡兩個人健在。那選定2002年主要是考慮他們兩個人。兩個人如果在2002年都作古了,最好。如果剩一個,不管剩誰,也無所謂了。正如張學良所說,“(人)都沒了,還負什么責”。
所以他要選定在死后的時間公布。他推斷自己生命結束的時間極限是2002年。
張學良神機妙算,真的在2002年到來之前的第76天走了。怪不得他走得那么平靜,那么安詳。
從表象上看,這一切都充滿了神秘,充滿了不可知的因子,當我們的思維剛剛接觸這一串數字和問號時,似乎接觸到了天國,似乎真的相信“人生就像一盤棋局”,命運負責洗牌和派牌,我們能做的只是出牌,而且在每次出牌的時候,又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決定著究竟出哪張牌。“我們不能理解它,我們也不知道如何表達它。”于是,我們便真的認為他們是“謎中之謎,是上帝的不可思議的神秘之物”。
實際上,誰都清楚,那只“冥冥之中看不見的手”,只是道家所闡述的那個“寂兮寥兮”,深妙難識的“道”——規律。
如果我們認真思索,我們就會發現那些所謂的神秘,只是“詩意的自然”;所謂謎團,只是一扇未被人們捅破的紙糊的窗戶。我們之所以不理解,不知道如何表達,是因為我們未曾認真考慮過這條格言:“一條規律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但只要是“霧”總會散去,不過,我們不要忽視,罩在人生上的“霧”不會自然消散,我們更不能等待,應該大膽仔細地去嘗試,從那扇紙糊的窗戶背后尋找可循的規律。(文/王海晨)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