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5日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這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標志著我國已經具備建立空間站的能力,邁入世界航天強國之列。今年正好是中國航天創建六十周年。眾所周知,正是六十年前錢學森向中央提交《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以下簡稱“意見書”),從而開啟了中國航天的輝煌歷程。實際上,早在錢學森之前就有人向中央軍委和國務院建言研制導彈,并且建國初期還進行過導彈研制,但未能成功。那么,為何1956年錢學森提交意見書后,中央會按照意見書的基本內容,立即啟動導彈研制的項目呢?六十年后,我們不妨通過分析意見書的內容,尋找個中原因。
1建國初期的“航空工業”基礎如何
鮮為人知的是,中共尚未取得全國政權前就網羅海內外人才,準備發展航空工業。1949年5月14日,在香港做秘密聯絡工作的曹日昌(中共黨員、香港大學教授)就給錢學森寫了一封信,并通過葛庭燧(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美中區負責人)寄給錢學森。曹日昌在信中以“北方工業主管人”名義邀請錢學森回國,到東北或華北領導“航空工業”的建立。這封信的全文如下:
學森先生:
聽好幾位留美的同學提到您,可惜我們沒有見過面。
近來國內的情形想您在美也知道得很清楚:全國解放在即,東北華北早已安定下來,正在積極恢復建立各種工業,航空工業也在著手。北方工業主管人久仰您的大名,只因通訊不便,不能寫信問候,特命我致意。如果您在美國的工作能夠離開,很希望您能很快地回到國內來,在東北或華北領導航空工業的建立。尊意如何,盼賜一函。一切旅程交通問題,我都可以盡力襄助解決。
最后,我作一個自我介紹。我是學心理學的,現在香港大學任教。因為香港接近國外,國外朋友回國多數經過香港,我就順便招呼一下。
余另敘,候示,即祝研安。
弟曹日昌上
五,十四
1949年5月14日曹日昌給錢學森寫完信后,又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抄了一份保留,成為珍貴的歷史材料。
然而,錢學森計劃回國時卻受到美國當局阻擾,并被美國扣留長達五年之久。與此同時,中國實際上也開展過導彈的研制工作,但未能成功。1955年10月28日,錢學森經過艱難險阻后終于回到祖國,抵達北京;10月30日至11月11日,他參觀了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研究單位、高校,以便了解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學成就。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登船回國時留影。
隨后,錢學森在國務院安排下前往東北考察。此行目的表面是參觀東北三省的大學、研究機構和工廠等,實際上是希望錢學森通過考察東北三省的科學技術和工業基礎,藉此對“航空工業”進行綜合評估,即以現有基礎能否研制出導彈;正如11月20日國務院給東北三省和相關機構的電報中所稱:“錢學森的專長是力學、自動控制、航空工程等,在了解我國建設情況及技術水平后將對他未來的研究工作有所幫助。”
1955年11月20日國務院給東北三省和相關機構的電報。
11月22日錢學森啟程前往東北,至12月21日返回北京,為期一月。期間,錢學森考察的機構主要包括:(一)科學研究所,如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哈爾濱土木建筑研究所、長春機電研究所等;(二)高等院校,如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工學院等;(三)生產工廠,如鋼鐵廠、煤礦、水電站、煉油廠、冶煉廠、化工廠、機床廠、汽車廠、電機廠、飛機廠等。通過此次考察以及與相關人員的座談,錢學森摸清了“航空工業”的底;后來,他在意見書中指出:
我國現在航空工業是十分薄弱的,我們在最近才從飛機修理階段轉入飛機生產階段,有了飛機工廠和噴射式推進機廠。但是這兩個工廠現在完全依靠蘇聯供給的圖紙,自己還不能夠設計新型飛機,更不能作出為設計用的工程及科學資料。至于飛彈火箭,我們是完全沒有。
說到航空用的材料,我們的情況也是一樣薄弱?,F在只有一個年產20.000噸的鋁廠。我們所必需的航空特殊金屬還是要由外國進口。電子器材廠也是正在開始,還不能完全生產各種類型的另件。
至于航空研究,我們只有些主要地為教學用的風洞及其他實驗設備。我們還沒有專為研究用的設備,更沒有大型為設計研究用的設備。所以可以說,我們完全沒有航空研究可言。
人力呢?我們也是很薄弱。以整個力學來說,估計全國有180人從事力學教學;力學研究的高級干部,中間最有能力的,能過領導工作的只30人左右。航空人才只是力學人才中的一部分,人是更少了。
總體而言,錢學森通過考察得到的結論是,我國航空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那么,錢學森是否就此斷定中國無法研制導彈呢?11月25日錢學森與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院長陳賡之間的一段對話,對此作了明確回答。陳賡問:“中國能不能發展導彈?”錢學森回答:“為什么不能搞?外國人能搞,我們中國人就能搞?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陳賡說:“好,我就等你這句話。”錢學森底氣十足,就是因為他在考察時意識到航空工業基礎雖然薄弱,但已經具備研制導彈的條件。這段廣為流傳的對話,也為錢學森向中央提交意見書埋下了伏筆。
2研制導彈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錢學森回到北京不久,就于12月26日在陳賡和朱兆祥陪同下,去看望因病住院的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彭德懷在談話過程中透露,我國當前急需的是防空火箭,其次是對海上目標火箭,要求能打300至500公里;談話間,彭德懷直接問錢學森:“射程為500公里的導彈我們自己能造出來嗎?這樣的導彈需要什么人力物力條件?估計要多少時間才能造出來?”需要說明的是,彭德懷提出能打300至500公里的導彈,針對的是美國在臺灣的軍事威脅;這個距離與臺灣海峽的寬度相當,臺灣海峽北部寬200公里左右,南部寬410公里左右。
現在未有資料披露錢學森是否回答了彭德懷的提問,但12月27日錢學森與萬毅(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裝備計劃部部長)的談話地作了回答。錢學森說,研制射程為300至500公里的導彈,“在兩年內可以由研制試制到工業生產,但這解決了20%的問題;最重要的飛行自動控制器的80%問題,如無國外資料,自己從頭開始,可能需10年,也許短些。”緊接著,錢學森詳細地談了技術人才、機構設置和資金投入等問題,并“建議軍委予以討論,下決心開始這一兵器的研究工作”。隨后,萬毅即向彭德懷匯報此次談話內容。可以說,這次談話內容實際上為意見書打了“腹稿”;不久,錢學森就接到了周恩來總理交辦的一項特殊任務。
1956年2月16日,錢學森受到周恩來和陳毅的接見;期間,周恩來委托他起草一份關于導彈研制的方案,同時在場的還有國家科委副主任范長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稼夫、第二機械部副部長劉杰。2月17日,錢學森用一天時間就完成周恩來交辦的任務,起草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
錢學森起草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
這份意見書共九頁,2700余字,分為四部分:
航空工業的幾個部分
航空工業組織
國內現狀
發展計劃
縱觀意見書全文,首先突出強調的就是研制導彈并非生產簡單的軍工武器,而是需要“一個健全的航空工業”。那么,這個健全的航空工業到底包括哪些條件呢?意見書從系統工程和職能分工角度提出四個條件:領導機構、科學研究、設計研究和生產工廠;隨后,錢學森進一步分析各自職責。
(一)領導機構
錢學森所指的“領導機構”并非純粹的行政領導,而是“一個全面規劃及安排的機構,應該包括科學、工程、軍事、政治方面人員”,并建議設在國防部。這個建議與當時國情有關,研制導彈必須有一個可以在全國科學、軍工、高校和工廠等單位內進行協調的機構,才能保障不同機構的配合。這個建議很快就得到落實,1956年5月26日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宣布研制導彈時也特別指出:“要動員更多的人來幫助和支持導彈的研制工作。這項工作所需的技術專家和行政干部,同意從工業建設、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等部分和軍隊中抽調,軍隊要起模范作用。” 據此,1956年7月中央軍委批準成立了導彈管理局(國防部第五局),作為研制導彈工作的領導機構。
(二)科學研究
導彈研制不僅是一項工程,它還廣泛涉及應用力學、爆炸力學、材料學、化學、電子學、控制論等多方面的理論。意見書提出,這些理論研究可以依托中國科學院:
現在在科學院內,力學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或多或少都與航空工業有關,其他研究所中的高溫材料研究,電子學研究,計算機研究等也都與航空工業有密切關系。在將來很可能再設新研究所來推進某一方面的研究,如氣動力學研究所,自動控制研究所等。估計在這方面工作的研究人員,在整個系統完成時有600人,其中付博士水平以上的研究人員120至150人。
錢學森回國后的第一個職務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因此在其擔任所長期間,力學研究所承當了相當多的導彈研制任務,為中國航天的發展做出過許多貢獻。后來錢學森同時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可謂“雙管齊下”,有效地協調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三)設計研究
錢學森提出的設計研究,其主要任務是“生產新型成品,包括試制及試飛階段在內”。在這個部分,錢學森回答了彭德懷關于研制導彈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的問題;錢學森估算整個系統大約需要6000名技術人員,其中副博士以上的應在500至600人,而需要的電力為15萬瓦(初期8萬瓦),用地200平方公里。意見書提出這個機構可以稱為“航空設計院”,并根據任務分為下列研究所:空氣動力學研究所、材料研究所、燃料研究所、結構研究所、火箭推進機研究所、沖壓推進劑研究所、透平式推進機研究所、控制系統研究所、運用研究所、設計局、試制工廠、試飛站。這個建議后來得到執行和落實,即1956年10月8日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而其下屬機構也大體按照意見進行設置。
(四)生產工廠
意見書指出,最終生產出導彈武器成品,還需要“航空生產系列地一系列工廠”,“把航空設計院的新型設計,大量生產”;具體而言,這些生產工廠包括金屬工廠、非金屬原料工廠、電器制造廠、燃料工廠以及各種零件工廠等。當時,這些工廠多數屬于第二機械工業部,但可以通過設在國防部的領導機構進行協調;這也是錢學森為何提出將領導機構設在國防的原因之一,有利于相關機構的協調。
顯而易見,這四個條件就是四個“小系統”,共同組成導彈研制工程的“大系統”,向中央言簡意賅地說明了開展導彈研制工程需要具備的條件。對于這四個條件,第一個比較容易實現;對于后面三個條件(即研究、設計和生產),由于各自基礎和發展的不平衡,錢學森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研究、設計、和生產三面并進,而在開始時,重點放在生產,然后兼及設計,然后兼及研究。”后來事實證明這個思路是正確的,因為只有提高工廠生產能力才可以為設計工作提供材料和零部件;而研究工作由于中國科學院已經集聚一批素有成就的科學家,且已經積累了一些理論研究成果。
3“依靠外援”還是“獨立自主”
錢學森在美國進行航空科學研究長達二十年,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經驗;依據他的經驗,以現有基礎開展研制工作,“如果只能靠自己,這非二三十年辦不到”。但錢學森起草意見書之際,中蘇兩國正在洽談援助中國武器研制的項目,其中就包括導彈;因此意見書特別指出在短期內研制成功,“非爭取蘇聯及其他兄弟國家的大力幫助不可”。據此,意見書提出了向蘇聯等國家爭取“外援”的計劃。
首先,選擇國內航空科學研究人員以及相應軍事、政治人員,組織航空參觀團,于近期內前往蘇聯及其他國家參觀并商議合作方案。其次,提出詳細的留學計劃,意見書指出:
在今年暑期高等學校畢業后,調派兩種人到蘇聯及其他兄弟國家:一種是到合作國家去學習飛彈火箭制造工藝,同時請合作國家的專家為我國設計飛彈火箭制造的一系列工廠,預備到1958年生產我國自制的飛彈及火箭。第二種人,約300人,到合作國家學習設計及設計研究;這是建立航空設計院的基礎力量。他們每人學一個專門方向,一兩年或三年為期。同時請蘇聯及其他兄弟國家代我們設計大型風洞及推進機試驗設備(也要利用我們在國外的上述留學生),爭取在1957年開始航空設計院的基本建設,1959年300留學生回國再請兄弟國家專家200人來我國,配合青年干部600人,開始航空設計院的工作。以后每年加入青年干部600人,到1967年達到6000人足數。
在此背景之下,一批中國留學生遠赴蘇聯學習導彈及相關專業,如宋健、孫家棟、王永志、聶力、丁衡高、吳美蓉、張敬良、張貴田、林華寶、童鎧、梁晉才、崔國良、孟執中、于本水、劉從軍、姚紹福、陳士櫓等。
但與爭取外援相比,意見書更為關鍵的是表達出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依靠外援并非長久之計,中國必須擁有研制導彈的能力,掌握“本領”。后來,確有一批蘇聯科技人員在中國研制導彈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中國之所以在1960年蘇聯“撤援”后還能成功研制導彈,根本原因就是中國開展導彈研制工程之初就選擇了獨立自主的道路。而在這個道路上,最核心的就是一批“高級人才”聚集到此項工程中;錢學森在意見書中列出了一份“高級人員”名單,分別是:
空氣動力學:沈元、陸士嘉、莊逢甘、羅時鈞、林同驥、潘良儒;
航空結構:王俊奎、錢偉長、王仁、杜清華、胡海昌、錢令希、鄭哲敏、李敏華、范緒箕;
推進機:吳仲華、陳士祜、梁守槃;
控制機:羅沛霖、林津;
火箭:任新民。
他們中大部分人直接參與了導彈的研制工作,而其他人的工作也都與研制導彈有關;正是這些人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基礎,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但僅有這些“高級人才”遠遠不夠,意見書為此提出詳細的人才培養目標。意見書指出:
逐年擴大中國科學院有關航空的研究工作,在1967年到600人。依照上述發展計劃,每年需要高等學校航空有關科門的畢業生如下:
1956年 400人(100人工藝,300人設計)
1957年 400人(完全工藝)
1958年 400人(完全工藝)(開始飛彈制造)
1959年 600人(完全設計)(開始航空設計院工作)
1960年 700人(100人工藝,600人設計)
1961年 700人(100人工藝,600人設計)
1962年 800人(200人工藝,600人設計)
1963年 800人(200人工藝,600人設計)
1964年 800人(200人工藝,600人設計)
1965年 800人(200人工藝,600人設計)
1966年 900人(300人工藝,600人設計)
1967年 900人(300人工藝,600人設計)
到1967年,共有工廠技術人員2,400人,設計院技術人員5,700人。
此后,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以及其它研究機構都開設了相關專業,培養航空科學研究和設計人才;不僅如此,錢學森也親自上陣,講授“導彈概論”。那么,錢學森為何要將培養目標放在1967年呢?因為在其起草意見書之際,國務院正在制定1956至1967年十二年科學規劃,并將噴氣與火箭技術列入重點的發展項目之一;錢學森將時間節點放在1967年,就是將導彈研制計劃納入到全國科學發展計劃中,從而爭取到國家最大的支持和投入。正因如此,導彈研制工作自從啟動之后就得到了包括中央、軍工、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工廠等各個系統的鼎力支持和積極配合,成為一項由上而下的國家級工程;不僅如此,無論是科研和設計人員,還是工廠技術人員,都有極高的工作熱情,廢寢忘食,爭分奪秒。這也成為中國導彈研制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如錢學森后來所總結的:
按照我的體會,周總理、聶老總就是把他們過去在解放戰爭中,組織大規模作戰的那套辦法,有效地用到科技工作中來,把成千上萬的科技大軍組織起來了。所以盡管我們在經濟、技術上有許多困難,但由于組織領導有方,還是很快搞成了。
4結論
2月17日,錢學森起草好意見書后便提交給周恩來。2月22日,周恩來將意見書送毛澤東審閱并致函說明:“這是我要錢學森寫的意見,準備在今晚談原子能時一談。”2月28日,周恩來又將意見書批給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黃克誠和中央軍委各委員。這份意見書很快就進入實施階段,實際上成為導彈研制工程的指導方案和技術文件。
錢學森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任命書
筆者認為,1956年錢學森提交的意見書之所以迅速得到中央首肯,并將其作為研制導彈的指導文件,主要原因是:
(一)錢學森依據其在美國從事航空科學研究的理論知識和工程經驗,從專業角度闡述了建國初期的航空工業基礎以及怎樣研制導彈,使中央了解已經具備哪些條件、還要創造哪些條件;
(二)意見書提出了一套從頂層設計到具體發展計劃的可行性方案,并將其與中國科學發展大戰略相結合,而非紙上談兵。正因如此,這份意見書猶如“定海神針”,使中央相信中國能夠研制導彈。
10月8日,中央宣布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任命錢學森為院長,全面負責導彈的研制工作。時至今日,中國航天已經走過六十年。這六十年,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凝聚了無數航天人的心血。
參考資料: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王焰:《彭德懷年譜》,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道力:《中國航天事業創建與發展歷史的回顧》,中國宇航出版社,2005年。
張現民:《錢學森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