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一、歷史關頭,無愧中流砥柱
20世紀40年代,中國已被帝國主義國家分裂成五六塊,這是中國最危險的時期,即使到了抗戰勝利的1945年,中國仍面臨前門驅虎,后門進狼,再次被分裂和瓜分的危險。
1945年年2月10日,也就是在太平洋戰爭即將結束的前夕,羅斯福和斯大林拉上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上背著中國達成了瓜分中國的“雅爾塔秘密協定”,并以出兵東北對日作戰和戰后承認國民黨政權為條件迫使蔣介石于8月14日承認了這一協定。此后斯大林用對待法國共產黨參加“盟國所承認的政府”的方式又要求中國共產黨到重慶與國民政府談判。重慶談判后,中國共產黨黨內有些同志確實為斯大林的“威望”所嚇倒,產生走法共道路的“和平民主”思潮。
斯大林曾支持的南斯拉夫共產黨領袖鐵托于1948年與斯大林反目后,斯大林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在戰后他更加將蘇聯利益作為絕對原則,對二戰結束后出現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高潮則日益淡漠,如果再考慮到中共黨內的“和平民主”思潮,這些都對正處于中國命運大決戰關鍵時刻的毛澤東形成巨大壓力。
但毛澤東以中華民族的利益為最高利益,堅決頂住了這種壓力并說服黨內糾正了“和平民主”的思想傾向,帶領全黨對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積極的思想和武裝斗爭。在中共取得“三大戰役”決定性的勝利后,美國用李宗仁換下蔣介石,李宗仁于1949年1月22日就任“代總統”,隨后提出“劃江而治”的方案。在中共取得決定性勝利并決定過江統一全中國的前夕,斯大林開始頻繁暗示共產黨軍隊不要南下過江,反復發電報給毛澤東,建議與國民黨繼續和談,建立和平。
至于斯大林的真實目的,1945年7月斯大林在與蔣經國的談話中表達得很明白:“非要把外蒙古拿過來不可!……我可以告訴你:條約是靠不住的。你說,中國沒有力量侵略俄國,今天可以講這話,但是只要你們中國能夠統一,比任何國家的進步都要快。”
對此,毛澤東洞若觀火。他說,美國和蘇聯立場雖然不同,但在這個問題上都是站在他們各自的利益上給我們增加壓力。決定國家大事,應該從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考慮問題。為了一個統一的新中國,我們中國共產黨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放棄暫時抓長遠,將革命進行到底。如果不是這樣,搞什么劃江而治,將后患無窮。在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分裂,再次統一都要很長時間,人民會付出好多倍的代價!事關舉國長遠大計,我們共產黨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立場,看得遠一點,不受其他國家的影響。
此時的毛澤東,以中國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利益,沒有聽從斯大林的“勸阻”,決然過江,并于1948年12月30日發表《將革命進行到底》予以回應。1949年4月21日即國民黨政府拒絕中共代表團提交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后的第二天,毛澤東與朱德共同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的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
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的1000余里的戰線上渡過長江。4月20日,解放軍首先遇到英國艦只“紫石英號”的挑釁。人民解放軍予以堅決打擊,“紫石英號”被重創后逃出長江口。毛澤東義正詞嚴地說:“中國的領土主權,中國人民必須保衛,絕對不允許外國政府來侵犯。”
今天回首那段歷史,我們真的要感謝毛澤東同志和他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正是有了毛澤東同志的擔綱,我們今天才有統一的中國和在東亞洲居有主體地位的中國大版圖。這對世界,尤其是對亞洲政治穩定所產生的意義是巨大的。如果我們知道毛澤東統一中國對于中國及亞洲的意義,就不能不為毛澤東那一代國家領導人的遠大眼光所折服,并對維護中國的國家統一抱有鐵血決心。
有什么樣的領袖,國家便會有什么樣的命運:今天在朝鮮半島仍是南北炮口相向,在印度原來的版土上有著兩顆互為目標的原子彈,而中國則是統一強大,欣欣向榮。
二、縱橫捭闔,奠定堅實國基
1949年10月建國,次年初毛澤東就西東開弓,出兵西藏,年末進軍朝鮮。由此為新中國打下了至今不可動搖的國基。
印度1947年獨立,美國、印度的一些人開始策動西藏脫離中國,同年中國還在內戰,無力西顧。尼赫魯是西洋秀才,花架子,壓根就不知道毛澤東的厲害,想乘中國的亂局,造成西藏與中國分離的形勢。誰知毛澤東于1950年初便揮師西進,一步到位,等尼赫魯反應過來,西藏已在中國手里了。毛澤東此舉意義重大,西藏使中國有了廣闊的戰略縱深。如果1948年尼赫魯先下手將西藏控制在印度支持的“藏獨”分子手中,并將“西藏問題”國際化,看看今天的臺灣,我們就不難理解今天的國家的西部安全將會遇到什么樣的麻煩,中國今天就不會有這樣好的地緣政治位勢,更不會有這樣的經濟成就。
一波未平,又波又起。1950年下半年,美國軍事介入朝鮮半島。按今天一些人的想法,中國根本就不應當出兵抗美援朝,應先以發展經濟為中心。但當時中國就那么一點重工業,東北是振興中國的基地。面對美國的咄咄逼勢,毛澤東主動打出去,雖然把美國給得罪了,卻換來了蘇聯支持。這樣就打出了一個相對有利的地緣政治格局,同時也保護了東北的安全。這些在建國第二年就決定并完成的驚天偉業,只能是毛澤東及其戰友們才能想得到、做得到的。朝鮮戰場上的勝利,使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為上升。
有人說,中國出兵朝鮮卻丟了臺灣。事實并不是這樣。
中國人民志愿軍1950年10月25日才入朝作戰,而在6月27日美國就宣布封鎖臺灣海峽。如果中國當時示弱,那今天的臺海形勢就會更糟。
也有人說,中國參戰是被蘇聯人利用了,并認為“這種‘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事實也不是這樣。
我們知道,在1945年“雅爾塔秘密協定”中,蘇聯擁有在大連的“優先權益”和在旅順駐軍權和中長鐵路的使用權。這些都是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利益,這些利益又為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所承認。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蘇聯極不情愿地表示要廢止這項秘密條約,但主張保留形式。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遠東政治的格局,也迫使蘇聯重新調整對華政策。斯大林明白:中國人在朝鮮戰場上驅逐了美國人的同時,也驅逐了在中國東北的蘇聯人。結果蘇聯于1953年繼而1955年初將中東鐵路及旅順港交還中國。至此,蘇聯在雅爾塔條約中已吞到嘴里并為蔣介石政府承認了的戰略利益又悉數吐出。
一場戰爭下來,中國軍隊由弱變強,中國在蘇聯的支援下組建了強大的中國空軍并將美國趕到三八線以南,而蘇聯卻告別了自彼得大帝起就追求、1905年俄國人在此與日本人流血爭奪而斯大林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剛剛獲得的大連和旅順這兩個進入太平洋的最便捷的不凍港。
不僅如此,這樣的后果使獨立不久的外蒙古通往海參崴和遼東半島出海口的關鍵陸上通道從蘇聯控制區轉入已為中國完全控制的中國東北境內。這不僅將“雅爾塔秘密協定”對中國安全造成的負面影響壓至最小,大大緩解了外蒙古獨立對新中國安全造成的壓力,而且還使外蒙古由此與中國產生了天然的依存關系。這對中蒙兩國的未來關系定位有著如何估計都不會過高的意義。
再看對印自衛反擊戰。1962年的中國形勢真是“高天滾滾寒流急”:中國國內剛剛經歷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蔣介石在東南準備反攻大陸,蘇聯制造新疆居民“外逃”事件,印度借機在中印邊境燃起戰火。印度事關西南穩定,但毛澤東總體上還是認為與美國不同。1962年10月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高調開啟,一月后卻又輕輕落下:一仗下來,只是將印度的屁股打響了些,但沒有讓它傷筋動骨。一月后,中國又將印度俘虜養得黑胖黑胖,把印軍的槍擦得干干凈凈交還給他們。毛澤東意在西南方向打出持久和平,至于中印兩國間的領土糾紛,毛澤東則留將來從長計議。
西南一役,為中國大西南贏得一個長期的和平環境。今天總結這場戰爭,我們看到毛澤東的軍事藝術大張大合,但張合有度,其戰略戰術兼融三國時曹操進退漢中和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古典智慧和極高境界。毛澤東出手過的東北和西南,至今均無戰事。
三、英雄善舞,開啟千秋偉業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外交進入“雪壓冬云白絮飛”的困難時期,但同時也是中國歷史將要發生重要轉折的前期。在美國打壓中國的同時,中國北方盟友的表現更讓人憂慮。赫魯曉夫的對華政策對正處經濟困難中的中國來說更是雪上加霜。1959年3月19日,與臺灣準備“反攻大陸計劃”東西呼應,西藏發生武裝叛亂,達賴喇嘛隨后逃往印度。9月9日蘇聯塔斯社發表一篇關于中國和印度邊界武裝沖突的聲明,公開偏袒印度一方,并隨后給印度15億盧布的貸款。9月30日至10月2日,赫魯曉夫訪問北京,指責中國共產黨,干涉中國內部事務,兩黨兩國關系由此惡化。1960年7月始,蘇聯不斷在中蘇邊界尋釁。1962年10月,印度軍隊又從西南方面對中國領土發動大規模全線進攻,中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此后中印關系全面惡化。1963年起,蘇聯大量增兵中蘇邊境,對中國北疆形成新的軍事壓力。1964年8月“北部灣事件”后,美國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戰火有向中國邊境蔓延的形勢。中國東南、西南、北方三面安全驟然形成共振性惡化形勢,而當時毛澤東的心情卻是愈挫愈奮:“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蘇美對中國壓力的層層加碼終于有了毛澤東的明確回應: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毛澤東告訴大家:“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1964年10月11日,赫魯曉夫下臺,但蘇聯對中國施加壓力卻是有增無減,勃列日涅夫在中蘇邊境和中蒙邊境駐軍激增近百萬,這對中國北方安全形成重大壓力。對此,毛澤東給予更堅決的回應:1969年9月23、29日,中國成功進行了地下核試驗和氫彈試驗。
毛澤東明白,國際關系中的“朋友”的含義,就是打不敗的對手。毛澤東面對國際霸權主義的堅決斗爭終于迎來了不利于蘇聯卻有利于中國的國際大變局。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訪問,與毛澤東在瞬間握手言和。2月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1973年2月,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再次訪華,5月,中美雙方分別在對方首都設立聯絡處。
毛澤東就是這樣,在國家外交處于最困難的時期,以斗爭求和平,敢于斗爭,也善于斗爭,在對手的敬畏中主導著歷史的方向,同時也為十年后的中國改革開放布下了伏筆。
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啟航,在這個決定中國發展方向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特別告誡我們:“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我們能夠取得現在這樣的成就,都是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分不開的。恰恰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許多青年缺乏了解。”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