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就為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確立了基調,設計了格局。這種確立和設計必然是建立在對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經驗教訓總結基礎上的。
全國范圍內的反腐敗斗爭正在全面展開,這里重新發表這兩個調查報告,也是提醒一個事實:腐敗雖然直接體現為官員個人的品行和作風,但也離不開宏觀的背景、甚至政策條件。
根據報告,2017年,全國國有企業(不含金融企業)資產總額共183.5萬億元,國有金融企業資產總額共241萬億元,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總額共30萬億元。
既要強調監督,也要重視推動,監督是前提、是基礎,推動是目的、是根本。黨建與業務工作必須貫通,黨建是綱,要體現效果于其他工作之中,黨建引領但不替代業務工作。
我們對民營企業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并給予充分肯定和積極評價。發展好民營企業一直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政策選擇。全社會對發展好民營企業的共識很強大。
大衛·科茲: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混合所有制的模式是其中一種選擇,但是在采用這種模式進行改革時,必須非常小心謹慎,必須清楚這種所有制可能帶來的一些危險。
中共中央有關部門出面澄清事實。中共中央國企改革重要決策不容篡改。制止一些著名社會公眾人物和媒體接二連三杜撰、篡改中央重要決策的錯誤言行。
在滿足需求程度上,相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處于基礎產業階段和環節的國有企業,其實其距離消費者和市場是比較遠的,對市場的變化和反應也是不夠敏感和及時的。
2017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83.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負債總額118.5萬億元,國有資本及權益總額50.3萬億元。全國國有企業境外總資產16.7萬億元。
“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兩個毫不動搖”中,無論丟掉了哪一個,都不符合當今中國實際,都會犯錯誤。
正確處理好發展公有制經濟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保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要排除來自各方面的干擾,反對“西化”和“僵化”,不折騰。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國外企業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國有企業唯有自強不息,才能真正在振興實體經濟的攻堅戰中承重擔、打硬仗。
要尊重基層首創精神,鼓勵支持各地區、各企業結合實際加大探索創新力度,不斷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賦予基層企業更大的改革自主權。
國有企業相對于民營企業,是一種優勢和劣勢并存的企業組織形式。不能只看到國有企業某些特殊資源優勢,看不到它承擔的更多責任。分工協作競爭是中國經濟體制優勢。
有媒體反映國資“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這只是在當前環境下國企和民企的一種正常的市場化行為,是國企和民企互惠共贏的一種的市場選擇,不存在誰進誰退的問題。
美國的“霍桑試驗”和中國的“鞍鋼憲法”,都證明了“人”對企業高效健康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需要深刻地反思包括職工、管理人員和企業負責人等“人”的地位和作用。
回顧兩年來強黨建、抓改革、促發展的非凡歷程和顯著成效,更加深刻感受這篇光輝著作蘊含的真理力量、閃耀的思想光芒、彰顯的實踐偉力。
從實踐情況看,現代企業制度仍不完善,部分企業尚未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權責不清、約束不夠、缺乏制衡等問題較為突出,一些董事會形同虛設,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習近平指出,國家正在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一帶一路”,正是裝備制造業大有可為之機,要繼續練好“內功”,繼續改革創新,確保永立不敗之地、永遠掌握主動權。
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的結合是中國特有的制度優勢。國企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公有制帶來的,不能把國企妖魔化、意識形態化。增強制度自信,讓國企浴火重生。
國有企業要繼續做強做優做大,不要國有企業、搞小國有企業的說法、論調都是錯誤的、片面的。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
否定非公有制經濟的行為要不得,企圖制造所謂的“國進民退”的輿論來否定公有制經濟的行為更要不得。公有制經濟和國有企業給否定掉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失去了。
政府控制公共企業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防止私人資本的壟斷,但它的運行也必須遵循交換價值原則。[1]問題在于,國有企業的改革究竟應該面向哪一種市場?
由于在這樣一些基本問題上缺乏共識,混合所有制改革實施起來步履維艱。既害怕國資流失要承擔政治責任,更害怕推行私有化承擔歷史責任。
500強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有274家,占比54.8%。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占比71.83%,納稅占比85.87%,即私企營業收入占比28.17%,納稅占比14.13%。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