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塘約村貌
在一貧如洗的廢墟上
貴州省安順市有個塘約村,轄十個自然村,3300多人口,1400多個勞動力,外出打工最多時達到1100多人,是個典型的“空殼村”。2014年6月3日,該村遭遇一場百年未見的大洪水,田毀了,路毀了,一些房屋倒塌了,望著被洪水洗劫的家鄉,村黨支部書記左文學滿腦子都在想一件事:現在怎么辦?
左文學小名二牛,這年四十三歲。
1991年,他二十歲外出打工半年,帶回1000多元錢。回鄉后種過藥材,失敗了。接著養豬,最多時養到60頭,前5年都賺錢,第6年一下就虧了。不甘心,改養牛。養了36頭牛,在鎮上縣里都很出名:“那個養牛的叫左二牛。”
2000年換屆,村里人選左文學當村主任。樂平鎮大屯片區總支書朱玉昌來村里找他談話,他說我在養牛,脫不開身。他的父親聽說后表示:他說了不算,等晚上開個家庭會。
當晚,父親主持家庭會,問兒媳婦:這個村主任,你同意不同意他干。兒媳說:他想做的事就做吧,我從來都沒攔著他。父親說:村干部要付出的,沒有你支持,他干不下去。兒媳問:咋支持?父親說:你就支持他兩點。一是他有事,隨時要走,你不能拖后腿;二是有人來找,端椅倒茶要及時,找你吵架,你也必須先倒茶。兒媳說可以。
二牛說牛還在。父親說:沒必要老想著掙錢。蓋多大的房,你只有一張床。你消化再好,一天也是三餐飯。二牛說:現實中,沒錢,也挺難的。父親說:有生活就行了,到我這個年齡,給我錢也沒用。
父親又說:“村干部就像一棟房子要有幾根柱子,沒幾根靠得住的柱子,一個村莊撐不起來。你有機會給大家做點事,是福氣啊!”
聽起來這個父親是不是很有覺悟?他叫左俊榆,當過38年村支書。他對兒子的教導令我感到,這里有老一代支部書記心中仍存的理想,期望傳遞給兒子。
左文學把牛賣了,開始當村主任。這年他入了黨。2002年底任村支書。從那時到2014年,十多年過去了,他做了什么呢?當地有煤炭資源,他曾想給村里辦個煤廠,還想辦個木材加工廠,可是村集體是空殼的,沒啟動資金,連通知開個會都要左想右想。
今天,市領導問他為什么不成立合作社?黨支部可以把人組織起來呀!這話比洪水之夜的電閃雷鳴更讓他震撼。當日他用手機通知“村支兩委”全體成員:今晚開會。
再一次選擇道路
把承包地確權流轉到合作社統一經營,這是在30多年改革的基礎上繼續改革,是中國農民再一次選擇道路,選擇生活,選擇同步小康的發展方向。
2014年6月5日晚,“村支兩委”11位成員齊聚村委小樓。小樓還是改革開放前夕蓋的,已破舊不堪,屋頂滴滴答答漏雨。
“我想好了。”左文學說,“把全村辦成一個合作社,把分下去的責任田全部集中起來,由合作社統一經營。”
村是中國最基層、幅員最廣的地方,缺集體經濟,村就渙散了,社會就會缺乏堅實的基礎。現在左文學意識到眼下最重要的事,不在辦個什么廠,而是要把村民重新組織起來,靠集體的力量抱團發展。 會議室熱鬧起來。11個委員,絕大多數都有打工的“奮斗史”。村主任彭遠科就曾到浙江打過4年工。他們幾乎一致的體會是,生產隊解體后,確實沒有人捆住你的手腳,他們也確實奮斗了、拼搏了,但是沒有人靠打工富起來,反倒是從前一家人團聚的生活變得支離破碎。村里落后的環境缺少人改造,變得村不村,組不組,家不家……議來議去達成一個共識:單打獨斗沒出路。
2016年6月,來自全國中央、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知名商業網站和省內新聞媒體的60余名記者共同見證了這個小山村在貴州脫貧“浪潮中”的蛻變。
左文學說他想明白了,第一步就要成立合作社,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來,搞規模經營。第二步就是調整產業結構,打工回來的人,可以組織起來搞建筑公司、運輸公司。
有人說:“把分下去的承包地再集中起來,是不是走回頭路啊?”左文學說:“以前那叫改革,現在這叫深化改革。”
仿佛是一種心中早有的愿望在這個夜晚蘇醒。會議最后決定:明后兩天做準備工作,第三天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對成立合作社一事進行公決。
6月8日上午,出太陽了。10個自然村寨的村民代表集中到塘約村本部開大會。左文學在會上反復強調一個原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最后投票公決,參會代表共86人,全票通過。
接著開展的土地確權流轉是一項艱巨、細致的工作,歷時10個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塘約村從土改到人民公社,到家庭聯產承包制時,耕地面積一直是1572.5畝,這次通過用儀器測量和土法丈量后,確認全村耕地面積是4862畝。沒錯,多出了3289.5畝,而且是純粹的耕地,不包括山林。
每一戶人的承包地都比從前多出一倍以上,確權后入股到合作社,得到的資產性收入也增加一倍以上。左文學說:“之前全村有30%的土地撂荒,什么收入也沒有。流轉了就有收入,在外打工的也回來把土地流轉了,誰也不想落下。” 年齡最大的村委委員曹友明說:“農民把承包地之間的田坎界挖掉時,那種高興勁兒,跟土改時分到土地差不多。”
由于成立了村社一體的合作社,得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規模發展,嶄新的變局使外出打工的絕大多數青壯年返回家鄉。如在外開車的回來了,組織起來竟有200多個駕駛員,成立了運輸公司。做木匠、泥水、電工、油漆的回來了,有800多人,成立了建筑公司。流水線上回來的女工有350人。農業專業隊把全村撂荒了30%的土地全種上。生產的組織化和產業化煥然一新,“留守兒童”的生活結束了,婦女們因丈夫的回鄉而精神煥發。
七權同確
左文學把“全體村民所有”簡稱為“全民所有”。當村民在這個集體中體會著有尊嚴的勞動生活時,才有主人的地位,這是產生“內生動力”的真正的源泉。
2014年10月,安順市農委把塘約定為全市深化農村改革試點村,稱它“拉開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序幕”。
第二年春天,塘約已是貴州省農村產權“七權同確”第一村。哪“七權”?即:土地承包經營權之外,還有林權、房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財產權、小水利工程產權。
有何意義?山林確權后,2000多畝林地正在逐步開發“林下養雞”。這是個200萬羽生態雞的規模。從前大集體時搞的小水利工程,流入小箐龍潭的水是完全無污染的山泉,合作社正籌建山泉水廠,并在下游搞了個占地30多畝的水上樂園。他們開始建設美麗家鄉。他們還著手在硐門前寨建一個大型現代養豬場,由此可建大型化糞池,與此配套,又新辟了600畝蔬菜基地,所種蔬菜直供城鎮學校的學生食堂。
安順市總結塘約村的變革是這樣描述的:在這過程中,測量、勘定是村的行為,稱“確權”;頒證是政府行為,稱“賦權”;交易屬市場行為,稱“易權”。通過這“三權”促“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鞏固了農村資源集體所有權,維護了農民土地承包權,放活了土地經營權。
塘約村目前實現了“一清七統”。“一清”是集體和個人產權分清了。“七統”是:全村土地統一規劃,產品統一種植銷售,資金統一使用管理,村務財務統一核算,干部統一使用,美麗鄉村統一規劃建設,禁止濫辦酒宴,紅白酒席統一辦理。
土地、山林、河流等資源歸誰所有,是一個千古都存在的問題,而且千古不乏刀兵相見。當今的“確權”和“流轉”,出現在我國深化改革的“現在進行時”,與之有關的遠不止是作為個體的農民。當地的專業大戶、外來資本,都可以成為農村資產“確權”后的“流轉”對象,而且比一般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更有資本購買“確權”后的種種權益。
至此我看到,“確權”是“流轉”的基礎,流轉給誰,才更為重要。一旦把承包地確權后的使用權出賣給大戶或外來老板,農民自身沒有了使用權,就剩下可以去打工的身份了。你在這里沒有主人的地位,且難以改變貧富差距。
塘約的“七權同確”,貴在步步為營,全是鞏固集體所有制,這正是把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村民。塘約人因此對自己“村社一體”的合作社有更多的體制自信。左文學把“全體村民所有”簡稱為“全民所有”。當村民在這個集體中體會著有尊嚴的勞動生活時,才有主人的地位,這是產生“內生動力”的真正的源泉。 從人的意義上說,這是人的解放。
“紅九條”與“黑名單”
塘約的“紅九條”,每一條都是維護道德的底線,掉到底線以下,就是缺德,這是村民共識。抑制不良,弘揚正氣,不止關乎經濟建設,更寶貴的是人的精神建設。
中央八項規定六條禁令管住了干部,難道農民也有驚人的吃喝風?
鄉村辦酒五花八門,滿月酒、周歲酒、剃毛頭酒、生日酒、升學酒、訂婚酒、結婚酒、上壽酒、出殯酒、遷墳立碑酒,甚至母豬下崽酒,賭博輸了還辦個“落難消災酒”……
赴很多酒宴,把禮送出去了,也得找名目辦酒把錢收回來。收來了還得還出去。有人把請柬說成是“催款通知書”。誰都懂這是還不完的人情債。如此一直在惡性循環。
左文學做過一個調查,鋪張浪費、誤工損失,一筆一筆并不夸張地算給大家聽,最后那個數據是:僅濫辦酒席一項,塘約一年吃掉將近3000萬元!
“一個貧困村,一年自身損失近3000萬。要是拿這筆錢來扶貧,什么樣的項目才有這么大呢!”市領導對左文學說,“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大扶貧工作來做,煞住濫辦酒,你這里開個頭,好不好?”
一同前來的樂平鎮馬松書記說:“要開頭,就拿我們整個鎮來開頭。不然,塘約壓力太大。”因為鄰村親戚辦酒,塘約人不能不去。
“跟風氣作斗爭”,怎么干?左文學苦想了幾天,想出一個村規民約七條。這七條,后來加了兩條,就成為“紅九條”。每一條都是警戒的紅線,誰踩了紅線,就被“拉黑”。
后加的兩條,一是“不孝敬父母,不奉養父母者”,二是“不管教未成年子女者”。加這兩條,當然是因這兩條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比如村里有人蓋了新房自己住進去,把老人放在破舊危房里不管。這樣的事,村里人都看不過去,就得有組織管。還有,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給老人,老人管不了,孩子打傷了別人的孩子,派出所也管不了。怎么辦,誰來管呢?
“留守兒童”“空殼村”,都基于外出打工。支離破碎的生活,從四面八方都涌出問題來。塘約村試圖盡量地解決自己的問題。禁“濫辦酒席”也是九條之一。
重要的不只是禁止,而是應該怎么做。比如村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只準許辦結婚酒和喪葬酒。由村集體提供餐具、廚具,以及廚師等服務人員為之免費操辦。為此村集體購置了8.76萬元的鍋碗瓢盆餐廚具。廚師和服務人員的工錢,也由村集體支付。酒席服務隊共有32人。
負責辦喪事的服務隊有36人。實行火葬,骨灰拿回來后出殯,有小棺木或大棺木。喪葬服務隊抬棺到墓地,掘坑,入土,包墳,全過程所有工作都是免費提供服務。服務隊的工錢由村集體支付。
左文學說:“我們村集體花了不到60萬元,堵住了過去村民濫辦酒席近3000萬元的損失。怎么說都太值得了。”
塘約為農戶統一操辦酒宴,也許是千秋未曾有過的鄉村故事。它告訴我,并非經濟發展了才出現濫辦酒席,而是越窮越辦,越辦越窮。這是很令人悲傷的。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人心只想著賺錢,社會必有暴富,更有赤貧。窮民無奈,雖知酒宴泛濫誰都難逃“酒債”,仍不放過眼前操辦可立聚一筆錢。窮村便陷落在經濟與精神雙重貧困的泥沼。
儉樸自古與勤奮相系,責任與權益相鄰。堵住濫辦酒席之災,把被貧困壓得透不過氣來的人心從沉溺中喚醒,才能找回淳樸鄉風。
怎么叫“拉黑”?違反九條中的任何一條,就列入“黑名單”管理。一旦列入,“該戶不享受國家任何優惠政策,村委也不為該戶村民辦理任何相關手續。”這是《公告》中寫明的。
什么時候才能取消對該戶的“黑名單”管理?制定的最短期限是3個月。戶主改正了,要在村民小組會上檢討,組委會5人簽字,報村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才恢復正常。審議通不過的,再延長3個月,直至村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塘約對村規民約的實施,一絲不茍,維護了村規民約及村民代表大會的權威。所有犯規違約的農戶最終都檢討,恢復正常。迄今,全村無一戶再踩紅線。
塘約的“紅九條”,每一條都是維護道德的底線,掉到底線以下,就是缺德,這是村民共識。“黑名單”管理看起來是以管的形式實施,實則是在建立新風,是村民共治共享。
這個村規民約給我們的啟示至少有三:其一,這里的村民共治是有民主的,人民民主。其二,民風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基礎,塘約“紅九條”所維護的道德底線,是在中國社會最基層重建鄉村規范和良好民風。其三,當人皆為自己謀而不管公共利益時,人就陷落在自私中。負能量彌漫,社會甚至會出現嘲笑和褻瀆優秀。因而抑制不良,弘揚正氣,不只關乎經濟建設,更寶貴的是人的精神建設。
中國大道路
組織起來的農村勞動力,是第一大資源;集中起來的農村土地,是第二大資源;上述兩大資源與市場結合,獲得綜合性大資源。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取得的最偉大的制度性財富。稱之制度性財富,因為這是從制度上保障了有利于防止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去創造共同富裕,從而創造人們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平等。
塘約的意義,不僅在于按政策將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更在于“七權同確”樁樁件件都落實在鞏固集體所有制上,這正是在最基層筑牢共產黨的執政之基。
我看到了,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有兩個支部發揮了巨大作用,一是黨支部建在連上,二是黨支部建在村里。塘約村的變化,就是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和上級黨委的支持下才得以實現。
2014年大洪水洗劫塘約之前,塘約還是個二級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為“空殼”狀態。2015年人均收入超過8000元,2016年村集體經濟超過200萬元。這似乎不算驚人的成就,這卻是一個昔日貧困村的人民,剛剛從貧困泥淖中拔腿走出來的情景。是什么使塘約村迅速脫貧?追思重新組織起來的意義,我想可以這樣說:
一、組織起來的農村勞動力,是第一大資源。
二、集中起來的農村土地,是第二大資源。
三、上述兩大資源與市場結合,獲得綜合性大資源。
上述三點,都需要組織起來。今天,有哪里的農民不需要組織起來呢?如果仍然單家獨戶地耕種,個體農民在龐大而復雜的市場經濟面前只能被拋棄,被碾碎。如果不能把零散地塊里勞作的農民組織起來,就無法發展現代農業,永不可能改變貧困。
這是從生產力和經濟層面而言的,從精神方面看,農村集體所有制及社會主義制度,孕育出新中國最寶貴的精神性財富。稱之精神性財富,是指它超越貧富,具有不為貧富所限的精神力量。正是這種精神的存在,使社會主義制度發揮出優勢。假如社會是在人皆為自己發財致富而奔忙的狀況中,那就是另一種情形。“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也會被瓦解。從本質上說,新中國是靠最廣大的窮苦人民組織起來,才得以建立的國家。最廣大的人民及其利益,是立國之本。鞏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是保障我國全體公民共同利益的不可動搖的底線。
那么,塘約道路可推廣嗎,有哪些阻力?
樂平鎮黨委書記馬松說:“越貧困的地方,越是迫切需要組織起來。”我問:“你是說,貧窮不是阻力。”馬松:“對。走集體化道路,貧窮不是阻力。先富起來的,可能成為阻力。”
為什么呢?多年來的扶貧,一般認為,使用扶貧資金不能像撒胡椒粉似的,扶貧資金投下去要見效益。怎樣才能見效益?有個產業,有個項目,實施它則需要有能人、有大戶領頭。于是,扶貧資金向有能力、有技術的傾斜。通過大戶來帶動,通常一個項目覆蓋二三十戶,成立個專業合作社。這樣的專業合作社一般是“強強聯合”的產物,經過多年強強聯合后,村里窮的就更窮了。換言之,在貧困村里也出現了“兩極分化”。
面對現實狀況,習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要真正把扶貧資金落實到貧困戶,不能落下一戶一人。塘約“村社一體”的合作社,正是不落下一戶一人。深化改革,仍然是一場觸及靈魂和利益的深刻革命。
一個好社會,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沒有窮人。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是為窮人謀利益,進而創造更好的社會。一個村莊最偉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沒有貧困戶。只有在不忘初心的黨的領導下,聚全體村民共同發展,舉全村之力直至幫助最后一個貧困者脫貧,才是最大的政績。按國家扶貧標準,2015年我國還有7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能全部脫貧意義將非常巨大。塘約道路的意義不止在脫貧上,它組織起來,團結互助,朝著同步小康發展的內在力量,值得高度重視。
王宏甲,當代文學家、學者,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著有《新教育風暴》《智慧風暴》《人民觀》《讓自己誕生》等,為我國當代最著名的報告文學家之一。
名家點評
“塘約”是一種約定
“塘約”也可以理解成一種約定,一個由村里共產黨員帶頭、老百姓共同響應,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盟約。靠著這種約定,他們齊心協力共同奮斗,走出了一條中國農村脫貧攻堅的道路,一條實現富裕幸福夢想的道路,一條具有農村發展典型意義的道路。塘約道路既不同于華西村模式,也不同于小崗村模式,但兩者的成功經驗都在這里得到借鑒。
王宏甲通過塘約困惑、塘約經驗、塘約模式、塘約道路,講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基層的成功實踐。
中國道路、中國故事、中國力量,是王宏甲這部《塘約道路》最突出的三個主題,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生動注解和詮釋。
前兩年,王宏甲曾有一本《人民觀——一個民族的品質》一書,書里梳理了從堯舜禹、湯文武等中華先圣的民本思想,到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再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觀,視野宏闊,思考深邃,思想性強。這部《塘約道路》可以說是《人民觀》的農村版、基層版、實踐版。人民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歷史舞臺的主角,是書寫歷史的主人、推動進步的主力,謳歌人民就是贊美英雄。我認為,王宏甲用他那飽含深情的筆,再一次為我們塑造了人民的群像、英雄的畫卷。
劉漢俊,中宣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主任、《黨建》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著有《千年的槳聲》《文化的顏色》等文學作品集。
(本文刊于貴州日報3月3日11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張文茂:塘約道路的幾點啟示——一場決定億萬農民命運的新的偉大變革和斗爭正在展開
2017-10-22“塘約道路是中國農村的一條希望之路” ——對話山西省代縣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何平
2017-09-23智廣俊:塘約道路的性質和其推廣的意義——回答秦永利對我文章的質疑
2017-09-20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赴塘約調研:塘約道路是一條通向共同致富、同步小康的中國大道路,代表著中國農村改革的方向。
2017-09-1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