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民意的推動下,我國已有14個省份陸續建立了以省為主導,直通地市縣的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為群眾反映訴求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網絡主渠道,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但是,由于缺乏統一規劃,長期處于自發發展的狀態,全國至今還有一半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首都北京)沒有建立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導致“網上訴求難”的問題十分突出,群眾關心的大量熱點難點問題滯留于網絡主渠道以外的民間論壇,在那里被延誤、放大甚至惡意炒作,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也給反華勢力的網絡滲透提供了可乘之機,迫切需要予以高度重視和抓緊解決。
為適應加快建設網絡強國的需要,針對這一問題,建議:由中央宣傳部牽頭,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配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負責落實,結合“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啟動 “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建設工程”,推廣以遼寧“民心網”、湖南“百姓呼聲”等為代表的先進經驗,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實現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的全覆蓋。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發展迅速,網民數量已達6.7億人,占全國總人口(13.7億人)近一半,成為全世界網民人數最多的國家。按照“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方案,到2020年,我國網民規模將達11億人,寬帶網絡基本覆蓋城鄉。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人民群眾通過網絡反映訴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但是,與我國加快建設網絡強國的需要不相適應的是,目前,全國還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首都北京)尚未建立統一的群眾訴求網絡平臺,“網上訴求難”的問題十分突出,亟待解決。
一、我國建立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的基本情況
自1994年我國正式接入互聯網以來,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民意的推動下,我國已有11個省(湖南、遼寧、河南、山西、陜西、河北、廣東、四川、甘肅、青海、江西)、1個自治區(新疆)、2個直轄市(天津、重慶)先后建立了以省為主導,直通地市縣(在自治區直通到州地市縣,在直轄市直通到區縣,以下不再贅述)的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占省級行政區總數(31個,不含港澳臺)的45%。具體情況見附表。
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我國在建立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方面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其主要做法可以概括為:“省級主導,部門參與,上下聯動,分類處理”。
一是由省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牽頭,依托省級黨網(省級黨委、政府新聞網站)創辦專門網站或者專欄,建立統一的群眾訴求網絡平臺。
二是在橫向上,黨政各個部門均在平臺上亮相,公開各部門的職責范圍以及主要負責人的姓名和職務,以便群眾反映訴求。
三是在縱向上,自上而下,互聯互通,不留死角,形成覆蓋省級行政區域內所有地市縣的訴求反映渠道。
四是對群眾訴求,一般按其內容分為“咨詢求助”、“投訴舉報”、“建言獻策”三大類,建立留言審核發布、跟帖評論、認領辦理、限期回復、跟蹤督辦、熱點報道、簡報匯總、內參反饋、考核評比等制度,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
以群眾訴求為中心,建立以省為主導,直通地市縣的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實現上下聯動、信息共享,較好地解決了及時、有效地回應群眾訴求的問題。實踐表明,由地方或者部門通過各自的官方網站,“點對點”回應群眾訴求,容易形成入口多而分散、處理過程透明度低的“信息孤島”。很多群眾常常不知道相關訴求應向哪個部門提出,或者在提出訴求后,常常遭遇推諉扯皮、久拖不決,甚至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相比之下,采取“一站式”辦公的辦法,在統一的網上平臺曬訴求,由有關單位認領辦理或者網站轉交辦理,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而且,網上曬訴求,可以把上級督查和群眾監督結合起來,社會關注度高、辦理流程透明度高,形成較大的壓力,促使辦理單位加快解決訴求的進度,達到“讓群眾少跑路、數據多跑路”的效果。
在已建省級平臺中,以遼寧省的“民心網” 和湖南省的“百姓呼聲”最為典型。
“民心網”是遼寧省政府于2004年創辦的。據統計,截至2015年9月底,“民心網”的回復率達99%以上,共為群眾解決訴求約40萬件,追回拖欠工資等18.8億元,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查處違法違紀的黨員干部3000多人,取得了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效果。李克強總理在任遼寧省委書記(2004—2007年)期間,曾就該網工作6次做出批示,予以肯定。到國務院工作后,李克強總理仍然一直關注著“民心網”的發展。2013年5月14日,他在批示中指出:“民心網搭建起黨和政府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協助解決了大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取得了很大成績。在信息化時代,各級政府都應當與時俱進,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知民情、解民憂、惠民生。”
“百姓呼聲”是湖南省“紅網”(省級黨網)于2001年創辦的全國首個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曾榮獲2008年“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百姓呼聲”最大的特色是,堅持原汁原味地反映群眾訴求,不怕揭短亮丑。打開網頁,天天都能見到群眾“辣味”十足的批評。該專欄的回復率達99%以上,獲得省地市縣各級、各部門領導大量批示,平均每周解決群眾訴求約300件,累計解決訴求約23萬件,在湖南省和全國的知名度很高。
雖然我國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還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一)缺乏統一規劃,發展緩慢
由于缺乏全國性的統一規劃,長期以來,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一直處于自發發展的狀態,增長緩慢。在1994—2015年的21年時間里,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的省級平臺,平均每年新增不到1個(0.67個)。如果任其自然發展,照此速度計算,我國31個省區實現省級平臺的全覆蓋,至少還需25年。
(二)群眾“網上訴求難”的現象嚴重
由于我國一半多的省份尚未建立使群眾能夠方便、快捷地反映訴求的網絡平臺,群眾“網上訴求難”的問題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大量訴求滯留于網絡主渠道以外的論壇,得不到及時回應。不少群眾在當地求助無門或者求助后久拖不決,只好在一些民間的網絡論壇留言發帖。據統計,著名的民間論壇——“天涯社區”的“百姓聲音”板塊,自2009年6月創辦以來,全國各地群眾在該板塊發布的求助、投訴、舉報等的帖子就達126萬多個,平均每年21萬個,其中很多屬于對違紀違法案件的實名舉報。由于群眾關心的大量熱點難點問題匯集于網絡主渠道以外的論壇,被延誤、放大甚至惡意炒作,不僅造成了不應有的負面影響,也給反華勢力的網絡滲透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是大量訴求集中于全國性平臺,導致其不堪重負。2006年,“人民網”創辦了首個覆蓋所有省地市縣的全國性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地方領導留言板”。因很多省份缺乏當地的平臺,不少群眾便采取迂回的辦法,通過在該“留言板”發帖,向本地領導反映訴求。然而,由于省級平臺這一承上啟下的環節缺位等原因,多數省份對群眾留言的回復率偏低。據統計,截至2015年9月底,在“地方領導留言板”上,群眾反映訴求的帖子累計66萬多個,各省份平均回復率僅為37%。其中,7個省份的回復率低于10%,北京市最低,僅為0.3%(留言9181個,回復28個)。
(三)有的已建平臺發揮作用差
有的已建省級平臺,由于存在較大的設計缺陷,不是讓群眾唱主角,而是讓領導干部唱主角,官氣較重,導致名不符實,形存實亡。例如,山西省于2005年開通的“山西省委社情民意網上通道”,雖然創辦時間較早,但是,打開網頁后,幾乎滿眼都是領導干部的照片,卻難以看到群眾的訴求及回復。目前,該平臺雖有所改進,但是影響力仍然較弱。
二、建立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的重要意義
在全國普遍建立統一的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為群眾反映訴求提供方便、快捷的網絡主渠道,是黨和政府在信息化時代實踐群眾路線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和具體體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有利于構建治理懶政怠政的倒逼機制
古語云:“為政,通下情為急。”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行政層級多,下情上傳費時費力,且層層過濾,容易導致信息失真。以省為主導,建立直通地市縣的統一的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即時性、開放性、互動性強的優勢,打破時空限制,消除“信息孤島”,形成方便、快捷的社情民意反映網絡主渠道,讓群眾的冷暖疾苦原汁原味、第一時間在網上曬出來,有利于幫助各級黨委、政府、人大和政協及時發現和聚焦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找準改革的切入點,促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同時也是工作落實督查平臺。在當前懶政怠政問題突出的情況下,建立群眾訴求網絡平臺,有利于構建治理懶政怠政的倒逼機制,促進黨員干部廉潔勤政,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減少上訪特別是越級上訪。
(二)有利于提高黨網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依托省級黨網,自建或者共建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可以把創新網上意識形態建設、新聞宣傳與為民辦實事緊密結合起來,提高黨網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建立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可以使群眾在網上話有處說、怨有處訴、難有處解,使網上民意更多地匯聚到這一主渠道來。通過有關部門直接、及時的回應,有利于防止群眾關心的大量熱點難點問題在主渠道以外的論壇被延誤、放大甚至惡意炒作,導致矛盾激化。通過寓網上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于為民辦實事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網上輿論的主導權,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把人民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使網絡空間進一步清朗起來,抵御反華勢力的網絡滲透。
(三)有利于加大地方反腐力度
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目前,我國的反腐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地方長期積累的腐敗存量較大,“蒼蠅撲面”的現象嚴重損害著黨的執政基礎。加快建立以省為主導,直通地市縣的群眾訴求網絡平臺,有利于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網絡的作用,為治理“四風”和反腐提供線索,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獻計獻策,使其成為與中紀委官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網絡反腐的一大新利器。
三、有關建議
綜上所述,建議:由中央宣傳部牽頭,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配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負責落實,結合“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啟動“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建設工程”,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實現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的全覆蓋。
在具體操作上,應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1、及時總結推廣已建平臺的先進經驗
建議對已有的14個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和“人民網”主辦的首個全國性平臺——“地方領導留言板”,進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調查,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同時,明確已建平臺提升水平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礎上,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召開一次全國性的 “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建設經驗交流會”。
2、加強統籌規劃
建議在充分征求各省份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制定統一的“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建設規劃”,按照各省份的管理、技術等條件,確定17個未建省份分批建設的時間,并提出14個已建省份提升水平的基本要求。應當明確規定,中央財政對“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建設工程”給予財政支持,并向中西部地區適當傾斜。同時,可以組織已建平臺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對口支援新的省級平臺的創建工作。要進一步發揮“人民網”的“地方領導留言板”作為全國性平臺的龍頭作用,使其與各省級平臺分級負責、互聯互通,逐步實現訴求的合理分流。
3、防止敏感問題被惡意炒作
隨著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建設的加快,要注意防止群眾反映的一些敏感問題被惡意炒作,甚至被反華勢力利用。在這方面,已有的一個比較成熟的做法是建立“敏感問題內參反饋制度”,即:對群眾留言發帖涉及敏感問題包括腐敗案件、群體性事件等,不宜過早公開的,可暫時不予發布,先走后臺處理程序,即通過網站的內參,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并及時告知留言人。待條件成熟時,再采取適當形式予以公開。
附表:
已建省級群眾訴求網絡平臺基本情況
省 份 |
群眾訴求網絡平臺 |
開 通 時 間 |
主辦單位 |
湖 南 |
百姓呼聲 |
2001年 |
紅 網 |
遼 寧 |
民 心 網 |
2004年 |
遼寧省政府 |
河南 |
焦點民聲 |
2004年 |
大河網 |
山西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網上通道 |
2005年 |
黃河新聞網 |
新疆 |
百姓民聲 |
2009年 |
亞心網 |
陜西 |
民生熱線 |
2009年 |
西部網 |
天津 |
政民零距離 |
2009年 |
市政府辦公廳 |
河北 |
陽光理政 |
2010年 |
河北新聞網 |
廣東 |
網絡問政平臺 |
2011年 |
南方網 |
重慶 |
廣東省網絡問政平臺 |
2011年 |
市委辦公廳、 市政府辦公廳 |
四川 |
問政四川 |
2012年 |
四川日報網 |
甘肅 |
問政甘肅 |
2014年 |
中國甘肅網 |
青海 |
政民零距離 |
2015年 |
青海新聞網 |
江西 |
問政江西 |
2015年 |
中國江西網 |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博士后,在研究院所屬的社會轉型與治理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