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人機大戰中表現出精湛技藝的“阿爾法狗”嗎?它就是人工智能算法的杰出代表。早在以“阿爾法狗”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圍棋領域完勝人類之時,就有人曾預言,人工智能算法或將對未來戰爭產生巨大變革。日前,美國國防部正式簽訂“Voltron”計劃,旨在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找尋美國軍方操作系統和定制程序中的漏洞。無獨有偶,改寫信息化戰爭“游戲規則”的“戰爭算法”也正加速到來,美國已經成立“算法戰跨職能小組”,通過“算法武器”對涉及無人機目標探測、分類和預警的計算機視覺算法進行升級,將為分析處理美軍打擊“伊斯蘭國”等作戰任務的全動態視頻信息提供技術支持。
現代戰爭離不開算法。人工智能的出現,為“戰爭算法”與“算法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尤其是隨著類腦計算等可實時處理非結構化信息、具有學習能力的超低功耗新型計算方式的出現,算法必將成為未來戰爭智能決策、指揮協同的關鍵核心。隨著人工智能及戰爭算法的進步,未來的“算法戰”將既精于計算,又善于“算計”,既能做計劃、定方案,又能出戰法、生謀略,是“智能型”軍隊必須搶占的戰略制高點。
“戰爭算法”從幕后走向前臺
算法是指解題一類問題的準確且完整方案的描述,代表著用系統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和策略機制。除用于求解常見問題外,現代戰爭的各類作戰問題同樣可以依托算法進行求解與分析,進而找出更為科學合理的作戰規律和方法,實現戰場上的“百戰百勝”。
長期以來,妙用算法改變戰爭勝負就是公開的軍事秘密。且不說我國古代依據戰場需要出現的各類兵法、陣法與戰法,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總參謀部的軍官就經過無數次兵棋推演、演習、圖上作業和復雜的數學公式推演,最終精確地計算出調動一支百萬人以上大軍的集結、行軍、作戰和補給的時間表,不僅將參謀機關的作戰智慧效率發揮到了極致,更為戰爭初期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年來,隨著現代戰爭加速向信息化邁進,“戰爭算法”和軍用軟件逐漸從幕后走向前臺。1914年提出的蘭徹斯特方程就是通過算法對戰斗力及作戰毀傷進行精確評估的案例,奠定了作戰模擬的科學基礎。海灣戰爭時期,美軍在開展“沙漠風暴”行動之前就利用兵棋推演發現作戰計劃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經過完善后的實際作戰,結果與兵棋推演時幾乎毫無差別。
隨著以“阿爾法狗”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圍棋領域的大獲全勝,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算法在軍事領域的應用關注度與日俱增。“棋局皆戰局”,軍事指揮作戰與圍棋有很大的相似性,雙方都具備隨機性、對抗性等諸多特點,在制勝機理領域極為相似。人工智能甚至還可根據已知因素和學習算法,全盤推演未來戰爭的攻防模式和發展趨勢,或將深刻改寫未來戰爭的發展方向。2017年4月26日,美國國防部正式發布名為“Project Maven”的備忘錄,旨在通過成立“算法戰跨職能小組”,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及機器學習等“戰爭算法”關鍵技術研究。
同時,信息化戰爭對“戰爭算法”的數據處理能力也提出了較高要求,目前已經出現了仿真、模擬和學習借鑒人腦的神經系統結構和信息處理過程,構建出可實時處理非結構化信息、具有學習能力的超低功耗“類腦計算”系統,或將成為強人工智能戰爭時代的“最強戰腦”。美國國防部除運用新型算法從海量情報中快速獲取戰場情報外,還將依托算法為未來戰爭指戰員提供數據響應建議,或在網絡戰和導彈防御中減少人類判斷的失誤。未來戰場上的人工智能將在情報分析、輔助決策、計劃校驗、精確協同、智能指揮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現代數學、大數據和類腦計算等高新技術更將推動“戰爭算法”進入“制勝未來戰爭”的全新高度。
開始為打贏戰爭撰寫代碼
“戰爭算法”源自實戰中遇到的棘手難題。信息化戰爭來自地面、海上和空中的情報偵察與監視預警信息爆炸式增長,軍事物聯網環境下的各類戰場信息傳感器遍布陸、海、空、外層空間和電磁網絡空間,海量的信息數據勢必導致收集時間冗長、缺乏時效性或傳遞錯誤等一系列嚴峻問題。以美軍為例,從無人機源源不斷傳來的海量視頻資料,讓數千名美軍情報分析員忙得焦頭爛額,即便他們每天對著屏幕搜索敵人的蛛絲馬跡,成功率依舊不高。同時,正在加速興起的無人機蜂群和群化武器同樣對軟件決策和算法提出了較高要求。
借助人工智能算法,美軍算法戰跨職能小組旨在研制出可將無人機收集的海量視頻數據快速分類的軟件,并實現對目標的探測、分類和預警計算,以便提供更多具有實際價值的情報,提高軍事決策水平。未來,算法戰跨職能小組還將把觸角伸向其他國防情報任務領域,并將進一步加強與情報任務領域相關的人工智能、自動化、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以及計算機視覺算法的研究。
在“戰爭算法”領域,美軍早已為打贏戰爭而撰寫代碼,尤其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長期以來,美軍都在借助ScenGen和LGC等任務規劃軟件計算任務中所有的可能結果,進而為任務決策提供智力輔助。
目前,美軍借助人工智能的計算機兵棋推演算法與系統堪稱世界一流。美軍不僅取得了無人機蜂群的大量試驗數據,更在探索有人機與無人機的混合作戰編隊“阿凡達”項目,算法已經成為這支特混編隊的“作戰大腦”。同時,美軍正在加速研發戰場推理軟件,運用深度學習技術訓練出具有邏輯分析能力的機器,發揮機器的速度和理性優勢,以便為人類作戰提供態勢評估、建議甚至實施決策。就更不用說“飛行的計算機”F-35戰機攜帶了幾千萬條代碼,以及完全由電腦操控的X-47B無人轟炸機代表了“戰爭算法”的極高水平。
開啟未來戰爭的“最強戰腦”
早在“阿爾法狗”與職業圍棋選手對局引發高度關注之時,就有人推測“阿爾法狗”采用的已經是“類人腦”的高度智能。其實,“阿爾法狗”只是結合了類腦與非類腦的計算與智能,其平均每局圍棋耗電費近3000美元,而僅僅由大量神經元通過突觸連接在一起的人類大腦則顯得既“聰明”又“省電”。尤其是隨著圖像處理、模式識別、機器翻譯、數據挖掘等一系列以智能為核心的人工智能算法軍事應用加速興起,傳統“電腦”的計算能力愈發“余額不足”,比“曼哈頓計劃”更具挑戰性的“仿腦”和“造腦”計劃早已開始。
目前,模擬人腦神經元信息處理機制的深度神經網絡技術,已經成為“智能時代”最為重要的信息處理與建模方法,把深度神經網絡技術與計算機融合成“類腦計算”也日益受到世界各科技強國的高度關注。“類腦計算”就是指通過仿真、模擬和學習借鑒人腦的神經系統結構和信息處理過程的裝置、模型與方法,構建出可實時處理非結構化信息、具有學習能力的超低功耗新型計算系統,目標就是制造可被稱為真正“電腦”的類腦計算機。未來功耗更低、更加智能的“類腦計算”一旦到來,或將開啟智能化革命的序幕,對社會生產生活和國防軍事變革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與人腦一樣,神經網絡芯片打造的“類腦計算”也具有顯著的高速運行和低能耗特征。研究表明,人類大腦平均每秒可執行1億億次操作,所需能量卻只有10~25瓦。如果讓一臺超級計算機來完成同等任務的工作,它需要消耗的能量是人腦的1000萬倍,巨大的能耗壓力也成為計算能力增長的一大技術瓶頸。此外,在處理諸如模式識別等復雜任務時,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其實遠遠不如人腦。“類腦計算”研究的初衷就是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現有計算設備功耗,或是在相同功耗下實現更高的計算速度。不過,能夠大大降低能耗或是加快速度對于實現更高水平的“智能計算”雖然有很大幫助,但要想真正實現高度“類人”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關鍵還需要進一步理解人腦對于信息所做的計算及學習算法。
正是基于此,美國早已將關注點聚焦到“類腦計算”,試圖通過搶占“類腦計算”研究高地打造未來戰爭的最強“戰腦”。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就已經開始利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實現神經網絡計算的項目研究資助。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從2008年起就開始資助IBM公司的脈沖神經網絡芯片研究。目前,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正在與IBM公司合作研制大腦啟發式超級計算系統,這種由芯片陣列組成的“類腦計算”系統的識別和感官處理能力,相當于人腦的6400萬個神經元和160億個神經突觸。美國國防部投入巨資資助的計算機芯片“真北”,采用了類腦神經網絡設計,集運算、通信、存儲功能于一體,在執行圖像識別與綜合感官處理等復雜認知任務時,效率遠遠高于傳統計算機芯片。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也在積極發展能夠模擬人腦認知和推理能力的類腦芯片處理器,開展了包括“傳感與分析自適應局部學習”在內的數十項旨在提高對大腦了解和應用的研究項目,其中可靠神經接口技術、恢復編碼存儲器集成神經裝置等項目已經初具“類腦計算”的諸多特征。就拿目前Google公司提出的深度增強學習算法而言,可實現通過不斷試錯學習提高人工智能水平,將為未來模式識別的軍事應用發揮重要作用。
“無形之手”或將改寫未來戰爭
未來戰爭,算法只會比炸彈更可怕。人機大戰中“阿爾法狗”表現出的精湛技藝就是深度學習算法的杰作。戰場雖不是棋盤,卻也有著與棋局相似的思維方式。信息化戰爭的本質是智能化,算法是智能化加速到來的催化劑。隨著人工智能及算法的進步,未來的計算機系統將既精于計算,又善于“算計”,既能做計劃、定方案,又能出戰法、生謀略。
目前,美國國防部已經將可從更多信息源中獲取大量信息的軟件或可為人類提供數據建議的算法明確稱為“戰爭算法”,甚至專門成立包括戰略能力辦公室、快速能力辦公室和國防創新實驗單元等機構專門為聯合作戰部隊開發新型人工智能“算法武器”。可以預見,隨著“算法武器”與“算法戰爭”的加速到來,人工智能算法將在實現智能決策、指揮協同、情報分析、戰法驗證以及電磁網絡攻防等關鍵作戰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同時,軍用人工智能機器翻譯、密碼破譯、海上目標敵我識別、智能電子戰以及發射后“不管”的全自動制導智能導彈、智能地雷、智能魚雷和水下軍用作業系統等也將成為人工智能的重要軍事應用方向。
未來戰爭,有希望依托算法增強現有作戰系統的對抗能力,以強人工智能為“大腦”的各類作戰裝備將學習人類優秀作戰經驗,實現自主搜索目標、自動處理海量數據、自動判定威脅程度和自主決策作戰行動。人工智能等算法將逐步介入戰爭指揮,在輔助指揮員選擇戰爭時機、判斷敵我態勢、計算戰爭規模、預測戰爭持續時間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甚至成為中軍帳中不可或缺的“算法參謀”。同時,每一名信息化武裝的戰士將首先是一名優秀的“算法師”。屆時,“戰爭算法”所改變的已經不僅僅是一臺計算機中的戰場數據,而是可“算計”陸、海、空、天、網、電等多維作戰域的智能作戰系統,人類甚至將成為戰爭的“收尾者”和“旁觀者”。這種對于未來戰爭的跨時代性巨大變革,正由“戰爭算法”加速實現。
除了用科技組裝的“作戰大腦”,未來軍事應用最為火爆的當屬具有“類腦智能”的新一代機器人。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已經開展了名為“阿凡達”的研究項目,旨在通過探索人類機能整合神經代碼,進行進攻性武器和系統的“類腦”控制。可以想象,隨著人工智能軍事算法的發展完善,算法將成為未來軍事對抗的制高點,更是揭開戰爭制勝機理面紗的“金鑰匙”。唯有大力發展創新軍事算法,培養優秀的“算法戰士”,才能贏得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勝利。
當然,算法支撐下的人工智能、兵棋推演乃至作戰實踐,雖然能為未來作戰提供有力支撐,但也并非完美無缺。擁有幾千萬條代碼的美軍F-35戰機對控制系統軟件就有著嚴重依賴,曾經暴露出的兩百余項各類問題幾乎都與其軟件算法高度關聯。一旦軟件系統出現一點問題,戰機將無法有效運轉,甚至連最起碼的安全起降都成問題。同時,“類腦計算”等相關人工智能算法目前也只處于研究的初步階段。要想取得未來戰爭的勝利,還必須通過實踐不斷完善戰爭算法,才能實現人工智能時代軍事領域變革的有力推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李飛飛最新演講全文:機器已能“看懂”圖像和視頻,但我們仍站在人工智能研究的起點
2017-11-03李德毅院士《AI:人類社會發展的加速器》 | 人工智能如何驅動實體經濟?六大領域展望
2017-10-27今日Nature: 人工智能從0到1, 無師自通完爆阿法狗100-0
2017-10-2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