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70年代,一大批“國營”字頭的廠礦應運而生。“國營”—國家經營,凡是國營企業,國營兩個字一般都在最前面,有著兩個字就是金字招牌,就是一般的工人,那在外面也是相當的自豪和光榮。
那個時候的廠礦就是一個社會,商店、醫院、托兒所、學校、電影院、菜市場相關配套應有盡有。一般而言,一個生產產品的工廠部門架構中有廠辦、各個車間、人事科(有些叫勞資科)、計劃科、技術科、銷售科、供應科、總務科、運輸科、保衛科等。工資是是按級拿,沒有特別的職務上升,就一般工人來講,只能論資排輩等著升級漲工資,因此,為漲工資爭吵的事不少,因為一個科室或者車間名額有限,中間就會出現一些貓膩。生產工人結算工資多是按工時計算,這里面車間主任對工時的認定和計算就有很大的權力,因此不少車間主任特別是那種人很多的車間主任是相當吃香的。那個年代不得不提一個職業—司機,那時會開車,特別是在廠里開車是很牛逼的一件事,也是非常有搞頭的一個職業,那時不像現在很多人有車會開車,那時在廠里要去開車必須經得人事科同意,經過老駕駛員帶才能上崗。最開始多是綠皮長鼻子的解放,后來的東風居多,也有蘇聯的大噸位卡車。當然吉普、上海、大客車、中巴車什么的肯定也有。其實開卡車的最好,在外面跑的時候經常攜私活,順便裝人不說了,腦子靈活的還有拉貨的,因此,那時候的司機收入相對于較高,真正的技術工種,現在還記得老解放一根Z字形的鐵棍搖動發動汽車。當然,每個部門都比較吃香,在部門里工作一般區別于工人都叫干部,比如供應科的采購,人事科的人事員、銷售科的銷售員、總務科的后勤管理員等等都是很好的職位。在這里要單獨提一個部門,那就是計劃科,那個時代這算是一個核心部門,計劃經濟年代,什么都和計劃沾邊,生產什么產品要計劃,采購什么物資要計劃,銷售產品也要計劃。很多國營廠甚至得到北京去要計劃,地方管不了,沒有計劃就無法開展工作。所以當時的工作幾乎都是圍繞計劃可開展,計劃科的人員一般也能得到提拔和重用。
以上只是對一個工廠營運的簡單描述,而生活中更多的是張家長李家短,按工齡分房子、娃兒上子弟校、過年發福利、夏天發冰糕、醫院也近似于免費,那個時候最大的開支可能就是吃和穿。娃兒只要到了4歲后到上學前幾乎是沒人管,在外面亂跑亂耍,那時沒有現在這么復雜,哪家的娃兒附近的人一般都認識,馬路上也沒那么多車,一般除了小偷,其他壞人還是沒有的,而小偷如果當時被抓住那也是很慘的,打得可能連他爹媽都不認識,抓到時被打,到了保衛科還要遭打,對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安全系數是比較高的。糧票是當時的產物,粗糧和細糧,也就差不多是面和米吧,周邊的農民是沒有糧票的,工廠的人就把多的糧票拿去和農民換雞蛋什么的,一般糧票也可以等同于人民幣流通,小孩一般喜歡偷點家里的糧票出來換吃的,當時廠里一般還有一種流通東西,那就是飯票,也是印有面值,在廠里幾乎也是可以買任何東西的,可以想象當時真的是個小社會。
國營廠的人哪怕是一個基層的工人,不是很挑剔的話當時是很好找對象的,周邊的農村和鄉鎮都樂意自己的孩子進入廠里,那可是鐵飯碗,那時的話叫旱澇保收。過年過節回到家鄉,只要是工廠的人,一般都是大包小包的柴米油鹽、日用品什么的,那是相當的風光。何況找的對象是廠里的正式職工的話,也要解決自己的工作,很多廠里還有個廠中廠,叫大集體,很多工作就是在里面解決的,大集體就是工廠的一個附屬機構吧,其實也差不多等同于正式工人,只是在一些具體福利待遇上有些差別而已。頂替也是那個年代的專有詞,父母退休了,自己的孩子是可以頂替上班的,經過教育科簡單的培訓就可以上班了,也是正式職工,這也是當時為什么國營企業員工很吃香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個時候其實雖然是在廠里,生活質量相對較好,但物資也是匱乏的,有些家庭不是能天天吃肉的,也不能隨便就買新衣服的,當然肯定是餓不著冷不著的。但就對比今天而言,當時的東西那是貨真價實,也就是綠色食品咯。相信那個時代的吃過豬肉拌飯、醬油拌飯。我記得那時喜歡沒事把冰箱打開,抓一把奶粉就往嘴里塞,那個香。家里熬豬油的時候,及候在旁邊,等熬過豬油的油渣,金黃色又香又脆,一咬一口油,撒上一點白糖或者鹽,那真的是人間美味。那時家屬區都有編號,房屋也比較簡單,多是一室一廳,然后公用廁所甚至公用廚衛。一到吃飯時間,全樓飄香,什么回鍋肉、臘肉的香味四處亂飄,惹得一陣口水,很多都是家里做什么好吃的了都會給鄰居端去一晚,鄰居吃完后把碗洗干凈又給人還回來,那時的鄰里關系一般都是很好的,這家有什么事鄰居都會來幫忙,或者大人上班沒時間照顧孩子,鄰居也是幫忙照顧吃喝拉撒睡,那時大家都覺得這是天經地義很自然的事,沒有隔閡沒有別扭。
那時的一天一般是這樣,早上家里煮點面條或者稀飯,也有的去附近的食堂(職工食堂、醫院食堂、學校食堂)買早餐的,吃完了伴隨著廠里大廣播的聲音上班上學,這個點一般路上熱鬧,走路上班的、騎自行車上班的,有條件的還有騎摩托的。小孩就自己背著書包成群結伴去上學。工作時間的家屬區一般都很清凈,幾乎沒什么人,中午大人一般要回來給孩子做午餐,午餐后就小睡一會,然后又是一陣廣播聲,哦,該上班上學了。然后家屬區又是一陣寂靜,然后晚上下班了,回家做飯吃飯,吃完收拾好了就是各種活動了,總結起來無外乎這幾種,看電視、串門、打牌、跳舞、看電影。小孩子一般作業不多,晚飯后沒多久就看電視或者找同學玩。這樣簡單而充實的一天就過去了。對于那時的孩子來講,學習壓力真不大,老師也是非常負責任的,老師也是工廠的一員,相當于干部編制吧,也就是大家都在一個大家庭,所以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也就沒什么壞心眼,一心只想教好書育好人。那是童年是美好的,盼望的就是過節和放假,過節好吃好喝有新衣服,放假可以到處去玩,特別是和外地親戚家的孩子一起玩,那是一件多美幸福的事情。
一個工廠也有自己多姿多彩的業務生活,工會會定期不定期的組織一些文體活動,豐富職工的業余生活,什么紅五月唱歌、六一文藝匯演、七一演出、籃球賽、足球賽,也是自娛自樂相當精彩,大家對這些活動也很重視,刻苦排練,一般分單位搞表演,最終還要評出名次,因為誰也不想落在后面,在領導的關懷和激勵下,都是卯足了勁。在這些活動表演搶眼的,就可能成為廠里的“明星”,很多人也因此受到領導的重視,成為搶手貨,如果是工人,可能就會提拔為干部,如果是干部,可能就會調整到更好的崗位,也算當時的特色。
啰啰嗦嗦寫了這么多,其實也不能完全描述完當時的情況,這只是一個縮影,各個企業有不同的情況,但當時大體的情況估計相差不多。一個時代一個符號,“國營”也算是70甚至80年代的符號,從繁榮到沒落,從云端到地面,沒有對與錯,沒有喜歡或者討厭,因為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經歷過。
這些個純屬感慨,畢竟是時代的產物,有他存在的必然性,也有被淘汰的必然性。沒有其他多的意思。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