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0日,署名寶貝安靜的文章《和平演變要從你的孩子搞起?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已嚴重西化》在網絡上引發熱烈討論,此文認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存在嚴重“西化”問題,該文在微信、微博、論壇、貼吧等各個平臺被廣泛傳播,閱讀上億。4月27日,人教社官方公開回應輿論,稱教材西化“不符合事實”。4月28日,觀察者網發表署名林書友文章《小學課本里真的藏著“和平演變”?》質疑寶貝安靜的觀點,然而,該網絕大多數讀者在表情欄選擇“荒謬”的評價,其評論中也一邊倒地支持寶貝安靜一文的觀點。
4月28日觀察者網《小學課本里真的藏著“和平演變”?》一文,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就將小學生要用6年時間去消化的教材內容簡化成一堆數字,其文太過匆忙,僅僅得到了一份一年級至三年級的統計數字。此文將小學課本豐富的內容和精心的設計,籠統地簡化成一堆數字,然后得出在數字上中國>外國的結論。
文章后網友評論,一邊倒地反駁和質疑:
結果,絕大多數網友認為此文“荒謬”,熱門評論中也是一邊倒地質疑人教版教材:
當然,網絡輿論有時也是靠不住的,很多時候,真理往往在少數人一邊。那么【人教社小學語文教材事件】中,廣大愛國網民的判斷是否準確呢?人教社小學語文教材是否存在明顯的“西化”問題呢?筆者想來想去,覺得只有認真研讀下教材才能下結論。
筆者一開始從內心里和主觀上非常抵制【我們的小學教材已經嚴重西化】之似乎聳人聽聞的結論,我以為,我們國家的問題,不至于爛到這種程度吧?但是從4月底到5月末,筆者抽出大量時間認真研讀人教社小學語文教材及相關教師用書的結果,卻發現事實還是超出了筆者當初的想象。
一個基本的問題是,人教社小學語文教材12冊,每一冊會根據不同的主題來組織單元學習,即每一單元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學習。諸如品質、親情、真情、智慧、愛國、科學知識、山水風景等主題。觀察者網《小學課本里真的藏著“和平演變”?》一文,把不同的主題混在一起統計成數字,諸如把中國山水和人的品質培育混在一起統計成數字,然后得出因為中國>外國,所以沒有西化問題的結論,這種分析并沒有實質意義。
筆者的研究結果如下:人教版教材確實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西化”問題。其要點如下:
1,篇幅最多、最重要的兩大主題(“品質”與“智慧”),西化最為嚴重。在這兩大主題中,教材通過刻意的編排、偽造、篡改,使得相關單元中大量充斥著對外國人的歌頌,比例遠遠超過中國人,使得外國人“品質”與“智慧”碾壓中國人;
2,能夠進行西化的主題單元,或多或少都進行了西化處理;如“父母之愛”的主題單元,在精讀課文中100%安排了歌頌美國父母的文章;
3,對于“愛國”、“革命先輩”等不容易西化的核心主題,教材進行簡化處理、異化處理,愛國主題單元中重點安排了懷念民國的文章;
4,多次將民國時代寫得陽光明媚,卻將丑化新中國前三十年;
5,無原則、無底線地歌頌外國人,甚至出現了刻意美化殖民主義的傾向。
一、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核心主題——品質、價值觀方面,西化問題最為嚴重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最核心的主題,是“品質”和“智慧”教育,這關系到一個中國兒童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和思維方式的培育。這兩大主題,也是教材篇幅安排最多的兩大主題。小學語文教材12冊,總共有12個單元涉及“品質”教育,9個單元涉及“智慧”教育。在這整整21個單元里,“西化”問題極為嚴重。
如12個單元的品質教育,4個單元涉及“環保品質”,8個單元涉及怎樣做人、誠信、努力、互助等品質教育。在4個“環保”單元中,中國小孩頻頻以“捉小鳥”、“扔垃圾”的形象出現,作為對比閱讀,教材卻頻頻通過造假、刪改等方式,違背現實常識和歷史常識,去歌頌西方白人的環保意識(如《燕子專列》、《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而在后面這8個“品質”教育單元的精讀課文中,只有一個單元,中國人正面形象與外國人正面形象在數量上保持1比1,而其他所有單元,中國人的“品質”均被外國人碾壓,或者被動物碾壓。
可以說,人教社教材在塑造品質、價值觀方面的內容中,外國形象全面勝出。先分析涉及怎樣做人、誠信、努力、互助等品質教育的8個單元的具體情況:
1、一年級下冊7單元:奇怪的媚日情結
第一次出現“品質”學習,是在一年級下冊7單元。這個單元有四篇文章,兩篇贊美動物,兩篇贊美外國孩子:
——《小白兔與小灰兔》,贊美小白兔勤勞
——《兩只獅子》,贊美了其中一只獅子勤勞
——《小伙伴》,贊美外國小朋友互相給予、幫助和關愛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贊美外國小朋友誠實
我們來欣賞一下《小伙伴》的這張插圖。
這里筆者還要特地提一下第四篇文章,即《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原本是個朝鮮的寓言故事,在80年代我國的連環畫中,文中小孩子的形象是這樣的:
可是不知道出于什么意圖,到了人教版教材里,小孩子的形象就變成了這樣:
可以看到,人教版插畫中孩子形象頭上包著白色布條,明顯是日本人形象。在日本文化中,白色被賦予男性的、獻身的、勝利的等含義。
在朝鮮原寓言中,小孩名字叫“宋金”,而到了人教版這里,變成了“雄日”。
難道討厭朝鮮就要媚日嗎?而且,就算現在朝鮮制度有些封建色彩,日本難道就沒有軍國主義問題?朝鮮人民、朝鮮兒童何辜?筆者才疏學淺,實在想不出人教版這樣篡改的用意。
2、二年級上冊5單元:中國孩子不如獸?
第二次出現品質教育,是在二年級上冊5單元。這個單元有4篇文章,主要談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品質,其中,三篇講動物如何和諧相處,一篇講中國孩子如何自私自利、勾心斗角。
我們來看,第18課,動物們是這樣和諧相處的:
第20課,動物們這樣和諧相處:
第21課,動物們這樣和諧相處:
我們再來看看,19課《藍色的樹葉》里,中國孩子是這樣的:
是不是會留下中國孩子不如動物的印象?這其實還遠不僅僅是中國孩子不如動物的問題。
筆者必須要提的是,《藍色的樹葉》一文根據烏克蘭作家瓦·奧謝葉娃作品改寫,原文主角是外國人,名字分別為卡佳與蓮娜,卻莫名其妙被改寫成中國人名:林園園和李麗。
然而,同樣是奧謝葉娃的作品,《三個兒子》,由于是對外國孩子的贊美與歌頌,所以,人教版并沒有對其進行改寫,保留了外國人名,選進二年級下冊第23課。
3、二年級下冊2單元:終于褒揚中國人了,然而……
第三次出現品質教育,是在二年級下冊2單元,4篇文章,一篇講泉水,一篇中國人,兩篇外國人。
終于出現了對中國人的褒揚,然而,此處出現的是雷鋒,中國名人,依舊沒有中國孩子,同時,又多出了兩個外國孩子。
第7課,《我不是最弱小》,出現了一個外國孩子,薩沙,“教師用書”對此文的教學目標是:【這篇課文的課題是薩沙帶著自信、堅強和自豪想說的一句話,也是作者激勵我們每一個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說出的一句話。】
也就是說,這位外國小孩激勵中國小孩“挺起腰板”。
我們來欣賞一下插圖:
另外,最令筆者不解的,是第八課,《卡羅爾和她的小貓》,這篇課文講的是,“卡羅爾終于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貓”,但是,這種文章,為什么要和雷鋒一起,放在這個主題為培育品質的單元里呢?難道中國沒有其他好品質的人和故事了嗎?就算你偏偏要找外國的故事,那也找個切題一點吧,別讓人有種硬把私貨塞進來的感覺。
4、二年級下6單元:終于褒揚了中國孩子,然而比例還是堪憂
第四次出現品質教育,是在二年級下6單元,有四篇文章,兩篇談中國孩子,兩篇談外國孩子。遺憾的是,其中一篇談中國孩子的是略讀文章。也就是說,精讀文章中,外國孩子依舊是2比1全面超出:
21課,《畫家和牧童》,贊美唐代牧童勇于指出著名畫家的錯誤。
22課,《我為你驕傲》,贊美了外國孩子的誠信。
23課,《三個兒子》,贊美了三個外國小孩的孝敬。此文作者就是《藍色的樹葉》的作者,當然,這篇文章沒有被改寫成中國孩子。
5、三年級上冊2單元:中外比例1比2,而中國人也是依靠外國才能成功
還需要繼續講下去嗎?
好吧,為了防止洗地大軍說筆者“片面采樣”,筆者就繼續講下去好了。
第五次出現品質教育,是在三年級上冊2單元,4篇文章,講了四個中外名人,讓學生們體會他們的高貴品質,分別是列寧、高爾基、李四光和宋慶齡。不過,宋慶齡是略讀課文。
然而你以為這就是1比2了?
NO。
在第7課,《奇怪的大石頭》中,李四光之所以能有發現,是因為“直到他長大以后到英國學習了地質學”,是因為英國。這是文章的核心所在。如果你以為筆者才疏學淺沒讀懂,那么,“教師用書”上白紙黑紙寫著:“直到李四光在英國學習了地質學回國以后,經過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從秦嶺帶來的,并由此取得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
也就是說,在兩篇外國名人介紹之余,人教版開始介紹中國名人的時候,也要強調,中國名人之所以成名,那是多虧了外國。
當然。李四光去英國留學是事實,近代歷史上中國的許多發明創造也的確有西方的功勞。但是問題是,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五千年的歷史上我們長期站在世界的前列,只不過最近一百多年我們落后了。我們應該有一種整體看問題的態度,教材也應該有這樣一種整體的態度。要先搞明白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傳統,讓孩子們多接觸、多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總是不忘機會宣揚崇洋媚外。
6、三年級下冊4單元:“這些孩子真棒”--外國形象傳遞的“現代意識”
三年級下冊4單元,精讀課文中,一篇中國孩子,兩篇外國孩子。
其中,14課《檢閱》,是旨在塑造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文章,該文講述的是波蘭兒童隊員在國慶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獲得大家喝彩。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是讓中國孩子們通過重點體會“這些孩子真棒”,來學習“現代意識”,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不是筆者瞎猜,筆者從不像某些洗地黨做瞎猜、不負責任之事。“教師用書”中明確寫道:
【體會關鍵語句“這個孩子真棒”“這些孩子真棒”的深層含義是學習本課的難點。另外,課文洋溢著濃濃的現代意識和人文關懷:要自尊、自強,要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平等權利,使學生在閱讀時初步感受到這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究竟什么是“現代意識”?難道只有來自西方國家的才是“現代意識”?自尊、自強、平等的價值觀是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淵源比西方早太久太久,為什么一定要安排一個西方國家的故事來傳遞這種觀念呢?
這插圖,就是一面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旗幟。
7、四年級下冊2單元:中國的都是略讀
四年級下冊2單元,是教孩子們如何“做人”的,由此選編了四篇文章,兩篇精讀,歌頌了外國人的高貴品質;兩篇略讀,才是講中國人的。
第5課,《中彩那天》,這一動人的故事反映了一個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
第6課,略讀,《萬年牢》,反映了父親憑著良心做買賣,不做虧心買賣的商業道德。
第7課,精讀,《尊嚴》,講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尊嚴,贏得了別人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
第8課,略讀,《將心比心》,歌頌中華民族“將心比心”的傳統美德。
8、四年級下冊7單元:難得的1比1
四年級下冊7單元,單元主題是教育孩子要“認準目標,努力上進”。終于,在中國人編的小學教材里、關于品質教育的單元里,中外比例達到了1比1的平衡,想想真是有點小激動。
25課,《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外國名人伽利略,褒。
26課,《全神貫注》,外國名人羅丹,褒。
27課,《魚游到了紙上》,中國殘疾人畫家,褒。
28課,《父親的菜園》,中國人,褒。
但是,請大家注意,前兩篇選擇的都是西方歷史上的超級名人,是各自領域內的偉大人物,但是選擇的兩個中國人,分量卻明顯不夠,完全不能和伽利略、羅丹相提并論!難道燦爛奪目的中華五千年歷史選不出名人了嗎?
二、在培育“環保”品質意識方面,造假也要歌頌外國 改編也要洗白白人
再來看下環保方面的教育。培育“環保”意識,其實也是培育“品質”的一個延伸。不過,人教版小學教材總是把它單獨拿出來,作為整整一個單元主題,我們也就根據這種分法,進行分析。
關于環保單元,一共出現了四次,第一次是一年級下冊3單元,第二次是二年級上冊7單元,第三次是三年級下冊2單元,第四次是六年級上冊4單元。
1、違背常識造假也要歌頌外國小孩 反襯中國小孩
首先,筆者想重點分析三年級下冊2單元。
這單元圍繞“環保”主題,組織了4篇文章。這4篇文章實際上呈現兩兩對比閱讀的結構,可見在編排上極為用心。
第五課《翠鳥》與第六課《燕子專列》形成對比閱讀,在《翠鳥》中,中國小孩沒有環保意識,想要捉小鳥,結果被老漁翁制止;而在《燕子專列》中,一個叫貝蒂的小姑娘,在冰天雪地下,“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這種對比,不可謂不明顯。
貼圖為敬。首先是《翠鳥》的課文:
然后是《燕子專列》的課文:
《燕子專列》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年春天,瑞士有成千上萬只燕子從南方向北方在遷徙,遇到風雪,氣溫驟降,燕子饑寒交迫,瀕臨死亡。為此,政府呼吁人們行動起來,救助燕子,并用火車把燕子送到溫暖的地方。
這是對外國故事進行無限地美化夸張。
瑞士鳥類研究所(Swiss Ornithological Institute)是瑞士研究鳥類最大的機構,瑞士鳥類研究所的專家介紹,在瑞士是有過用火車運輸燕子的事情,但一些細節跟中國教材中描述的不一樣,相差有點大:
①書上說是春天,實際上是秋天。 ②書上說的燕子從南向北飛,實際上是從北往南飛。 ③書上只說了火車,實際上除了火車還有汽車。 ④書上說是成千上萬只,而實際上只救出了幾百只。
顯然,瑞士小姑娘“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是徹頭徹尾違背常識、為了對比(中國小孩)而對比所捏造的謊言。
除了對比中國小孩和外國小孩,這組單元里另外兩篇課文也形成了神奇的對比效果。第7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講的是中國人濫伐樹木,最后造成村莊的毀滅;第8課《路旁的橡樹》講述外國工程師僅僅為了保護一棵橡樹,就對筑路設計進行調整,凸顯了外國工程師的環保意識與決心。
2、中國孩子的環保形象:抽象肯定,具體否定
環保主題的單元,還分別散落在一年級下冊3單元、二年級上冊7單元,和六年級上冊4單元。
安排了這么多文章,難道真的沒有對中國孩子的肯定嗎?說到這里,有些人一定要拿出二年級上冊7單元的第一篇文章,《“紅領巾”真好》,這篇文章稱贊紅領巾真好,在清晨里去為小鳥放鳥巢。插圖如下,雖然比不上《燕子專列》里的貝蒂,但至少還是肯定的吧:
遺憾的是,這是一篇詩歌,是對紅領巾進行抽象的肯定。緊隨此文之后編排的是一篇《清澈的湖水》,馬上對中國孩子的環保意識進行具體意義上的否定。教師用書是這樣分析的:
【遺憾的是,那面“鏡子”還是被一個小孩弄了個污點。那塊香蕉皮,嚇跑了小魚,就連湖水也“皺起了眉頭。小潔只是在那面“明鏡”面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正要撤開的手,但對每個人來說,在這一瞬間做出克制,并不是都能做到的。】
我們再看,一年級下冊3單元中,中國孩子是這樣的:
3、灌輸白人至上:篡改歷史,強行洗白白人的惡劣環保形象,洗白西方對印第安民族犯下的罪惡
最后一次出現環保主題的單元,是在六年級上4單元,這單元里出現一篇“驚世駭俗”的改編文章:《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這篇文章改寫自《西雅圖的天空》,原文是印第安索瓜米西族酋長·西雅圖一篇動人心弦的演說,發表背景是在白人對印第安人進行長期屠殺和掠奪后,美國政府強迫西雅圖簽約,要以15萬美元買下印第安人200萬英畝的土地。印第安酋長知道反抗只會帶來更多的屠殺,無奈發布演說,演說中充滿著對白人嚴重破壞生態和種族滅絕的控訴。
人教版編寫組屢次編故事凸顯中國孩子破壞環境,又編故事凸顯外國孩子保護環境,來教育中國孩子的環保意識。這次,《西雅圖的天空》可不是什么“故事”,而是血淋淋的真實歷史。如果按人教版一貫邏輯,應該凸顯白人破壞環境,凸顯印第安人保護環境,來教育中國孩子的環保意識。
白人破壞環境?不寫。《西雅圖的天空》里核心對白人的控訴,被教材編寫組刪得一干二凈,又改寫得面目全非。白人對印第安人的屠殺和掠奪史,對印第安土地的破壞史,變成了印第安人主動“放棄”和“轉讓”,變成了白人“善待”環境。
欣賞一下改寫的文章片段吧,還能說什么呢:
再摘錄一點印第安人原文《西雅圖的天空》:
【白人不能體會我們的想法,這點,我知道。
在白人眼里,哪一塊地都一樣,可以趁夜打劫,各取所需,拿了就走。對白人來說,大地不是他的兄弟,大地是他的仇敵,他要一一征服。
白人可以把父親的墓地棄之不顧。父親的安息之地,兒女的出生之地,他可以不放在心上。在他看來,天、大地、母親、兄弟都可以隨意買下、掠奪,或像羊群或串珠一樣賣出。他貪得無厭,大口大口吞食土地之后,任由大地成為片片荒漠。
你我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紅人的眼睛只要一看見你們的城市就覺疼痛。白人的城里沒有安靜,沒地方可以聽到春天里樹葉攤開的聲音,聽不見昆蟲振翅作樂的聲音。城市的噪音羞辱我們的雙耳。晚間,聽不到池塘邊青蛙在爭論,聽不見夜鳥的哀鳴。這種生活,算是活著?
紅人珍愛大氣:人、獸、樹木都有權分享空氣,靠它呼吸。白人,似從不注意人要靠空氣才能存活,像坐死多日的人,已不能辨別惡臭。若賣地給你,務請牢記,我們珍愛大氣,空氣養著所有的生命,它的靈力,人人有份。
白人終將隨風消失,說不定比其他種族失落的更快,若污穢了你的床鋪,你必然會在自己的污穢中窒息。】
其實,做這樣的改編,最令人發指的,是強行用印第安人自己的口去美化白人、洗脫白人的種族屠殺罪和環境破壞罪。我不知道,今天的美國教材,是否還敢做出如此肆意踐踏印第安人歷史、強奸印第安人感情的事情來。
沒關系,大洋彼岸做到了。
三、在體現“智慧”方面,外國形象對中國形象進行無情碾壓
再分析9個單元的智慧教育,識字階段(一年級)以外,有8個單元涉及“智慧”主題,其中精讀課文中,歌頌外國智慧的有10篇,歌頌中國智慧的有4篇,貶低中國智慧的有3篇。
“智慧”、“思想方法”、“觀察發現”、“怎樣看世界”等主題,與品質教育一樣,是人教版小學教材的重點。我們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除了在“識字”階段(一年級下冊)的智慧主題單元中、中國形象全面勝出以外,其他從二到六年級的所有智慧主題單元中,中國形象的智商均處于被全面碾壓的狀態。
1、中國人的智慧形象:放在識字課中
根據人教版的設定,一年級的教學重點是“識字”。筆者分析了所有有關“智慧”主題的單元,中國形象唯一一次勝出,被安排在了一年級下冊5單元,在這個單元中,沒有外國形象,有兩篇中國形象,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主角就是司馬光和曹沖。
有些人據此津津樂道,為人教版洗地。稍微做一下調查便知,這地實在難洗啊。一年級下冊,重點是“識字”,不是閱讀理解。所以,老師教學這兩課的重點,不是讓同學們理解體會古人的智慧,而是讓同學們認得“司”、“假”、“缸”、“別”、“慌”等字。
2、為了記住“智慧”外國人的名字,強行植入識字
二年級下冊4單元,是一組以智慧為主題的單元。精讀課文中,兩篇贊美外國人,一篇贊美中國人。
第一篇,13課,《動手做做看》,贊美的是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和外國小孩伊琳娜。
事實上,這里所謂的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學界從來都是譯作“朗之萬”,而課本之所以改成“朗志萬”,是為了讓中國小孩識字。更夸張的是,通過“朗志萬”這個外國名字,中國小學生必須要會認和寫“朗”與“志”兩個字。整整兩個字。
此刻,我已經聽到小學生在組詞:
朗,朗志萬的朗
志,朗志萬的志
……
隨后14課,《郵票齒孔的故事》,贊美的也是英國發明家阿切爾。阿切爾的名字和他的國家他的城市,都是學習目標。學習目標:【1.會認13個生字,會寫12個字。】
爾,阿切爾的爾
英,英國的英
倫,倫敦的倫
敦,倫敦的敦
好吧,后面這三個地名好像靠譜一點,然而也全部脫去了漢字本意,抽離了漢字的中華文化根基。
明眼人都知道,一個人長期侵染在某種文字的表達方式之中,他的志趣、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也很可能受到其影響。
一個長期閱讀學術論文,尤其是翻譯的國外論文,其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寫作方式很可能受到這種翻譯文體的影響。這在目前國內的學術界、理論界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作者是中國人,但是寫作的詞匯、句式卻全是翻譯體,思想也是翻譯體,晦澀難讀。
一個長期閱讀國外翻譯小說的青年作家,他對文藝的理解、他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方式也很可能深受翻譯小說的影響。舉個例子,年輕時候的余華,其小說風格就深受胡安·魯爾福和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很深。他的許多句子、語調和胡安·魯爾福頗為相似!這種現象不僅表現在余華身上,上世紀90年代成名的許多作家身上都存在這種影子。那時候正是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流行的時候。
所以就有了一個疑問,為了認字,難道非得選擇外國的詞匯和名字嗎?為什么差不多一半比例的課文都是外國人、外國故事呢?又不是世界歷史、世界地理!干嘛要這么多外國人呢?小學生連自己的母語還沒有學好,連中國名字還叫不上多少個,連中國的省份還不知道幾個,卻為什么要學那么多的洋名字、洋詞匯?難道是要讓外國的名字、詞匯更順口,在牙牙學語時候就感到無比親切嗎?的確,牙牙學語時候的記憶一定是最親切的,也是最持久的。這時候最方便培養崇洋媚外的情結!
3、愚蠢的中國古人
樹立反面教材,進行反面教育,其實是一種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毛主席就反復強調反面教員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毛主席喜歡拿國民黨做反面教員,而人教版編寫組喜歡拿中國人充當反面教員。
從第一節我們可以知道,聰明的中國古人,被放到識字階段去了。而剩下的中國古人,就有點蠢了。
二年級上冊4單元,智慧主題,5篇文章,凡是動物都是聰明的,唯一一篇中國古人是愚蠢的,即《我要的是葫蘆》。
二年級下冊7單元,智慧主題,兩則寓言介紹中國古人,分別是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
三年級下冊9單元,智慧主題,兩則寓言介紹中國古人,分別是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
我們來欣賞一下愚蠢的中國古人:
我要的是葫蘆
揠苗助長
守株待兔
亡羊補牢
南轅北轍
而經典的中國古代寓言,韓非子《矛與盾》,被改寫成一篇外國文章《矛和盾的合集》,而這篇文章,被安排在三年級上冊7單元,這個單元正好也是關于“智慧”主題。教材編寫組似乎對歌頌中國古人的辯證思維十分不感冒。于是,《矛和盾的合集》歌頌了外國從古代到現代、從古人到今人,都很聰明智慧,值得學習。
另外還需要指出的是,《矛和盾的合集》一文所在單元雖然是關于“智慧”的,卻沒有一篇中國形象的文章。其中,26課,《科利亞的木匣》,贊美了科利亞的思考“層次非常清楚,合情合理,富有邏輯性,令人信服”(教師用書語)。27課《陶罐和鐵罐》、28課《獅子和鹿》,均是擬人化文章。
識字階段(一年級)以外,真的沒有對中國古人的贊美了嗎?人教版還不至于做得如此決絕,保留了一點火種。
二年級下冊8單元,智慧主題,第一篇是29課《數星星的孩子》,介紹的就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張衡,贊美了張衡善于觀察與刻苦鉆研的精神。
然而,人教版隨后就安排了一篇歌頌外國小孩的文章,即30課《愛迪生救媽媽》,來體現中國孩子聰明,外國孩子也聰明的道理。然而,這是一篇造謠文章。文章開頭寫到:“愛迪生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從小就愛動腦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有一次,他靠自己的聰明救了媽媽的命。”講述的是愛迪生如何聰明地幫助媽媽做急性闌尾炎手術。可是,人類做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時,偉大的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已經年過四十了。
4、外國智商對中國全面、徹底、無情碾壓
以上介紹的幾個單元中,雖然間或有中國正面形象出現,但是外國正面形象已經明顯地超過中國。然而,這并不算什么。在關于智慧主題的十分重要的另外兩個單元中,精讀課文里100%全是外國人。
100%。
其一,是三年級上冊4單元,4篇文章,全部為外國人:
13課,《花鐘》,贊美著名瑞典植物學家卡爾·馮·林奈;
14課,《蜜蜂》,贊美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
15課,《玩出了名堂》贊美荷蘭顯微鏡學家列文虎克;
16課,《找駱駝》,贊美外國老人的智慧。
另一個單元,是六年級下冊5單元,精讀課文全部是贊美外國人,贊美中國人的全部放到了略讀課文。
18課,《跨越百年的美麗》,贊美居里夫人;
19課,略讀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贊美了神州五號工作人員;
20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贊美了美國教授謝皮羅、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奧地利醫生的智慧。
21課,略讀課文,《我最好的老師》,贊美了一位中國教師。
還能說什么呢。對了,六年級下冊5單元,可是小學階段課文學習的最后一單元,面臨初考的孩子們,需要反復研讀這里面贊美外國智慧人物的文章,而關于中國人的文章嘛,反正是略讀啊,不會考的。
四、美化殖民主義:要讓中國孩子認識一個怎樣的世界?
如上所述,無論是改編也好、偽造也罷,在人教版的強行灌輸下,外國人在“品質”、“智慧”兩大方面,均毫無瑕疵,全面碾壓中國人。中國兒童在接受整整6年的如此反復洗禮下,腦子里對這個世界產生一個怎樣的認識?展現在中國兒童面前的,只能是一副“西方好,西方好,西方就是好”的唯美畫面。
經過6年的洗禮后,中國兒童對于西方,只存在了唯一的價值判斷:“好”,而徹底喪失了是非判斷。
1、可怕的是,連殖民主義都洗白
這部分參見本文第二節第3小節《灌輸白人至上:強行洗白白人的惡劣環保形象和人權罪惡》。
2、“異國風情”組織的單元牽涉德國法西斯
五年級下冊8單元,是圍繞“異國風情”組織的單元。第一篇重點精讀文章,就是季羨林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此文選入教材是不合適的。
我們來欣賞一下課文,季羨林贊美了他留學時代的德國是一個“花的海洋”,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崇高境界的圣地。季羨林,1935-1945年留學德國,正是德國法西斯時期。
現在的德國教材,會有贊美德國法西斯時期是一個“花的海洋”,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美好時代的文章嗎?教材選入此文,顯然是有問題的。
五、全力歌頌美國父母:要讓中國孩子怎樣認識自己的父母?
人教版唯一一次以“父母之愛”為主題編寫的單元,是五年級上6單元。
5年級,正是孩子逆反心理極強的時期。
這個單元,精讀文章,又百分之百歌頌了白人父母,哦,不,是歌頌了美國父母。
100%
這組文章的第一篇,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編寫組早就知道這篇文章是純粹是偽造杜撰、為了贊美美國父母而贊美的雞湯文。教材編寫組每隔兩三年就要修訂一下,唯一修訂的地方就是開頭第一句話的時間。請看:
——2002年和2003年版本的課文是這樣的——“1989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但事實上,1989年美國洛杉磯并沒有發生地震,發生地震的是舊金山。
——2004年6月份印刷的課本,課文的開頭改成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里,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的確發生地震了,不過地震的時間是當地時間凌晨4點31分,凌晨的學校按理學生只在宿舍,但前面卻只寫教學樓,并沒有出現類似宿舍的詞語。
——2005年6月,課文又進行修訂,文章開頭變成了“有一年”。
——2009年12月,課文開頭又變成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
——2012年,課文又進行修訂,文章開頭又變回了“有一年”。
——2016年,課文開頭又變成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
總之,無論如何要保留此文,讓中國兒童看見:
“瞧!美國父親做得多棒!”
這組文章另一篇精讀,19課,《“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是講述美國父母對子女成功的愛與教育。
人教版教材也不是沒有講述“中國家庭”的文章,一次是一年級下冊2單元,一次是三年級下冊5單元。但是,在講述中國家庭時,其主要方面不是講“父母之愛”,即不像宣傳白人對子女的愛、奉獻與教育一樣,去宣傳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奉獻與教育,而是引導中國孩子要孝順父母。
簡單點講,就是不具體講中國父母之愛,只具體講外國父母之愛。可是,不講中國父母之愛,光一味地引導孩子“孝順”,孩子怎么“孝順”?
孩子盼著有“中國父母”,還是盼著有“外國父母”?
六、陽光明媚的民國與“灰暗”新中國:要讓中國孩子怎樣認識歷史?
新中國前三十年,是這樣的:貧窮灰暗,“極其瘦弱”、“脊背彎曲”的母親在“噪聲震耳欲聾”的紡織工廠里像奴隸一般工作。
這篇文章來自5年級上6單元《慈母情深》,正是與上述歌頌美國父母放在一起的。作者梁曉聲,1949年生,他找他母親要錢,顯然是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情景。梁曉聲盡可能地將他母親描寫成一個奴隸模樣,實在令人不忍卒讀。
插圖為敬:
相較于新中國的童年,民國的童年是怎樣的?
在五年級下冊2單元,有一組專門圍繞童年而編寫的文章。其中有兩篇歌頌民國時期的童年陽光燦爛,一篇歌頌外國人的童年。
所以,相較于上述新中國時期陰暗的童年,民國的童年是這樣的:
6課,《冬陽·童年·駱駝隊》,作者林海音,1918年生,這篇文章歌頌了民國童年:
“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樣的美好,它可能有一點單調,但是有了駱駝隊,有了清脆的鈴鐺聲,有了對駱駝隊的思念,一切又變得妙不可言。”(教師用書語)
7課,《祖父的園子》,作者蕭紅,1911年生,這篇文章歌頌了民國時期童年是:
“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滿了生命的氣息。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鳥是自由的,蟲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氣里彌漫著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這自由是她童年快樂的源泉。”(教師用書語)
補充一句,單獨來看,林海音和蕭紅的作品其實也是好作品,藝術性、文學性都很好,但是作為教材卻是必須有綜合考慮的,需要考慮其整體感受。把這兩篇民國時期的童年故事和建國后的童年故事做對比,究竟會得出什么樣的感受呢?民國的童年比建國后的童年美好太多太多!!!我想,即使是蕭紅和林海音自己,也不會贊同這種整體感受的。但是我們的人教版教材卻做到了。
不僅僅如此。
人教版在設計“愛國”主題單元時,也刻意鼓吹熱愛民國。
出現愛國主題單元,有兩次。
一次在二年級上冊3單元,4篇文章,分別講國慶、首都、申奧、兩岸同胞。這個階段,中國兒童還處于識字階段。
一次在六年級上冊2單元,這個階段,中國學生已經到了塑造價值觀的重要時刻,而且,六年級的課程,也是初考的重要內容。
于是,編寫組安排了兩篇精讀,一篇《詹天佑》,雖然故事發生在清朝,但文章著重講了詹天佑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臨危受命,維護了祖國的尊嚴,筆者覺得還是有營養的。
第二篇精讀是《懷念母親》,季羨林在留學期間寫的,日記白紙黑字注明“1935年”,實際上是對民國時期的無比懷念和美化。結合上面提到的“陽光明媚的民國與奴隸式的新中國”,再看此文對民國的鼓吹,試想,國民黨如果反攻大陸成功,編寫小學語文教材也不過如此吧。
七、愛國主義和革命先烈--人教版保留了什么?
人教版教材,在哪些主題上,中國形象是有優勢的呢?
1,以革命先輩為主題的;
2,以燦爛的中國文化為主題的。
這并不構成洗地的資本。只要現在中國還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那么,無論是誰編寫官方小學教材,都必須保留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關鍵是,這兩個主題,是很難進行西化處理的。
但是,你以為,人教版編寫組放棄了嗎?
1、革命先烈,從簡處理
歌頌革命先輩和英雄人物而選入教材的,精讀文章僅僅7篇,其中2篇在一年級(識字階段)。如果加上略讀文章,被提及的英雄人物包括: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狼牙山五壯士、李大釗、郝副營長、張思德、王二小、雨來。
五年級上冊8單元是“毛澤東”專題,處理得很有藝術感。該單元4篇文章中,精讀兩篇,一篇是詩歌《七律·長征》,一篇是《開國大典》,這兩篇,一篇是講長征,一篇是講開國大典,毛澤東本人的形象并不豐滿。值得強調的是,自四年級下冊開始,但凡編古詩詞為課文的,一般都選編三首,而“毛澤東”主題詩歌,卻僅僅編了一首。
該單元另外兩篇《青山處處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毛澤東形象比較豐滿,具體講毛澤東熱愛人民群眾、為人民事業犧牲長子的高貴品質與寬闊胸懷,均為略讀。
在這單元以外,一年級下6單元也出現了一次毛主席。
2、中華之根安在?
關于燦爛中華文化的主題單元,包括歷史典故、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四大名著和世界遺產,可謂是面面俱到,卻暗藏殺機。
(一)、文化源流上的杜撰和誤導。
第一次出現“中華文化”主題,是三年級上冊5單元,有《孔子拜師》、《盤古開天辟地》、《趙州橋》三篇精讀文章,這里,也是全教材第一次對圣人孔子進行的介紹。孔子是中華古文化的集大成者與后面兩千年文化的奠基者,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關鍵人物,然而,小學教材卻胡說老子“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第傳授”給孔子,筆者不才,想請教這個歷史細節是在哪部史書上看到的?對于孔子這樣重大的歷史人物,是否可以隨意進行誤導和篡改?
(二)、混亂的先祖:黃色文明之“禍”與藍色文明之“福”。
四年級下冊,出現了兩篇文章,一篇是《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篇是《普羅米修斯》,分別在第3單元和第8單元,分別講述的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之禍與普羅米修斯給全人類帶來生命之火、幸福之火,對比十分強烈。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卻被教材說成是“多災多難的禍河”、“憂患”。
《普羅米修斯》一文,講述“普羅米修斯為了解除人類沒有火種的困苦,不惜觸犯天規,勇敢地盜取天火,從而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智慧,并與宙斯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動人傳說,頌揚了普羅米修斯不畏強暴,為民造福不惜犧牲一切的偉大精神。”(教師用書語)
當然,公允地說,教材三年級上冊18課有《盤古開天辟地》,三年級下冊31課有《女媧補天》,也是對人類祖先的描寫。即便如此,在四年級下冊講述“中華民族搖籃”黃河之禍,超出一個小學生的辯證理解范圍,恐怕是不太合適的。
八、篡改、杜撰、偽造:西化是刻意還是無意?
我們知道,愛國、革命故事,一直是小學語文的核心主題,但是由于這兩大主題的特定內涵,西化處理的操作空間不大。但是,人教版教材也有辦法。人教版在安排“愛國”主題單元學習時,有三大手法,第一,簡化處理,只安排兩個單元;第二,將一個單元放在識字階段,即二年級上冊,這階段重點是識字,而不是內容吸收;第三,另一單元的重點文章安排一篇懷念民國的文章。
人教版安排“革命先輩”主題單元學習時,也有三大手法,第一,簡化處理,歌頌革命先輩和英雄人物的精讀文章僅僅7篇;第二,部分文章移到識字階段,前述7篇精讀文章,有2篇安排在一年級(識字階段);第三,空洞化處理,如開國領袖毛澤東專題,精讀兩篇,一篇是詩歌,一篇是講開國大典,毛澤東本人的形象十分空洞。該單元另外兩篇《青山處處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毛澤東形象比較豐滿,具體講毛澤東熱愛人民群眾、為人民事業犧牲長子的高貴品質與寬闊胸懷,均為略讀。
人教版在“品質”、“智慧”等各個主題單元進行西化處理,是刻意為之。編寫組通過篡改、杜撰、偽造等方式,造成西化的既定事實。
如《藍色的樹葉》一文,該文講述了中國孩子自私自利、勾心斗角的故事,但這原本并不是中國故事,而是出自烏克蘭作家瓦·奧謝葉娃作品,原文主角是外國人,名字分別為卡佳與蓮娜,卻被改寫成中國人名:林園園和李麗。
吊詭的是,同樣是奧謝葉娃的作品《三個兒子》,是對外國孩子優良品質的贊美與歌頌,人教版卻沒有將其改寫為中國人名,而是保留了外國形象,選進二年級下冊第23課。
更為吊詭的是,人教版還會進行逆向篡改。經典的中國古代寓言,韓非子《矛與盾》,被改寫成一篇外國文章《矛和盾的合集》,原本體現中國古人辯證思維的經典故事,卻成了歌頌外國從古代到現代、從古人到今人,都很聰明智慧的文章。
人教版不單通過篡改、造假來歌頌西方白人,還會通過篡改歌頌日本。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原本是個朝鮮的寓言故事,歌頌小孩誠信,主角原名宋金,卻被改成一個日本人名“雄日”,配圖中孩子形象頭上包著白色布條,明顯是日本人形象。在日本文化中,白色被賦予男性的、獻身的、勝利的等含義。
可見,哪個故事選擇怎樣的人物形象,是經過教材編寫組精心設計的。《藍色的樹葉》一文,實際上是12個品質教育單元中唯一一次出現虛擬的中國小孩人名,這個虛構的、篡改的故事卻是用來貶低中國小孩。相比之下,教材有許多虛構的故事贊美外國小孩,如《燕子專列》,偽造故事歌頌外國孩子,講述瑞士小姑娘貝蒂“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如《我不是最弱小》,虛構外國小孩薩沙的故事,“激勵我們每一個孩子挺起腰板”(教師用書語);如《檢閱》,虛構外國孩子博萊克的故事,“洋溢著濃濃的現代意識和人文關懷:要自尊、自強,要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平等權利,使學生在閱讀時初步感受到這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用書語)。
為歌頌白人把篡改、偽造做到極致,當屬《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此文出自《西雅圖的天空》,原文核心是對白人種族屠殺、破壞環境的控訴,卻被教材編寫組刪得一干二凈,又改寫得面目全非。白人對印第安人的屠殺和掠奪史,對印第安土地的破壞史,變成了印第安人主動“放棄”和“轉讓”,變成了白人“善待”環境。
人教版教材部分文章隱含極端錯誤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如人教版教材編寫組頻頻把歌頌民國的文章編入教材,同時,也把丑化新中國的文章選入教材。在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中,新中國前三十年,是這樣的:貧窮灰暗,“極其瘦弱”、“脊背彎曲”的母親在“噪聲震耳欲聾”的紡織工廠里像奴隸一般工作。這樣的描述來自五年級課文《慈母情深》。
相較于新中國的“黑暗”童年,人教版在歌頌“美好童年”時光的時候,卻大量采用民國的童年記憶:
民國“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樣的美好,它可能有一點單調,但是有了駱駝隊,有了清脆的鈴鐺聲,有了對駱駝隊的思念,一切又變得妙不可言。”(教師用書語)
民國時期童年是:“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滿了生命的氣息。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鳥是自由的,蟲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氣里彌漫著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這自由是她童年快樂的源泉。”(教師用書語)
這樣的教材,是否值得反思和檢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