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今年86歲高齡,研究雜交水稻50余載。中國新華社稱其解決了中國食物供給的安全性問題。袁隆平于2016年10月3日在香港獲頒2016年“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持續發展獎。在香港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響應“雜交水稻是轉基因水稻”的質疑,并表示雜交水稻和轉基因完全不同。以下是袁隆平接受BBC中文網記者趙雅珊采訪實錄。
袁隆平:我下個目標,就是我在“90前”,我今年86歲,到90歲前,嗯就是下一個目標(趙雅珊:每公頃17噸)就是17噸,我們說15噸已經是世界記錄了,16噸已經遙遙領先全世界,17噸更是不可能想象的,16噸是個什么概念?我跟你講,就是1公頃是1萬平方米吧?1平方米要產1.6公斤的稻谷,這么一個沙發就是1平方米,這個1平方米要產1.6公斤的稻谷呢!
趙雅珊:您之前的觀點說,轉基因水稻推廣要慎重?
袁隆平:對,為什么呢?這個轉基因不能一概而論的,它是什么基因?有些基因是抗病抗蟲的,我們叫BT基因,毒蛋白基因。蟲吃了要死,人吃了怎么樣呢?大家心里很擔心,這可以理解。又不能拿人做實驗,只拿了個小白鼠來做實驗。是啊,小白鼠吃了沒有問題,那人是人啊,所以對這些帶病帶毒的就是毒蛋白基因,我們非常慎重。在人里面做實驗,它是有遺傳性的,當代吃了沒有問題,但你下一代是不是有問題呢?所以說,我可以做為志愿者為了科學獻身,我去吃,但是我現在八十多歲了,沒有生育能力了,我吃了沒問題,那下一代呢?我不可能生產下一代,要不是這樣,號召年輕人,有生育能力的去吃,要他志愿為科學獻身。
趙雅珊:我們做為門外漢不了解雜交水稻,雜交水稻與轉基因水稻有什么區別。
袁隆平:完全不同,我們雜交水稻完全不是轉基因,完全不同的事。它是由兩個遺傳性完全不同的品種,同時優良性狀互補。比如有一個穗子很大,籽粒很小,但是另外一個品種籽粒很大,一個籽粒很多,一個籽粒很大,這個雜種它又多又大,這個就是雜種優勢。
附:李昌平致袁隆平老師的一封信公開信
(注:此文為2011年舊文)
尊敬的袁老師,您好!
我是一位從事“三農”問題研究的學生,也是您忠實的粉絲。
您是當之無愧的雜交稻之父,13億中國人能夠吃飽飯的第一功臣。
您80高齡了,還在繼續攀登雜交稻的新高峰,我相信您一定會研究出更高產的雜交稻新品種。可我卻希望您老在有生之年放棄雜交稻新高峰的攀登,轉向培育常規水稻品種。您可能以為我這后生胡言亂語,但請您聽我把話說完。
我之所以勸您老在有生之年放棄繼續攀登雜交稻新高峰,轉向常規水稻品種的培育,主要基于這樣幾個理由:
第一,國家安全需要常規種子,民族安全需要常規種子。現在的種子發展趨勢是雜交化、轉基因化,種子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子了。
育種科學家和種業資本家們為了獲得種子壟斷收益,一直在不遺余力的消滅農民的常規種子。中國農民幾乎沒有任何一粒屬于自己的真正意義上的種子了。我這段時間在北京市平谷區的一個村子里種3分地,幾乎在種子公司買不到一粒常規種子,都是斷子絕孫的“種子”。我因此感到很不安。農民沒有自己的種子了,假如有一天,出現了某種特殊情況,譬如種子基地或種子倉庫被“恐怖分子”襲擊了,或播種后出現大面積天災導致必須補種,等等,農民種什么呢?中國人吃什么呢?這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安危。
第二,從節約肥料和綠色農業的角度考慮,中國需要常規種子。一般的常規(稻)作物,雖然產量比雜交(稻)作物低15-20%,但是,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我國雖然用全球7%耕地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卻使用了全球35%的化肥。我國鉀肥自給率15%,磷肥只能用30年了,N肥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您現在培育的超級稻,產量雖然很高,但需要投入的肥料、農藥等也是同步上升的。
第三,常規農作物(稻)也能高產,也可保障糧食安全。我上世紀90年代在湖北監利縣周溝鄉任鄉黨委書記的時候,當地有個姓胡的農民選育過一個常規中稻品種,人們都叫該品種為“胡選”,產量和雜交中稻“汕優63”差不多,畝產1200斤左右。“胡選”1畝地也只需2-3斤種子,且種子可連續使用多年,因為產量高、用種少,當地農民也把“胡選”叫“稀插”。 “胡選”深受監利農民歡迎,在監利中部地區占據主流位置10年不衰。只可惜,由于所有的種子研發部門都追求雜交種子壟斷利潤,都視“胡選”為眼中釘、肉中刺,在我調離周溝鄉后,再沒有政府投入經費對“胡選”提純復壯,“胡選”在1999年后被雜交稻消滅了。另外,我1993-1996年在周溝任書記的4年里,雙季稻面積達到70%,多個常規早稻品種單產也能過千斤/畝,早晚兩季過1噸/畝。全國18億畝耕地,如果有5億畝噸糧田,就是10000億斤(2010年全國糧食總產為10900億斤),足夠養活13億中國人。
第四,農民自主應對自然災害需要常規稻種子。我的家鄉湖北監利經常受水災,記得1997和1998連續兩年中稻淹水,水退后,災民們都是用自家的常規早稻“翻秋”(把早稻當晚稻種)自救,1畝翻秋稻也能收500斤左右,解決災民的口糧沒有問題。2010年,我的家鄉也有一定面積的中稻淹水了,但由于農民沒有了常規稻谷,災后的稻田最終只能撂荒,等吃政府救濟糧。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每年都頻繁發展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自然災后,農民補種自救是最有效的抗災,不能消滅農民自己的常規種子啊!
第五,農民懷念自己的常規稻種子。上個世紀80年代,雜交稻還沒有普及,農民家家戶戶都有常規種子,那個時候3斤稻谷換1斤雜交稻種子。現在差不多是20斤稻谷換1斤雜交稻種子,且只能種一季,不能留種。我依然清晰的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農民用2斤稻谷可以換得1斤常規稻種子,而常規稻種子可以連續種3-4年。加微信yes1001129,看猛料。雜交稻種子雖然增長,但隨著農民常規種子的消滅,其價格越來越高,導致農民增長很難增收。
第六,在袁老師您的帶領下,中國攀登雜交種子新高峰的后來者趨之若鶩,無窮無盡。現在千千萬萬的育種專家們又在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的帶領下踏上了攀登轉基因種子高峰的征程。袁老師,您的粉絲我以為,以您老人家為代表的育種科學家群體,雖然為人類的食物安全做出了不朽的豐功偉績,但也有可能因為追求壟斷商業利益而剝奪農民的種子主權,最終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袁老師,您的粉絲我建議您老人家在您的有生之年,帶頭把種子主權還給農民,為農民多培育一些優良的常規種子。
袁老師,您為人類的食物安全做出的貢獻是彪炳史冊的,但您也可能是消滅農民種子主權的第一人,盡管您是無意識的。最近一些年,我國種子戰略、特別是轉基因種子戰略有點亂,13億人口的中國,需要您老人家回過頭去嚴肅思考國家的種子戰略。能不能立法規定:必須保留30%的常規種子;全國確立10個縣為常規種子種植區;國家設立種子糧庫(可做種子用的商品糧儲備庫)等等。
袁老師,我之所以給您寫信討論種子問題,而不是給政府部門寫信,是因為我覺得您老是個嚴肅的科學家,是個可以從商業戰車上從容走下來的科學家。很多政府官員和科學家做不到這點,我相信您能!
我是您的粉絲!您的粉絲希望您在500年后也依然是個偉大的科學家!
(來源:昆侖策網綜合編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
網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黑龍江日報》報道:龍江禁種轉基因有充分法律依據,獲得人民共識與支持!
2017-01-13我們的目標是17噸——袁隆平院士:雜交水稻和轉基因完全不同!
2016-12-3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