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進入正式的分析前,咱們先來看一段背景消息。
沙特日前處決了包括什葉派教士奈米爾在內的47名囚犯,此舉招致伊朗國內什葉派民眾的強烈抗議。伊朗示威者火燒沙特大使館,兩國沖突持續升級。1月3日,因駐伊朗使館遭受沖擊,沙特宣布斷絕與伊朗的外交關系,勒令駐伊朗外交人員48小時內離境。沙特盟友巴林和蘇丹隨即在4日相繼宣布與伊朗斷交,同一天,阿聯酋政府決定將該國與伊朗的外交級別從大使級降至代辦級,同時減少伊朗在該國的外交人員人數。4日晚,聯合國安理會強烈譴責伊朗人對沙特使館的攻擊,卻沒有提此事的導火索——沙特處決奈米爾。5日和6日,科威特和卡塔爾外交部相繼宣布召回各自國家駐伊朗大使,抗議伊朗示威者對沙特使領館沖擊事件。
說實話,對于沙特和伊朗的此次糾紛,筆者個人的看法非常明確,那就是……對沙特來說,薩達姆倒臺的報應來了。
那么,筆者為何會這么說,這里面又有哪些門道呢?
接下來,就讓筆者針對這個問題,來給大家好好說道說道。
一提到薩達姆政權的垮臺,大家第一時間肯定會想到美國,覺得美國才是薩達姆倒臺的罪魁禍首
但筆者要告訴大家,壓垮薩達姆政權的最后一個稻草,的的確確是美國,但讓薩達姆政權陷入崩潰的真正元兇,卻是沙特。
眾所周知,薩達姆政權垮臺的開端,乃是始于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
那么,薩達姆為何會不顧“兄弟之情”,悍然入侵科威特呢?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薩達姆會選擇入侵科威特,一共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債務危機引發矛盾。
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因為連年打仗,所以欠了一些阿拉伯國家債務,其中欠科威特的債務為140億美元。對此,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組織減少石油產量,提高石油價格,以利于其償還債務。但讓伊拉克沒想到的是,科威特不但沒有減產,反而提高了產量,進而造成油價下降,而從隨后的局勢發展來看,科威特會這么做,分明是在趁火打劫,希望以此為籌碼,來迫使伊拉克解決它們之間的領土爭執。
第二個原因,歷史遺留問題。
熟悉中東歷史的網友想必都清楚,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科威特是隸屬于伊拉克的一個自治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占領科威特并促使其獨立,但是伊拉克始終沒有承認科威特的獨立地位。
第三個原因,被美國忽悠了。
眾所周知,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乃是當時的地區強國。兩伊戰爭時,美國更是站在了伊拉克一方,所以當薩達姆在入侵科威特前通報美國,并得到美國的模糊回復后,立刻便誤判了形勢。
至于接下來發生了什么,相信大家都清楚……
說實話,在筆者個人看來,以上三個原因中,第一個原因乃是導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直接原因,第二個原因乃是歷史原因,至于第三個原因,則屬于“助燃劑”。
這其中,又以第一個原因最為重要。
至于為何如此,原因并不復雜。
相信關注中東局勢的網友都清楚,科威特背后的老大,一直都是沙特。
換言之,科威特當時的相關動作,其實都有沙特的影子。(其實,大家只要仔細想想就能明白,如果沒有沙特暗中支持,當時的科威特又怎敢那般往死得罪伊拉克?)
不過如此一來,問題也就來了。
眾所周知,兩伊戰爭時,伊拉克跟伊朗打得可謂異常慘烈,正因如此,薩達姆一直認為他是阿拉伯世界的英雄,是他為阿拉伯世界抵抗了波斯人的入侵,正因如此,那些阿拉伯國家理應幫他分擔債務,就算不打算分擔債務,也應該創造良好條件(比如拉抬油價),幫助伊拉克還清債務,并恢復元氣。
說實話,伊拉克當時欠科威特的140億外債看著很多,但對財大氣粗,窮得就剩“錢”的沙特和科威特來說,這點錢真的不是什么大事。
要知道,之前有個沙特王子可是一口氣裸捐了數百億美元。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單單一個王子都能富成這樣,沙特王室到底多有錢可想而知。
換言之,伊拉克當時的訴求,對沙特和科威特來說,其實很容易解決。
可結果呢?
在沙特的支持和縱容下,科威特不但沒幫伊拉克,反而趁火打劫,希望以此為契機逼迫伊拉克就領土問題向其讓步。
試問,面對這種情形,伊拉克焉能不怒?
如果大家還不明白,可以看看史泰龍當年演的《第一滴血》。
在那部影片中,“蘭博”回國之前,本以為自己是國家的功臣,可最終的結果,卻是被人無視,甚至虐待。
正所謂“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尊嚴被踐踏后,“蘭博”選擇了爆發。
縱觀當時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又何嘗不是如此?
所以,在得到幕后老板美國的模糊答復后,伊拉克隨之“爆豆”,并正式入侵科威特。
正因如此,對科威特的悲慘結局,筆者是一點都不同情。
什么叫“主動作死”,科威特當時的做法就是。
所以在筆者個人看來,科威特之所以會被入侵,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之所以會被搞垮,真正的幕后黑手并非美國人,而是……沙特!
那么,沙特有這么做的理由嗎?
在筆者看來,答案是……“有”!
因為在沙特看來,科威特其實是他的領地,而薩達姆一直認為科威特屬于伊拉克,這無疑等于觸犯了沙特的核心利益。
而證明這一點的最有力證據,就是去年8月初,因為油田爭端,沙特阿拉伯國防大臣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相關表態。
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揚言沙特會進攻并占領科威特,他聲稱根據歷史文件,不僅海夫吉油田,而且整個科威特都是沙特領土的一部分。”
怎么樣,大家現在明白了吧?
對于科威特,沙特其實早已看做“禁臠”,而當時的薩達姆政權,因為一直認為科威特乃是伊拉克的一部分,毫無疑問等于觸犯了沙特的核心利益。
面對如此情形,沙特不黑伊拉克才怪?
所以大家不難發現,伊拉克戰爭中,給美國攻打伊拉克大開綠燈,并積極充當“帶路黨”的國家不是別人,恰恰就是沙特!
哪怕因為此舉,有可能導致伊拉克這堵阻擋伊朗擴張的“城墻”會徹底垮塌,沙特亦是義無反顧的做了。
可惜,沙特并沒有意識到,他雖然陰垮了伊拉克薩達姆政權,但與此同時,亦為他自己埋下了一顆大炸彈。
而今時今日,薩達姆政權倒臺的報應終于來了。
眾所周知,沙特和伊朗此次糾紛的導火索,乃是什葉派教士奈米爾被處決。
那么,奈米爾到底干了些什么,會讓沙特非殺他不可呢?
接下來,咱們來看幾段背景資料。
1960年,奈米爾出生在沙特阿拉伯的一個什葉派村莊。
奈米爾曾赴伊朗和敘利亞學習,于1994年回到沙特,因為宣揚宗教自由和反對沙特王室,而與沙特當局關系緊張,卻受到什葉派歡迎。他本人也曾受到情報部門的多次約談。并多次被捕。
在2004年和2006年,奈米爾曾被沙特當局逮捕,但遭拘留時間都不長。
2011年,中東局勢動蕩之時,奈米爾公開發聲,支持沙特反政府示威者,并希望通過和平方式,結束沙特王室統治。
奈米爾2012年被捕,被捕時身中多槍。
2014年10月,沙特當局以沙特國內尋求“外國干預”等罪名,判處其死刑。
怎么樣,大家發現端倪沒?
說實話,在筆者個人看來,奈米爾之所以會死,其分界點,正是2011年那番希望結束沙特王室統治的公開表態。
其實,大家只要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在這之前,奈米爾雖然曾多次被捕,但都是有驚無險,平安獲釋,而到了2012年,再次被捕時,則身中數槍。
換言之,這個奈米爾2012年就該死掉的,“身中多槍而未死”,只能說明他當時運氣好得過分。
而通過前面的背景資料,我們不難得知,這個奈米爾有著非常深的伊朗背景,而其之所以會在1994年返回沙特,在筆者個人看來,其實跟沙特和伊拉克翻臉有著很大關系。
至于這里面的道理,亦并不復雜。
要知道,因為兩伊戰爭,伊拉克隨之成為了伊朗的頭號大敵。
如果沙特伊拉克沒有翻臉的話,那么奈米爾就算回到沙特,亦不會那么激進。
因為奈米爾如果選擇激進,必然導致沙特對伊朗戒心大增。
如此一來,為了牽制伊朗,沙特必然會在對待伊拉克的問題上選擇隱忍,進而大力支持伊拉克,而在得到沙特等國的大力支持后,伊拉克還會頭腦發熱入侵科威特才怪?
如果事情真變成這樣,那么顯然對伊朗大大不利。
可隨著沙特和伊拉克翻臉,一切就變得不同了。
因為被美國打殘,伊拉克給伊朗所能帶來的威脅隨之大減,如此一來,伊朗自然可以毫無顧忌的去算計沙特,而不用擔心沙特會再次通過支持伊拉克來牽制自己。
換言之,沙特因為當初的一己之私,在跟伊拉克翻臉后,便為伊朗毫無顧忌地陰他埋下了禍根。
說實話,如果放在以往,伊朗的這種小動作雖然對沙特有威脅,但還稱不上致命。
但隨著美國在去年年末徹底放開原油出口禁令,一切便不同了。
說到這,有些網友想必要問了:“美國徹底放開原油出口禁令,應該是沖著俄羅斯去的吧?”
對于這個問題,其實在去年的相關文章中,筆者便已給出答案。
在筆者個人看來,美國這種做法不僅是沖著俄羅斯去的,更是沖著所有產油大國去的。
說得更直白些,那就是……美國這種做法乃是“地圖炮性質”,對美國來說,他能吃掉誰,就會吃掉誰,哪怕目標是他的盟友!
如此一來,沙特的日子能好過才怪?
要知道,能源出口雖然是俄羅斯的重要經濟支柱,但并非唯一經濟支柱。
換句話說,在咱們中華家支持的大背景下,國際能源價格持續走低是打不垮俄羅斯的,只會逼著俄羅斯加速進行經濟轉型。
俄羅斯能轉型,沙特能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其實大家都明白,一旦石油出口賺不到錢了,就沙特所處的那個地理位置,用不了幾年,沙特就會沒落。
所以,當美國徹底放開石油出口限制后,便意味著沙特王室的好日子要到頭了。
沙特生產石油的成本固然便宜,但石油價格持續走低的話,必然要令沙特的財政收入大幅縮水,進而嚴重影響沙特的經濟狀況。
如此一來,沙特在未來破產并非不可能的事。
事實上,從網上近期傳來的消息看,沙特當下的經濟狀況已然很不妙!
而沙特的經濟一旦撐不住,社會必然動蕩,到時候只要有人暗中推動,沙特王室很可能就會丟掉對沙特的統治權。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一旦沙特王室丟掉了對沙特的統治權,以沙特王室的富足,能不招人垂涎嗎?
換句話說,一旦沙特王室丟掉對沙特的統治,沙特王室的結局絕對會非常非常悲慘。
所以,公開表態要沙特王室下臺的奈米爾必須死。
至于挑起中東教派沖突,其對沙特王室的好處亦不言而喻。
首先,可以轉移國內矛盾,進而降低國內爆發反對王室統治動蕩的可能。
再者,可以通過教派沖突,把油價炒上去,油價高了,沙特的困境自然迎刃而解。
說到這,大家想必已能對當下的沙特伊朗糾紛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了吧?
沒錯,沙特之所以不顧中東反恐大局,也要一意孤行,說穿了,就是為了自救。
所以,大家別覺得沙特伊朗爆發軍事沖突的可能不大,恰恰相反,如果油價近期跌得太狠,沙特絕對會主動找茬尋戰。
如果伊朗亦選擇“針鋒相對”,那么中東爆發教派戰爭絕對是一樁大概率事件。
好了,有關沙特伊朗糾紛的問題,今天就講這么多。
接下來,咱們再來說說沙特伊朗此次糾紛對當下“四大棋手”的影響。
首先,咱們來說說對歐盟的影響。
毫無疑問,歐盟已然把主動挑起事端的沙特恨得牙癢癢。
至于這里面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
要知道,當下的歐盟已然被中東難民問題搞得焦頭爛額。
而一旦中東爆發教派戰爭,不但打擊ISIS的行動會受影響,更會導致大量難民蜂擁逃向歐盟。
這對歐盟來說,絕對是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大家不難發現,對沙特處決奈米兒一事,歐盟的態度非常負面。
而對俄羅斯來說,沙特此舉無疑會讓其樂瘋。
至于其中的道理,亦不復雜。
就像筆者前面分析的那樣,沙特挑起中東全面教派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在危機時刻把油價拉起來。
而這個結果對同為產油大國的俄羅斯來說,顯然是重大利好消息。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中東動蕩讓歐盟的狀況雪上加霜,那么歐盟跟俄羅斯緩和關系的可能就越大。
換句話說,中東如果爆發全面教派沖突,俄羅斯得到的好處最起碼會有三個。
第一;2016年的軍售目標很容易就會實現,這對俄羅斯經濟來說顯然是一個利好因素。
第二;如果因為戰爭爆發,油價被炒起來,俄羅斯的經濟困境馬上就會得到緩解。
第三.如果因為戰爭爆發,進而嚴重影響到歐盟,那么俄羅斯將有很大可能借此機會緩和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而徹底走出歐美對其制造的外交孤立。
至于對美國來說,則是喜憂參半!
美國憂的一面自不用多說,正像筆者前面分析的那樣,沙特挑起中東全面教派戰爭,很可能就會成為俄羅斯解套的契機。
俄羅斯一解套,美國不哭死才怪。
所以大家不難發現,面對沙特的相關舉動,美國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呼吁沙特伊朗兩國緩解緊張局勢。
說穿了,讓俄羅斯趁機解套這種局面,美國是絕對不想看到的。
而喜得一面,則是讓美國找到了撕毀“伊核協議”,進而重新制裁伊朗的可能。
其實,美國想要撕毀協議,并非沒有端倪可尋。
據美媒報道,日前,白宮方面主管國家安全事務的第二把手本·羅茲表示,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對伊朗實施制裁措施。制裁的原因,是伊朗的彈道導彈項目。
據報道,本·羅茲表示,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宣布新一輪制裁都針對哪些方面。
伊朗總統魯哈尼日前令伊朗國防部長擴充該國的導彈研究項目,視美國有可能實施的新一輪制裁于不顧。
怎么樣,大家看明白了吧?
正像筆者之前相關文章中說得那樣,美國當下的政治信用已經無限趨近于零,而從羅茲的那番表態來看,美國顯然已經有意再對伊朗實施制裁。
如此一來,只要伊朗對沙特的挑釁作出過激反應,美國不趁機撕毀《伊核協議》才怪?
不過就在此時,朝鮮的氫彈“恰好”爆了,《伊核協議》的得來不易和珍貴程度立刻就被無限放大。
面對這種情況,美國想要在《伊核協議》上做手腳,估計就要好好尋思尋思了。
最后,再說說此事對咱們中華家的影響。
在筆者個人看來,此事對咱們中華家的影響并不大。
至于原因,一共有三點:
第一;咱們中華家在中東沖突中,一直都是低調的不能再低調,所以此次沙特和伊朗糾紛,咱們的外交部只要繼續“念經”,充當隱形人就行。
第二;當下的國際原油市場乃是“買方市場”,所以不論是沙特,還是伊朗,只會求著咱們中華家買油,而不是用“賣油”一事來逼迫咱們表態。
第三;咱們中華家早已在新能源領域進行了布局,而且這種布局并沒有受到低油價的影響,換言之,一旦油價漲起來,固然會對咱們的經濟造成一定沖擊,但與此同時,亦會成為咱們中華家新能源產業徹底崛起的助燃劑。
而一旦咱們的新能源產業徹底發展起來,以后的國際油價想重新恢復到天價程度都不可能。
說實話,在筆者個人看來,沙特當年陰掉薩達姆政權,其做法其實非常缺乏遠見。
如果薩達姆還在,伊拉克便不可能由什葉派掌權,沙特的地緣安全形勢亦不會像當下這般嚴峻;而有了薩達姆的牽制,沙特國內,亦不會被伊朗猛摻沙子。
當然,現在說啥都晚了,總而言之,“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