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 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體現發展的價值取向,決定一個政黨的發展觀和根本宗旨。我們黨來自人民、服務人民,黨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
■ 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僅來自于共享,更來自于共建。幸福不會從天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各級政府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弘揚勤勞致富精神,激勵人們通過辛勤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生活,使改善民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
■ 深入踐行共享發展理念,要求我們關注各種“腸梗阻”現象,深化政策執行過程的體制機制改革與建設,減少政策代理的層級和扭曲的空間,促進人民群眾對政策信息的精準了解,真正發揮政策的正能量,把好事做好。
■ 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中推動經濟建設、促進經濟增長。解決民生問題,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不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全可以帶動投資、增加供給,培育新的增長點,拉動經濟增長。
■ 抓民生也是抓發展。改善民生,經濟發展是前提,離開經濟發展談改善民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要牢牢抓住發展這個根本不動搖,通過發展打牢民生的基礎。
【編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抓好民生這個為政之要,擴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民生時刻放在心頭、扛在肩上,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出發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為此,我們編發這組文章從不同方面予以解讀。
牢牢把握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放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開創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互動的新境界,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提升。發展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喚起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必將激勵億萬人民群眾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
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體現發展的價值取向,決定一個政黨的發展觀和根本宗旨。我們黨來自人民、服務人民,黨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回答了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問題,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織牢民生保障網、推進共建共享發展等方面打響一系列戰役,書寫了社會主義大國改善民生的嶄新篇章。
脫貧攻堅戰全面展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堅持精準幫扶與區域開發緊密結合、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采取超常措施,拿出過硬辦法,匯聚各方力量,攻克脫貧難關。2013—2015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超過4000萬人,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量。我國成為世界上減貧成效最明顯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2015年底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吹響了向貧困發動總攻的“沖鋒號”。各級政府在經濟增長和財政收支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大幅增加扶貧資金投入,去年中央和省兩級投入超過1000億元,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增長43%,省級扶貧資金投入增長56%。各級黨委政府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層層落實責任,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多措并舉,扶貧攻堅戰成效顯現,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
民生保障網織密織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民生優先,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持續加大民生投入,不斷深化養老、醫療、教育等領域改革,民生事業持續改善,民生保障網越織越牢。就業保持平穩。出臺新的就業創業政策,扎實做好重點人群、重點地區的就業工作,就業形勢連年好于預期,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2%,為近年來最低。教育更加公平。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持續超過4%,2016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4%,普及程度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重點高校招收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人數增長21.3%,全年資助各類學校家庭困難學生8400多萬人次。收入持續增加。2013—2015年,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實際增長6.8%和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城鎮居民,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3%,居民收入增速與GDP增長保持同步。社保覆蓋面擴大。國家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看病更加方便。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提高財政補助標準,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基層醫療服務明顯改善,初步建立了分級診療的政策體系,符合規定的省內異地就醫可直接結算。居住不斷改善。2013—2015年,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計建成超過1800萬套,特別是棚戶區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綜上所述,民生領域“難點”開始破解、“底線”加緊筑牢、“保障網”更為堅實。
推進共建共享發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僅來自于共享,更來自于共建。幸福不會從天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各級政府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弘揚勤勞致富精神,激勵人們通過辛勤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生活,使改善民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共建共享發展不僅要做大“蛋糕”,還要把做大的“蛋糕”分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不斷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實現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著力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各級政府還通過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新生代農民工技能提升計劃,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舉措,為人人都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創造條件。
深入踐行共享發展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洪大用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其中,共享是重要內容,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樹立共享發展理念,就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深入踐行共享發展理念要求更加關注增進老百姓的獲得感。一是在設計和制定促進共享發展的各項政策時,要高度重視精準識別人民群眾的客觀需求,注重瞄準機制建設,突出政策的精準化。我國幅員遼闊,人口規模巨大,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有著很大差異。即便是同樣一群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方面和不同情境下,往往也表現出差異化的需求。我們制定政策需要充分考慮到社會需求的差異化、多樣化,努力避免簡單施策。一方面,我們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開展調查研究,特別是發展和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促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為深入分析和精準識別差異化的社會需求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我們要重視政策組合,提供多樣化的政策菜單,將粗放單一的政策轉換成精細化政策包,以適應和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二是在制定和實施各項政策時,要特別注意政策之間的協同和配套,要打出組合拳,提高政策之間的耦合度,織密政策之間的耦合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建設要“在體制機制、制度政策上系統謀劃”,系統性是政策設計和執行的客觀要求。實踐證明,單項突進的政策往往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會走向政策目標的反面。比如說,我們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設計時,如果沒有配套的激勵保障對象參與社會、勞動自立的政策設計,最低生活保障就有可能導致保障對象的制度依賴,出現所謂“養懶漢”的情況;如果沒有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終也將不堪重負。三是要高度關注政策資源傳遞的體制和機制因素,關注其遞送過程,努力做到頂層設計與落地生根的統一。一項政策只有很好地落地,將資源有效地傳遞到需求者那里,才能增進需求者的獲得感。目前,我們已經出臺了大量的促進共享發展、保障改善民生的政策。深入踐行共享發展理念,要求我們關注各種“腸梗阻”現象,深化政策執行過程的體制機制改革與建設,減少政策代理的層級和扭曲的空間,促進人民群眾對政策信息的精準了解,真正發揮政策的正能量,把好事做好。四是要高度重視發展專業化的政策效果評估。共享發展不是口頭說說的,關鍵要看政策效果,要看老百姓的獲得感如何。只有老百姓看得到、拿到手的紅利,才是真實可感的紅利。大體而言,施政是一個從政策設計、執行、反饋到改進的持續過程,其中科學評估和正確反饋是促進政策不斷完善、改進政策效果的關鍵環節。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任何一項政策,除了其預期達到的功能之外,還都存在沒有預期到的潛功能,其中甚至有與政策預期功能相悖的反功能。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全面的功能評估和分析,是擴大政策正功能、識別政策潛功能、糾正政策反功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評估老百姓獲得感的必要之舉。
深入踐行共享發展理念要求抓緊補齊民生短板。一是要抓緊消滅貧困這塊短板,實現絕對貧困人口的全部脫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前我國還有幾千萬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殊性,脫貧難度非常大。雖然我們可以借鑒此前積累的工作經驗,但是,我們更需要創新扶貧模式,實施更加精準的脫貧攻堅工程,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特別是要加大和優化投入,落實脫貧責任制,將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五個一批”工程落到實處,務必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時,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二是要織密織牢最基礎的社會安全網,補齊基本公共服務這塊短板。特別是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面向全體居民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核心的社會救助制度,發展社會救助體系;要加快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有效防范人民群眾的疾病、年老和各種意外風險;要抓緊落實《“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以涵蓋教育、勞動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清單為核心,強化公共資源投入保障,努力到2020年,使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續取得新進展,總體上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三是要著力優化社會結構,縮小貧富差距,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補齊社會結構失衡的短板。我們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要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規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要有效執行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保護合法收入,規范隱性收入,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穩步推進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形成。
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楊偉民
2016年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研究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等六個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這次會議研究的問題,看起來似乎是小事,其實不然,蘊含著習近平總書記深邃的為民思想。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涵,對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至關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促進經濟增長固然重要,但如果各級地方政府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出發點或主要關注點單純放在增長速度上,經濟工作的重心、政策支持的重點都放在保持一個本地區的底線增長速度上,則是片面的。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更多從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還是單純從加快增長出發,是兩種不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涉及如何認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關系問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內容。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不等于單純追求速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根本目的是為了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了在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產品的需要。因此,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要通過發展奠定實現黨的宗旨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體現了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人民為中心統一起來的重大思想。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思想上、行動上把二者統一起來而不是對立起來。
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中推動經濟建設、促進經濟增長。解決民生問題,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不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全可以帶動投資、增加供給,培育新的增長點,拉動經濟增長。習近平總書記早就指出,我國新的增長點不但有,而且大量存在、潛力巨大。新的增長點就在我們身邊,蘊含在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當中。比如,我國畜禽養殖產生的糞污是當前農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的地方為了自己一方水土的干凈,就不準養豬了,一禁了之,不是辦法。既發展好畜禽養殖、滿足老百姓吃肉的需要,又處理好污染、滿足老百姓對優良環境的需要,不是沒有出路。目前我國一些規模化養殖企業和環保企業、新能源企業,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沼氣,在此基礎上提純生物天然氣,已經摸索出一條比較成熟的技術路線。全國畜禽養殖每年產生糞污38億噸,看起來是污染源,處理好了就是重要資源,可以變廢為寶。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不僅可以改善環境質量,帶來生態效益、民生效益,也可以形成新的產業,帶來經濟效益,帶動經濟增長。其他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解決好了都具有這樣的效果。
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就是補供給側的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什么是短板,滿足不了需求的供給就是短板,就是人民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老百姓需要清新空氣,就要治理散煤取暖從而減少冬季污染物排放,這就要從源頭上擴大清潔能源供給并用于冬季取暖;老百姓需要優良的環境,就要解決垃圾圍城、垃圾圍村問題,就要建設垃圾處理設施,這就要從源頭上推行垃圾分類,對垃圾進行減量化,擴大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設施的供給;老百姓需要清澈的水源、干凈的耕地,就要解決畜禽養殖等帶來的農村面源污染問題,這就要在源頭上解決畜禽養殖糞污的資源化、清潔化處置問題,擴大沼氣及其生物天然氣提純設施的供給;老百姓需要安度晚年,提高晚年生活質量,就要在源頭上解決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問題,擴大品牌化、網絡化、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及其職業化護理人員的供給;老百姓需要租期穩定、價格合理的房子,就要在源頭上解決住房租賃市場混亂、房價過快上漲問題,擴大租賃市場房源和一、二線城市住宅供給;老百姓需要安全的食品,就要在源頭上強化食品生產、流通領域的監管,擴大安全食品供給,等等。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入手,從滿足需要出發形成的供給,是有效供給,不會形成過剩產能,是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完全吻合的。
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不只這六個,解決這六個問題也需要一個過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研究解決這些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是要給各地區各部門、給全黨做個示范、打個樣,究竟用什么樣的思想方法做好經濟工作,如何更科學地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如何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堅持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如果各地區各部門都能向黨中央看齊,樹立更多從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念及其工作機制,就會形成強大的正能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逐步解決問題,而不是積累矛盾。我們要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大思想,切實貫徹落實到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使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人民滿意、百姓認同。
民生工作既要積極作為又要量力而為
學習時報社副總編輯 楊英杰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檢驗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民生工作離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生工作面廣量大,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等特點。他強調,扎實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我們要一諾千金,說到就要做到。
這就要求我們積極作為。首先,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要找準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有條件的要抓緊解決,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其次,要全面深化改革,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各自作用,形成強大合力。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的力度,發揮好政府的保障能力和政策引導作用;另一方面,要發揮好市場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有效擴大教育、醫療、養老等資源供給。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三去一降一補”,從生產領域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時,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解決好民生問題,決不能虎頭蛇尾。
抓民生還要量力而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民生工作,不要貪多嚼不爛,不要狗熊掰棒子,眼大肚子小。解決民生問題,要同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既要積極作為,又要量力而為。
雖然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們取得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但無論取得怎樣的成就,我們都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工作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因此,做好民生工作,既要有熱情、有擔當,還要實事求是。改善民生不能脫離國情脫離實際,提不切實際的過高目標,甚至開空頭支票。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將收入提高建立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將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
脫貧奔小康,是當前最大的民生工程。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脫貧攻堅一定要扎扎實實,不要脫離實際隨意提前,這樣的提前就容易摻水。同樣,做好其他各項民生工作,也要扎扎實實,切忌好大喜功,把民生工程搞成面子工程、政績工程。
抓民生也是抓發展。改善民生,經濟發展是前提,離開經濟發展談改善民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要牢牢抓住發展這個根本不動搖,通過發展打牢民生的基礎。同時,要始終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回應人民群眾呼聲和期待,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當前,我們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基礎上,積極引導群眾對居家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文體服務、休閑服務等方面的社會需求,支持相關服務行業加快發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相得益彰。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是某個階段某個時期的工作,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我們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把發展硬道理更多體現在增進人民福祉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普京警告“有人采集俄公民生物資料”,背后是美國的驚天大陰謀?
2017-11-04蔡啟璧:新中國建國以來工業化發展歷史進程及現狀——誰說毛澤東時代的民生清貧?那是勒緊褲腰帶為國家的工業化奠基!
2017-01-1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