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世界有點亂,你的手機也許正在被這些事情刷屏——
在紛紛擾擾的各類沖突中,一條有關“合作”的新聞顯得頗為“低調”,然而,它卻直接關系到未來數十年間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
4月10日,在緬甸西海岸的馬德島港,聳立港口的兩條巨大卸油臂分別降下,與運載14萬噸原油的“蘇伊士”型油輪的輸油管口對接,油輪運載的原油開始向港口卸載,中緬原油管道工程宣告正式投入運行。
中緬原油管道工程是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的一部分,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在緬實施的先導項目。
盡管此前被擱置了兩年,但所謂“好事多磨”,新的輸油管道提供了除馬六甲海峽之外的、另一條從中東向中國輸送石油的管線。
資料顯示,中緬原油管道從緬甸西海岸的馬德島港開始,從西南-東北方向穿過緬甸,經云南省瑞麗進入中國境內。
中緬石油管道路線圖(大公網)
不過,這個消息一出,卻有網友認為,新加坡會因此“心情不好”。
“新加坡香(想)菇(哭)。”在臉書上,一位網友這樣寫道。
這是為什么呢?聽小編細細道來。
繞過馬六甲,新石油運輸路線將縮短1200公里
外界注意到,此次中緬原油管道工程正式投入運行,就在緬甸總統吳廷覺訪問北京之際。
來自新華社的報道,似乎已為這位緬甸總統的主要訪華成果埋下了伏筆。據報道,吳廷覺率領的訪華代表團有30多人,其中包括緬甸商務部長、建設部長和皎漂經濟特區管委會主席。
其中,皎漂經濟特區管委會主席的身份有點特別。皎漂灣畔的馬德島,正是中緬原油管道的起點。而皎漂港本身,則是2013年10月建成投產的中緬天然氣管道的起點(中緬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共同組成中緬油氣管道項目)。
資料圖片:2013年6月3日,緬甸若開邦皎漂的天然氣管道工程現場
4月10日,在中緬兩國元首的共同見證下,《中緬原油管道運輸協議》在北京正式簽署。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當天告訴媒體,中方已經在昆明附近建好煉油廠,準備開始加工中緬原油管道輸送的原油。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至此,早已建成兩年多的中緬原油管道項目,“開工運行”終于塵埃落定。
資料顯示,中緬原油管道從馬德島開始、經云南省瑞麗進入中國境內。其緬甸段全長771公里,設置站場5座,設計年輸量達2200萬噸。
這一新的輸油管道,對中國來說是條捷徑。相比通過馬六甲海峽的石油運輸線路,新管道大約縮短了1200公里的路程。
“中國是能源消耗大國,此管道將為中國進口原油開辟一條新通道,中東部分原油將無需經過馬六甲海峽直接到達中國,有助分散中國的能源風險。”新加坡《聯合早報》在其官微上寫道。
“運作得好的話,海上咱就不怕封鎖了”
一直以來,任何有關中國“避開”馬六甲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外媒的廣泛關注。
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是中國實施‘兩個海洋’戰略的關鍵。它可以在馬六甲海峽以及‘脆弱的’南海航線之外,使中國的能源供給多元化。”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北京一直擔心中國的能源進口過度依賴馬六甲海峽。除了當地猖獗的海盜行動之外,一旦中美關系緊張,美國海軍可以輕而易舉地掐斷中國的能源供應。”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稱。
保證能源安全對中國而言日益重要,美國彭博社在報道中表示,中國去年的原油進口量上漲了14%,是2010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
最早提出修建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構想的學者李晨陽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管道建成后,不僅可以保障中國能源安全,還將推動西南地區與大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合作。
在微博上,已經有不少中國網友在熱烈討論中緬原油管道對中國的重要意義——
資料圖片:中緬管道建設者讓緬甸馬德島居民用上自來水
“新加坡的心情?很不好”
“新的輸油管道將把中東的石油輸送到中國,使中國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降低三分之一。”早在2013年年初,《金融時報》記者便對中緬油氣管道項目作出了上述評估。
值得玩味的是,提及“馬六甲”三個字時,外界也總會相應地想到新加坡。這個馬六甲海峽邊上的“小紅點”,長期借助自身的地緣優勢,在中美兩個大國間游走。
事實上,近年來新加坡對中國在“馬六甲”附近的一舉一動,也格外“上心”。
去年10月,馬來西亞“皇京港”深水碼頭舉行了奠基儀式。該項目旨在超越新加坡,打造馬六甲海峽上最大的港口。當得知“皇京港”項目由中國企業承建時,新加坡媒體便坐不住了。
新加坡《海峽時報》發表了題為《中國在馬六甲港口計劃戰略意圖令人懷疑》的文章,并援引一些專家學者的話宣稱,馬六甲海峽存在戰略性因素,通常以經濟活動開始,然后海軍逐漸參與進來,因此令人懷疑中國此舉“是否與軍事而不是商業利益有關”。
“皇京港”項目效果圖
顯然,如果中國繞過被新加坡視為“戰略性存在”的馬六甲海峽,另辟蹊徑通往印度洋,那么新加坡的心情也可見一斑。
對此,中外網友“所見略同”。無論是在微博還是在推特、臉書,“新加坡地位越來越尷尬”成為網友們的共識。
這名外國網友說,中緬原油管道將影響新加坡和全球港口貿易
“目前,新加坡國內媒體沒有對中緬原油管道運行的消息作出什么表態,這說明,心情肯定不好。”一位旅居新加坡多年的華人學者表示。
來源:參考消息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