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習總書記的講話,令人振奮、震動。很多表達具有明確的現實指向,有新意,又直指根本問題,一針見血,并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進指明了方向。習總書記的講話中有哪些亮點,又有哪些“痛點”?
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第一個,就是直截了當地點明了“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并將之納入人才培養根本問題的范疇。習總書記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別看“為誰培養人”這簡單的五個字,意義卻非同凡響。它們揭開了教育的實質的面紗,捅破了高校神秘而高大上的“窗戶紙”。
說起高等教育,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教育專家,人們常說的,都是“培養有能力的人,培養面向國際的人,培養素質全面的人,培養專業過硬的人”等等。這些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但它們探討的都是對人的具體要求。古人云“文章千古意為高”,人才培養,也首先需要一個“立意”,這好比文章的主題、好比龍的眼睛、好比一個國家立國的宗旨,那就是:我們培養的人才,為誰而服務?
是為中國而服務,還是為美國華爾街而服務?是為大多數人民的利益而服務,還是為少數利益集團的利益而服務?是為共產主義理想而服務,還是為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服務?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服務,還是純粹為個人服務?
如果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出現了偏差,那么,人才的才華和專業性越高,起的反作用就越大。長期以來,忽略、淡化、回避、輕視“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恰恰是眾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動力不足、推力不夠、找不到發力點的根本原因。問題不在別處,而在于沒有意識到根本問題在哪。
為什么“為誰培養人”如此重要?顯而易見,如果不談“為誰培養人”,或愚蠢地認為“為誰培養人”都一樣,那么,就相當于把“優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而普世化。在這樣的邏輯下,取得臺大法律系本科學位和英美名校碩博學位的蔡英文,自然當是“社會精英”、“成功人士”;在這樣的邏輯下,梁頌恒、游惠貞這樣的具有一定知識背景和能力的青年人,也可以成為“大眾偶像”;在這樣的邏輯下,親美媚日的知識分子,因為是博士、教授,也可以堂而皇之地給公眾當導師。為日本、為臺獨、為反華勢力培養人才與為中國培養人才都是一樣的,只要“優秀”就行——這顯然是極其荒謬的。一個把自己的教育和才干用于搞民族分裂、辱罵和詆毀自己國家和人民的人,必將受到應有的懲罰,并永遠地被歷史唾棄。而忽視“為誰培養人”的高校,無論在教育方式上出多少新意、在教育內容上出多少價值,借鑒多少古今中外的先進成果,都是沒有靈魂的高校,因為根本點丟了。
周恩來總理少年時曾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中華崛起”這個正確的根本點,是周總理取得人生成就的首要因素,于是才能“邃密群科濟世窮”。魯迅先生曾指出,文學是“為了人生”的,而不是為了文學而文學,因此,他才能創作出推動時代進步、揭露國人思想現狀的偉大作品,因為他的發心是讓所有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以文學改造國民性,而不是自娛自樂。
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就是教育的初心,不忘這個初心,才能前進,否則,沒有方向的“前進”,可能恰恰是倒退,至少是迷失。
不忘根本點,中國高校才不會成為新時代的“留美預備學校”,把辛辛苦苦培養了十幾年的頂尖人才拱手送給西方國家及其利益集團;不忘根本點,高校學子才不會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個根源,恰恰不在學生,而在高校的立校之本與教育之魂。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