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筆者在觀察者網發表了一篇討論中藥衰落的文章《中醫毀于中藥,中藥毀于手工作坊?》,引起了一些討論。對于中醫藥話題,向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也只是拋磚引玉,能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就已經很好了。
說罷了中藥,今天筆者想來談談中醫的傳承問題。正如大家所見,近年來,雖然許多中老年人熱衷中醫,但中醫在某些范圍內的影響力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年輕人群中,特別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中,相信中醫理論的越來越少,看病首先去找中醫的也越來越少。哪怕是中醫界的資深人士,也對這種現象感到憂慮。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湖南省政協常委彭堅,最近還專門發表文章探討“為什么中醫會如此衰落?”【1】
某些中醫人士聲稱,中醫影響力下降是因為沒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這種說法純屬恩將仇報、倒打一耙。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一直受益于政府不遺余力的支持。即使領導人換了好幾代,這種格局也未曾改變。1955年,政府在全國范圍內調集名醫、成立了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前身),熱愛中醫的毛主席還接見了第一任院長魯之俊【2】。中醫的地位在“文革”時期得到進一步提升,作為“無產階級醫學路線”的一部分而暢通無阻。
后來,“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又被寫入1982年憲法第21條,使得支持中醫成為基本國策。在2016年,國家專門出臺了中醫藥發展的“十三五”規劃【3】;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中醫藥法草案二審過程中,建議添加“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藥事業發展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的條款【4】。中醫院校、中醫院、研究機構的規模不斷增大,有目共睹。毫不夸張地說,中醫的最大恩公就是政府。若無政府長期巨大投入,中醫恐怕不會是今天的局面。
毛澤東接見魯之俊
某些中醫人士則認為,中醫影響力下降是因為老中醫、好中醫越來越少;人才不繼則是因為傳統中醫那種師傅帶徒弟、手把手傳授的舊規矩沒有延續下來。他們認為醫學院校教育不如“師徒傳承”,主張通過“師徒傳承”直接獲得行醫執照、迅速壯大中醫的隊伍。不少外行覺得這種說法還有幾分道理,而內行卻很容易看出問題所在。
新中國的成立其實是“師徒傳承”與現代中醫教育的分水嶺,現代中醫教育的架構是在黨的領導下發展起來的:全國各地的中醫院校多成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首次開啟了系統培養中醫人才的格局。既然某些中醫的支持者認為年事已高、逐漸凋零的“中醫泰斗”、“國醫大師”們才代表中醫行業的最高水平,那么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正是那些“中醫泰斗”、“國醫大師”們年富力強的時候。為什么當時國家沒有鼓勵他們廣招門徒,而要成立中醫院校來培養人才呢?
興建新式中醫院校,恰恰因為深刻了解舊式師徒制度的嚴重弊病。在舊中國,舊式師徒制度不僅存在于中醫行業,還曾廣泛存在于手工業、服務業和文藝界。它的嚴重弊病在于事實上的人身依附關系,通常體現在這幾方面:
1. 師傅很少支付或不支付勞動報酬,造成對徒弟的嚴重剝削;
2. 師傅視徒弟為自己的勢力范圍乃至私有財產,妨礙徒弟的執業自由,甚至限制徒弟的人身自由;
3. 在非標準化、面對面的教育訓練中,私人關系常常是徒弟能否學到技術的關鍵。所以徒弟往往要為師傅承擔家務勞動,大量時間并非用來學習專業技能。【5】
并非每個師傅都像電視劇中的喜來樂那樣厚道,舊式師徒制度往往造成人身依附和嚴重剝削
正因為舊式師徒制度存在上述陋習和弊病,新中國在各個領域將其果斷廢除。例如,手工業作坊被改造升級為國營工廠,學徒工和組織安排的師傅都領國家工資,不存在人身依附關系。文藝界則成立了中國文聯,將私營班社改造為國家文藝團體,使昔日的“梅老板”變成了“梅蘭芳同志”;培養文藝人才的職責則由班社轉移到了文藝院校和國家文藝團體。中醫行業也經歷了相似的變革,舊式坐堂中醫被規模化的中醫院取代,帶有門戶之見的私人收徒則被公平錄取的中醫院校取代。
醫學院校的培養體系其實比“師徒傳承”先進得多,這得先從現代公立教育的理念談起。
現代公立教育體系源于普魯士學者洪堡在19世紀初推行的教育改革。由小學、中學、大學構成的3階段學校教育就是洪堡提出的,被世界各國所廣泛采納【6】。在洪堡的教育改革之前,歐洲國家也曾存在大量私學,類似于中國古代私塾。公立教育體系之所以很快取代了私學,是因為其設計理念具有明顯的優勢:標準化的體系能夠確保接受教育者在各階段不低于某個必要的水平。例如,初一的學生應該掌握代數中的因式分解,高二的學生應該掌握平面直角坐標系下的解析幾何。如果受教育者沒有達到必要的水平,要么遭受留級、要么拿不到畢業文憑。
私學無法解決受教育者良莠不齊的問題。在《紅樓夢》混亂不堪的賈氏義學里,即便混世魔王薛蟠整日胡鬧,做師傅的賈代儒和賈瑞敢不讓他畢業嗎?而現代公立教育體系能夠通過考試、實習、答辯等“質量控制手段”保證畢業生高于某個必要的水平,薛蟠之流沒有市場。
如果通過復辟“師徒傳承”來取代醫學院校的教育,將立刻凸顯出這樣的問題:現實中誰能保證每個中醫師傅都經得住利益和人情的考驗、絕不放松對徒弟的要求?徒弟要是賄賂師傅,或是找一堆利益相關方說情,師傅又當如何?醫學院校擁有比較透明的培養體系,相對而言反倒不容易出現齷齪的“放水”。可以預見的是,“師徒傳承”的復辟必然迅速造就大量打著中醫旗號的庸醫,對人民群眾的健康絕無好處。
某些中醫人士認為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妨礙了中醫發展,這種指責缺乏事實依據。我國醫學院校的臨床專業(包括中醫專業),都開設大量基礎醫學的必修課程,包括生理學、解剖學、病理學、免疫學、內科學等等。無論是否采取中醫診療方法,這些課程的知識都是臨床實踐中不可或缺的。“師徒傳承”沒有條件打下如此堅實的知識基礎,因為師傅不可能把基礎醫學的諸多課程面面俱到地講一遍——師傅不僅沒有時間,也未必有相應的水平。
真心奉勸各位朋友別被“師徒傳承”的幌子忽悠了。您不妨捫心自問:
你愿意讓沒學過解剖學的人給你正骨嗎?
你愿意讓沒學過病理學的人給你診斷嗎?
你愿意讓不了解過敏反應的人給你開藥嗎?
如果您不愿意遭遇上述場景,那就必須承認醫學院校培養體系的合理性。雖然醫學知識博大精深、精進無涯,但沒學會走路就想跑是萬萬不行的。
哪怕是石學敏院士這樣的中醫領軍人物,也是醫學院校加住院醫制度正規培養出來的。“沒有師徒傳承,醫術就會失傳”純屬偽命題
某些中醫人士聲稱,因為中醫需要大量經驗積累,所以唯有“師徒傳承”才能培養出優秀人才、使得醫術不致失傳。這種因果關系恐怕并不能成立:中醫并不是世界上唯一需要大量經驗積累的經驗體系,現代醫學同樣需要大量經驗積累,但是完全可以依靠醫學院校和住院醫制度有序培養大量人才。軍事學也同樣需要大量經驗積累,但是世界各國普遍依靠軍事院校和軍事演習有序培養大量人才,而不是依靠什么“師徒傳承”。
“師徒傳承”的鼓吹者何以證明醫學院校加住院醫制度就不能培養出優秀中醫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內科專家王永炎【7】,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石學敏【8】,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9】等中醫界領軍人物都是從正規中醫院校畢業,職業生涯也都從住院醫生開始。在事實面前,“師徒傳承”的論調顯得荒誕不經。
更何況,醫學上的新發現和行之有效的療法,完全可以作為科研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上。一方面,發表者收獲了名譽和業界認可;另一方面,發表者的知識和經驗成為了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這種兩全其美的格局是全世界普遍認可的學術規范。全世界每年都有數十萬醫生退休或去世,可是現代醫學卻在以加速度發展,并未出現任何倒退。所以說,“沒有師徒傳承,醫術就會失傳”純屬偽命題。
為何某些中醫人士強烈排斥當代學術規范、非要堅持“師徒傳承”的荒誕論調呢?說穿了,無非是出于以下幾種原因:
1. 他們的醫術其實不管用,療效不具備可重復性,一旦公開就會穿幫。
2. 他們的醫術或許管用,但他們秉承“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封建手工業者心態,拒絕按照當代學術規范分享知識。
3. 無論醫術是否管用,打出“師徒傳承”的幌子都有利于培養自己的勢力范圍。
說到這里,大家想必知道“師徒傳承”的葫蘆里究竟賣什么藥了。慶幸的是,“師徒傳承”并未成為取代醫學院校教育的國家政策。制定政策必須考慮到執行起來所造成的客觀結果。如若不然,即使出于良好的動機的政策也難免被齷齪之徒利用。
假如衛生部門放開口子、允許通過“師徒傳承”直接獲得中醫的行醫執照,客觀上會造成什么結果?可以預見的是,利欲熏心之徒將利用手中的資源跑馬圈地,將門徒安插到各個重要崗位上、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用不了幾年,中醫界就會出現一堆門閥。門閥之間彼此不買賬,會以各種手段相互傾軋。但凡職稱評選、科研基金評審、財政撥款等涉及利益分配的事務,都會成為門閥眼中的“兵家必爭之地”。中醫行業的年輕學子和醫生,將成為門閥斗爭中可憐的犧牲品——倘若沒有加入門閥,或者不幸站錯了隊,無論個人如何努力,在門閥遍地的中醫界將永無出頭之日。而廣大無辜的患者,將飽受“師徒傳承”造就的大量庸醫的荼毒。
復辟“師徒傳承”只會滿足少數人膨脹的私欲,不僅無法振興中醫,反而會使中醫迅速走向腐朽和墮落。好在中醫界的領軍人物并不糊涂,也沒有被“師徒傳承”忽悠。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院士已經明確指出發展中醫的有效手段:
1. 實現中醫住院醫培訓的規范化。通過多個科室輪轉培訓,實現多學科知識的全面學習,掌握更多疾病的臨床診療技能,拓展臨床思路,強化中醫臨床思維,為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10】
2. 大力發展中醫轉化醫學研究。重點是將醫藥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形成一系列科學、可推廣、中西醫都接受的診療標準、臨床指南或臨床路徑。綜合運用循證醫學、臨床流行病學等方法,強化對中藥制劑、診療方案的療效評價和驗證,將個體經驗上升到對群體規律的認識,可進一步提高臨床服務能力和水平。【11】
3. 發展循證中醫藥學,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從重視病例報告轉向重視隨機對照試驗;從單中心研究轉向多中心研究;從小樣本探索性研究轉向大樣本確證性研究;從注重主觀、中間指標到重視客觀、終點指標;從重視研究結果到重視研究設計和過程質量控制。【12】
張伯禮院士的上述主張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中醫不能固步自封,而要與自然科學基礎上的現代醫學體系接軌。這種接軌是雙向的:一方面,中醫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可以在科學化的基礎上加以推廣,融入現代醫學;另一方面,中醫應當積極吸取現代醫學的成果,不斷改進臨床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方式。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慶幸的是,中醫界的話語權屬于張伯禮院士這樣頭腦清醒、有大局觀的學者,他們制定的也都是一些務實的政策。那些鼓吹復辟“師徒傳承”的老古董是否應該自慚形穢?
參考文獻:
【1】搜狐健康:http://m.sohu.com/n/465430379/?_trans_=000115_3w
【2】中國共產黨新聞: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38/6814218.html
【3】新浪財經:http://finance.sina.cn/china/gncj/2016-08-12/detail-ifxuxnpy9414230.d.html?from=wap
【4】手機中國網: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sPzg2G.html
【5】楊裕富設計教學網: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ff/grb61.html
【6】維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威廉·馮·洪堡
【7】求是科技基金會:http://www.qiushi.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8&id=3374
【8】針灸中國:http://www.acucn.com/inside/person/200910/43351.html
【9】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5%BC%A0%E4%BC%AF%E7%A4%BC/1521965?fr=aladdin
【10】人民網: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0929/c14739-28749867.html
【11】中國科學報: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7384.shtm
【12】世界中醫藥網:http://www.worldtcm.org/160606/N03213450.shtml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