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南海心態需經得起“新加坡考驗”
朱鋒:新加坡沒有多大傷害中國的能力和意愿。相反,如果中國愿意仔細聆聽、善意回應憂慮和批評,并有決心調整自身政策與行為,體諒對方的憂慮與關切,才是強大的中國。
近一段時間來,新加坡和中國的關系、尤其是新加坡究竟在奉行什么樣的南海政策,一時成為了國內媒體關注的重要熱點。繼《環球時報》胡錫進總編和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之間的隔空論戰之后,媒體又引用中國軍方專家的評論,強調應該“讓新加坡付出代價”。一時間,新加坡似乎成為了東盟國家在南海問題上專門和中國“過不去”的國家,懲罰新加坡這個中國南海政策的“攪局者”的言論四起。然而,如果因為新加坡的南海政策而實質性地傷害中新關系,實在沒有必要。
新加坡大使和中國國內知名媒體間的“碰撞”本來是好事。新加坡英文版的《海峽時報》9月27日全文翻譯和刊登了《環球時報》有關批判新加坡外交官在委內瑞拉不結盟會議上表現的文章;《環球時報》9月28日則全文刊登羅家良大使的來信,同時也刊登了胡錫進總編回應羅大使信件所提問題的復函。雙方的觀點有來有往、解疑釋惑、公開刊發,這本來是展示以《環球時報》為代表的中國媒體開放、坦誠的一個積極事件。然而,因為中新雙方有不同的南海認識、對委內瑞拉舉行的不結盟會議上新加坡表現有不同的認識,就此斷定新加坡“反華”,并由國內媒體連續發動“懲罰”新加坡的“討伐聲浪”,則既是對中新關系的誤導,又說明了某些人或許在“看世界”問題上未免促狹和片面。
什么是新加坡的南海政策?首先,新加坡確實是當前中國南海政策的批判者。這是事實。但總的來說,新加坡是中國南海政策還算含蓄的“批判者”;新加坡政府就南海問題解決的原則立場上,強調尊重國際法,基本不提及南海主權的歷史沿革和中國最早提出南海諸島主權主張的歷史事實。作為中國的亞洲鄰國,新加坡在南海主權爭議上雖說對歸屬不持立場,但只重法律、不重歷史的南海問題認知,對中國是不公平的。
在眾多的雙邊和多邊國際場合,新加坡對南海問題解決途徑的政策宣示,肯定是更傾向于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表”。但新加坡的南海立場還是顧及了新中關系,并不是一個高調的、赤裸裸的“批判者”。7月12日菲律賓南海仲裁裁決公布之后,新加坡外交部的反應相對還算含蓄,并沒有對這份存在著“深層缺陷”的仲裁裁決大唱贊歌。在7月25日的中共-東盟萬象外長會議上,新加坡對于中國和東盟達成的這份強調雙方回歸2002年《南海行為宣言》、不提及仲裁裁決的聯合聲明,總體上是支持的。
其次,新加坡是當前中國南海行動的一個強烈的“憂慮者”。因為專業研究的需要,筆者經常來回新加坡,對于新加坡政府和社會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非常清楚。新加坡在南海問題上的“中國擔心”,一是體現了新加坡政治、社會和文化教育的“西方特質”——毫無疑問,在所有的東盟國家中,新加坡是最“西方化”的。二是體現了新加坡外交和戰略的傳統,那就是新加坡一定要坐在東西方之間,更多地代表西方的價值和利益觀念來審視和解讀“東方問題”。這是新加坡的歷史、戰略和國家地緣政治環境所決定的。從李光耀到吳作棟到李顯龍,新加坡的這一“外交特色”從來沒有改變過。
第三、新加坡也是當前中國南海政策的一個清晰的“合作者”。新加坡很清楚,盡管在南海問題上新加坡的立場是坐在“西方這一邊”,但腦子里必須想著“東、西”兩個面,這是新加坡的利益決定的。且不說中國是新加坡最大的商業伙伴,中國在新加坡的投資、旅游和商業往來給新加坡繁榮帶來的重大利益,更重要的是,作為就坐落在馬六甲海峽口上、以重商主義和自由經濟立國的新加坡,無法回避和中國廣泛而又密切的經濟、商貿和社會聯系,更無法承受南海局勢出現危機、甚至軍事沖突。保持新加坡的繁榮,就必須保持南海的穩定,保持各方之間的協調,尤其是保持和中國的合作。
新加坡雖然在嘴上說它在南海諸島和海洋權益爭議問題上“不選邊”,但新加坡對南海爭議解決方式上早已“選好了邊”。這是因為新加坡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永遠都是“選邊”的。新加坡是美國的軍事盟國,美國在樟宜有駐扎有軍艦。新加坡允許美軍從2015年起使用新加坡空軍基地起降美國最先進的P-8空中偵察機監視南海。新加坡總理李顯龍9月29日訪問日本時在日經國際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說,大談新加坡“不會在各方之間討巧”,新加坡對中國崛起和東亞地緣戰略局勢變化的“憂心忡忡”,其實都反映了新加坡在地區政治和安全事務中早已“選好的邊”。
更進一步來說,新加坡作為華人占據國民主體的國家,為了在東盟中保持顯著地位,推動東盟團結來發揮東盟這一中小國家組成的次區域組織在東亞政治中來自不易的“東盟中心主義”,新加坡長期以來有意識地把拉開與中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差距作為選項。中國的媒體和民眾對新加坡的南海政策、以及支配這一政策背后的新加坡外交和戰略,中短期內不必抱有幻想。如果以為中國可以通過媒體的“文攻武衛”,而使得新加坡放棄“選邊”、或者可以重新選邊,那一定很幼稚。“懲罰新加坡”產生的后果或許正好相反。
中國政府和人民對于維護中國南海諸島主權與相關海洋權益主張的決心堅如磐石。然而,在南海維權,在面對當今南海局勢復雜、嚴峻的局勢上,我們確實正在面臨著“新加坡挑戰”。這個挑戰的核心,不是新加坡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給我們的南海權益和主張“壞事”、而是在多大程度上我們可以去影響新加坡的政策思考,讓我們的這個雖然小、但很重要的亞洲鄰國能夠越來越同情和理解中國的南海政策和南海主張。
要做到這一點,不是別人說了中國不愛聽的話,我們就“發狠”;更不是別人說的和做的和中國想要的不一樣,我們就要“報復”和“懲罰”。說白了,新加坡沒有多大可以傷害中國的能力和意愿。相反,在我們的亞洲鄰國中,如果我們愿意對不同的聲音、不同的主張、甚至是憂慮和批評,能夠仔細地去聆聽、善意地去回應,并有決心通過自身政策與行為的主動調整來“相向而行”,體諒對方的“憂慮”與“關切”,這樣的中國才是強大的中國!
在澳洲國立大學任教的新加坡學者吳翠玲(Evelyn Goh)最近接受英國《經濟學人》采訪時表示,如果中國對亞洲諸多中小鄰國在心態和處事方式上都能“柔和、寬容與體貼”,而并非一味只是強調利益交易、或者揮舞經濟大棒,亞洲國家會真的歡迎中國“王者歸來”。對吳教授的這一評論,筆者深感認同。
外交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如何在中國崛起的歷史進程中,爭取人心,這正是我們需要去跨越的“新加坡考驗。”
新加坡依然是亞洲一個值得中國尊重的國家。如果一時雙方“話不投機”,我們就要“報復”和“懲罰”,這要么是中國人高高在上、過早地想要用“王者心態”來辦外交,要么就是我們真的開始患上“戰略透支”的痼疾。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為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