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閱讀信息
羅思義:中國供給側改革應吸取“里根經濟學”的災難性教訓
點擊:2831  作者:羅思義    來源:觀察者網  發布時間:2016-02-19 14:41:27

 

1.jpg

 

   繼上一篇《要完成6.5%的年增長率不能誤讀供給主義》之后,羅思義賜稿觀察者網再論供給側。文章稱,他對國內一些學者提出的,中國供給側改革應以里根經濟學為模板的建議,深感吃驚,因為里根的政策對美國經濟產生了永久性損害,它所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直接導致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大蕭條以來最大經濟災難的發生。那么,里根經濟學是如何為美國金融危機添磚加瓦?看看數據帝羅思義是怎么說的……

  作者羅思義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于112日觀察者網。

  我曾在拙文《要完成6.5%的年增長率不能誤讀供給主義》中說過,我對中國進行中的供給側改革持歡迎態度。

  但我看到中國一些人提出中國供給側改革應以里根經濟學為模板的建議時,深感吃驚,因為里根的政策對美國經濟產生了永久性損害,它所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直接導致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災難的發生。

  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應以里根經濟學為模板說法的人,并沒有提供嚴謹的美國經濟數據以驗證其結論。因此,下文將用數據闡明里根治下的美國經濟趨勢,以及里根開啟美國經濟衰退之路的原因,以揭示這種說法的錯誤本質。數據源自本人即將出版的新書《大超越:中美經濟實力的最后博弈》。

  從數據得出的結論顯而易見:從美國遏制共產主義的地緣政治層面來看,里根經濟學是成功的;但從美國經濟表現來看,里根經濟學則是一場災難,而且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仍在延續——從美國目前的總統選舉來看,其所引發的社會緊張局勢仍在持續。

  簡言之,里根經濟學恰恰是供給側改革的一種最糟糕的模式,并不適用于中國。

  美國經濟競爭力下降

  里根時期美國經濟的最大特點,是美國國際競爭力大幅下降。如圖1所示,1980年里根當選總統前,盡管受到1973年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但美國國際收支(一國對外經濟往來的貨幣記錄,分為經常帳和資本帳,理想狀態是收入與支出相抵,是一國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大體平衡——1977年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占GDP比重為0.7%

 

  相反,里根當選總統后,美國國際收支平衡急劇惡化,即美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大幅下降。到1987(里根任期的倒數第二年),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占GDP比重達到3.3%,顯示二戰后美國競爭力出現前現未有的惡化。

  鑒于美國國際收支平衡嚴重惡化,與隨之而來的美元外流導致貿易逆差擴大,唯有借助大規模的外國借貸,才能避免美元匯率大幅下滑。

  事實上,從圖1可以看出,里根經濟學僅能體現的真正的經濟能力,是成功借入大量外債。下文將分析由此帶來的后果。

  毫無疑問,就地緣政治層面而言,里根取得了重大成功——利用無能并屈從于外國利益的戈爾巴喬夫摧毀了蘇聯和蘇共(也許支持里根經濟學的某些人是希望中國也產生同樣的地緣政治結果?)。但就經濟層面而言,里根治下的美國競爭力遭遇嚴重下滑。正如下文將要分析到的,里根的經濟政策對美國經濟的長期影響更大。

  里根經濟政策導致美國借入大量國際外債,就像另一種形式的信用卡狂潮。當信用卡賬單持續飆升時,持卡人會因為他們花了很多而感覺良好。但當信用卡債務當還款期到來時,信用卡擁有者會感受到巨額債務所帶來的巨大的破壞性影響——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正是拜當時的巨額赤字所賜,日積月累而觸發危機的。

  但里根經濟學對美國經濟的最直接傷害,是美國國際競爭力退化,從而對美國國內經濟結構造成最持久而深遠的傷害。2008年的美國經濟災難是里根經濟學的直接體現。

  美國經濟放緩

  要了解里根經濟學對美國國內經濟結構的損害程度,就有必要了解美國經濟發展趨勢:正如圖2所示,二戰后美國經濟表現的基本特征是長期穩步放緩,特別是1980年后經濟惡化明顯減速。

 

  以能消除短期波動影響的20年移動平均線計算:

  1967年,美國年均增長率為4.1%;

  1977年,美國年均增長率降為3.7%;

  1987年,美國年均增長率降為僅3.2%;

  2014年,美國年均增長率降為2.5%

  由此可以看出,過去四十多年,美國經濟增長呈放緩趨勢。

  美國經濟減速的原因

  美國經濟增長逐漸放緩,特別是1980年后明顯減速的的原因顯而易見,也與增長核算方法所論述的基本的宏觀經濟分析相吻合。美國經濟逐漸且持續放緩,是由兩個相互關聯的過程所決定:

  二戰后,美國經濟對國際開放程度日益提高,即更多地參與國際勞動分工。因為勞動分工,包括國際勞動分工,是拉動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因此美國經濟繼續開放確保其免遭1929年那樣的驟然崩潰。

  但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第二重要的杠桿——固定資產投資明顯減速——起初是逐漸放緩,1980年里根當選總統后則加劇放緩。尤其如圖3所示,1979年美國固定投資凈額(新的固定投資額減去折舊) GDP比重從1979年的10.3%,降至1988年的7.5%。里根下臺后,美國固定投資凈額繼續下降,2013年其占GDP比重降至僅3.6%

  因為固定投資是僅次于勞動分工的第二重要的增長動力,因此凈投資下降必然會導致美國經濟增長減速。

  投資水平下降

  里根時期經濟惡化直接導致美國固定投資下降。正如表3所示,二戰后初期,里根就任總統前,資本存量(凈投資)占美國經濟比重增速下降,主要是因為美國新增投資(固定投資總額)增長水平,跟不上現代經濟中資本快速貶值的速度——美國固定資本消耗占GDP比重從1950年的11%升至2014年的16%

 

  資本消耗增速加快與固定資本形成總值水平相對穩定,必然會導致美國投資率下降。1980年里根當選總統后,這種形勢明顯進一步惡化。

  因為美國固定投資總額本身變得不穩定,然后其占GDP比重明顯下降: 1979年美國固定投資總額占GDP比重為24% 1988年這一比重則降至22%。里根下臺后,這種趨勢仍在繼續, 2013年這一比重已降至19%。美國固定投資水平下降,必然導致美國經濟放緩。

  由于里根經濟學造成固定投資放緩,導致美國經濟長期減速,并持續到現在。經濟增長放緩必然導致社會緊張局勢加劇,正如當前正在進行的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出現的政治紛爭一樣,這使得特朗普(Trump)等邊緣化或者表現差強人意的總統候選人的影響力上升。

  美國儲蓄水平下降

  美國固定投資水平下降的原因顯而易見。投資必須由等額的儲蓄提供資金,但如圖4所示,20世紀50年代中期后,美國儲蓄總額開始急劇下降。特別要指出的是,總儲蓄并不僅僅指居民儲蓄,而是指企業儲蓄+居民儲蓄+政府儲蓄或負債。里根時期,這種趨勢明顯惡化。

 

  首先以里根時期為例,美國儲蓄總額占GDP比重從1979(里根當選總統的前一年)23%,降至1988(里根執政的最后一年)21%。同期美國儲蓄凈額降幅更大,其占GDP比重從9.2% 降至5.7%

  里根執政前,美國國內經濟結構并沒有惡化,因此是里根的經濟政策惡化了這種趨勢。這導致美國2008年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二戰后的總體趨勢如下:

  美國儲蓄總額占GDP比重從1965年的25%降至2013 年的18%,即下降7%;

  同期美國固定資本消耗占GDP比重從12%升至16%;

  由于受到儲蓄總額下降與資本消耗增長的綜合影響,美國儲蓄凈額占GDP比重從1965年的13%大幅下降至2013年的2%

  因此,截至2013年,美國資本形成凈額 (net capital creation,等于資本形成總額減去折舊)GDP比重已大幅下降。即便如此,2013年數據還是較2008-2010年水平有所提高。2008-2010年間,美國資本消耗增速快于資本形成的增速。也即是說,美國的資本形成凈額為負。與此相矛盾的是,美國是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美國上一次資本形成凈額為負的記錄,還要追溯到1931-1934年的大蕭條時期。圖5所示的是美國資本形成凈額的長期趨勢:從大蕭條時期的負水平上升至二戰期間的峰值水平,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保持較高水平,然后開始下降,并在2008-2010年再次降至負水平。

  美國對外國資本投資的依賴程度提高所帶來的危機

  美國儲蓄穩步下降,造成固定投資與經濟增速放緩,并在1980年后惡化,導致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美國,尤其阻礙美國經濟增長再次加速。這種趨勢從里根執政后開始并繼續惡化,直接導政2008年的經濟與金融災難。

  如圖6所示,截至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內儲蓄總額一直呈下降趨勢,到2008年時其降幅甚至大大超過美國固定資產投資的降幅水平。

 

  截止2008年,美國固定投資占GDP比重為21%,但美國儲蓄總額占GDP比重僅為15%——兩者相差六個百分點。也即是說,2008年美國國內儲蓄不足以為美國國內投資提供資金,這必然意味著美國資本形成額增加的缺口只能借助國外融資(見圖7)

  從2002年開始,美國儲蓄以外的其他資金來源已經占到美國凈投資的一半以上,到2008年,非美國儲蓄來源的資金甚至超過美國凈投資總額。也即是說,2002年的大部分及2008年的所有美國資本形成凈額,均源于非美國儲蓄融資(見圖7)

 

  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從數據顯然可以看出,里根經濟學直接導致美國發生2008年國際經濟災難。從資本積累融資的基本角度看,2008年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戰略造成致命性影響,并進一步減緩其經濟增速。

  國際金融危機促使資本流動性重新分配,并且流動性趨緊,尤其是作為美國潛在國際融資來源的中國,其國際收支順差占GDP比重,從2008年的10.1%降至2012年的 2.3%

  由于全球資本流動性出現新變化,美國外債規模必然大幅下降:非美國來源的美國投資融資占GDP比重從2008年的6%降至2013年的1%

  為清楚地說明這一過程,筆者已在上文指出,2008年美國固定投資占GDP比重為21%,但美國儲蓄總額占GDP比重僅為15%。也即是說,美國固定投資總額的逾四分之一(GDP 6%),是源自非美國儲蓄融資。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這種來自海外的流動性在2008年后大幅減少,導致美國外國借貸亦隨之下降。因此,美國別無選擇,只能借助如下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要么選其中一種解決方法,要么兩者兼而有之:

  提高美國國內儲蓄;

  削減美國投資。

  面對這一無法回避的過程,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8-2013年間,美國儲蓄與固定投資占GDP比重的差距從5.6%降至0.8%,即縮減了4.8%。但這種差距的縮小依賴于:

  美國國內儲蓄占GDP比重增加2.6%;

  固定投資占美國GDP比重下降2.1%

  2013年,美國固定投資總額占GDP比重已從之前的21.0%年降至18.9%,固定資產投資凈額占GDP比重則降至3.2%

  美國國內儲蓄與固定投資的差距縮小一半以上,是源于美國國內儲蓄有所提高。因為美國從國外獲得的融資,已經不可能再達到從前的規模,因此美國固定投資占GDP比重必然下降。

  正如上文所述,固定投資是僅次于勞動分工的的第二重要的增長來源,因此美國增速會進一步下降。美國經濟增速放緩反過來會加劇社會緊張局勢。

  結論:里根經濟學不應是中國供給側改革模板

  里根經濟學政策具有如下總體特征:

  里根經濟學得益于戈爾巴喬夫的助力,在同蘇共的地緣政治斗爭中取得了重大成功,導致蘇聯解體的地緣政治災難。但從經濟角度來看,里根經濟學從根本上損害了美國利益;

  里根經濟學削弱了美國國際競爭地位;

  里根經濟學造成美國國內經濟結構嚴重惡化,導致儲蓄與投資水平嚴重下滑;

  美國國際地位惡化與國內儲蓄下降,需要借入大量的外國債務,來彌補投資缺口。停止借入外債時必然引發危機,正如2008年所發生的一樣;

  這些趨勢導致美國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

  美國經濟放緩反過來引發社會動蕩,2016年總統選舉體現了這一特征。

  綜上所述,可以明顯看出,里根經濟學不應是中國的供給側改革的模板。相反,從政治和經濟角度看,里根經濟學是最惡劣的政策之一。

責任編輯:高天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