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文化不是時代的化妝品
——兼論文化建設需要澄清的幾個模糊認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盡管我們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毋庸諱言,許多似是而非的模糊認識影響了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亟待在工作中澄清并加以糾正。
一、文化不是社會的化妝品,而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一味高大上、不接地氣不行,無底線的低俗、庸俗、媚俗更不行。但目前在文化建設上由于有些同志對文化的功能屬性理解不準確,導致目標定位模糊不清,他們把文化簡單地看成唱唱跳跳(歌舞)、說說笑笑(相聲小品)、畫畫寫寫(書法美術),逢年過節搞點文化活動,營造氛圍。在他們看來,文化是社會的化妝品,不過是喬裝打扮、涂脂抹粉而已,對其傳承教化功能卻熟視無睹,盡管工作貌似轟轟烈烈,但與文化本質貌合神離,與人民群眾對當下文化建設的需求漸行漸遠。做好文化工作,一定要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認識其地位作用,在“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把握其功能定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其主心骨作用。一是奏響最強音。文化工作者不僅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把群眾組織起來,凝聚起來,而且要把握時代脈搏,謳歌新生活,展示新形象。二是提振精氣神。社會轉型、結構調整、利益分化帶來一系列社會矛盾,文化建設要主動作為,以文化人,通過文藝的形式理順社會情緒、化解社會矛盾,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支持。三是涵養價值觀。文化建設的目標指向要明確,要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提升社會精氣神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文化不能變成“心靈雞湯”,不能變成博人一笑的“快餐消費”,應通過戲曲、小品、歌舞、書法、繪畫、影視等多種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接力人間情。文化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情感是維系大家庭成員和睦相處的紐帶。我們要利用各種節日,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大家從各自封閉的單元房里走出來,尋文化之根,敘鄰里之誼,促鄰里相幫,傳人間真情,從而使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深厚感情通過持續不斷的文化活動代代相傳。
二、不能片面強調“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而需實現經濟與文化的良性互動
過去經濟發展單兵突進,文化作為經濟附庸而存在,即或重視文化,也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其結果是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文化作用也日漸萎縮。要扭轉這種局面,必須理清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一是發揮文化對經濟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古往今來,先進的文化成就了經濟的繁榮,古代四大發明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活字印刷促進了文化傳播,造紙術使閱讀載體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火藥對礦業的發展,指南針對海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當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步履艱難,要轉方式調結構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的支撐作用。通過創意、創新、創造、創作,讓“文化+”成為經濟新常態下推動轉型升級的利器。二是發揮文化富民的示范作用。文化不僅要育民、惠民,更要富民。文化富民是當下文化建設的短板。辦文化有時候要花錢,但也可能賺錢。近年來,文化產業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異軍突起,獨樹一幟。上海金山農民畫村、海安農民畫村充分發揮傳統美術資源優勢,將年畫、版畫、剪紙畫、皮影畫等有濃郁中國味的畫作,運用市場的力量集中展示銷售,形成蔚為壯觀的文化產業,不但傳播了中國文化,而且也使文化成了富民的產業。到2020年,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要像抓工業經濟那樣抓文化產業,像抓工業項目那樣抓文化產業項目,像抓企業家隊伍那樣抓文化經營人才隊伍建設。三是發揮文化對社會轉型的引領作用。越是社會多元多變多樣,越是要加強文化對社會的整合。在這方面,各級黨委政府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該花的錢一分不能省,該做的事一刻不能停,下大力氣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群眾動起來,文起來,樂起來,讓文化成為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三、文化不能慣養,而需滋養
文化建設成績有目共睹,但問題詬病不少,主要是文化精品力作與這個偉大的時代不相稱,原因何在?那就是多年來我們的文化體制已越來越不適應這個時代。文化需要滋養,但決不能慣養,慣養的后果就是文化萎縮,停滯不前。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在健全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基礎上,充分尊重并發揮各個文化主體的作用,使它們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是一視同仁給政策。經過多年的發展,民間文化團體如雨后春筍般競相涌現,盡管它們大多規模小,人數少,資金難籌措,活動難開展,但它們頑強生長,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對這些體制外的文化力量,如果給予適度的扶持,加以合理的引導,不但可以彌補當下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不足,而且可以發揮“鯰魚效應”,促進體制內文化團隊的改革,達到一石雙鳥、雙贏共生的效果。二是一以貫之抓改革。多年的慣養使體制內的文化單位吃著文化大鍋飯,活力衰退,盡管文化設施日益健全,但人老、戲老、觀眾老的形勢日益嚴峻,年輕觀眾日益疏遠體制內的文化市場是不爭的事實。當前需著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政府角色。變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為供給者,按照質優價廉的原則向社會采購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使體制內文化團隊感到競爭的壓力,讓體制外的文化團隊有發展空間。第二,投入方式。變養人辦事為辦事養人。改變過去行政撥款包養文化團隊的方式,按照服務項目內容、演出場次、服務質量進行績效考核,獎罰分明,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第三,人才培養。變指定培養為項目培養。改革的目的是出人出戲出作品,要以項目為龍頭,帶動人才培養,特別是要借助“五個一工程獎”、政府文化獎等抓手,不搞論資排輩,鼓勵新人脫穎而出。三是一著不讓守底線。雅俗共賞、群眾喜聞樂見,是我們文化建設的一條底線,我們要樹高線,鼓勵體制內外的文化力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奏響時代最強音,但同時必須守住底線,我們容許通俗,但決不能容忍低俗庸俗媚俗,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凈化文化市場,讓我們的精神家園百花齊放。
四、文化不能做市場的奴隸,而要做市場的主人
金錢買不來文化,文化必須自主發展,文化不能也不應成為市場的奴隸。強調文化不做市場的奴隸,不是說我們的文化就可以自說自話,置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需求于不顧,相反,要求文化要有更高標準,要做市場的主人。在這方面要防止陷入誤區,必須做到:一是防止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立起來,倡導在統一中叫好又叫座。文化產品天生具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重屬性,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片面強調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我們固然要防止強調經濟效益,不顧公序良俗,迎合低級趣味,但也要防止片面強調社會效益,不顧社會需求,囿于小圈子,唱著老調子,讓政府對文化的投入打水漂。二是防止把文化產品與市場競爭割裂開來,鼓勵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商業化的社會環境使得任何產品包括文化產品都要經受市場的考驗。對文化我們固然要愛護,但不能溺愛,過分溺愛對文化來說無異于慢性自殺。美國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的舶來,對我們無疑敲響了警鐘,再不放開去競爭,鼓勵創新,我們將逐步喪失文化在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三是防止把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混淆起來,力求在融合中相互促進。文化事業是面向社會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政府必須履職盡責,兜底保住。文化產業是面向市場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政府必須規范市場,鼓勵競爭。要堅決反對把文化一股腦地推向市場,以片面的市場化讓文化發展迷失方向,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自信,以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實現文化自強。
(作者是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來源:《紅旗文稿》2016/09)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