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命題。當前,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存在一種認識誤區,即把金融作為實體經濟的附屬,片面強調金融要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這種認識不利于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不利于走活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盤棋。新形勢下,只有把握好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才能做好金融工作,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
金融不是實體經濟的附屬,而是同實體經濟共生共榮。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并不意味著金融是實體經濟的附屬。金融與實體經濟是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根基,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金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金融則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沒有金融“血液”的滋養,實體經濟就會死氣沉沉、了無生機。只有金融與實體經濟相輔相成、互促共進,國民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在于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創新的支持作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創新性經濟活動,金融體系的作用不僅僅在于提高其資金可得性,而且包括創造一個有效率的“試驗場”,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發揮金融篩選創新的功能,并為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擴散提供支持。
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是多維度的,不應將眼光局限于融資服務。金融最基本、最原初的功能就是提供資金融通服務,但這并不是金融服務的全部內容。實體經濟要有效運轉,除了需要資金周轉,還需要便利的交易方式、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準確的資金成本信號以及健全的公司治理機制等。在這些方面,金融都可以提供有力支持。正是基于實體經濟的這些需求,金融形成了四大基本功能:融資中介,支付清算,信息咨詢,風險管理。金融為實體經濟而生,金融的功能也是圍繞實體經濟的有效運行而不斷衍生的,金融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改進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過程。當前,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服務的功能不斷拓展,服務的重心也在發生變化。如果片面強調金融提供資金的功能而忽視其他功能,就容易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簡單化為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如果僅僅將金融服務的視野局限于資金支持,就既不利于全面評價金融服務的效率,也不利于金融本身的創新發展。
同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相比,我國金融創新還不夠。與發達國家金融創新過度不同,我國現階段仍然存在金融創新不足問題,還不能充分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金融創新必須以有效防范風險為前提,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甚至帶來一系列風險,但也不能為了防風險而禁錮金融創新的步伐。導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根本原因,是一些發達國家金融業主要依靠自我服務、內部循環實現創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創新,造成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過度膨脹,最終無法維持。有鑒于此,我國應注意限制復雜、衍生、自娛自樂式金融創新,讓金融創新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位,圍繞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使金融和實體經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互促共進、共生共榮。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中央政策研究室)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