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禮記》的《禮運》篇中,對大同社會描述的第一句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所謂“大道”,用現代概念來解釋的話,其“大道”,正是謂之為“規律”。即使在幾千年的私有制社會,從來不缺在這個規律之下產生的“天下為公”的思想,因此,就有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為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就有為民請命、以死諍諫的歷朝清官,就有了“天補均平”、“等貴賤,均貧富”、“均田免糧”、“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歷代農民起義口號,直到孫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建國思想,往古來今貫穿的一條思想主線,就是將“天下為公”作為了美好追求。但因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和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的軟弱性,都沒能將“天下為公”的思想賦予社會實踐。
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以馬列主義為革命的指導思想,最終將中國人追求了幾千年的公有思想實現了。在中國這片沃土上,這是翻天覆地的大變化——結束了延續幾千年的私有制經濟,建立了以全民所有制經濟和農村集體經濟為特點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工人階級成了工廠和生產資料的主人,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曾經最底層的工農兵階層,真的是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
產生于公有制經濟土壤之上的公有制文化是異常絢爛的,開出了一朵朵的公有制文化花朵。文化的產生根源是經濟制度,但文化又極有力地鞏固了產生它的經濟制度。關于這一點,中國歷代農民起義最終歸于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沒能從原有的私有文化中跳出來,去徹底沖擊私有經濟根基,即使取得了政權的起義軍,也在原有的私有文化的腐蝕下,將革命成果喪失,如李自成。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成功也在于此,共產黨從成立直到建國,都是以公有文化建黨、建軍、建國,建社會主義。
公有制文化,既包括公有制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制度,也包括在這些制度下所新產生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由此而形成的得到人們公認且共同遵守的社會公德、涵蓋在社會公德之下的人們的思想道德,最終匯流、聚積成了一種“一心為公”的社會環境。文化的形態雖然是軟性的,但是正如血液一樣,保障了社會主義社會肌體的健康和活力;如水滴石穿一樣,又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
我們就來看看社會主義中國的公有制文化吧。
一、在政治上,堅持共產黨的一黨化領導。一黨化領導,一般情況下,很容易形成獨裁和專權,形成黨天下。國民黨的失敗就在于此。要避免一黨的獨裁和專制,首先決定于黨的性質。國民黨的集中代表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大地主階級利益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同時再代表當時占人口多數的工人、農民和士兵,只能是少數人的黨。共產黨完全不同于國民黨,國民黨所排斥的階級和人口,全被共產黨爭取了過來,共產黨是多數人的黨,而且是完全為多數人謀利益的黨,沒有任何私利和特權的黨,是不圖一分一厘香火錢只求普度眾生的黨,這樣的黨一黨化領導,在理論上決不是獨裁和專制,即使使用獨裁和專制的詞語描述,也是極大多數人對極少數人的獨裁和專制。以如此的政治領導掛帥,政治必然清明,人心必然團結,社會必然安定。
反映到思想文化上,是這些深入人心的口號以指導人們的行動:“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加強無產階級專政,堅決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革命的共同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 一心為革命,一心為人民”,“不為名,不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為人民”,“黨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革命戰士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當人民群眾地位提高到歷史最高的時候,就形成了這樣的語言和思維模式:“要多聽取群眾意見,不要讓群眾在背后指指點點說三道四,要注意群眾影響”,“關心國家大事”,等等。
二、在經濟活動上,一切生產的目的,是為了國家建設,實現人民幸福。盡管新中國的底子十分薄弱,是個極為落后的農業國,但是在短短的時間內,第一代人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大干快上的干勁,迅速在一片荒漠的中國大地上蓋起了門類齊全的工業基礎設施。先后涌現了鐵人王進喜,售貨員張秉貴,掏糞工人時傳祥等無數勞動模范,成為整個社會尊重和學習的榜樣。
當年這些口號反映了其時人們的干勁和面貌:“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勤儉節約”,“增加生產,厲行節約,建設祖國”,“勤儉建國,勤儉辦社,勤儉持家”,“對待革命工作的認真精神,要做到黑夜和白天一個樣,壞天氣和好天氣一個樣,領導不在場與領導在場一個樣,沒有人檢查和有人檢查一個樣”,“大力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支援工農業生產大躍進”,“開展生產競賽”,“積極參加愛國儲蓄,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資金”,“厲行全面節約,反對一切浪費,為實現祖國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努力”,“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等等。
三、在科學文化上,黨帶領群眾深入批判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舊文化,從批判《武訓傳》開始,直到文革結束,一直在樹立人們的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同時塑造了諸多新文化形象。文化對舊人的改造是潛移默化的和對新人的培養是潤物細無聲的。新文化逐漸占領了人的精神世界,保證了社會主義站穩了根基。新文化的內容,有蘇聯的電影、文學作品,有從工農群眾中產生的作家和作品,有新創作的革命歌曲和紅色文藝,有利用舊文藝形式反映社會主義新生活等。
這些新文化從這些方面體現出來:“群眾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會齊心來做”,“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滿腔熱情地支持社會主義新生事物”,“勇攀科學高峰”,等等。
四、在軍事上,軍隊的職責跟舊制度的軍隊已經發生徹底改變,軍隊不再是鎮壓人民群眾的武裝力量,而已成為保衛人民的支柱。在和平建設時期,軍隊與人民群眾一道參與建設是其性質所決定了。
形成的軍事文化中就有:“向工農兵學習”,“我們是人民子弟兵”,“擁軍愛民”,“軍民魚水情”,“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提高警惕,保衛祖國”。“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五、在社會公德和思想道德上,建立了許多基本的社會主義道德。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建立,急需要人們有社會主義道德來相適應,而一切的原來私有經濟制度上產生的思想道德是不可能適用于社會主義的,比如舊社會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損人利己,損公肥私”,“見利忘義,寡廉鮮恥”,以權謀私,為富不仁”等等,以及“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倫理道德。從而必須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地建立公有思想和道德。經過全社會的努力,建立了許多基本的社會主義道德,諸如樹立“公有意識,集體意識”,“愛護公共財物”,“愛護集體財物”,“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愛護”,“相互尊重,團結協作,彼此諒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以及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等等。偉大的雷鋒精神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主義風尚的樹立,“學雷鋒,樹新風”成了一個時代的全體行動,涌現了一大批的一心為公的榜樣人物。
六、在生活上改變面貌最大的是,經過社會主義建設,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衛生習慣。自古中國人是不大講究衛生的民族,很多不衛生的生活習俗,被近代入侵中國的西方長期詬病。
我們是通過這些宣傳教育來徹底改變的:“衛生工作是關系到全國人民生老病死的頭等大事,是一個大的政治問題,黨必須把它管好”,“飯前便后要洗手”,“人手一拍,見蠅就打”,“積極行動起來,搞好飲食衛生,把住病從口入關”,“樹立以衛生為關榮,以不衛生為恥辱的社會新風尚”,“養成人人講衛生,家家愛清潔的良好習慣”,“愛護公共衛生,保持市容整潔”,“不隨地大小便,不亂倒垃圾和污水”,“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不要吃腐敗變質食物”。
以上的這些公有制文化,今天我們還在繼承和發揚著一些,有些已經成為了我們今天的習慣,而遺憾的是,隨著私有思想的逐漸根深蒂固,復古回來的私有化文化又重新占進了我們的頭腦,把那些相應的公有制文化擠了出去,成為了歷史的舊痕。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從遠古傳至今天,生生不息,還必將再從我們這里傳向未來。
(作者是昆侖策研究院研究員;此為原創,轉載請注明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