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的反腐紀錄片《永遠在路上》昨晚播了第二集《以上率下》,主題是十八大以來制定八項規定和從政治局開始從上到下地按照八項規定精神改進工作作風。恰好我對這個話題有些想法,就再寫一篇。這不表示我會針對每一集都做評論,后面幾集,有感想就寫,沒有就算了。
黨員干部隊伍中存在的不良作風被歸納為“四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這些都是不好的、應該揚棄的東西。八項規定的出發點是要端正作風,這無疑是極其正確的,但怎么端正、怎樣才算端正起來、反四風舉措的實際后果如何,這些問題并沒有確定不變的答案,是需要在實踐中摸索的。
總書記在講話中引用過一句古話: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養成好的工作作風,做到“兩個務必”的要求不容易,想學壞可就太容易了。為啥學壞容易?學壞了舒服啊,當孔繁森多苦,當王寶森多快活啊。
對于不正之風,我們也還需要做一點區分。在不良作風中,有一些其實也是干部隊伍普遍不喜歡的,比如喝酒,原本喝酒是享樂主義的一種形式,結果喝著喝著喝成了負擔,“上頓陪,下頓陪,早晚陪出胃下垂”,誰受得了天天喝頓頓喝?像萬慶良那樣的級別,出去喝酒沒人敢灌,級別低點就慘了,自己被灌,還得替領導擋酒,早就苦不堪言。這類百姓反感官員也不喜歡的不正之風糾正起來最容易,大家普遍有感覺,落實八項規定以來,在喝酒問題上改觀最大,好多干部說,多謝八項規定,身體好多了。有些不正之風就不一樣了,老百姓反感但官員喜歡,比如那些在住的房子用的車子和不該拿但拿了的票子等等方面的問題。期待干部隊伍在所有方面都像在喝酒問題上那樣跟中央精神保持一致,是不大現實的。
“四風”一旦生成,其實就成了干部隊伍既得利益的一部分,糾正不良作風就是觸動既得利益,是動別人的奶酪,這是個“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都難”的時代,動既得利益必然會引起反彈。反彈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現在中央的權威還很大,沒什么人敢公開反(周本順對八項規定精神唱過點反調,結局大家都看到了),但對抗的方式有千萬種,硬的不敢來,軟的總可以的吧。最典型的方式就是“打著紅旗反紅旗”,上邊不是讓端正作風么?那就是使勁兒端正,不但要掰正了,還要掰彎了,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以端正作風為名,搞得絕大多數人不滿意。如是,改進作風就會搞不下去,就會偃旗息鼓,就會“濤聲依舊”。這種手法歷史上屢見不鮮,被玩濫了,可是仍然管用。
《以上率下》這一集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海南某衛生學校因為給員工發月餅,被紀委系統通報批評,成為全國因為發月餅惹事的第一例。片子交待得清楚,上面發了文件,禁止買月餅送禮,該校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說,班子討論了,有人說如果給員工發月餅也算送禮,就太不講理了,所以就發了。結果,紀委還真就不講理了,給處分了,還通報了。
把這樣的案例作為貫徹八項規定精神的先進典型來報道,我覺得是腦子進水了。學校的員工不都是領導干部,絕大部分就是普通的工薪族百姓,過中秋單位發兩盒月餅不過是正常福利。文件上說不讓買月餅“送禮”,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會理解為那種跑關系走后門的“送禮”,而不是在節日給職工派送點禮物的“送禮”。這種事為什么要查處呢,為什么要克扣老百姓的幾塊月餅呢?“四風”是干部隊伍的病,為什么要讓老百姓吃藥?
這是第一起,但這種以改進作風為名的縮減員工正常福利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段子手又有素材了,比如:今年中秋,各個單位發的東西五花八門十分豐富,有發了個屁的,有發了個毛的,有發了個鬼的,有發了個屌的,還有發了個錘子的……
什么叫“打著紅旗反紅旗”?什么叫高級黑?這就是。如果這樣的事情一個接一個,群眾就會將這種胡來等同于糾正“四風”,進而就會反感所謂的糾正“四風”,改進作風的運動就失去民意基礎了,就搞不下去了,就只好偃旗息鼓,然后歌照唱舞照跳。不客氣地說,這是官僚系統在不敢公然反對中央部署的情況下變相地對抗中央的方式。
上邊對此又能如何呢?就算不同意,也只能默認,如果上邊說發月餅可以,不用查處了,就不知道下邊會干出發別的什么東西的事情來。上邊只能出方向,具體執行還得靠各級組織,沒法把所有細節都規定死了。所以,上面對下邊的軟對抗往往只能容忍。
最近,山西長治屯留縣一中24名教師周五下午學校放假后自費聚餐,AA制,結果被縣紀委給通報批評了。消息在網上被注意到后,屯留縣紀委被罵成狗了,因為這種胡鬧實在太過分,引起了公憤。隨后,長治方面介入,撤銷了這一處分。這是一個把好經念歪的典型例子。
跳開紀錄片本身再談一個例子。落實八項規定精神的行動中有一項是車改,車改的初衷也是好的,可是深入到現實里看一看,也改得一塌糊涂。
習總書記有一張很著名的照片,就是這張頭戴斗笠肩搭毛巾走山路的,是他在寧德當地委書記時翻過山頭考察修公路事宜的途中拍的。上半年我去過一趟寧德,跟著當地團系統的活動走了一遍總書記走過的那段山路(當地起了名叫“黨群連心路”),還趕上下雨,濕了身。那個地方離最近的壽寧縣城坐車有兩個小時左右的車程,離寧德就更遠了。
聽同行的當地干部說起車改的問題。基層干部是要經常下鄉的,到各鄉鎮各村去辦事,車改之后就有些級別不夠的干部不能坐政府的專車了,怎么辦呢?拿著車補坐大客車。可是在一些偏僻的鄉鎮和縣城之間,一天就一趟客車往返,非常不方便,時間錯過了就只能住鄉鎮里了。這么一來,大家都不愿意下鄉,能不下去就不下去了。
這不能說明干部不愿意吃苦和奉獻了,沒有公路的時候,走也是可以走的,問題是,路也有車也有,非得把人趕去坐大客車,嚴重影響了辦事效率,包個車去,那點車補又不夠。初衷是節省開支,可是如果沒趕上車在鄉鎮住一晚,就不需要開支了嗎?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別別扭扭的改革結果,是因為改革措施上搞一刀切,忽略了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車改以級別定政策,比如對科級干部確定一個車補標準,這看似公正,但是在福州工作的科員出門辦事坐公交打出租就可以了,貨幣化的車補對他們很適用,但在縣鄉工作的科員要下鄉下村辦事,公共交通非常不方便,這個政策就不合適了。
初衷是端正工作作風,包括反官僚主義,但此類改革恰是官僚主義的產物,措施僵死。站在主持改革的部門的角度想,又覺得可以理解,這樣的措施至少找到了一個具有公平性的標準,如果允許各級各單位因地制宜,怕是又收不住了。
總之,在很多情況下,初衷良好的改革會陷入兩難,難以保證最好的效果。
我們看到了旨在端正作風的改革舉措出現的問題,設身處地地站在改革推進者的立場上看的話,也能理解其難處。那么,怎么破解這里面的問題呢?
說了這么多,終于說到重點了。我以為,破解的辦法特別簡單,就是引入群眾的參與。既然一切為了群眾是黨的宗旨,既然打擊腐敗、改進工作作風是為了打贏人心向背的關鍵戰役,有什么理由不讓群眾直接參與到反腐和糾風的工作中來,讓他們來為具體的工作做裁判呢?這是從哲理層面講的,從實踐的角度,群眾的參與也是讓改革作風的舉措扎實落地、不再擰巴的有效手段。
天下事,就怕攤在陽光下。一旦拿出來公開討論,絕大部分幺蛾子就會自動消失。反腐是最大的共識,人民群眾痛恨腐敗、痛恨不良之風,但群眾也分得清真正的不良之風和勞動者正當福利的區別。如果把給職工發月餅這事交給群眾公議到底有沒有違法八項規定精神,結果會是什么,是可想而知的。屯留縣紀委那個混蛋處分在一片罵聲中被撤銷,就是群眾心聲得到表達后才出現的。
再比如車改問題,政府總是需要公務用車的,車總是要用的,這都不是問題,問題是鋪張浪費,這才是群眾反對的。用車的標準應該是什么,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公務用車,車改怎么搞,上級部門可以給出原則性的標準,具體如何執行要放權給下面。只要放開群眾的參與和監督,下面就不會亂來,就不會把因地制宜搞成肆意胡為。縣鄉公務員下鄉下村公干,是不是非要坐大客車才算作風端正?群眾會告訴你,別搞這套虛頭巴腦的,工作效率嚴重受影響,就得更多的人才能干好以前的活,那不也是要花錢的。騎馬坐轎,工作需要,重要的是別浪費,同時把該辦的事情辦好。
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官僚系統關起門來整頓官僚主義,只能越整越官僚主義。
缺乏群眾的參與,是這輪聲勢浩大的反腐、糾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等中間最大的敗筆。得讓群眾參與,否則就難以達到真正端正作風的目標。
群眾怎么參與,是另外需要討論的問題,應該有序,也應該來真格的,不能搞一批聽證專業戶糊弄人。當然,我的意思也不是群眾即真理,前段時間我談過,干部不是過去的干部了,群眾也不是過去的群眾了,都有變化。如今急需要實實在在地重啟群眾路線的邏輯,黨和群眾相互學習,相互教育,相互促進。這是個長期的復雜系統的工程。
我這說的好像已經要這么辦了似的,呵呵。說了也是白說,但不說白不說,所以我說了這么多。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