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媒體報道,俄羅斯國防部前不久舉行軍事科學院會議,專題討論如何應對“顏色革命”問題。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在會議上發言指出,被俄國防部認為本質是國家政變的“顏色革命”,是進行混合戰爭的形式之一,有關國家無法使用常規軍隊來應對它,必須同樣使用混合手段才能與之對抗。
“顏色革命”這四個字再一次出現在我們中國人的視野之中。放眼世界,按照時間順序,沿著發生“顏色革命”國家的地圖趨勢線(美國的地緣政治核心價值區):東歐——西亞——中亞,你會發現“顏色革命”的威脅距離中國是越來越近。放眼周邊,東南亞、東北亞都面臨著“顏色革命”的危險:越南今年一月份召開越共十二大前夕,出現大量抹黑、攻擊、顛覆執政黨的社會言論和謠言;緬甸的“袈裟紅革命”、泰國的“黃衫軍”、蒙古的“蒙古包革命”,以及俄羅斯近期的社會動亂,背后都有“顏色革命”的黑手。再看國內,近些年發生了“疆獨”“藏獨”分子制造的騷亂和臺灣“太陽花運動”、香港“占中運動”等,也顯示外部勢力一刻都沒有收手,始終在力推“顏色革命”以達到“扳倒中國”的目的,形勢已經是異常嚴峻!
相較于鄰國俄羅斯,我們中國防范“顏色革命”的“混合手段”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應該包括“強己”“制人”和“礪器”三個方面。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老祖宗的經驗告訴我們,要通過敵我雙方實力的比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我們應通過“強己”,即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發展和社會管理的公正、高效、清廉,來提升防范“顏色革命”的硬實力。
近年發生的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和在中國周邊進行多國聯合軍演制造緊張局勢等事件中,西方大國的身影時隱時現。可想而知,西方大國此舉目的有二:一是通過擾亂中國國內社會輿論,來給政府施壓,進而增加引發“顏色革命”的可能性;二是通過制造外部國際沖突或緊張局勢,來轉移中國領導層和民眾推進改革、建設國家的注意力,企圖將中國拖入“中等國家收入陷阱”,進而為“顏色革命”“營造環境”。
近些年來,我國社會思想多元、矛盾多發趨勢突出,特別是貧富差距拉大、干群關系緊張等問題經常成為輿論的焦點,社會管理具體領域的方式方法調整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卻不是很強,既反映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依然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這樣一個現實,同時也暴露出我們黨在治國理政方面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極有可能被外部勢力利用,進而達到其分化、西化中國的目的。
有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會的講話中著重指出:“我們黨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么主義。”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時,習總書記還反復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近年來,黨中央和各級政府大力正風肅紀,堅定不移推進反腐倡廉,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答好一張張“國家試卷”、一個個“時代考題”,始終堅持了“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目標。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日漸好轉,經濟社會發展的蒸蒸日上,為我們抵御“顏色革命”的風險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強心健體未有窮期。現在不僅僅是居安思危的問題了,嚴峻的現實令我們必須居危思危,沒有緊迫感是不行的。只有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中國目前存在著的貧富差距相對較大和民生等諸多問題,通過制度化、常態化和長期化的反腐倡廉工作打造公正、高效、清廉的行政管理體系,而推動社會整體向前發展,才能贏得更加廣泛的民心,讓“顏色革命”的邪惡種子在中國人民熱愛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心田中無處發芽。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在了解對手的基礎上因勢利導采取相關手段來“制人”,才能做到“打蛇打到七寸”,進而提升防范“顏色革命”的軟實力。
先讓我們來了解西方一些國家是如何策劃“顏色革命”的——
第一步,選取對象,思想灌輸。西方大國相關部門會根據其全球戰略需要和戰略推進進程,選取經濟上挑戰、政治上沖突、軍事上威脅、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或者地緣上占據重要關鍵位置而未被其影響掌握的國家,作為“顏色革命”的對象。接下來,會對這些國家大力宣揚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詆毀和批判這些國家原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意識形態,通過外交渠道、藝術表演、名人演講、學術研討會、非政府組織和基金會、報刊雜志、廣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和社交媒體等各種途徑,潛移默化地給這些國家的民眾灌輸所謂先進的“自由、民主、人權”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進而占領這些國家的思想文化主流陣地和輿論宣傳陣地。
第二步,外交影響,干預內政。在“洗腦”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就與這些國家目前處于統治地位的執政黨領導層,以學術性探討之名、改革的名義或專家指導的方式進行討價還價的外交磋商,誘導這些即將被“顏色革命”的國家調整、修改甚至顛覆其經濟建設方針、外交政策導向和重大法律法規等,爭取以最小的代價,獲得西方大國資本集團和政治集團想要得到的最大利益。例如,不流血的捷克斯洛伐克“天鵝絨革命”就是這么完成的。如果這些國家統治者拒絕接受其條件和方案,那么緊接著就會進行第三步。
第三步,打造組織,選取代理人。最初是建立一些“青年俱樂部”等組織,用免費的小東西和奇談怪論來吸引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來參與他們的活動,然后逐步政治化、組織化,形成一批骨干隊伍。西方大國還會通過開辦講習班來培植自己的“第五縱隊”,甚至是通過大量資金、武器和軍事培訓人員的“援助”來打造強大的“偽人民”動亂力量。然后是在這些國家長期培養的西方大國利益代理人中,選擇最能體現其利益的一伙人,扶植他們上臺。
當上述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后,最后一步就是在計劃進行“顏色革命”的國家尋找機會制造動亂了。西方大國往往會利用當事國經濟不振、貧富差距大、官員腐敗等引起民心不穩的問題來制造動亂事件,進行煽風點火,制造動亂形勢,進而顛覆國家政權。他們會暗中或公開支持、挑唆這個國家的在野黨、反對派和反對黨,鼓動那里的民眾上街鬧事,沖擊這個國家的政府部門機關,進而導致發生政治騷亂甚至是大規模的社會動亂,使得這個國家的政府無法行使政府職能,甚至徹底癱瘓。又或者是引誘這個國家的執政黨和政府在處理騷亂中出亂出錯,從而激化政府與民眾的矛盾,擴大事態,然后乘勢散布各種一時難以澄清的謠言,造謠惑眾,進而激起民眾更大的憤怒,形成“燒、殺、搶”為特征的更大規模的暴亂,進而造成這個國家政治分崩離析,致使這個國家民族族群與領土四分五裂,逼迫這個國家發生暴力型的“顏色革命”。
為了對涉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方面的重大事項進行有效統籌管理,中共中央于2014年1月24日專門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并對委員會的職能地位、業務范疇和運行程序進行初步的規定。目前正在做和未來將要做的,就是進一步科學規劃,更加有效地整合各個部門的力量,以更高的層級更加有力地進行橫向和縱向協調,以利于國家安全工作的整體規劃,集中力量統一行動,打造嚴防“顏色革命”的“國之利器”!
國家安全委員會作為一種新型制度形式,涉及橫向間和縱向間甚至是跨地區的復雜權責關系,需要通過建章立制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合理設計制度化、規范化的運行程序,使得對社會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做到行于制度、成于規范。2015年7月1日實施的新修訂的《國家安全法》,對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個領域的國家安全任務進行了明確,特別強調“確保文化安全”和“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認真貫徹落實新版《國家安全法》,對于有效防范“顏色革命”將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守則不足,攻則有余”,體現了中國傳統戰略文化中的謀略思想。在我國綜合實力躍升的今天,應該改變一段時期以來因實力不足而采取文化防守態勢的做法,加大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推介,加強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廣,在國際社會廣泛傳播“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故事”,在思想文化領域做到攻防有度,提升防范“顏色革命”的巧實力。
既然外部勢力著力在我國內部培植所謂的“非政府組織”和“持不同政見者”,不惜代價地提供人員培訓和大量金錢甚至是武器,那么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加大對我國“非政府愛國組織”的支持,來鞏固思想文化陣地并不斷擴大其影響呢?縱觀“顏色革命”的一個個案例,許多無知的市民被所謂的“非政府愛國人士”所煽動走上街頭甚至鬧事,而有關國家政府和軍隊出面干涉往往會加重事態發展。這時,如果能利用“非政府愛國組織”來協助政府開展說服工作,就能有效地降低社會動蕩的代價。事實上,對于中國而言,這樣做也是加強黨的建設,密切政府與群眾的聯系,加強對群眾的教育與引導,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權益的題中應有之義。
對外塑造傳播中國的良好形象,也一樣存在改變某些舊有做法和固定模式的必要。習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著力打造融會貫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西方大國利用其傳媒技術上的優勢,無時無刻不對我們輸出著他們的意識形態,僅僅是好萊塢大片就將所謂“自由、民主、人權”的“美國夢”在中國大肆傳播。相較而言,中國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仍然有限,在大國博弈的“文化戰略平衡”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必須在大力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有理有據地批駁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這方面,俄羅斯的做法可資借鑒:俄對外輿論宣傳“旗艦”——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在對俄出兵打擊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目標進行不遺余力的報道的同時,也揭露了一些西方國家“嘴上一套、背地一套”的丑惡行徑,為俄羅斯爭取到了有利的國際輿論態勢。
在“互聯網+”深刻變革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形勢下,我們應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整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力量,使之深度融合發展,創新傳播方式和手法,加大對世界的輿論影響力。同時,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應堅持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擴大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如建立友好城市、舉辦國家文化交流年等,讓外國民眾在精彩紛呈的活動中,真正感受到中國的“文化美”,讓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國家民眾產生更多的“中國向往”。夯實國與國之間交往與友誼的民意基礎,亦能在一定程度對某些國家一小撮政治人物推行“顏色革命”的企圖產生遏制作用。
(來源:中國軍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