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6日-星期日
冷戰時期,如何摧毀社會主義國家思想陣地?曾經有這么一段話:“我們將使用一切辦法去支持和抬舉一批”學者“”藝術家“,讓他們往青年人的意識中灌輸性崇拜,暴力崇拜,暴虐崇拜,背叛行為崇拜,總之是對一切不道德行為的崇拜,在國家管理中,我們要制造混亂和無所適從……只有少數人,極少數人,才能意識到究竟什么了什么。但是我們會將這些人置于孤立無援的境地,把他們變成眾人恥笑的對象,宣布他們是社會渣滓,我們要把布爾什維克的根挖出來,把精神道德的基礎庸俗化,并加以清除……”
以上只是其中一部份摘錄,原文較長,這是CIA局長艾倫.杜勒斯1945年當著杜魯門總統在美國國際關系委員會上發表的一篇演說。到今天已經71年了,美國沒有停下過腳步。
他們把希望建立在對手年青人的身上,一代接一代持續著,現在誰是美國最大的對手?
無論教育,宣傳,道德體系,社會制度,他們都會進行滲透,不惜血本從內部進行顛覆。
蘇聯崩塌,是面鏡子,這是個宏大敘事題材,本文只擷取立陶宛當時的一位主要人物作個分析,畢竟它是版圖第一塊獨立的區域。
“教授”們的作用
蘇聯意識形態上的迷失,信仰上的崩塌,除了宣傳上的失敗,教育系統出現無數反共反體制的學者,也有很大“貢獻”。
而這些人一邊在講臺上,宣傳西方“圣諭”,鼓動學生參于街頭政治,一邊利用社會地位及影響力去參于政治活動,最終實現背后主子的指令。
維陶塔斯·蘭茨貝吉斯(立陶宛第一任議長)其中最好的代表人物,他體現了這類教授的三大特點:
一,不具備專業水準,卻能把三尺講課變成“私貨”地攤。
二,熱衷政治,不惜與分裂勢力相勾結,并成為摧毀國家的主力。
三,善長投機,無論什么時期都比同行極端。
蘭茨貝吉斯現在你去百度,詞條盡是贊美之辭,信息明顯被過濾篩選過。
蘭茨貝吉斯生于1932年10月18日立陶宛考納斯市一戶平民家庭(老爸在歐洲),五十年代在維爾紐斯音樂學院學習,師從蘇聯著名的音樂學家德瓦里奧納斯,專習鋼琴。
到了三年級時,德瓦里奧納斯給他寫了評語:“年輕人,別再折磨自己,也另再折磨我了,您成為不了鋼琴家。”
于是,他轉向音樂理論方向,畢業后,寫了一部評論藝術家丘爾廖尼斯的書,得到了藝術學副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
應當說他是體制的受益者,并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妻子也是該校音樂老師),但從他的老師評語能看出,他既不是音樂家,也不可能是藝術家(從鋼琴專業淘汰轉向藝術理論不到兩年)。
但他一直熱衷于政治,他老爸在海外,蘇聯同意他時不時的出國探親,也就是在這段時期,他成了“線人”,等一下再說這事,不是你想的這么簡單。
八十年代未,立陶宛的免煮組織“薩尤基斯”出現后,他成了該組織的主要領導人,這組織根本綱領就是分裂蘇聯,謀求立陶宛獨立。
1988年10月22日,“薩尤基斯”召開了成立大會(政黨化),除了4500立陶宛本地的參加者外,還有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民主人士”“意見領袖”到場,還有海外僑民組織(反蘇聯盟)。
大會由詩人馬爾欽基亞維丘斯(雞湯圣手)宣布開幕,有意思的是,蘭茨貝吉斯的老爸,90歲的扎姆卡里尼斯.蘭茨貝吉斯回來了。
我剛才說他是普通家庭,其中他老爸來頭不小,二戰時期是立陶宛的政府部長,當然那是納粹封的。
老頭當年還在效忠信上簽過名,信的全名叫《立陶宛臨時政府告人民書》:“……感謝歐洲的拯救者,德國總理,偉大的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無畏的軍隊解放了立陶宛。”落款時間是1941年6月25日,這時間意味著什么?衛國戰爭爆發后的第四天。
蘇聯對這種人的子女虧待嗎?迫害嗎?讓他兒子讀大學,當教授,有名有利,他反過來是怎么對待蘇聯的?
這些教授在分裂行動中,都扮演了領導人的角色。大會記者來了四百多位,有一半是西方媒體,一半是蘇聯官方(雅科夫列夫這位蘇聯意識形態最高主管者,認同這次大會有民主精神)。
蘇聯當時真的是見了鬼了,明明是分裂勢力在開會,掛個“民主”牌子,就成了莫斯科支持,西方也支持的咄咄怪事,不分裂才怪。
投機份子
蘭茨貝吉斯憎恨一切立陶宛黨委中的堅定人物,發動一切力量,把維護蘇聯統一的黨員,干部,官員,學生,工人,都打成“暴政維護者”,用現在的話更好理解---“愛國賊”。
他告訴學生和民眾,他這一生受盡了蘇共的迫害,老爸被逼流亡出境,幸得自己天資聰慧,才得以茍活,誓與蘇共不共戴天。
他的真的是位“不合作者”嗎“?這類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投機。當風向往另一邊吹的時候,他們比別人都要極端。
剛才我說蘭茨貝吉斯在出國期間成了”線人“,但我沒說他是誰的線人。一開始他是克格勃的線人,吃驚吧?這就是這類人嘴臉。
為什么老爸這種海外身份,他還能出國探親?克格勃傻嗎?當然不是。
他是主動找上立陶宛克格勃機構合作,他說他能提供一些關于海外流亡“反蘇僑民組織”的情報,因為他老爸在那些組織上有很深的關系。所以克格勃給他開了綠燈,但沒想到,不久之后,他又秘密成為了另一家西方情報機構的“線人”。
立陶宛獨立后,他也得到了政治上的最高位:議長。但與克格勃合作的歷史,是他心底不可告人的秘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1997年9月,立陶宛說要對議員進行調查,翻翻有沒有與國外(蘇聯,俄國)情報機構合作黑歷史。
原克格勃特工施羅寧少將完全清楚他的底細,連他哥哥在奧地利以生意人身份為西方情報機構報務的事情都抖了出來。當材料形成文件后,就開始走程序往上送。
蘭茨貝吉斯是議長,這幫“民主”領導人就把這些文件清除得干干凈凈,施羅寧將軍后來只能在回憶錄中再給予紀錄。
但教授都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1988年分裂運動大興之時,立陶宛另一群人成立了民間運動組織“爭取立陶宛改革社會主義運動”,支持者中就有蘇聯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得主阿爾菲洛夫,與“薩尤基斯”形成了政治對決。
但反分裂組織雖然聲勢浩大,卻得不到蘇共中央支持,被支持的反而是“薩尤基斯”。所謂支持就是拔款。蘇聯不死也難,分裂者,不但有美元,還能有盧布。
內外夾擊
蘭茨貝吉斯是美國的紅人,他們的宣傳刊物《共和國報》,整套印刷設備全是他從美國運來,這份報紙,比《真理報》還牛X,有俄文,立陶宛文,波蘭文,德文,法文,英文版,背后的錢就不用說了。
他一有街頭行動,英國BBC,美國之音,德意志之聲,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加合大廣播電臺,瑞典廣播電臺都會輪番播出,不但掌控了輿論,也為他營造了聲譽。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實質獨立,蘇聯不同意。這種獨立是什么套路?對外債務平攤(當時蘇聯外債很重)不認,對內債務不還(欠國有銀行的錢),甚至還把150多家國有直屬大中型企業納入立陶宛自有序列。
立陶宛后來發展如何?現在據說還撐得住,但陣痛是由人民承受的。
雙方矛盾激化的最高頂是維爾紐斯電視塔廣場流血事件,現在的標準說法是:蘇軍鎮壓了民主人士,造成13人死亡的慘劇。
1991年1月13日,到底發生了什么?
從1月8日起,蘭茨貝吉斯就不斷號稱有利劍要斬落下來,“民主斗士”這邊開始分發沖鋒槍和手槍,還有面包和水,議會大廈門口已經出現武斗,大批工人被捕(要統一),重要路口被封鎖。
當莫斯科有可能軍事干涉時,11日前,立陶宛“民主”當局,開始構筑路障工事,令人發指的是,他們把幼兒園小朋友一車一車運往可能發生沖突的地段。
而從10開始,西方記者已經紛紛進駐立陶宛,等著大事發生。流血事件13日終于發生,但規模很少,卻渲染得很厲害,蘇軍特種兵開槍殺人了?要是真這樣倒了罷了。但疑點重重。
一,有死者身上的子彈是莫辛式步槍射出,這款步槍蘇軍早已不用,更別說特種兵。
二,幾乎所有死者身上中彈方向,都是由上向下,而蘇軍與他們都在地面。
三,立陶宛軍人唯一死者,中尉沙特斯基赫,卻是被背后開槍。
……
但歷史并不在意什么真相,真相其實曾被蘭茨貝吉斯的助手說出過,是立陶宛國防部部長佩特克雅維丘斯調來18名自己人,攜帶武器進入電視塔開槍。
但策劃這一切的未必是立陶宛人,而是西方情報機構。
3個月后,這名教授和他的“民主”戰友們大功告成,因為蘇聯消失了。
一場罕見的人道主義災難,一直持續到今天。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