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興辦五七干校的緣由:
(1)反修防修:
自從蘇聯黨已經變質、赫魯曉夫是修正主義的代表人物以來,毛主席就一直在研究蘇聯是怎么變的,一直考慮在中國如何防止出修正主義的問題。他通過對各種材料的分析發現,蘇聯的干部是不勞動的,他們高高在上,脫離人民。不光如此,蘇聯干部的子女也是特殊的。在蘇聯,黨員、干部,要由干部子女來當,普通勞動人民的子女不能或很少能當黨員、干部。他還看到,中國的干部中也有脫離群眾、脫離勞動的現象。許多干部從來不勞動,搞特殊化。他們穿得干干凈凈,吃得好,還看不起工人、農民,對工人、農民搞瞎指揮,甚至打罵群眾。經過觀察和思考后,毛澤東得出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干部搞特殊化,脫離勞動,脫離人民,是產生修正主義的重要原因。為了避免中國的干部腐化變質,毛澤東形成了一個干部要參加勞動,通過勞動,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思路。毛澤東的這個思路反映在他寫的兩個批語中。
一個批語是1963年5月9日,毛澤東對《浙江省七個關于干部參加勞動的好材料》寫的批語。毛澤東在這則批語中寫道:“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三項偉大革命運動,是使共產黨員免除官僚主義、避免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確實保證,是使無產階級能夠和廣大勞動群眾聯合起來,實行民主專政的可靠保證。”另一個批語是1964年12月12日寫的。毛澤東在這個批語中寫道:“如果管理人員不到車間、小組搞‘三同’(指同吃、同住、同勞動——筆者注),拜老師學一門至幾門手藝,那就一輩子會同工人階級處于尖銳的階級斗爭狀態中,最后必須要被工人階級把他們當作資產階級打倒。不學會技術,長期當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領導人,是已經變成或者正在變成吸工人血的資產階級分子。這些人是斗爭對象、革命對象,社教運動絕對不能依靠他們。”
此外,毛澤東在1964年回答法國總統特使馬爾羅的提問時說:“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走修正主義道路。”他所說的具體措施中,很關鍵的,就是干部參加勞動。可見,毛澤東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愿望——通過干部參加勞動來防止中國出修正主義。
(2)文化需要:
1966年初,毛澤東對中國政治形勢的分析已經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此時,他認為,在中國已經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領導權不在無產階級手里,而落入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手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中央有,省里有,地區一級有,縣一級也有。而且,從面上看,工廠、機關、學校、部隊里面,都有“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隨著毛澤東這一認識的形成,他對干部參加勞動的問題,更加感到迫切了。可是,他看到,過去中央光是號召干部參加勞動,但各地執行的情況很不一樣,可以說,大部分沒有認真執行。許多地方流于形式,走過場。那么,怎樣才能找到讓干部參加勞動的最好形式呢?
正當毛澤東認真考慮這一問題時,林彪給毛澤東寄來了一份報告。林彪寄給毛澤東的是1966年5月2日總后勤部關于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給中央軍委的報告。這份報告說,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軍隊搞生產確實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
(一)恢復了我軍的老傳統;(二)可以為國家開墾一批農田;(三)可以為國家提供一批糧食;(四)全生產的部隊仍可進行一定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五)邊疆部隊搞生產,可以同發展邊疆經濟、建設國防結合起來,具有特殊意義。我們總的想法是:假如軍隊在戰備時期多搞點生產,在三五年內為國家提供四五十億斤糧食,這就等于準備好了大約七八百萬人一年的軍糧。這是戰備的物資條件之一。
毛澤東看了這個報告后,肯定了報告中提出的五條做法和總的想法。但毛澤東考慮問題的思路,卻不限于軍隊生產的范圍。他考慮得更深更遠。他由軍隊搞生產,聯想到辦一種“大學校”的問題。這種“大學校”,各行各業都要辦。在“大學校”里,可以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生產,由此形成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正好與他1958年所設想的辦人民公社的初期思路相合。
(二)五七指示:
毛澤東于1966年5月7日給林彪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林彪同志:
你在5月6日寄來的總后勤部的報告,收到了,我看這個計劃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將這個報告發到各軍區,請他們召集軍、師兩級干部在一起討論一下,以其意見上告軍委,然后報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軍作出適當指示。請你酌定。只要在沒有發生世界大戰的條件下,軍隊應該是一個大學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條件下,很可能也成為一個這樣的大學校,除打仗以外,還可做各種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八年中,各個抗日根據地,我們不是這樣做了嗎?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教“四清”運動;“四清”完了,隨時都有群眾工作可做,使軍民永遠打成一片。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斗爭。這樣,軍學、軍農、軍工、軍民這幾項都可以兼起來。但要調配適當,要有主有從,農、工、民三項,一個部隊只能兼一項或兩項,不能同時都兼起來。這樣,幾百萬軍隊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樣,工人也是這樣,以工為主,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參加批判資產階級。在有條件的地方,也要從事農副業生產,例如大慶油田那樣。
農民以農為主(包括林、牧、副、漁),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在有條件的時候也要由集體辦些小工廠,也要批判資產階級。
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商業、服務行業、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凡有條件的,也要這樣做。
以上所說,已經不是什么新鮮意見、創造發明,多年以來,很多人已經是這樣做了,不過還沒有普及。至于軍隊,已經這樣做了幾十年,不過現在更要有所發展罷了。
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共中央在1966年5月15日批轉“五七指示”時指出:“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劃時代的新發展。”從毛澤東的“五七指示”中可以看出,毛澤東此時已經把辦軍隊式的“大學校”與“黨政機關工作人員”聯系起來,認為“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也要這樣做。此時,他的思路已經向把干部集中起來辦“大學校”轉變了。在這個“大學校”里,不光是參加生產勞動,而且把生產勞動與學習軍事,學習政治,學習文化,批判資產階級聯系起來。但是,毛澤東的這一思路,只是初步的。他也只是在提到工人、農民、解放軍、學校都辦這種“大學校”的同時,提了一下干部。具體怎么辦,他還沒有考慮好。
(1)機構精簡
“文化大革命”中的機構精簡,使機關干部的安置成了一個大問題。
1968年9月5日,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同時宣布成立。這樣,全國(除臺灣省外)的29個省、市、自治區全部成立了革命委員會,這在當時被稱為“全國山河一片紅”。此后,成立革命委員會的重點,由地方轉入中央各部。
當時,國務院的部級機構有90個。毛澤東決定,在這些機構中也要成立革命委員會。在成立革命委員會時,要實行精簡的方針。林彪得知毛澤東的這一指示后,向毛澤東建議:現在中蘇關系緊張,可能馬上打仗,應該對一些重要的部委實行軍管。毛澤東當時也估計到有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便同意了林彪的意見。于是,林彪先后派出軍隊干部,對18個部委實行了軍管。在這些參加軍管的軍隊干部中,有很多是林彪的親信。這些軍隊干部到這18個部委后,由他們組織領導班子,建立革命委員會。對那些沒有宣布軍管的部委,林彪以各種理由,向毛澤東提出建議:派軍隊代表去那些部委掌握領導權;成立革命委員會時,也要以軍隊干部為主,建立革命委員會的核心。在建立中央各部委的革命委員會過程中,這些單位里原有的干部,大部分沒有得到安排。這樣,就又出現了許多沒有工作的富余干部。
同時,在建立中央各部委的革命委員會過程中,毛澤東也考慮到了精簡問題。1968年7月11日,《人民日報》在報道《靈寶縣革委會實行領導班子革命化——精兵簡政,密切聯系群眾》時,加了一個按語,按語傳達了毛澤東的最新指示:建立革命委員會,要做好清理階級隊伍的工作,走“精兵簡政”的道路。實際上,那時地方都已經建立了革命委員會,毛澤東此時所說的“精兵簡政”,主要是針對中央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員會來說的。機構精簡了、干部編制壓縮了,多余的干部怎么辦?毛澤東于1969年1月指示,干部要下放勞動。在1969年4月召開的中共九大上,毛澤東再次強調了機構精簡的原則。在精簡原則和干部下放勞動的號召下,中央開始全面考慮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員會的問題。
197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批準的《關于國務院各部門設立黨的核心小組和革命委員會的請示報告》中確定:國務院各部委機構,由原來的90個精簡為27個,各部委的干部編制總數壓掉82%,27個部委干部只留下原來干部編制總數的18%(實際上,原干部留用少于18%,因為有后派來的軍隊干部占了一定的編制——筆者注)。各部委均建立革命委員會。在建立革命委員會的過程中,一些部委被保留;一些部委進行了合并,成立一個新的部級機構;有些部委被撤銷。這樣一來,在中央機關里,富余出來的干部數量就更多了。
中央國家機關干部的精簡,直接帶動了各省、市、自治區機關及其下屬的地、縣一級干部的精簡。接著,各企業、學校、群眾團體的干部也大量精簡。精簡之后,多出來的干部數量,當時雖然沒有數量上的統計,但肯定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如何安置精簡出來的干部,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2)柳河典型
正當中央高層領導人,都為安置上述干部發愁時,遠在邊陲的黑龍江省出現了一個柳河“五七”干校。
原來,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也一直在為如何安排精簡下來的干部而發愁。一開始,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負責人只是安排這些人打掃衛生,清理街道的垃圾,干一些雜活。但這些活畢竟有限,干完這些活,這些人仍然閑著無事做。后來,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負責人想出一個辦法:把這些干部集中安排到農村,辦一個農場,保留工資待遇,讓他們在體力勞動中“改造”自己。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負責人派人經過專門考察選址,最后選定了慶安縣的柳河,作為辦這種農場的試點。
柳河這個地方,自然資源比較好,也有一部分空出的房舍,安置第一批干部不成問題。第一批干部到達柳河后,還可以繼續建房、開荒、種樹、辦小工廠,為安置第二批干部創造條件。去柳河的干部,采取分期分批的形式,且在那里的時間有長有短;干部勞動的時間,也根據體力而有長有短;又保留原工資待遇,干部們很容易接受。于是,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在1968年5月7日,毛澤東的“五七指示”發表兩周年之際,正式啟動這一計劃,當天組織第一批干部到達柳河,并把這個農場命名為——柳河“五七”干校。
柳河“五七”干校初辦時還算順利。到達那里的干部,與當地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的生活和勞動也得到了當地農民的幫助。這些干部在柳河種了不少地,又新開了一些荒地,蓋了不少新房子,還種樹,搞副業生產。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把辦柳河“五七”干校的經驗介紹材料進行了上報。這個材料最初在1968年9月29日《文化大革命情況匯編》第628期上發表。經驗材料中說:辦柳河“五七”干校,“為機關革命化,改革上層建筑走出了一條新路。干校共有學員141人,主要是原省、市委機關干部和革命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機關干部辦農場,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深受廣大貧下中農的歡迎。不少干部到干校后,親臨三大革命第一線,接近了貧下中農,增強了對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目前,干校耕種土地3000余畝,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并自力更生辦起了小型工廠、企業。實踐證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養干部的好地方,是實現機關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種好辦法”。
毛澤東看到這個材料后,于9月30日寫了一則批語。他寫道:“此件可在《人民日報》發表。廣大干部下放勞動,這對干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干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以上請提到碰頭會上討論決定。”
姚文元接到毛澤東的上述批示后,對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報上來的材料又進行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修改,定題目為:《柳河“五七”干校為機關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經驗》,并在他寫的編者按中引用了毛澤東的批語。這個由姚文元寫的按語說:毛主席關于柳河“五七”干校經驗的批語,“對反修、防修,對搞好斗、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應引起我們各級革命干部和廣大革命群眾的高度重視。希望廣大干部(除老弱病殘者外),包括那些犯過錯誤的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下放勞動的過程中重新學習,使自己的精神面貌來一個比較徹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員會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干部,也要執行毛主席的指示,分期分批下放勞動,使自己不脫離勞動人民,既當‘官’,又當老百姓。新干部要特別注意不要染上脫離群眾、脫離勞動、一切依靠秘書、做官當老爺的剝削階級壞作風,要保持無產階級朝氣蓬勃的革命的青春”。姚文元寫好這一按語后,報送毛澤東審閱。毛澤東批示:“可用。”10月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柳河“五七”干校為機關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經驗》的報道,同時刊發了姚文元寫的編者按。
這樣,柳河“五七”干校便成了受到毛澤東肯定的典型。各地紛紛仿效柳河“五七”干校,辦起了許多干校。中央各機關,包括中央辦公廳,也都在外地尋找地點,分別辦起了各自的“五七”干校。一時間,“五七”干校在全國到處“開花”。
1979年2月17日,國務院發出了《關于停辦“五七”干校有關問題的通知》,從此,“五七”干校從中國的歷史舞臺上陸續消失。
(4)紀念郵票
1976年5月7日,在毛澤東發表“五·七”指示10周年之際,郵電部發行了這套紀念“五·七”干校郵票。
編號J9,全套三枚,第一枚認真讀書,第二枚生產勞動,第三枚插隊鍛煉。
來源:人民網
1971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批轉中央機關“五·七”干校會議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辦好中央機關“五·七”干校的報告》。這一《報告》是1月26日寫出的,2月13日,中央政治局討論時作了某些增改。
《報告》說,兩年來,中央機關創辦了106所“五·七”干校,有近90000名干部,10000名工勤人員,5000名知識青年,30000名家屬,共13.5萬人到干校學習和勞動。“廣大干部在三大革命實踐中重新學習,提高了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和繼續革命的覺悟,加深了對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感情”。《報告》又說,“五·七”干校是一個“新生事物”,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著兩條路線、兩種思想的斗爭。《報告》還對干校的發展方向、任務以及一些具體工作提出了意見。中央希望各地參照執行。
(人民網資料)
(責任編輯:趙健)
下圖:某部隊戰士“五七”干校往事示意圖:
從當事人某部隊戰士“五七”干校往事示意圖可以看到,女生宿舍魚塘南邊是連部。男生宿舍西邊有三間牛棚說明,當年有的“五七”干校里是有牛棚,但不能說“五七”干校學員們是住在牛棚里;牛棚也不等于“五七”干校。那個年代“艱苦創業、勇于奉獻”,有的人不好理解,可以原諒。但是,有的人把“五七”干校比作“監獄”、“牛棚”,誰能相信呢?
正如中共中央批轉中央機關“五·七”干校會議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辦好中央機關“五·七”干校的報告》中所說,“五.七”干校是一個“新生事物”,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著兩條路線、兩種思想的斗爭。
毛澤東在1964年回答法國總統特使馬爾羅的提問時說:“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走修正主義道路。”他所說的具體措施中,很關鍵的,就是干部參加勞動。可見,毛澤東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愿望——通過干部參加勞動來防止中國出修正主義。
視頻標題: 國務院直屬口寧夏巢湖一站五七干校專題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wNDM2MzY0.html
視頻標題: 黃集五七干校老人們的笑臉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dzxj4MNznM/
新鄉市五七干校知青38年后相聚剪影
http://my.tv.sohu.com/user/detail/81086626.shtml
視頻簡介:新鄉市洪門鎮段村57干校的150余名知青,在分離38年后重新相聚.他們一起追憶過去的知青生活,暢敘彼此的人生經歷,紛紛表示:一定發揚當年知青的團結友愛互助的精神,攜手共度余生!
原編后感言: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毛澤東時代,是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是一個富有高尚犧牲精神的時代;是一個人人學雷鋒做好事的真誠時代;是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不用防盜門窗的時代;是一個艱苦創業、勇于奉獻,為社會創造財富的時代;是一個為中國社會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的輝煌時代!現在美好的一切,來源于毛澤東時代!飲水思源、毛主席是掘井人;樹下乘涼,毛主席是栽樹人。歷史是一面鏡子,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一個忘記歷史、忘記開國領袖的人,不會有良知;這樣的人執政,不但國內人民嗤之以鼻,就是外國人也瞧不起!
注:以上資料源于網絡,謹此向創作者、傳播者致謝!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