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高戈里:毛澤東時代的烈士遺孤和八一學子
點擊:  作者:高戈里    來源:海疆在線  發布時間:2017-02-08 12:26:59

 

         【導讀】在高揚民本主義旗幟草根大眾當家作主的毛澤東時代,不僅“李剛”式的“父親”罕見,“我爸是李剛”一類的孩童更是聞所未聞。這次丹東八一的同學聚會,追憶的是毛澤東時代。盡管有人散布貶損人民領袖毛澤東的政治謠言,但參加聚會的同學們還是集體聚集到天安門廣場,瞻仰毛主席紀念堂,在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地方,留下見證歷史后的合影。

1.舊文重發緣由

本文原題目為《<閱讀父親>的烈士遺孤和八一同學》,之所以補充內容重發,是因為聽說某紅軍后代有否定毛澤東時代的如下言論:

誰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我們就擁護誰!……解決毛粉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在中國開發幾個類似毛貧窮的省,也畫個實驗區,讓毛粉們重新回到那個年代,工資在38元至52元之間,實行三十年一貫制不漲工資,生活要證制,3兩油,半斤肉,3O斤月糧佃糧白面4斤大米4斤。糖票蛋票火柴票,總之灰復過去的一切,凡是下過鄉的一律回農村,無論年齡大小,應為毛是讓他們扎根農村改造,凡是不尊從的一律按反革命論處,和黨不能保持一致的,按反黨論處,總之一切回到毛點時代。讓兩種方法鹼證,問題就解決了,也達到了這些反改革的愿望,兩個試驗田,各走各的路,還用掙嗎?

因此,有必要將原文補充我們八一學子在毛澤東時代的共同經歷予以回應,并奉勸:如果毛澤東時代是罪惡的歷史,那么,包括他老爹在內的千千萬萬個紅軍老爹,就是“助紂為虐”的“幫兇”,或者是“鼠目寸光”“渾渾噩噩”受騙于領袖的“糊涂蟲”!而如今,我們捍衛毛澤東的旗幟,也是在捍衛他紅軍老爹應有的人格尊嚴!

以此紀念人民領袖毛澤東誕辰123周年。

2.《閱讀父親》,回顧童年

那年一天晚上逛書城,一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閱讀父親》突然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下意識地抽出這本書,想看看“父親”是誰,不料,率先躍入我眼簾的是作者的姓名——馬曉麗和她的丈夫、我在丹東八一小學的同窗蔡小東。

馬曉麗、蔡小東著:《閱讀父親》

我急切要閱讀的“父親”,是我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犧牲的最高指揮員之一——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五十軍副軍長蔡正國烈士。

志愿軍第五十軍副軍長蔡正國烈士遺照

雖然,書中收錄了“父親”從紅軍到抗美援朝時期大量珍貴的日記、筆記、信函、證件等,但我更關注的是,作者對自己母親和兩位父親的解讀。

說來話長,我們丹東八一小學66屆的所有同學,都比蔡小東早早地了解到他已經長眠于大地的父親。

那時,他隨繼父的姓,叫董耀棟。

董耀棟是四年級轉來的。丹東八一小學是全日制寄宿,準軍事化管理,早晨鈴聲一響,所有的學生哪怕是六七歲的一年級學生,都要迅速起床、穿衣、疊被,然后,到操場上做操、跑步,早操完后再洗漱;吃飯也是先整隊、集合、唱歌,然后有序入座,由各桌的值日生統一分完菜,才開飯;到了晚上,統一洗漱、上床,在被窩兒里先聽學校小廣播站講一二十分鐘故事,再熄燈就寢。

那年月,我們這些頑童特別討厭睡午覺。只要老師不在,就相約從宿舍窗口跳進“特務小森林”,盡情地挖蚯蚓、逮螞蟻、爬樹、捉迷藏,男生“抓特務”,女生“過家家”,童趣盎然。

雖然,那時的董耀棟是個心性單純、心地透明的孩子,但轉學來不久,就受到相當一部分同學的鄙視、疏遠,原因很簡單,他太“特殊化”了,他媽媽太慣他了。

在中隊長陳明敏的記憶里,董耀棟是個得到母親溺愛的“鶴立群首嬌氣十足的白皙的小男生”。她記得:一次自習課,寬敞、靜悄悄的課堂里突然響起了“東東,東東”的高聲呼喚,隨即,董耀棟的母親“沖”進教室,旁若無人地愛撫著兒子,為兒子整理胸前的紅領巾。那一刻,全班同學“幾乎沒有一絲躁動,秩序規順井然,唯一有的,是低頭歪臉的嗤笑”。

東北城市居民的口糧是粗糧和細糧按比例配給的,粗糧占六成。董耀棟一入學,他媽媽就找校領導提出:“孩子有胃病,不能吃粗糧。”到了夏天,他媽媽又來找班主任老師,堅決反對自己的孩子游泳。

全校同學,唯獨他一人,床下擺了一個木箱子,里面裝著餅干、糖果,小人兒書,還有一大堆藥瓶瓶。魚肝油、維他命以及治療胃病的胃舒平,我就是從他的木箱子里認識的。

學校每周都要組織學生干部檢查寢室內務衛生,中隊生活委員王偉(當年叫“王偉衛”)記得,每次檢查,就屬董耀棟同學的褥子最厚、最扎眼。

而所有這一切,都與當時的校風格格不入。

3.老師的教誨和父輩的榜樣

丹東八一后來的校風,是隨著時代的浪潮逐步形成的。

推動校風的形成,有老師的諄諄教誨,也有父輩的言傳身教。

丹東八一小學最初的校名,是志愿軍第二育才小學。早年就讀于八一小學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多是在部隊行軍的馬背上或根據地老鄉家里長大的,童年聞著戰場上的硝煙,吃著百家的雜糧糠菜,所以,解放后各地的八一學子,特別是志愿軍子弟的學校,理所當然地得到了生活上的種種照顧。

然而,“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正是這種情理之中的“照顧”,滋生了各地八一學子脫離群眾的“優越感”,由此,受到毛澤東主席的多次批評。

推動丹東八一校風形成,與某紅軍后代否定毛澤東時代相關的,有這么幾件事情:

三年困難時期,全國干部群眾都在勒緊褲帶度難關,我們丹東八一所有師生也一樣。一天,幾位高年級的同學實在餓得難受,便學著電影里的做法,在校園里搞了一次“反饑餓游行”。

這事兒,被沈陽軍區定性為“嚴重的政治事件”,雖然,僅僅是把帶頭的大哥哥們“臭罵”一通,沒有追究任何人的責任,但學校領導著急了。為了孩子們不再挨餓,學校領導調整了所有老師的任課,抽出一些年輕力壯的老師,直奔五十軍設在黑龍江訥河縣的老萊農場。

農場場長隋增鎰叔叔,雖然是我們同班隋國濤同學的父親,他家有三個孩子在丹東八一小學讀書,但隋叔叔還是明確告訴丹東八一的老師們:上級首長有指示,八一小學也不能特殊,農場打出來的糧食一粒都不能賣,更不能白送。

私下,隋叔叔能做到的,只是悄悄吩咐收割機駕駛員:你們收割得粗一點,讓老師為學校的孩子們多撿點落在地上的糧食。

那一年,雖然我們這些六七歲的低年級同學也曾餓得結伙去馬廄偷豆餅吃,但杜絕“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主義分配理念,卻根植我們的腦海深處。

另一件事,是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各部隊都抽出大批指戰員勒緊褲腰帶幫助地方修水庫,紅軍老爹將軍們不但“下連當兵”,還經常下工地參加義務勞動。當年,在丹東鐵甲水庫、黑溝水庫的工地上,在興隆山圍海造田的工地上,我們的父輩漫山遍,紅旗獵獵,人抬肩挑,打夯的號子此起彼伏聲響徹云霄,干得熱火朝天,因為,“勞動最光榮”,因為,在資金技術匱乏的條件下,齊心協力的苦干實干確確實實改造了一窮二白“靠天吃飯”的舊中國!如今,保證全國糧食生產免遭旱澇災害的8萬多座水庫,多是毛澤東時代紅軍老爹們帶領全國人民大干苦干修建的。

第三件事,是陳明敏同學的父親當年擔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五師師長的時候,曾帶領退役軍人和知識青年開墾北大荒,為國家貢獻了大量新增的商品糧。

第四件事,是孫麗莎同學的父親擔任成都市委第一書記的1970年代初,按照毛主席黨中央的對外開放部署,在本地引進了大型化肥成套設備,進而帶動了各地化肥廠的遍地開花。

如果沒有前一件事情,中國人口增長不會停滯一百多年后在毛澤東時代猛增以至于翻番,中國人均壽命也不會由三十幾歲猛增到七十幾歲。

如果沒有這后三件事,即農田水利建設、生產建設兵團墾荒、化肥工業體系的建成,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要解決“吃飽飯”問題,在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劇增的中國,是不可能的。

我們的父輩,一輩子吃幾輩子的苦,不僅給我們奠定了改革開放得以騰飛的堅實的農業基本建設基礎、完整的工業體系基礎、先進的科技基礎、穩定的社會基礎等物質基礎,還給我們這一代學子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數典忘祖要不得!

4.烈士遺孤變了

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多次嚴厲地批判了當時的教育制度,其中專門批評了各地的“八一學校”,憂慮孩子們被培養成新一代的“八旗子弟”。于是,我們這所八一小學交給了地方,開始招收工農子弟入學,同時在學校開展了一系列“艱苦奮斗”的“革命化”教育,并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

在王偉衛當年的日記記載:有一次我們少先隊中隊為學校種的稗子積肥,竟然是女同學陳明敏和李瑪莎(現名“李愛武”)帶頭脫下鞋襪,赤腳跳進臭氣熏天的豬圈,揮鍬鏟糞,揮汗如雨。那時,我們這些娃娃雖然才10歲多點,但在老師的教育下,卻是很理想主義的:我們是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決不能躺在父母的功勞薄上,當嬌生慣養的"小少爺"

王偉50年前的日記

我的一些同學不喜歡穿新衣服,就是那時培養的習慣。

同學們看不慣董耀棟的“嬌氣”,開始是風涼話,繼之是嘲諷,終于,有一次他與同學吵架,一位調皮出名了的同學說了一句令自己懊悔了幾十年的話:“你不姓董,你姓蔡,叫蔡小東。你爸爸早就死在朝鮮了。”

董耀棟說什么也不信,“我就叫董耀棟!”

那位同學繼續說道:“你還有個哥哥,叫蔡四東。”

“不對,我哥哥叫董四東!”

此事,很快傳到當時在部隊主持工作的首長劉伯堂伯伯和學校領導那里。

八一小學多為軍人子女,老爹們雖然履行職務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打人罵人”,但對付自家的兒子,沒有幾個不手軟的。那時的校園,調皮搗蛋的小天才太多了。那時的男孩子,也不像現在的男孩子那么“娘”,那么脆弱。有一首校園歌謠:

天不怕,地不怕,

就怕老師到我家,

到了我家找爸爸,

三拳兩腳一個大嘴巴!

然而,在那個崇拜英雄的年代,更能鎮住這幫調皮搗蛋娃娃的,是這樣一個淺顯而又質樸的道理:欺負烈士的孩子,天理難容!

于是,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接到了家長和老師的嚴厲警告,并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迅速調整了與董耀棟的關系。

陳明敏還記得,就是自習課的那一次,當自己周末回家向母親播報“東東媽媽徜徉自習間”的故事時,明敏的母親魯波阿姨出乎預料地厲聲斥責:“不懂事的孩子!東東爸爸在朝鮮戰場衛國捐軀,戰爭年代,你張阿姨三個孩子死了倆,就剩這一棵獨苗,她容易嗎?!”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同學們還是恍恍惚惚感覺到了對董耀棟自尊的傷害。在相當一段時間里,董耀棟不時地給我們講述他小時候,父親(繼父)如何把他扛在肩上、抱在胸口或騎在背上,逗他玩,給他講故事、講道理的往事。

董耀棟開始變了,在學校,處處搶著吃苦,生怕別人說他“嬌氣”,就連早晨起床,他也要與同學爭誰先到操場跑步。他一次又一次拒絕母親的關愛,甚至當著同學的面,對母親使性子。有時,索性躲起來,不見母親。同學們則幫助他“打掩護”。

漸漸,同學們對張博阿姨的看法,也從原來反感她“絮絮叨叨”,轉為“憐憫”她找不到愛子的失望神情。

5,父親母親不容易

而如今,所有兒時對張博阿姨的印象,被一部《閱讀父親》用淚水徹底重構了。

原來,張博阿姨是一位偉大的母親,而我們這些當年的頑童,太不懂事了。

張博阿姨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34月與蔡正國伯伯結婚后,第一個孩子生在艱難的戰爭年代,是個女兒,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睫毛,像個洋娃娃。分娩的時候,部隊已經轉移,只給產婦留下一名醫生和一個警衛排。女兒一落地,用舊軍裝一裹,警衛排把產婦抬上擔架,迅速沖出村子,消失在茫茫夜暗中。隨即,身后響起了敵人的槍聲。整整跑了一天一夜,才甩掉追兵。至此,張博阿姨才吃上產后第一頓飯——警衛排長好不容易找來的一瓢煮玉米水。

沒有奶水,女兒從不哭叫,只是瞪著大眼睛靜靜地望著母親,望得母親心酸落淚。

只好抱去找老鄉,吃人家孩子吃剩下的奶。

戰爭年代,老鄉也窮,女兒先后共吃過24人的奶,不到一個月,還是餓死了。

喪子之痛,使張博阿姨久久不能擺脫,直到1948年,第二個孩子蔡四東出生。

四東的出生,給曾經傷感的家庭帶來許多歡樂。

在妻子的眼里,丈夫話語不多,別看作戰是猛將,卻特別愛孩子。每次回家,第一件事情,總是先去抱一下兒子。一次,他剛把兒子抱起來,兒子就在他身上撒了一泡尿,妻子急忙要把兒子抱開,卻被丈夫制止了,“別嚇著孩子。”尿完了,笑一笑,說了句:“這小子!”

蔡正國、張博夫婦與長子蔡四東

妻子在黑龍江雙城東北禹職工胡同“志愿軍55部隊留守處”,總共收到丈夫從朝鮮寄來16封家書,每一封他都要惦記孩子。對妻子,他既嚴格要求“現在自己改善生活是有條件,不要求組織特殊照顧,也不要哀求別人幫助,以自己的條件來解決問題”,又情真意切心細如絲地叮囑:“能買點魚肝油每天吃四到六粒,吃對身體營養有好處,每月至多數萬元。”

直到犧牲前一天,丈夫在朝鮮青龍里寫下的最后一封家書中,他還惦記著15天前剛剛出生他給起了“小東”名字的小兒子,叮囑妻子“經常買點維他命吃吃,補助下營養”。

1953412日,蔡正國副軍長在美軍飛機轟炸中永遠離開了這個他無限熱愛的世界。

追悼大會上,張博阿姨發誓:一定要“積極努力工作學習,完成黨所給我們的一切任務,撫養教育好烈士遺留下的孩子,為烈士報仇”!

萬萬沒想到,一年多后,當張博阿姨帶著小兒子進京準備給大兒子聯系學校的時候,留在家里的大兒子在一次暴雨雷擊中,被倒塌的院墻砸死了。

自責未能帶大兒子一同進京的張博阿姨,在承受了喪夫之痛之后,未能頂住第二次喪子的打擊,一度神經失常。

病愈后,張博阿姨對烈士僅存的骨血,溺愛有加,惟恐再愧對丈夫在天之靈。

作為母親,張博阿姨承受了太多的苦難,也為孩子奉獻了她一生無私的愛,然而,比母親但更偉大的,是孩子的繼父董鳳奎叔叔。

丈夫犧牲時,張博阿姨剛滿30歲,雖然美貌依然,卻守寡6年,并因病失去了工作。

在組織的勸說、安排下,張博阿姨改嫁給董鳳奎叔叔。結婚之時,夫妻專程來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擺放好祭品后,這位善良、質樸的山東漢子莊嚴地舉起了右拳,向烈士宣誓:“蔡副軍長,請您放心,我一定盡自己的最大能力照顧好張博同志,照顧好您的兒子小東。”

從此,董鳳奎叔叔沒再讓妻子領取烈士撫養費,并給了烈士遺孤一個完整、美滿、幸福的家。

母親張博、繼父董鳳奎和蔡小東

文化大革命中期,15歲的小東吵著鬧著要去當兵,母親一時未能同意。小東賭氣不吃不喝不睡。時任丹東二三○醫院政委的繼父在外接受批斗,深夜回到家里,與兒子談過后,同意了:“讓他去吧,外面這么亂,送到部隊還放心。”

多少年后,小東才知道,在他坐上大卡車離家而去的時候,繼父騎著自行車趕到部隊,告訴部隊領導,這是烈士的遺孤,請多加關照。

18歲那年,沈陽軍區副司令員鄧岳、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趙國泰(小東同班同學趙麗萍的父親,在第五十軍歷任師長、副軍長等職)等共和國的開國將軍把小東接到了大連黑石礁49號樓,以一個非常正式、非常莊重的會議形式,揭開了小東的身世。

那一刻,毫無精神準備的小東在陡然而來的刺激中,休克了過去。

那一刻,也把身經百戰看似鐵石心腸卻是鐵骨柔腸的將軍們嚇得夠戧。

為了報答繼父的養育之恩,此后,小東依然用著“董耀棟”的名字。直到轉業前,繼父在與兒子的一次談話中主動提出:“當年,你隨我姓是為了保護你,可以減少很多麻煩和不必要的解釋。現在沒事了,你把名字改回去吧。”

“爸爸,您的兒子、解放軍戰士蔡小東看您來了!”

繼父晚年得了骨癌,雖然疼痛難忍飽受折磨,但他舍不得花錢買名貴的藥,總想給妻子多留點錢。臨終,又把干休所的領導請到床前,談了很久,很久。出了病房,干休所領導紅著眼圈告訴張博阿姨:“董政委對你不放心啊!”

如今,小東有著兩個名字:回繼父董鳳奎的山東老家時,用“董耀棟”;回生父蔡正國的江西永新老家時,用“蔡小東”。

6.以見證毛澤東時代為榮

烈士遺孤的故事還沒有完。

20169月,丹東八一小學60級(66屆)同學在北京舉辦畢業50周年聚會,王國威同學費盡周折輾轉找到畢業后失去聯系整整50年如今定居江西贛縣的劉念朝同學。

突如其來的“歸隊”召喚,讓念朝同學一夜難眠。

同學們多是從小穿開襠褲一起長大的,上一年級每周洗澡的時候,都是生活老師將全班帶到澡堂,先讓男女同學全部泡在同一個大池子里,生活老師再一個個喊出來,給他(她)渾身上下打肥皂,再拉到淋浴噴頭下沖洗干凈,最后用毛巾擦干身上的水,讓他(她)自己出去穿衣服。

女生后來回憶:有些男生特別“討厭”,總喜歡反復爬上臺子往池子里面跳,讓澡堂里的水花向四周飛濺……

到三年級以后,曾經“兩小無猜”的男女生們才開始在課桌上劃“三八線”……

當年,念朝同學的父母也就職于丹東二三○醫院,念朝與小東不僅是同學,還是鄰居。正是這種朝夕相處生成的純真情感,讓一夜難眠的念朝往事縈繞心頭,他在微信群中反反復復地念叨:“50年了,50年了,我以為這輩子都見不到了!”在問起記憶中的兒時同伴過程中,念朝特別問到當年家里后窗相對的鄰居:“董耀棟在嗎?”隨即,不無調侃地檢討:“我以前盡欺負他,呵呵!”自然,忘不了進一步檢討自己當年的“上房揭瓦”之類的淘氣:“我是二三○(醫院)的小孩頭,醫院里出了什么壞事都找我。”

念朝的“檢討”不完全對。雖然,最初一段時間二三○醫院的孩子們因為董耀棟“太嬌氣了”,都不愿意“跟他玩兒”,但沒多久,大家又都成了他的好朋友。二三○醫院驚天動地的“好事”,念朝也干過——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念朝忽悠院里的玩伴兒“學習紅軍長征”,要從丹東步行兩千里去北京見毛主席!小東想去,母親死活不讓。后來,六位十二三歲的“小屁孩兒” 一顛兒一顛兒地上路了。“長征”結果:一位患急性黃膽肝炎一天后打道回府,剩下五人“走到沈陽就都累趴下了”。整整50年后,念朝在微信群里對小東同學感慨:“那時真是膽大妄為,不自量力,還是你媽正確啊!”

這次同學在北京聚會,小東因為95歲的母親在醫院,未能與念朝見面。

念朝回到家中的第二天,獲悉小東母親病故的噩耗,同日,收到小東寄來的《閱讀父親》。閱讀了書中的“父親”,“小時候貪玩兒”沒介意也“真弄不清大人的職務”的念朝,這個時候才明白:曾經被自己“欺負”過的小東同學的繼父董叔叔,是二三○醫院的政委,也是自己父母親的領導……

的確,在高揚民本主義旗幟草根大眾當家作主的毛澤東時代,不僅“李剛”式的“父親”罕見,“我爸是李剛”一類的孩童更是聞所未聞。

拜讀小東同學“兩個偉大的父親和一個偉大的母親”的過程中,兒時調皮搗蛋的念朝“心靈震撼,淚流滿面”……

這次丹東八一的同學聚會,追憶的是毛澤東時代,盡管有人指責“共產主義教育”“都是空話大話假話”,指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基礎上能建設社會主義”是“鬼話假話”,散布貶損人民領袖毛澤東的政治謠言,但參加聚會的同學們還是集體聚集到天安門廣場,瞻仰毛主席紀念堂,在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地方,留下見證歷史后的合影。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